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合理地开发利用黄河堤防淤背区土地资源,发挥淤背固堤与经营创收的双重功效,对于推动黄河治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介绍了黄河堤防淤背区开发利用的现状,深入分析了堤防淤背区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未来黄河堤防淤背区开发的几点建议,试图为科学开展黄河堤防淤背区土地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堤防淤背区;治理开发;措施探讨
黄河堤防淤背区是黄河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和优势之一,如何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好堤防淤背区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好堤防淤背区土地资源优势,挖掘出堤防淤背区资源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对发展黄河经济改善生态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黄河淤背区土地资源现状
长久以来,黄河淤背区土地的用途更多地倾向于防汛抢险用材、用料的服务。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工程管理方面较为粗放,土地开发效益普遍较低。部分土地虽然种植了大量的绿化经济苗木,但是因长期遭受近堤村庄人为破坏及放牧,加之梅雨季节恶劣天气等影响,多数长势较差或成活率较低,需要大量补栽。进而造成了“前期投入大、后期维护难” 树龄参差不齐、经济大打折扣的局面。
另外淤区背坡、护堤地、护坝地、柳荫地、滩地等土地资源受人为、恶劣天气等多种因素影响,形成的水沟浪窝、裂缝、残缺土方等工程隐患,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更是对水管单位历年来工程管理检查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导致大面积土地资源浪费的同时,更应该侧重考虑下一步如何利用好现有土地资源。
二、黄河淤背区土地开发存在问题
1.淤背区开发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不健全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目前淤背区开发还没有出台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大多是县局和基层一线工作人员根据实际情况,临时制订一些承包管理措施。作为基层河务局,本来就存在人员少、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等现实问题,同时又肩负着防汛抢险、防洪工程施工、工程管理等工作,事务性工作太多,从精力、时间上都不能做深入的调查研究,人力、财力、物力等基础又较薄弱,工作无法较好地开展,管理粗放,制度上比较杂乱。县局统一管理,治黄与经营兼顾,不利于调动积极性,容易造成效益低下,吃“大锅饭”现象;职工个人承包虽有积极性,但是思想上比较保守,分散经营,信息不灵,“各扫门前雪”,承担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若租给当地群众种植,种的多是一些效益低下的农作物,租金非常少,对后期工程管理极易造成不良影响。
2.投资环境恶劣,经常出现当地群众与河务局争地种的现象
开封各市县沿黄村庄相对密集,人均可耕地面积较少,加之当地经济比较落后,虽然不乏存在大量常年外出务工人员,但绝大多数群众仍然对土地的依赖性较大,也正基于此当地群众阻挠黄河淤背区开发的事件便时有发生。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历史长期遗留原因。原来的堤防、险工、淤背区上的树木由各村大队派人专职管理,收入由国家政府和各村大队按比例分成;现在淤背区全部由国家管理,村大队不再参加其收入分成,群众意见很大无法接受。二是黄河堤防、控导工程征地价格与其他行业相比明显偏低,当地群众认为工程做好后应该让他们种一部分地也是理所应当、合情合理。以上问题日积月累,造成了目前严重制约淤背区开发治理更深发展的重要瓶颈。
3.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差
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科学的管理模式;二是缺乏种植、养殖和加工业的科技知识;三是缺乏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四是缺乏现代化的机械设备;五是现在种植的大部分是传统的农作物,经济效益偏低。完全不具备市场竞争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前期各项投入大,抗风险能力差
黄河堤防淤背区面积大,如果科学管理妥当,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但前提是前期投入较大,人力、物力、财力免不了捉襟见肘。其中包括市场调研、经济核算、淤背区规划等等一系列问题,而且淤背区开发治理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但不能完全投身其中,河务部门的主业还是要紧紧围绕“防大汛、抢大险”。两者之间的权衡利弊但凡一个环节协调不利,极易造成淤背区治理开发有始无终。
三、积极探索多种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淤背区土地资源
怎样既最大利益化又科学合理地开发好黄河淤背区土地资源,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发展经济,是摆在黄河系统上下的共同重点工作之一。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几点出发,试着探索出一条具备黄河特色的、综合的“绿色生态银行”。
1.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大力发展高效农业
早年有句话说得很好,放在当前同样适用,叫做“要想富先种树”。种植苗木成本低、管理简单,效益却很高,特别适合淤背区大面积种植。绿色环保、生态平衡一直都是国家大力提倡的方针政策,在自有资金不充足的情况下,始终牢记一条就是:黄河职工是淤区开发的生力军,要想搞好淤区土地的开发利用,就必须调动黄河职工的积极性。怎样调动职工淤区开发的积极性,努力改善淤区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是关键。结合单位工作实际情况出发,大胆创新经营管理机制,不断创新“林权改革”土地管理模式,可从淤背区抽取一段作为“试点工程”,制定出相应措施和具体管理办法,并按照“谁种植、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承包给一线职工,种植收入的全部归职工所有,这样一来,不仅使闲置的淤区土地得到了开发利用,更避免了工程管理过程中“空白地”的出现,又让职工的“钱袋子”鼓了起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职工的种植热情高涨,信心十足,工程管理中的一些重点难点治理问题也能迎刃而解。
在种植林木初成效果时,还可以适时因地制宜,大胆尝试发展养殖业,例如:散养柴鸡、家猪、家兔等家禽产品。用树木、经济草养殖家禽,家禽粪便养树木,这样既有效地降低了饲养成本,树种也能得到良性发展,真正做到了互相增产的效果。
2.充分利用黄河淤区原生态,大力搞活黄河旅游业
黄河自古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孕育了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明,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关于围绕黄河的故事、自然风光、名胜古迹从古至今更是举不胜举,黄河文化更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当前各类文化艺术“泛滥”的时代独树一帜。但由于过去对黄河生态旅游发展重视程度不够,几个已建成的黄河风景游览区因为规模小、项目少、硬件设施落后,没有对游客产生大的吸引力,造成了如今除了周末和节假日外,很少有游人光顾的尴尬局面。但是随着近年来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日益增长,幸福感不断增强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更加注重养生、尤其对原生态、无污染、绿色环保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重视,目前黄河原生态旅游项目,正处于一块未开发的“处女地”,因此,加大对黄河下游生态旅游景区的建设力度,充分利用标准化堤防新增的土地资源,努力营造适合人们生态旅游的优良环境,不断加大对黄河生态旅游景区的宣传力度,尽可能地吸引外地游客,让人们走进黄河、了解黄河,是当前发展黄河生态旅游业的当务之急。
结语
总之,黄河淤背区是我们黄河流域的宝贵资源,更是提高职工收入,促进经济良性发展,保证“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新理念和构建自然与人和谐相处的最好印证。只要在现有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围绕强局建设大做文章,明确思路、抢抓机遇、强化措施,加大力度,就一定能实现黄河经济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修果 田学立 仲兰英.黄河下游淤背区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水利,2003
论文作者:赵阳,付博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7
标签:黄河论文; 堤防论文; 土地资源论文; 职工论文; 土地论文; 工程管理论文; 经济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2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