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丝剥茧善引导论文_龙培民

抽丝剥茧善引导论文_龙培民

四川省甘孜州康定中学校 龙培民

2017年12月16日,在康定中学举办的专门对中小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实践进行探讨的第23届教育教学会示范课展示上,聆听了甘孜州政协常委,州优秀教师、州骨干教师、康巴英才中端人才,康定中学高级教师、高2020届文科网课班班主任郭琼老师的语文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感觉受益匪浅,收获颇多。

一、“关键能力”的提出——示范课背景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意见》指出,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

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培养认知能力,引导学生具备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学会学习、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的素养,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合作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过集体生活,学会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遵守、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培养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养成创新人格,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尝试、创新创造。培养职业能力,引导学生适应社会需求,树立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践行知行合一,积极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关键能力”的载体——示范课文本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世界新闻史上的佳作,由美国新闻记者罗森培尔采写于1958年,至今仍被世界新闻界奉为创作圭臬。同时,它也是高中语文传统学习篇目,是该单元教学的一篇难点文章。

三、“关键能力”的寻找——示范课思路

如一股春风拂面,郭琼老师的授课摒弃了先介绍作者、背景等常规流程。而从对题目的探究开始,虽然文章出自“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但标题却叫《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并且文章写作上确与常规新闻不同,自然会有学生存疑,当即有学生指出它不太像一篇新闻,因为它不“新”,没有时效性。针对学生疑问,郭琼老师顺势让学生回顾什么是新闻,新闻的特点是什么,进一步对新闻这一文体知识进行复习。从而让学生们都一致同意这是一篇新闻作品。

明确文体后,郭琼老师引导学生们走进文本,对这一新闻事件进行概括,学生调动自身的知识储备,经过分析综合,大家很快概括出这则新闻事件就是:50年代一个美国记者参观奥斯维辛。至此,按常规,抓住了主体事件,再简单分析一下电头、导语、主体、结尾,然后再仿写一篇中规中矩新闻,这堂课便大功告成了。但这样就仅仅是浅尝辄止,流于一般了。郭琼老师的高明之处就在她牢牢抓住新闻的“新”字,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让学生找这篇新闻与其它新闻相比“新”的地方,学生经过讨论之后,依次找出了景物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象征等手法的运用。课堂气氛由此更加活跃。

郭琼老师由此引导学生对文本进一步探究,适时提出了“这些内容中哪些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什么?”,让学生进一步对文本进行鉴赏评价。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好奇心再次被激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于是,他们找出了“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儿童”“雏菊花”“遇难者纪念墙上的女孩”、“不育试验室”“步履不由得慢下来”“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羞红了脸”“窒息”“够了”等词语、句子,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至此,郭琼老师略加引导,同学们便自然感受到,作者在这里不只是一个记录着,也是一个参观者,他以他那深沉、犀利的眼光在注视着这一段没有人性和良知的历史,在注视着每一个参观者,同样也在表达自己的震惊、沉重和愤怒。同时在默默地告诉我们要在对历史的回顾中铭记历史。铭记住400万人的生命的毁灭,铭记住那些失去生命的儿童、妇女、老人。

由此,稍加点拔,学生们便异口同声地归纳出来了本文与一般新闻的不同就在于作者突破了一般新闻报道“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窠臼,而把自己、自己的情感融入了新闻中,为什么会是这样,郭琼老师于是在PPT上打出了普利策新闻颁奖词:“《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再恰当地引用了泰戈尔的一句诗,自然彰显了本文的价值。

但这还不够,我们说文以载道,尤其是这样一篇写法西斯暴行的文章,自然要与我们这个曾受法西斯侵略、蹂躏的国家联系。但那段历史已过去了70多年,“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罢”,如何再激起学生不忘历史、珍爱和平、报效祖国的情怀,郭琼老师巧妙联系现实,播放了几张12月13日国家举行“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照片,震憾学生心灵,收到此时之声胜有声的效果,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谓技高一筹。

四、“关键能力”的延伸——示范课拓展

但这些都还不够。学习,尤其是语文学习不仅是对文本的阅读鉴赏评价,更要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也就是要进一步解决学以致用的问题。此时,文章价值已凸现,与现实也紧密联系,戛然而止,未尝不可。但郭琼老师又更进一步,深入挖掘语文课本对人性的探究,布置了让学生课后将本文与《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包身工》等文章进行对比阅读,撰写随笔周末进行交流的任务。

示范课在学生及听课教师、专家雷鸣般的掌声中顺利落幕。郭琼老师早已是汗湿衣衫,抽空问及其感受,她说虽然完成了教学目标,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却仍然感觉不尽人意。我安慰她说,教学是艺术,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追求完美我们永远在路上……

五、“关键能力”的土壤——示范课基础

信步走出听课教室,室外仍然寒气逼人。但此时的康中校园却充满了一股暖流,“笃学楼”里另外十堂课的展示、评论、讨论正如火如茶进行。学生社团的学生们正在搭建属于自己的舞台。影视小屋、机器人、藏文文学、 彝族文化、街舞 、书法、礼仪、插花等社团正以自己的方式展示属于自己的魅力。

我一下明白了,郭琼老师的这堂课为什么蕴含了如此多的内涵,一滴水折射出一片海,因为她置身于康定中学这样一所勇于创新,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学校。

论文作者:龙培民

论文发表刊物:《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3

标签:;  ;  ;  ;  ;  ;  ;  ;  

抽丝剥茧善引导论文_龙培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