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呼语“X+狗子”分析
赵娜 西北民族大学
摘要: “二狗子”一词在网络平台上蹿红,并出现“X+狗子”系列词语,为了解“X+狗子”网络社交称呼的构成方式和使用对象,并对其语义发展、结构特征、指称对象和产生方式进行系统分析。
关键词: “X+狗子”;词义指称;构词分析
一、引言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词汇作为语言中最为活跃的部分,它最能跟上社会和时代发展的步伐,所以新兴词汇总是层出不穷。近年来,网络上十分流行一种新的语言现象,以狗子、二狗子、菜狗子等为代表的一系列“X+狗子”的词语开始在网络上使用,本文通过对“X+狗子”的词义探究,结构的分析和这类词产生的原因,探讨该类词的流行原因。
二、“X+狗子”词义的发展分析
(一)“X+狗子”词义的发展
狗子一词的词义是不断演变的,狗子本义同狗指小狗,是中性词,亦泛指狗。如:唐代李延寿在《北史·孝行传·张元》记载:“村陌有狗子为人所弃者,元即收而养之。”元代的耶律楚材也提到了狗子本义的用法《题万寿碑阴》:“我当时若见,一棒打杀与狗子喫。”后来狗子的词义范围扩大,指称对象由狗扩大到人,引申为詈词,带有贬义色彩。如:明代冯梦龙《古今谭概·汰侈·厨娘》:“汝辈真狗子也。”随着社会的发展,狗子的一词用来比喻奴才,坏人。在当代社会人们的经济水平较高,饲养宠物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趋势,而小狗以可爱的外形和忠心的性格受到人们的喜爱。“狗子”不再是坏人和奴才的代表,“狗子”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从原来带有侮辱、贬低色彩的词变成了偏重于中性甚至是褒义色彩的词。现在人们经常用“X+狗子”称呼某人,表达自己对某人的宠爱和亲昵。
“任一招”这次并没有成功抵挡住索罗斯做空港币的攻势。11月以后,恒生指数一路狂泄,到1998年8月,一度创下了6660点的低点;香港房地产价格暴跌了将近50%。香港面临开埠以来最沉重的打击,也迎来了香港金融发展史上的危机时刻。
(二)“X+狗子”词义的发展的原因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消亡,使得“X+狗子”类词不断的变化发展,有些词随着历史事物的消失而不再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有些词保留着原来的结构,却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通过仿真得到的导线芯棒应力云图如图6所示。由图6可知,导线芯棒耐压仿真最大应力为208.0 MPa,将它作为芯棒耐压判据,并将应力最大值的80%(即166.4 MPa)作为参考。
二狗子:华北治安军,又名华北绥靖军,俗称"皇协军"、"伪军",是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华北方面军扶植的一支中国武装。中国民众称为二狗子、二鬼子等。
例句:一只眼玩游戏不看地图的菜狗子-找游戏手游网
灵狗子:狐狸,这是锦州方言中的一种叫法。
三、“X+狗子”词义的指称对象分析
(一)“x+狗子”指称对象是人
1.对老人的尊称
木狗子:旧时木制刑具的一种,是用一颗大的树干,竖着从中间一劈两半,并在里面凿出凹槽,将人的两条腿牢牢箍在里面动弹不得,然后将树干合上钉牢。
2.对喜爱的人的昵称
“X+狗子”可以表对喜爱的人的昵称,这时指称的对象的没有年龄限制。有一些人会亲昵的将自己的儿女(大多数是儿子)昵称为“狗子”表示亲切,在少数地方的方言口语中,将老婆(媳妇)称为“狗子”是一种亲切的爱称,朋友和亲人之间也就是用一种调侃的语气称呼彼此狗子。在农村人们认为起低贱的名字好养活。这由于人们“X+狗子”的名字比较低贱,成年人的名字也常用姓+狗子替代。
3.对某类人的固定称呼
“X+狗子”这种结构形式,一部分固化下来,表示对某类人的特定称呼。但是随着社会事物的消亡,很多用法现在已经不被使用了。
微课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却在很短的时间内吸引了大批教育工作者及研究者的关注。佛山市教育信息主任胡铁生针对现有教育信息资源利用率低这一情况,率先提出了以微视频为中心的新型教育资源—“微课”。2012年10月,首届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正式拉开帷幕。同年12月,“凤凰微课”移动学习客户端开始向全球发布,6000多个种类繁多的网络视频课程面向全球免费开放。中国微课发展开始走向多元化。
这些和水相关的文化是各少数民族在社会发展中形成的对水的充分认识以及利用的结果,是各民族留给当代的一份丰厚的文化财富,而对各少数民族水文化与水的社会性的认识和研究,不仅有助于开发利用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智慧,总结水环境变迁的历史经验教训,加深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也将是对世界水文明发展作出的一份特殊的贡献。
菜狗子:对游戏打的很菜的人的称谓。
随着世界交流日益密切,世界各国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对狗非常喜爱,“狗”是幸运的象征,其感情色彩往往是中性和褒义的,如 a lucky dog(幸运儿 ),an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好人有好报)。随着社会的发展,一方面人们对狗和猪的认知逐渐改变,另一方面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人们的辱骂和诋毁人的词语发生变化,人们追求新奇的文明的辱骂方式来发泄内心的愤懑。
(二)“x+狗子”的指称对象是动物
大多数方言的口语中,将狗称为“狗子”。“X+狗子”,不仅可以用来指称狗,还可以用来指称其他的动物。如:
“x+狗子”的指称对象是也可以是物体,如:
例如,于夏季,湿度以及温度相对较高的条件下,肉毒梭菌的生长及繁殖速度会大幅度加快,导致牛羊的染病时间缩短,最终致使牛羊出现肉毒梭菌中毒的症状。于冬季或者早春时节,大气温度较低,牛羊机体的免疫能力较弱,尤其是在羊食用了霜冻的草料以后,其消化道中的腐败梭菌繁殖速度将大幅度提升,进而导致外毒素产生,最终致使羊快疫。基于病原微生物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影响下,牛羊幼崽出现急性传染性脑炎的可能性也会大幅度增加。
(三)“x+狗子”的指称对象是物
水狗子:《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记载,水狗子是蝾螈科,属动物东方蝾螈,以全体入药。外用适量,焙干研末撒或用麻油调搽患处,主要适用症清热解毒。
如:冬狗子,又叫洞狗子,是对新中国解放前后生活在中国东北长白山地区的一类人的称谓。是这里的人们对这些老人的"尊称"。因他们专在寒冷的冰雪中出没,或打围,或挖参,或采集山菜野果,或捕鱼捉蛤蟆,或者挖药材,具有顽强的毅力和性格而受到人们的赞美。在山里放山、狩猎、挖参、淘金之人相信"冬狗子"随时能保佑自己。每到老人节或年节,各处都要把冬狗子请来,坐于高处让儿女们敬孝。
泥狗子:孤山泥狗子,又称"叫鸡",靖江传统民间工艺品,已有数百年历史。相传古时孤山闹瘟疫,天神派来一只神狗帮助驱赶瘟疫,瘟疫消失后,人们为了避邪,就做起了"泥狗子"。
四、“x+狗子”的构词方式分析
“x+狗子”的构词方式只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姓+狗子
这一类结构的多表示的是人的代称,在文学作品和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如冯狗子是话剧《龙须沟》中的人物。他是黑旋风的狗腿子,解放后经过改造有悔改表现。
(二)颜色词+狗子
用颜色词灰、白、黄等来修饰狗子,构成偏正短语。这类词通常用来表示固定称谓,如灰狗子:“花鹞子”,清末民初江湖社会谓兵。《海底·各地通行隐语》:“兵:花鹞子;灰狗子。”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清朝灭亡,该词语被其他的词语逐渐替代直至消失,不再被人们认可和使用了。
和师父在天葬院中一同生活了十年,他竟是第一次见到师父的身体。这个神秘而孤僻的老头,总是一个人关在屋子里,不晒太阳,不散步,除了天葬仪式,他只有在偶尔的黑夜才会走出天葬院。他一天只吃一顿饭,不沾荤腥,还要自己将饭盛好放到他的门口。他一年四季都穿着同一件黑色的羽袍,就连炎炎夏日,也是如此。
(三)数词+狗子
数词+狗子的构词形式,可以表示固定称谓,也可以表示自称。如八狗子《切口·红帮》:“八狗子:棉袄也。”但这个用法已经基本消失了。二狗子:原义指"伪军",抗日战争胜利后,该词词义消失。现义指对亲近的人昵称。
二狗子、四狗子、五狗子即可以是对自己的称谓,也可以是别人对自己的称谓。如:吴组缃《山洪》二十:"四狗子认为这是寿官'加盐加醋'的花话,和尚头也不相信真有这些事。"
(四)名词+狗子
这类词有水+狗子、土+狗子、泥+狗子、冬+狗子、菜+狗子等。这些词组合在一起时,并不是表示字面的意义。而是根据其特征或文化背景等,不断地被人们使用而固化下来的意义。如:土狗子是蝼蛄科昆虫。将活蝼蛄,埋入石灰中处死焙干,即成为中药材土狗。由于烘干后的蝼蛄身体紧缩,头向腹部弯曲,六足紧抱,形状像条卧着的狗,故取名土狗。菜狗子是网络游戏造成的新词,其意义为打游戏很菜的人。
“狗子”一词经过不断的发展变化,在语法、语义和语用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在感情色彩上,它经历了由中性词转为贬义词再转变为褒义词和中性词的过程。“狗子”与其他词语结合后,其感情色彩由其他词决定,如加上数词,就是表示中性的称呼语,当和大、小等表示程度的副词组合时,该词组就带有褒义色彩。这种语言现象的产生与社会文化、人类心理和语言自身都有一定的关系。网络是一个庞大的造词平台,造词速度非常之迅猛,但是这些网络新词也不是凭空捏造,而是有一定的历史来源,如二狗子,很久之前已经被人们使用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赋予了新的意义。所以语言与社会和文化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种新的语言现象的产生必然传达着某种社会和文化的信息,我们除了可以从社会和文化中探讨新词语产生的动因,也可以探讨这种新的语言现象的产生对社会和文化又会产生哪些影响。
以60例接受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入选时间为2017年1月—2018年1月)为例,患者知情此研究,且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抽签方式对患者随机分组,分成每组各30例患者的护理组和对照组。护理组中,男性患者占比60%,例数为18例,女性患者占比40%,例数为12例,年龄62~84岁,平均年龄为(71.2±3.4)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占比56.7%,例数为17例,女性患者占比43.3%,例数为13例,年龄61~83岁,平均年龄为(72.1±2.8)岁。本研究中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良好。
参考文献:
[1]岳国钧.元明清文学方言俗语辞典[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10:976.
[2]史承钧.简明老舍词典[M].甘肃教育出版社,2000.04:225.
[3]曲彦斌.中国隐语行话大辞典正编[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04月第1版,第7页.
[4]于济源.东北民间故事[M].时代文艺出版社,2016.01:3.
[5]孟宪章,田秉锷.惯用语汇释[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05月第1版,第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