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县第五中学,甘肃 武威 733399)
摘要:“同课异构”教研模式与新课程改革步伐同步,是课程改革推动教研模式变革的必然结果,对提高改进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大有裨益。
关键词:同课异构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 有效性
“同课异构”教研模式是在国家进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兴起的一种新兴的教研活动模式。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开始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各中小学教研机构要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等作用。并与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建立联系,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此,校本教研成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同课异构”教研模式作为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其形成和发展与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同步进行。这一模式也成为广大中小学校教研活动的主要形式。
“同课异构”是教师为了解决相同教学问题,达到相同教学目标,遵循相同教学规律,依据相同的课程标准,针对相同教材课题、相同教学内容,依据学生实际情况、教学现有条件和教师自身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构思、教学方法和实施途径,发挥不同优势,运用不同风格,建构差异性课堂,达到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教学状态,实现最佳教学效果的教学系列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同伴参与课堂观察,进行比较反思的研究系列活动综合而成的一种教研模式。“同课”是指同学科同主题的教学内容,保证教师在共同基础上进行比较式研讨,“异构”不仅表现在教学主体上的“异”,它的内涵应该是教学设计上的“异”,因为教学设计的不同,使同一教学内容呈现出不同的精彩。当然从教学有效性而言,也会有一些不同。
笔者在教育硕士实习期间,观摩了历史教研组组织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高二级两位老师针对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这一课内容分别进行了教学设计并开展课堂教学,笔者通过听课,对两位老师的授课有不同的收获,当然也引发了对“同课异构”教研模式下历史有效教学的思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课堂导入环节,S老师引导学生回顾了必修一必修二有关近代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从政治经济两个角度分析近代中国发生的变化,引出在思想领域经历了向西方学习的历程,黑板板书不同阶级派别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师夷长技 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魏源等):师夷长技以
制夷
中体西用 地主阶级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等):师夷长技
以自强
维新变法 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19世纪六七十年代)(王韬、
郑观应)
救亡图存 康梁维新派(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等)
从总体上勾勒出本课的知识体系框架,线索一目了然。新课讲授环节,分不同阶段从时代背景、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评价等几个方面分别展开讲述,注重史实的分析和问题的设计及引导,如:为什么称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从时代背景分析中英鸦片战争前的力量对比到鸦片战争后的思想变化,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但由于前两个子目讲述内容稍多,第三个子目时间略显仓促,小结时匆匆收尾,总体而言,课堂教学环节基本完整。
Z老师的优长之处在于注重史料的运用,通过史料的解读引导学生探究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首先引入茅海建《天朝的崩溃》及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大纲》中的几则史料,分析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前后对于英国的认识变化,作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认识的局限性反映了天朝大国的落后性。之后通过史料解读逐步引导学生分析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各阶级派别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揭示出近代思想演变的不同层面。史料是历史教学开展的重要支撑,Z老师通过选取恰当的史料来论证不同阶级派别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及必要性,并通过不同史学家的评论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及事件作出评价,很好的遵循了历史教学的基本原则即“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也培养了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和方法,但由于课堂时间把握不好,下课铃声响起后草草结课,未能进行课堂的小结,课堂的完整性未能很好凸显,成为课堂教学的一大缺陷。
“同课异构”教研模式下,一节怎样的历史课才是有效的历史课,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通过两位老师对同一教学内容的不同设计和课堂展示,笔者认为从教学目标的达成而言二者都完成了教学任务,但从教学效果而言,并不能轻易妄下论断,究竟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笔者认为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使学生在“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二是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两位老师的教学都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下教学方式、教材整合、教学设计的革新,从有效性而言都取得了一定的效益,当然人无完人,要取得教学效益的最大化需要教师长时间的磨练。从教师的角度而言,要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其基本做法是从课前的准备、课堂的组织、课后的练习及反思等几个环节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课前的有效准备其实就是充分备课,要做到目标清晰、内容适度、教法灵活。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有效组织课堂是教师的基本功,教师要具有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课后练习不在多,贵在精,力争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还要善于对每节课的成败得失进行有效反思力争使课堂效益实现最优化。
论文作者:徐仁泽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1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8
标签:教师论文; 课堂论文; 史料论文; 异构论文; 鸦片战争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学生论文; 《知识-力量》1月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