药学干预对喹诺酮类药物合理使用的效果观察论文_曹晓玉

(兰州中医骨伤科医院 甘肃 兰州 730030)

【摘要】目的:探讨药学干预对喹诺酮类药物合理使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药学干预前1868张含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处方为对照组,2016年药学干预后1832张含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处方为观察组,对干预前后喹诺酮类药物合理使用进行评价。结果:药学干预后,观察组喹诺酮类药物处方用药频率和药物利用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喹诺酮类药物处方用药不合格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以及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药学干预对喹诺酮类药物合理使用具有有效性,能够降低药物的不合格率以及用药频率和药物利用指数,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药学干预;喹诺酮类药物;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97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7-0385-02

喹诺酮类药物可称为吡酮酸类或吡啶酮酸类药物,作用靶点为细菌的DNA,以抑制DNA旋转酶对细菌DNA产生损害,产生抗菌作用,同时喹诺酮类药物与其他抗菌药物没有交叉耐药性,可有效控制感染类疾病[1],在临床应用上广泛。但是该药依然存在耐药性,肝脏损伤等副作用,尤其是不合理的药物使用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本文分析了药学干预对喹诺酮类药物合理使用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药学干预前1868张含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处方作为对照组,2016年药学干预后1832张含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处方作为观察组。

1.2 方法

医院严格执行《喹诺酮类药物临床使用管理规范》[2],并根据本院具体情况建立系统化处方评估和药学干预方法,(1)对医生开展关于高新药物和高新剂型的临床治疗作用,药理特点,药物相互作用,禁忌症状和不良反应等临床知识教育培训,加强医生合理使用喹诺酮类药物的意识,经考核合格后的医生有权开处方。(2)制定药物评价标准,对开出的药物进行评价,针对不合理的处方进行分析研究并制定应的干预措施。(3)建立评估专家小组并对我院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制定合理评估标准,如左氧氟沙星片,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洛美沙星片,莫西沙星片,莫西沙星注射液等。

1.3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喹诺酮类药学干预前后药物利用指数,使用频率指标,不合格使用率以及耐药率。(1)药物利用指数:药物使用频度/实际用药时间,如果药物利用指数>1,则表示存在药物滥用现象,相反如果药物利用指数近似于1,则药物应用合理。(2)抗菌药物使用频度:总使用剂量/日剂量,抗菌药物使用频度越高,则说明药物应用越广泛,这类药物的临床选择性越高。(3)依据喹诺酮类药物使用准则并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观察是否符合联合用药的要求,用药的次数与剂量是否妥当,对给药剂量,给药方法,联合用药,禁忌症用药作出评价,对比2组不合格率。(4)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指标:喹诺酮类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以及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药物利用指数,药物使用频度比较

针对左氧氟沙星片,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诺氟沙星片,莫西沙星片,莫西沙星注射液以及加替沙星注射液六种药品进行药物利用指数和药物使用频度比较。药学干预后,观察组喹诺酮类药物利用指数近似于1,药物应用合理;观察组药物使用频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喹诺酮类药物作为新型抗菌药,对于沙雷菌属,大肠埃希菌,肺炎杆菌,变形杆菌属等病菌具有杀菌作用。因此,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上常常用于治疗多种感染疾病,如主尿路感染,软组织感染等,且具有服用方便,吸收快的优点,在临床治疗上效果显著。目前,由于医院滥用抗菌药物,临床上出现的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具有耐药性,并且该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不当,可引发患者呕吐,恶心,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3]。因此医院应当谨慎合理使用喹诺酮类药物,严格剂量和疗程,加强药学干预,适度调整用药方案。

医院应当依据《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制度,对喹诺酮类药物使用准则,处方点评,用药情况调查,医生培训教育等制定建立一套完善的药学管理运行模式。首先医院应当加强对临床医生教育培训以提高用药安全意识,根据处方点评标准,加强对用药处方进行检查,纠正因不合理使用而产生的严重后果。作为医生要严格遵守“合理治疗、合理核查、合理用药”等行为规范,临床治疗时,应当结合患者实际症状,制定合理的用药处方,减少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发生。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喹诺酮类药物合理使用进行药学干预模式,观察组喹诺酮类药物利用指数近似于1,表明该药物应用日趋合理且使用频度显著低于对照组,临床应用依赖性降低;观察组喹诺酮类药物处方用药不合格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喹诺酮类药物使用对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以及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药学干预模式对喹诺酮类药物进行合理规范使用可以提高各大科室开具药物处方的合理性,控制细菌耐药性,降低喹诺酮类药物处方用药频率和药物利用指数。

综上所述,药学干预模式可以促进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有效抑制细菌,提高药物的有效性,可推广到其他药物临床使用。

【参考文献】

[1]杨莹.药学干预对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36):73-75.

[2]张祎,李擎擎.药学干预对临床合理应用喹诺酮类药物的效果评估[J].安徽医学,2015,36(3):301-303.

[3]吴振宇.合理应用喹诺酮类药物的药学干预方式研究[J].中国处方药,2017,15(8):45-46.

论文作者:曹晓玉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3月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7

标签:;  ;  ;  ;  ;  ;  ;  ;  

药学干预对喹诺酮类药物合理使用的效果观察论文_曹晓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