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开发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西部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3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72X(2000)09—0035—04
一、西部大开发: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邓小平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即一是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较快地先富起来,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二是沿海地区发展到一定时期,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内地发展,沿海地区也要顾全这个大局。1999年6月9日,江泽民指出,现在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步伐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同年9月22日, 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中央总揽全局,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抉择。2000年3月5日,在九届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朱镕基总理代表中央政府宣布,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的经济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东部地区由于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有利的地理位置,加之国家实施经济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在政策上首先向东部地区倾斜,使东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突飞猛进,人们的生活普遍进入了小康。中西部地区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总体发展水平与东部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目前这种差距(特别是东西部之间农村的发展差距)还呈拉大趋势。在继续加快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全国各地区的共同繁荣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保持全国社会稳定,将发挥重要作用。广大西部省区地处祖国边疆,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不断加快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于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从根本上巩固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全,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可以充分发挥这些地区市场潜力大、自然资源丰富和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为全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提供广阔的空间。同时,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善中西部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逐步实现中西部地区进而促进全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点
(一)中西部农业的地位
中西部地区的农业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中西部拥有丰富的耕地、林地、草地和其他农业自然资源。中西部的现有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70%以上,农民人均耕地中部和西部分别为东部的1.7倍和1.3倍。此外,中西部还拥有全国90%以上的草原及草山草坡、林地及宜林荒山荒坡。
中西部拥有全国2/3以上的农业劳动力,农业劳动力的价格大大低于东部地区。1998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为2059.20元、1474.08元和1294.97元,中、西部仅及东部的71.5%和62.8%。全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3/4以上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这些剩余劳动力现阶段的机会成本很低(许多劳动力的机会成本趋近于零)。在西部大开发中,这些劳动力资源将随之被开发,并在开发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中西部是我国商品农产品的主要产区。1998年全国主要农(畜)产品总产量中,中西部所占的比重为:粮食65.6%,棉花72.4%,油料66.5%,糖料74.7%,烟叶87.2%,肉类63.0%。其中,棉花、糖料、烟叶等均属商品农产品,而粮、油、肉等农(畜)产品因中西部农村人口相对较少,农民自给性消费占的比重小于东部,其商品率则高于东部地区。
从中西部地区本身看,农业的地位尤为重要。1998年,中、西部地区农业人口占本地区总人口的比重,分别高达75%和81%,农业总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大大高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农业的发展状况,将直接影响到该地区整个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因此,努力改善中西部地区农业的发展环境,培育农业持续发展的后劲,对于合理开发利用这一地区的农业资源,提高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水平,促进该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可持续发展是中西部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
当今世界,当人口、资源、环境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时,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所走过的历程。于是,努力寻求一条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相互协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已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共同选择。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这是农业区别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根本特征,由此也决定了农业是人类对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影响和依赖性最大的产业部门。传统的农业发展战略是建立在粗放经营和外延扩大再生产基础上的,主要依靠增加土地等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投入以获得农产品总量的增长。其后果,一方面是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与利用,以致资源质量退化和数量的日趋衰竭;另一方面,却促使农业劳动力数量不断增加,并导致人口总量的膨胀和人口素质的下降,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效率难以提高,这就迫使人们对资源进一步索取,从而使资源、环境和生态愈益恶化。
我国在长期的传统农业发展过程中,由于没有正确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自然、经济和社会环境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日益显著,尤其在中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矛盾更加突出,集中表现在:
1.环境恶化、资源退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矛盾。由于受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影响,中西部地区相对于东部地区而言是自然生态的脆弱地区,加之人为的因素,致使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退化问题越来越严重。
目前,我国的沙漠、戈壁及荒漠化土地总面积已达168.9 万平方公里,集中分布在中西部地区的新疆、甘肃、青海、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吉林、黑龙江等省区。沙化土地面积的扩展速度在不断加快,50—60年代平均每年扩展1560平方公里,70—80年代平均每年扩展2100平方公里,90年代平均每年扩展2460平方公里。荒漠化造成土地质量下降,可利用土地资源锐减。荒漠化地区退化耕地达7.7 万多平方公里(超过江苏、广东两省耕地面积的总和);退化草地已达 105万平方公里,占草地总面积的56.6%。据测算,荒漠化造成每年粮食减产30亿公斤以上;草地退化造成的损失相当于每年少养绵羊5000万只。
与荒漠化相联系的是严重的水土流失。据统计,我国有368 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遭受水土流失的威胁,其中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特别是黄河和长江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一方面使大量耕地遭到破坏,土壤蓄水保肥和土地生产率下降,旱灾日趋严重;另一方面,使江河泥沙淤积,加之围湖造田等减少了自然调蓄面积,降低了防洪能力,使洪涝灾害越来越频繁。以长江中游地区为例,洪涝灾害的频率,本世纪30至40年代平均每两年半一次,90年代前8年发生5次大洪灾。1998年长江爆发特大洪灾,仅湖北就有66个县(市)遭灾,因灾死亡345人,伤88.9万人, 倒塌房屋122万间,溺死大牲畜27万头,农作物成灾面积 2796万亩,绝收668.5万亩,粮食减产48.6亿公斤,农业直接经济损失167亿元。
再看水资源。中西部地区水资源的基本状况,一是水资源总体贫乏,现有干旱缺水山区100多万平方公里,特别是西北内陆、 黄河中上游地区水资源极度缺乏,有3420万人口饮水困难;二是降水量的地域分布和季节分布极不均衡;三是水域污染越来越严重,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的质量。据不完全统计,1995年到1999年5年间, 四川因水域污染导致网箱养鱼及江河天然鱼类死亡达300万公斤以上, 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500万元。
2.人口膨胀、素质低下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矛盾。中西部地区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方式落后,主要依靠人畜力和手工劳动,这就直接刺激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的增长,加之这一区域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国家对少数民族的生育政策宽松,使中西部地区的人口特别是农业人口的增长大大高于东部地区的增长速度。从1983年至1998年15年间,东、中、西部地区总人口的增幅分别为18.3%、19.6%和19.2%。从人口素质看,中西部地区农业人口平均受教育的年限较短,文盲、半文盲人口所占的比重远远高于东部地区。1998年农业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的比重,全国为9.56%,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为6.01%、7.66%和14.38%。甘肃、宁夏、青海、云南、贵州、 西藏等西部省区均超过20%,其中西藏高达61.68%。与此同时, 中西部地区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经营管理能力以及改革开放的意识等,都普遍弱于东部地区。农业人口数量多、素质低是中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
3.收入低下,贫困面大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矛盾。1998年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仅及东部地区的67.2%和53.7%;从反映农民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的恩格尔系数看,东部地区农民在整体上已进入小康,而中部和西部在整体上则分别处于温饱和贫困状态;全国尚未脱贫的人口绝大部分集中在中西部地区。1998年全国人均纯收入500 元以下的贫困村,中西部地区占98.4%。农民收入低下,贫困面大,使中西部不少地区的农民仍在为生存而苦斗,尚难考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4.投入乏力,基础薄弱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矛盾。由于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民的收入水平低,农村乡镇企业等非农产业发展滞后,中西部地区农民和集体对农业的投入乏力。从财政支农资金看,中西部地区财政收入少,无支农的能力;中央财政过去的投资重点在东部,虽然这几年中央财政用于中西部的支农资金的比重在不断提高,但离中西部的实际需求相差很远。此外,由于中西部投资的软硬环境尚待改善,外部资金对中西部农业的投入很少。农业投入的乏力,使中西部农业生产的基础十分薄弱,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严重不足。
上述分析可见,中西部农业的现状和发展环境是令人堪忧的。只有彻底转变传统农业的发展战略,从认识、政策和具体措施上将农业真正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轨道,中西部农业才能获得快捷、健康、长足的发展。
三、实现中西部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重点做好的几项工作
(一)努力改善生态环境
1999年6月和8月,江泽民和朱镕基先后到西部地区视察时,对改善生态环境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作了重要指示。江泽民指出:“如果不从现在起,努力使生态环境有一个明显的改善,在西部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会落空”。朱镕基在视察中针对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了“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重大措施。根据中央的战略部署,中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思路应当是:以西部的退耕还林(草)、植树种草和中部的退田还湖、大江大河治理为重点,通过山、水、林、田的综合整治,努力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为中西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和资源环境。
(二)严格控制农村人口数量的增长,充分认识提高农民素质的战略意义
农村人口数量增长过快和素质低下,已成为中西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因素。因此,控制农村人口数量和提高农民素质,是实施中西部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成败的关键。目前,中西部农村正面临着一个新的人口高生育期,必须切实执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也应大力宣传和提倡计划生育,把中西部农村人口的自然增长严格控制在国家人口发展的计划限度内。与此同时,要特别重视提高中西部地区农民的素质。要认真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并在县城办农业中专,在中心镇办农村职业高中,在农村成人中积极开展扫盲,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科普宣传教育和科技示范户的示范作用,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此外,还要向农民普及市场营销和经营管理的知识,使之逐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提高其开放意识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三)正确处理生存与发展的关系,高度重视中西部贫困地区农民的脱贫问题,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收入
生存是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只有认真解决好中西部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这些地区的农业才可能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目前中西部农村的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的绝大多数,要按照中央的扶贫攻坚计划,逐村逐户落实扶贫措施,限期实现脱贫目标。对已脱贫的地区,要重视巩固和发展,防止返贫。在退耕还林(草)和退田还湖地区,要安排好农民的生活,防止“两退”造成新的贫困。积极帮助农民开拓和发展新的生产领域,特别是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巩固发展集体乡镇企业,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四)广泛筹措农业发展资金,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
中西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多渠道的资金支持体系。概括讲,退耕还林(草)、生态环境工程和退田还湖、大江大河治理,以及农业科技、文化教育等应以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投入为主;农田基本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和农业日常生产,应以农民的资金和劳动投入为主,辅之“以粮代赈”、小额信贷等扶持措施;资源开发利用、农产品加工和农村其他二、三产业的发展,应以社会资金(包括中西部地区的社会资金、东部地区的资金和外资)投入为主。通过构建和完善资金支撑体系,不断保证中西部农业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投入。
收稿日期:2000—06—10
标签:农业论文; 可持续发展论文; 中西部地区论文; 西部大开发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中国东部论文; 三农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