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综合试卷加强教学对策_数学论文

点击综合试卷加强教学对策_数学论文

点击文综试卷 增强教学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卷论文,对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按照教育部的部署,2002年所有省市都实行了"3+X"科目设置改革,引起众人关注。全面审视把握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以下简称“文综卷”)的特点和趋势,是广大师生加强复习对策提高实效的保证。下面就2002年文综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肤浅的思考。

一、卷面形式新颖

●试题类型新。文综卷与"3+2"的单科政治卷相比题型较为简单,分为卷一和卷二两大块。卷一为客观性试题(单项选择题),卷二为主观性试题(介于单科政治卷中的简答题和论述题之间),两部分的分值基本上是1:1;今年文综卷总题量有40题,包括35道客观性试题和5道主观性试题,分值为300分,与去年相比减少了一道主观性试题,且试卷长度略有缩短,阅读量减少,增加了思考长度。

●试题设置新。在试题的设置上,文综卷一般都以一个典型情境(专题)为主线,通过一定的方式来组题:

(1)并列式试题:即在一个情境下设立若干题,考查不同学科的知识和能力,或从不同角度考查同一学科的不同知识,或考查同一知识点的不同层面的内涵。如今年文综卷第28-30题以政治学科中“财政收支”为一个专题来组题,考查了财政收入的形式、从财政作用折射的经济政策、国家职能问题等,是时政、经济常识、政治常识的综合。近两年文综卷主观性试题中的跨学科综合试题,都是围绕一个情境如“我国农业”、“非洲殖民地的变化”、“北宋东京汴河沿岸商业繁荣的景象”、“古今丝绸之路”来选取切入点组合各学科题目。

(2)递进式试题:即在一个情境下设若干题,只有运用有关知识正确解决前面问题之后才能继续下面问题。如今年文综卷的第38题第1小题和第2小题就是典型的递进式试题,考生只有首先正确解答第1问“洞庭湖区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后,才能正确解答第2问“上述变化中,政府是怎样履行其管理经济职能的”。

(3)复合式试题:即进行作答时,既要有特定的学科能力,又要有各学科的相通协调能力。如今年文综卷中的第3题“临北海和波罗的海,没有用欧元替代本国货币的欧盟国家是”、第22题中关于“联合国”的正确叙述、第40题第2小题“古代的‘葱岭’的现址”等,分别是时事与地理、政治与历史、历史与地理知识的串联。

●试题素材新

(1)形式多样。去年文综卷有12幅图片、3张表格;今年文综卷有6幅图片、四段史料、四组诗词、一段名著,用这些素材为依托组题,使整份试卷图文并茂,从形式到内容呈现一个“活”字。

(2)功能强大。文综卷选材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今年文综卷40道题涉及仅15个专题。同时文综卷改变了过去单科卷中“一材一题”“一材一问”的形式,而采用“一材多题”“一材多问”,充分发挥材料之功能,今年文综卷中客观性试题至少“一材2题”,最多“一材7题”,主观性试题至少“一材3问”,最多“一材5问”,使试卷主题突出,节奏明快。

二、试题内容新

文综科目的考查目标为:准确测量考生对政治、历史、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具有的学习能力,科学地反映考生学习的潜质和潜力。其测试目标主要有三条:一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二是综合运用知识创新意识和能力;三是体现基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今年文综卷很好地体现了这些能力考查目标,“能力之意”的指导思想更加凸现。

●突出时代性

文综卷坚持反映社会生活热点,透析社会焦点的原则,因而时代气息浓厚;或许有些师生认为今年文综卷试题没有预想的“热”,其实不然,只是一些热点焦点微观化、隐性化罢了。如“欧元流通”映射“经济全球化”的热点,“城市环保”、“洞庭湖退耕还湖”映射“可持续发展”的热点;“制造业的结构调整”映射“中国入世”与“经济结构调整”的热点;“财政收支”映射“扩大内需”的热点;“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映射“与时俱进”的热点;“东京汴河沿岸的繁荣”、“古今丝绸之路”映射“西部开发”的热点等;同时文综卷与政治单科卷相比,其热点、焦点问题的把握面要更宽泛,使试题带有现实性、普遍性、大众化的特点,而一些政治性强的专题,并没有出现在今年的文综卷中,如“9.11事件”、“反恐斗争”、“中东问题”、“三个代表”等。

●强化综合性

文综卷的测试目标之一:“综合运用知识创新意识和能力”比起单科政治卷的“运用知识分析说明综合问题的能力”要求更进了一步,它要求考生对知识(既有单科知识也有跨学科知识)能灵活运用,挖掘一种创新意识和能力。文综卷无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试题内容还是形式、考查知识还是能力,其“综合性”在不断强化。

(1)形式综合。文综卷中的试题改变了政、史、地“总和式”的机械拼装,交叉度、融合度在逐年提高。一方面,学科内综合进一步加强,以一个专题为切入点、发散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考查单科知识与能力;另一方面,材料共享,考查不同学科知识与能力。今年文综卷的客观性试题中共有三段材料为政地、政史共享;主观性试题虽然比去年减少了一个,但跨学科综合题的题量、分值没变,并且这种题型必定会随着高考方案的改革不断加大。

(2)内容综合。今年的文综卷中,政史地三科内容呈现自然、合理的融合,弱化拼凑痕迹。①设问自然相融。如第3题的设问“临北海和波罗的海没有用欧元替代本国货币的欧盟国家是”,是地理与时政的和谐渗透。②选项配置相融。如第22题设置的四个选项涉及到“联合国的性质、成立构想、机构、活动范围”等内容,是历史知识与政治常识的相融。③能力综合相融。如最后两道跨学科试题,它不仅考查考生对单科知识整体把握、系统认识、层次分析、合理迁移和规律总结能力,而且考查考生对三门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融会贯通、立体运用能力;不仅具体考察各学科思维能力,而且考察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注重应用性

以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中心取材,以现实问题立意命题,是高考综合能力试卷编制的重要原则之一。文综卷在逐年增加应用性和能力型试题,注重对考生基本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查。如去年文综卷的第36题,通过组织学生对附近公路的交通流量进行调查,模拟现实情境,让学生运用所给的等高线条件去解决实际问题。今年文综卷中问题的现实性与亲近感更甚,给考生一种真真切切。如第5题中的“投资者想尽快卖出欧元,选择的金融市场”、第6题的“保证24小时作业的一组金融中心”、第14题“城市中污染最为严重的绿化方式”、第39题第5小题“为什么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兴市之本’”、第40题第4小题“敦煌文物保存比较完好的自然地理原因”等。

●呈现主干性

由于文科综合测试突出能力立意,其命题手法从以往的“以知识入手,通过考知识来体现能力”变为“从能力入手,寻找可考的知识”,决定了文综卷考查的知识面要远比单科卷窄,“知识覆盖率”被“能力覆盖率”替代了。因此,文综卷的知识点设置不求全、不求细,只求活、求新,突出知识的主干化倾向,注重对知识的挖掘、拓宽和提炼。今年文综卷就政治学科来说,主要考查了政治常识的国家职能、政体、国际组织、民族特征等知识点;经济常识的财政收入形式、外汇作用、经济结构调整、扩大内需等知识点;哲学常识的对哲学发展、认识、规律等范畴的理解和运用。

●高扬人文性

文综卷的测试目标之一“体现基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能科学理解人与自然,正确认识、体验、适应、参与社会,学会历史地辩证地认识事物,培养整合的思维方法,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丰富的社会情感,增强公民的责任意识等。因此文综卷在素材选取和问题设置上,注意考查考生的基本人文素质。如今年的文综卷中,以“欧元流通”、“城市绿化”、“中外经济文化交往”、“人类与战争”、“科技革命”、“水资源”、“国家主权”、“人与自然(洞庭湖退耕还湖)”等为背景材料组题,突出反映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体现经济繁荣、社会公正、生态安全、权利义务,人文气息较浓(两年文综卷中都考到了科技文化、水土资源的有关内容)。

●凸现开放性

首先是选材的开放性,既有国内外的重大热点、焦点问题,也有贴近社会生活的实例,并广泛地使用地图、图表、图片、照片、诗词、史料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增强了可读性,让学生触卷生情,培养学生开放意识。

其次是设问的开放性,如第38题第3小题的“从围绕湖造田到退耕还源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此类设问,为学生拓宽了思维度。

再次是作答的开放性,如去年文综卷第38题3小题“以下两个问题,任选其一回答”,提高了学生答卷的自由度,更能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潜能。

最后是答案的开放性。今年文综卷答案的开放性、多样性与去年相比没有进展,与近几年单科政治试卷相比更逊色,主要表现在主观性试题答案“标准化”、“惟一性”较严重。做为一份国家级试卷,其参考答案是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与学有着指挥棒的导向作用,答案苛刻、封闭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充分发挥,与当前的创新教学不俱进。

三、几点教学启示

●立足本学科,提高“综合学习能力”。考查能力,是高考命题的一贯原则。以前考试用知识选能力,考生免不了背字当头,文综卷命题以“能力立意”替代“知识立意”,用能力来选知识,必须懂字当头,必须提高理解、分析、综合运用能力与创新能力。能力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形成的,是以基础知识的灵活掌握为前提的,特别是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1)要夯实基础知识,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个知识点,重在理解;

(2)要准确把握主干知识体系,既不能有知识盲点,又不能漫天撒网,以干带支,重在贯通;

(3)对重点知识进行系列整理,形成专题,既要挖掘知识间的横向关系,又要透视知识间的纵向联系,构建知识体系框架,重在运用;

(4)有针对性地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获取策略性知识,增强知识的再生性,寻好思路学习才有真出路,重在智能。

●以问题为中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考试的命题,是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关心或面临的重大自然与社会问题为背景素材,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复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基础知识和当前的热点问题、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寻找结合点,多角度多层次分析,特别是注意选择小的切入点来分析,要注意一些隐性的、微观的、大众化的题材。要让学生明确综合科目的测试内容,把综合科目的11条测试内容与教材的相关知识点、社会生活的热点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开展专题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要靠平时。在复习中,要加强专题研究性学习,如对某些知识的归来、某一题型的探讨、解题的策略技巧、某一热点与教材的结合点等进行研究,这种活动可以是针对个别学生,也可以是整班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避免题海战术,让学生真正会学、学会。教师要积极主动为学生架设桥梁,提供社会、科技、生活方面热点、前沿问题的相关资料,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在阅读中让学生自主梳理,发现问题,与老师同学共同探讨。

●实行开放式教学,加强学科知识综合。政治侧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历史侧重培养学生纵深能力,地理侧重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综合卷立体化组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源于单科知识,又融合各科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实行开放式教学,教师要把好课堂阵地,开拓课外阵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融入社会,培养学生批判的、审慎的、开放的意识;要冲破“围城”,把好自己门(学好本学科),主动开好门(接纳史地知识),相互串好门(学科间相互交流与渗透),共同谈热门,努力探索知识间的渗透、交叉、综合整理的途径。

标签:;  ;  

点击综合试卷加强教学对策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