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急诊全程优化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就诊时间平均分为对照组(n=34)和研究组(n=34),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全程优化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并观察两组患者的进出急诊室时间和急诊球囊扩张时间。结果: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对照组进出急诊室时间和急诊球囊扩张时显著高于研究组,两组差异显著,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结论: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急诊全程优化护理的临床效果显著,不仅能够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同时能够缩短抢救时间,值得应用。
【关键词】心肌梗死;全程优化护理;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3-0177-02
急性心肌梗死具有病死率高的特点,临床治疗中,用最快的速度将患者梗死相关的血管开通是抢救的关键。据相关学者调查研究,国内外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已经获得了显著的成果[1],在治疗中,“时间窗”是挽救患者濒临死亡的关键,同时,急诊科的抢救流程也直接决定着患者的生命,为提高抢救效率,避免患者出现濒死心肌的现象,我院推出了全程优化护理,以此为患者赢得抢救之间,本文就此对此进行探讨,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我院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期间所收治的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就诊时间分为研究组(n=34)和对照组(n=34),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并且患者及其家属已签订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中,研究组患者男21例,女13例,最大年龄63岁,最小年龄28岁,中位年龄(44.67±1.23)岁,最短发病时间0.6h,最长发病时间12h,中位时间(6.78±0.46)h。对照组患者男19例,女15例,最大年龄59岁,最小年龄23岁,中位年龄(41.94±1.46)岁,最短发病时间0.5h,最长发病时间11.5h,中位时间(5.93±0.72)h。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等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差异不明显(P>0.05),统计学意义不存在,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采取全程优化护理,具体如下:
当急诊室接到电话后5分钟内迅速出诊,护理人员需要与患者家属以及在场医生进行沟通,到达现场后,应立即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给予患者氧气,之后立即进行转运,在车上通过电话与院内人员取得联系,做好抢救的准备;接诊后,10分钟内将患者送入到抢救室,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并且给予患者心电监护,对患者的病史进行了解,通过心电图检查结果确诊急性心肌梗死;确诊后,在左下肢建立静脉通道,并对患者行碘过敏试验,给予患者口服500mg阿司匹林和300mg氯吡格雷,随后,将患者身上的衣物脱下,嘱咐患者家属,注意患者的情绪,做好心理疏导;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2],并且将相关急救设备准备好,由护理人员将其送入导管室做病情评估。
1.3 观察指标
调查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并通过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进行表达;对比两组患者的进出急诊时间与急诊球囊扩张时间。
1.4 统计学分析
对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所有临床资料均应用SPSS 19.0软件对其进行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用率(%)的形式表达,并采取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并采取t检验,结果表明,两组差异显著(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分析
3.讨论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临床表现为:胸痛、心肌损伤、心肌缺血等症状,通常可以按照梗死的范围将其分为透壁性心肌梗死和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发作时,全身发热,并且伴有心动过速、恶心、呕吐、低血压和休克等症状,此种情况下,应及时抢救,挽救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时护理人员应该做好相应的护理措施,让患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接受治疗。
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且研究组患者的进出急诊时间与急诊球囊扩张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全程优化护理能够有效应用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中,为患者的抢救赢得了时间,值得进一步应用研讨。
【参考文献】
[1]程宝珍,张小红,牛娟等.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2,27(5):9-11.
[2]苏小妹,贺珊,吴志红等.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0):130-131.
论文作者:全玉娟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7
标签:患者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时间论文; 两组论文; 急诊论文; 满意度论文; 对照组论文; 《心理医生》2016年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