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优质护理;冠心病;应用;安全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的研究样本均选取于2018年3月~2018年11月在我院接受冠心病治疗的120例患者,排除在治疗期间出现其他脏器器官衰竭、精神失常无法进行沟通交流以及不愿参与本次研究实验的患者,在患者及患者家属完全知情的情况下,按照入院时间将其分为优质组和常例组,每组60例。其中,常例组男女比例:1:1,年龄45岁~79岁,平均年龄(62.01±5.16)岁;优质组男女比例:8:7,年龄44岁~80岁,平均年龄(62.04±5.23)岁。对比优质组与常例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常例组予以患者传统临床护理,入院后协助患者进行各项常规检查,密切关注患者的临床指标变化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告知主治医生进行救治处理,遵循医嘱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出院时应告知患者下次复诊时间[1]。优质组在常例组的基础上予以患者优质护理,具体方法:①心理护理: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该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注意患者的情绪变化,疏导患者的负面情绪,为患者讲述疾病的发病机制,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正面回答患者的问题,打消患者的心理顾虑,为患者讲述经过治疗后的成功案例,增加患者的治疗决心,坚定患者继续治疗的信念[2]。②用药护理:护理人员应该注意为患者指导正确的用药方式,嘱咐患者切记不可以擅自换药或者擅自减少药量,患者在服药期间,护理人员应该注意患者用药后的症状变化,如出现并发症应及时告知医生进行救治。③饮食护理: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饮食习惯和饮食偏好为患者科学安排饮食,患者在治疗期间应该多食用少盐、少油的食物,例如新鲜的水果和蔬菜,注意补充维生素和蛋白质[3]。
1.3观察指标
患者经过护理后情绪会产生一定的变化,患者在入院时为其进行一次焦虑、抑郁的情绪测评,患者出院前一天为患者进行第二次情绪测评,通过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为患者进行测评,50分以上视为出现焦虑、抑郁的情绪,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的负面情绪越严重。
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后出现并发症的情况,常见的并发症有:急性心肌梗死、心理失常、心力衰竭等,计算总发生率。总发生率为以上几项并发症的发生率之和。
1.4统计学分析
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输入到统计学软件SPSS19.0中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焦虑、抑郁的情绪测评)行t检验,通过()表示;计数资料(出现并发症的情况)行X2检验,通过n%表示。P<0.05表示数据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前后的情绪变化对比。护理前,优质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评分与常例组患者数据相近,数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优质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评分均明显优于常例组(P<0.05)。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后出现并发症的情况比较。优质组患者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明显优于常例组(P<0.05),数据经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3讨论
冠心病是中老年群体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病情相对凶险,而且死亡率高,在治疗过程中会引起患者出现一些不易治愈的并发症,因此在患者治疗过程中实施有针对性的优质护理,帮助患者在心理、饮食和用药方面提升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从而达到控制患者病情的目的[4]。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可知:优质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6.66%,常例组出现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16.66%,相比之下,优质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概率更低,安全性更高(P<0.05);优质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的评分均低于常例组(P<0.05)。
综上所述,为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减少患者心理压力,提升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促进患者的治疗效果,而且患者在经过护理后产生并发症的情况较少,相比之下安全性更高,具有在临床中应用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丽敏,刘影.优质护理在冠心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及安全性分析[J].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9,8(04):187-188.
[2]刘伟萍.冠心病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模式的效果评价[J].甘肃科技,2019,35(18):127-129+142.
[3]包君.优质护理在冠心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2):330+332.
[4]尹红.优质护理在冠心病护理中的应用及患者焦虑状况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25):154+156.
论文作者:华湘湘
论文发表刊物:《护理前沿》2019年第0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6
标签:患者论文; 常例论文; 并发症论文; 冠心病论文; 情绪论文; 焦虑论文; 抑郁论文; 《护理前沿》2019年第0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