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讨精神患者住院期间建立与家属的沟通,指导家属探视干预方法,探视时机,沟通作用和沟通探视需要。方法 选择40例住院精神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进行分析。结果 急性期患者不宜探视,缓解期应争取家属适当探视有利于疾病康复,长期住院的病人及时与家属沟通,有利于稳定病人的情绪,让病人安心住院。结论 掌握适当的探视时机,是促进精神患者疾病康复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精神患者 探视 沟通 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4-0017-01
患者家属到医院探视患者,无疑对患者是一种心理支持方式。但是对精神患者独特的病症来说,探视的影响具有两重性,不适宜的探视可延缓病情康复或致疾病反复。因此我们采用探视干预方式,指导患者家属根据患者病情变化的不同阶段给予探视或不探视。使患者的病情尽快改善,缩短住院周期;使得长期住院病人安心住院,取得良好效果。
1 临床资料
本组40例患者,是我科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精神病患者,年龄25~62岁,平均岁,职业:农民10例,工人17例,干部8例,个体5例。住院天数:7~365d,平均住院天数:55 d,近愈28例,好转12例。
2 探视干预方法
向患者家属宣传精神卫生知识,如通过墙报,派发精神病知识宣传单,护理告知协议书,电话联系等方式,解答家属疑问,告知患者近期在医院的情况,向家属宣讲探视制度和探视时机对患者病情所起的作用。向家属告知,病人新入院时,因未熟悉环境,病情未控制好,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患者会出现坐立不安、兴奋躁动、易激惹。抑郁症患者往往缄默不语、垂头丧气、甚至拒食、拒服药和治疗。所以,急性精神症状发作期的患者,希望家属2周内尽量不探视。对急性精神症状缓解后的患者,争取家属合作,每周前来探视1~2次。并告知家属所带物品的安全性,避免危险物品带入病房,如:刀、剪、绳、玻璃瓶等,防止发生意外。避免带酒、茶、咖啡等刺激性饮品,以防止患者兴奋,影响睡眠。另外,患者对不同的家属有不同的心理需求,来探视的人不同,对患者的影响也就不一样,最好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患者的愿意来决定。家属前来探视时,由护士向家属介绍患者目前病况及表现,接触患者时应注意的问题,建议交谈内容,避免过激言语,具体指导家属接触患者和与患者交流的技巧,多给患者安抚,劝慰,理解和同情,提供物质与心理的支持。
3 讨论
3.1探视时机 精神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发病时,有着与常人不同的思维和言行特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患者住院治疗时,不同的探视时机与家属是否适时接触患者都有可能对患者的病情产生不同的影响,研究显示,入院后2周内的患者BPRS(简明精神病量表测评)平分高于2周后的患者,分数越高病情越重,提示处于急性期状态的精神患者不宜探视。此期患者精神错乱,处于病态思维中,不能接受和理解家属探视是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有时还会在病态的支配下,对家属产生种种误会,认为家属加害、监视、强制其住院等而产生敌对情绪,诱发情绪不稳、易激惹或诱发冲动伤人等行为,或过于依赖家属,纠缠家属不安心住院,导致对治疗护理不合作。对存急性精神症状的患者来说,过多的探视不但起不到好的作用,反而会刺激患者,使其情绪不稳,症状加重。有些首次发病的患者,家属对此病不了解,不清楚治疗精神病的药物需要1至2周的时间才能起效果,过早探视,看到病人病情还没有缓解,会很焦急,会对医生提出换药或其它要求,有的家属因家族遗传因素非常难缠,轻者加重工作量,重者影响医生的判断,延长了治疗时间。另外,应尽量避免晚间和午休时间探视患者,临床观察,晚间和午休时间探视过的患者情绪有波动,睡眠差,甚至失眠。
3.2探视作用 临床资料显示,随着药物治疗的进展,患者的急性精神症状得到控制和缓解,自知力逐渐恢复,患者开始有与自己的亲人联系的想法,要求打电话回家。此时,除了工作人员的安慰、关心、耐心解释和一些心理治疗外,家属的配合也很重要。所以,病情开始改善时,家属的探视,尤其是家属对患者的安抚,劝慰,理解和亲情,以及提供物质和心理的支持,都会对患者的病情治疗和康复起着积极的作用。临床资料显示,病情处于基本稳定期的患者,家属的探视有利于患者病情的康复。患者在住院期间与家属会面,是她们与外界交换信息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互相沟通可以缓解想家之情,消除顾虑,安心住院。家属探视时可以了解一些患者新的症状,及时告诉医务人员,特别是一些阴性症状为主的病人,抑郁症病人有自杀倾向的,隐匿性强,医护人员比较难发现,如家属来与其交流,有利于及时发现不良苗头,有利进一步治疗和防范护理。探视增加了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改善医护关系,促进患者社会适应能力的恢复。并给患者带来了精神上的鼓励和物质上的需要,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康复中的精神患者来说,家属正确理解他们的态度和互相间情感的交流与沟通能助药物治疗发挥更好的临床效应。本文中BPRS主要因子分比较显示,观察组的患者,焦虑抑郁、缺乏活力、激活性、敌对猜疑等4项因子分均低于对照组的患者,说明家属的探视可使患者情绪安定,减少焦虑抑郁、敌对猜疑情绪和过激冲动行为,使病情得到较快的改善。有学者指出,良好的社会关系的维系是使患者真正走向康复的重要因素。
3.3探视需要 由于精神病患者病程长,不易治愈,疾病容易反复,常需长期住院治疗,给家属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使家属对他们的疾病康复丧失信心,甚至对患者产生厌倦情绪,采取消极或事实放弃态度,有的家属把患者送医院住院后长期不联系,也不探视患者,患者因此逐渐产生焦虑、悲观情绪,不安心住院,也不配合治疗,甚至对自己的疾病丧失信心,使病程延长。所以,患者住院后长时间如无家属探视,有必要采取干预手段,尽快和家属取得联系做好解释工作。致力于改善家庭成员对精神病患者的态度,致力于建立患者与家庭和外界社会沟通的桥梁作用,尽量争取社会和家属的支持与配合,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和亲情氛围,共同缩短患者的住院周期。有的病人长期住院,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受药物副作用的影响。以及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出现其它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等,此时应马上联系家属向家属汇报情况,取得家属的认同。同时加大对家属的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力度,让家属了解精神病的性质、症状表现和康复因素,以及家属配合的重要性,对患者多些体谅和理解,多些关怀和爱心,积极配合医院,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把握适宜的探视时机,和探视次数。给住院治疗的精神患者提供精神和物质的支持,同时,在探视后医护人员应观察患者的言行举止、情绪变化,主动与患者交谈,了解其思想动态,及时做好相应的心理护理,做好交接班,适当满足患者的合理化要求,这会有利于患者增强心理防卫,减轻负性情绪,促进疾病康复。
参考文献
[1]李秀玲.住院精神病人首次被探视后的观察及护理.山东精神医学,2002,15(2):113.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
论文作者:孔少云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3年12月第3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15
标签:患者论文; 家属论文; 精神论文; 病情论文; 情绪论文; 病人论文; 症状论文; 《医药前沿》2013年12月第3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