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模式的启示——以“对口升学”培养模式为中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对口论文,高等教育论文,职业教育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516(2008)05-0064-03
随着就业压力的加大,“学历社会”的意识逐步加强。我国教育部门有关人士也指出,要力争使20%左右的中职生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在国家开通了“教育立交桥”、推出“对口升学”的优惠政策之后,以往重视“就业”的中等职业学校现在逐渐开始重视与高等院校的“对口升学”培养模式。
近年来,国内的一些学者和专家对日本中等职业教育优化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逐渐重视,并开始深入探讨。同处于东亚、儒家思想同样根深蒂固的日本的先进的实践经验更值得近邻的我们去借鉴、学习。
从1999年开始,我国实行了“对口招生”政策,高等职业院校、普通高等院校可对口招收专业相同或相近的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升专科或本科)。“对口招生”是职业教育中的一个新生事物,受到了职教界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近年来职业教育中的一个热门话题。笔者参考先辈的研究成果,以梳理日本中等职业学校的“对口升学”培养模式为中心,尝试对我国职业教育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一、日本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对口升学”培养模式
二战后,日本在美国占领军的监督下,以“美国教育使节团的报告”为基调,对战前的教育制度进行根本性的改造,建立了“六、三、三、四”学制,即现行的学制。高等师范学校便从此升格为四年制大学。只有那些由于师资水平低、设备不足的专门学校未能获准升格。故参照美国初级学院的做法,创建两年或三年制的大学,以便满足众多青年人特别是女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这类大学定名为“短期大学”。在1947年颁布的《学校教育法》中,明确规定高中开设职业技术课,培养学生在衣、食、住和职业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普通高中设工、农、商、水产、家政等职业选修学科,设立工、农、商、水产等职业高中,并以此作为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途径。[1] 这些中等职业教育机构非常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为社会培养具有多种能力的中级人才。在当时,这种职业教育适应新时期的需要,培养出了大批中级技术人员和具有各种专业技能的人才,深受企业与社会各界的欢迎。
但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和日本社会追求高学历的倾向,高级全能化、多功能的实用人才,越来越得到重视。因此,传统的日本中等职业教育强调加强基本理论的学习和基本技能、技巧的训练也就越来越难以适应。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日本社会的日益信息化、国际化和高龄少子化,以及在高中教育逐渐普及之后人们对教育需要的日益多样化,故优化高技能人才培养,逐渐了走上中等职业教育的日程。
近年来,日本教育界、企业界一部分人士围绕改革中等职业教育展开了热烈讨论,认为传统的中学职业教育指导实践已不能真正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要,提出了“职业指导和升学指导一体化”的思想,即在进行职业教育的同时,将职业指导和升学指导更好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效的指导体系,来推动有继续培养潜力的人才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如专修大学和短期大学优先招收专业相同或相近的中等职业毕业生,重视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在知识和能力上的要求,并在培养目标上与中等职业教育紧密结合,进一步地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1999年5月,日本各地的职业高中校长联合会实施了以中职生源为背景的大学毕业生、大学指导老师为对象的问卷调查。调查显示:职业高中、综合科毕业生在高校中学习积极性高、理解水平高、动手能力强,这些学生毕业后成为生产、管理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鉴于此,文部省表示,今后将选拔推荐更多的职业高中、综合科毕业生上大学,加强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而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的衔接方式,主要就是“对口升学”培养模式。[2] 通过“对口升学”的模式,可以优化高技能人才培养。
中等或高等职业教育就本质上来说,都是对人的职业(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培养目标均是依据行业的职业岗位的不同要求和规定来确定。就中等职业教育来看,在培养目标和规格上存在着职业性、实用性、技能性、层次性等特点。国际上较为公认的“职业带”理论把社会人才结构简化为“技术工人——技术员——工程师”三个层次。中等职业教育则主要培养较高的专业技术工人和部分技术员。两者的衔接过程中大多在以“能力本位”原则为主线的同时,更加注重“专业对口”的培养模式。
二、日本中等职业教育“对口升学”培养模式的成就
为了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使各类教育均衡发展,进而实现普及高等职业教育的宏伟目标,日本中等职业教育中引进对口升学模式。我们发现,日本在实施对口升学模式之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
第一,“对口升学”推动了日本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就多数专业而言,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最佳“原材料”,也可以说是高职人才的“半成品”。这样的学生更适合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是一种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高效能途径。
第二,“对口升学”完善了日本的职业教育体系。日本中等职业教育在应对招生对象问题时,就强调“对口招生”为主的政策,以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沟通和衔接,改变人们普遍认为中等职业教育就是终结性教育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没有继续升学、深造机会的观念,从而吸引更多的青少年以及社会的普遍接受,保证了各层次职业教育的健康协调发展。
第三,“对口升学”推动日本中等职业教育本身的发展。自从实施“对口升学”之后,日本逐渐建立了一个中等职业教育与高职衔接、职教与普教沟通的立交桥式的教育制度,使中等职业教育不再是终结性教育,让人们感到进了中等职业教育校门,还可以进一步深造。这样提高了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第四,日本在充分采取“对口升学”的模式时,并没有过分依赖“对口升学”作为解决生源困境的唯一高招。和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学生相比较,直接升学的这部分学生毕竟还是少数,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将直接就业。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主动地走出去与社会建立广泛的联系,了解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并自觉地根据社会用人标准调整自己的培养目标,以建立校企协调的用人机制。
就目前来看,中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点差异:实施机构的不同,培养目标的不同,师资队伍不同,课程设置不同。办理自己的职业教育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不能照抄照搬任何外国的现成模式。不过,总体上来说,中、日两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有许多相同相似之处:①文化都有相似的儒家背景;②都在为适应社会信息化、经济国际化和观念多样化的世界潮流,进行着各自的教育改革;③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基本上是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④我国职教改革近期提出了人才培养目标,既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热爱职业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从事一定职业的能力等,这些与日本同类教育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3] 由此,日本中等职业教育可以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事业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三、“对口升学”培养模式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转变了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观念。由于职业教育直接针对劳动岗位的要求来培养人才,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在劳动力就业市场更具有适应性和竞争力;由于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特别是本地、本行业联系密切,与劳动力市场衔接紧密,更容易了解和预测市场,能够时时针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由于职业教育具有自己的专业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能更好地、更直接地为各种行业发展服务,更容易调动地方和行业办学的积极性。为了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使各类教育均衡发展,进而实现普及高等职业教育的宏伟目标,我国也逐渐采取了“对口升学”模式。
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第一线的高级操作型、技艺型、管理型、应用型人才。因此,高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在确定招生对象、选拔考核手段、考试科目设置以及录取办法上必须适应和体现这一培养特定规格人才的特点和要求。
目前,开办职业教育学校,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培养更高层次的技术人才,尤为必要。最近几年,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有了较大的恢复和发展,有一些大学或学院也增设了分校或分院,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升格为大学。没有升格的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中学习成绩优异者,可以经过一定的考核推荐升入四年制大学对口专业的三年级学习。这样又为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方面开辟了一条新路。[4]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与高等职业教育学校要依据对口的专业,推荐或保送对口专业优秀的学生到高等职业教育学校进一步深造,培养更高层次的技术人才。我们认为,有关教育部门应在深刻认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大力实施和改进“对口招生”等培养模式有名无实的现象,建立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招生制度,促使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与高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完美衔接,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飞速发展。
收稿日期:2008-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