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医院产科 云南西双版纳 666100)
【摘要】目的:分析械通气技术在新生儿窒息急救中的护理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于我院分娩过程中出现窒息后进行机械通气治疗患儿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其中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予以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儿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8%,远大于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76%,观察组患者VAP发生率8%远小于对照组患者30%,观察组患者的PH、p( O2)、p( CO2)、Sa O2状况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且两组患者以上各指标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对比分析(P<0.05)。结论:综合护理应用在新生儿救治使用机械通气技术过程中,可以提高新生儿治疗有效率,改善不良症状,效果显著,值得广泛应用推广。
【关键词】机械通气;新生儿窒息急救;护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3-0233-02
新生儿致死因素众多,其中最主要的是窒息急救,这种病症常见于重症监护室中,新生儿窒息急救常见的救治方法是机械通气,可以帮助新生儿显著改善通气、换气效果,被广泛应用于新生儿窒息急救中[1]。机械通气技术在重症监护室中的应用,改善了我国新生儿窒息急救救治效果,由于窒息急救具体病因、应用时操作方式等多种因素影响,作用于新生儿救治中效果反应性存在差别[2],本文就机械通气技术在新生儿窒息急救中的护理应用措施进行探析。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于我院分娩过程中出现窒息后进行机械通气治疗患儿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儿男24例,女26例,早产儿29例,足月儿21例;观察组患儿男28例,女22例,早产儿19例,足月儿3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进行比较分析(P>0.05)。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进行机械通气干预,根据患儿的气血分析结果针对性通过呼吸机辅助通气同时通过进行通气改善,防止呼吸性酸中毒发生,在患儿症状好转之后通过鼻导管进行持续正压给氧,同时辅助其他治疗等。其中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性护理,主要包括对患儿家属进行生活、病情指导,并对具体护理操作进行宣教。观察组进行综合护理干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体位管理:对患儿的变换体位方式进行改良,左右侧30度、45度,侧卧时床头抬高30度,体位变换频率每2h一次。(2)吸痰处理:在患儿出现胸部痰鸣时及时进行密闭吸痰处理,其他吸痰处理情况包括血氧饱和度下降、气道压升高、潮气量减少等情况,进行吸痰时确保操作的无菌性,进行吸痰时按照先气管、后口鼻的顺序,同时将负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对痰液情况进行分析,同时做好保存培养工作。(3)气管导管固定:在气管成功安插后,将其固定并且做好记录距离工作,对口腔中的分泌物完成清理,同时对导管固定使用胶布进行固定与清洁,避免工作不当导致的脱离及感染现象。(4)对呼吸机强化管理:定期对呼吸机进行更换及清理,如果发生污染现象应该立即进行替换,同时在低处放置集水瓶,瓶内冷水及时倾倒,定期更换湿化瓶,操作仪器定期清洁消毒,保证操作过程的无菌性。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效果分为:痊愈:患儿临床各项病症消除,无不良表现。有效:一周内,患儿各项临床症状趋于好转,身体状况明显改善。无效:患儿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甚至出现恶化情况。其中有效率=(痊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对比两组患儿临床参数,包括VAP发生率与机械通气时间、治疗时间。其中VAP发生率的判定包括:胸部X线状况检查异常、白细胞数异常、C-反应蛋白量异常、阳性细菌感染等。对比两组患儿的气血状况变化,包括血液的酸碱状况、氧合指数状况、二氧化碳分压状况、血氧饱和度状况。
1.4 统计学标准
本次研究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数资料通过卡方验证,计量资料通过标准差表示,通过t验证,如果组间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8%,远大于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76%,且两组患者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如图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n(%)]
3.讨论
新生儿窒息急救过程中常用方式为机械通气治疗,机械通气治疗可以帮助患儿进行气体交换及通气反应,缓解患儿不适症状,但是也会带来不良影响[3],机械物质在气道中会导致新生儿肺脏等器官受到一定程度损伤,导致各种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危害新生儿生命健康[4],在进行护理时严格按照标准规范,同时加以综合护理。本次研究中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予以综合护理干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8%,远大于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76%,观察组患者VAP发生率8%远小于对照组患者30%,机械通气时间(6.89±2.45)远小于对照组患者通气时间、住院时间(7.82±2.35)远小于对照组住院时间,观察组患者的PH、p( O2)、p( CO2)、Sa O2状况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且两组患者以上各指标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对比分析(P<0.05)。由此可得,综合护理应用在新生儿救治使用机械通气技术过程中,可以提高新生儿治疗有效率,改善不良症状,效果显著,值得广泛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娟,高子波,张军,等.预见性护理在机械通气下新生儿转运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7,(18):2513-2515.
[2]朱建幸.新生儿机械通气临床应用特点[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18):1362-1364.
[3]刘昆明.新生儿机械通气使用中相关药物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74):14629-14630.
[4]林春波,梁英福,张秋芸.密闭式吸痰管在新生儿重症肺炎机械通气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7,(1):120-122.
作者简介:朱丽(1976.03.25-),女,基诺族,籍贯云南景洪市,主管护师,本科学历,主要从事产科护理.
论文作者:朱丽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9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9
标签:新生儿论文; 患者论文; 患儿论文; 机械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两组论文; 有效率论文; 《心理医生》2019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