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程体系重构的思考与实践&以浙江省瑞安市中学为例_高中语文论文

重构高中语文课程体系的思考与实践——以浙江省瑞安中学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瑞安论文,浙江省论文,为例论文,重构论文,高中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浙江省深化课程改革,“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把更多的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的“指导思想”,从政策层面上宣示了学校课程体系重构的合法性;而如果要达成深化课程改革的“愿景”,在历时一年多的选修课程开发“热潮”之后重构学科课程体系已势在必行。本文介绍浙江省瑞安中学语文学科在这方面的思考与实践,不很成熟,其中有些内容尚处于尝试阶段,但不揣浅薄,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

      一、必修课程校本化

      (一)简化“阅读与鉴赏”并渗透校本文化内容

      根据《模块教学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和教学实践,瑞安中学把必修教材课文分为“精学”“简学”“自学”三类,总体上压缩阅读教学课时数,“让出”一些课时给“表达与交流”。“精学”文章由教师课堂教授,一般每篇文章1~2课时,以《指导意见》上的“必教课文”为准;“简学”文章,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定夺,教学不超过1课时,可抓住文中关键问题进行探讨,不求全面兼顾但求突出重点;“自学”课文不占用课堂教学时间,教师可提出自学要求、学习方式建议、学习评价等。

      同时,精选校本文化内容作为“精学”课文,有机融入必修阅读教学,使“必修”教材呈开放、灵活状态。表1所示为预计“编入”的校本课文(其中《林损与瑞安中学》的教学已经实施)。

      

      (二)自编并扩展“表达与交流”课程

      “自编”指自主研发10门写作课程,重新结构高中写作教学内容。课程研发的指导理念是:(1)遵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导意见》要求;(2)以“写什么”为研发视角,与苏教版教材“自我”“社会”“自然”三个人文向度配合,兼顾文体;(3)致力于解决当下的写作困境,针对“不喜欢写”“没东西写”的“老大难”问题,以“激发写作动力”“使学生有东西写”为出发点;(4)根据瑞安中学学生写作实际能力以及对他们写作能力的较高期许,侧重理性精神、论辩素养培养;(5)课程研发以“我”的发展为主线,让学生所写内容与“我”息息相关,以展示“我”的生活、能力、思想为内容方向,希望写作能成为正处于身心飞速发展阶段高中生的精神成长需要。“扩展”指在教学时间分配中突出写作教学地位,能与阅读“平分秋色”,“一半是阅读一半是写作”,在每个模块的2个学分中,阅读与写作各占1学分。具体如表2所示。

      

      二、选修课程特色化

      (一)研发“文化”“创新”系列选修课程

      瑞安中学已有近120年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应该得到承传;瑞安中学历史上“小发明小制作”“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创新”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其“创新”精神要继续发扬。“文化自觉,创新见长”正是瑞安中学的办学“特色”。

      1.研发精品“文化”选修课程

      立足于瑞安中学、瑞安、温州本土文化,选取其中特别优秀的、适合高中生学习的文化内容,进行研发,简单举例如下页表3所示。

      

      2.研发“创新”课程

      如果说“文化”系列课程立足于本土文化,“创新”系列课程则依靠语文教师的特长和钻研,其可分为三类:(1)“自主研发”类,如“文本研读”“学会朗诵”“学术论文写作”“文学创作”“咬文嚼字”等;(2)“社团实践”类,如“《晨曦》编写”(文学社)、“话剧及实践”(话剧社)、“新闻采访与写作”(记者团)、“演讲与辩论”(辩论社)等;(3)“二次开发”类,如“《史记》选读”“沈从文作品欣赏”“《世说新语》选读”等。

      (二)设计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

      2012年,随着深化课程改革的实施,“研究性学习”“归入”各学科,且被列为“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的一种,使学科教师能从专业角度予以指导,也使学科学习获得了“高端”的方式。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依据高中语文学科素养培养要求,瑞安中学设计了如下四方面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当然也要引导学生发现其他有价值的课题进行研究)。

      1.“语言文字运用”系列

      比如“现代汉语常见易读错、易写错汉字积累”:要求学生积累自己的“易读错”“易写错”汉字集。又如“咬文嚼字”:包括病句、修辞、词语运用等,要求从课文、生活、新闻媒体中发现错误的语文现象,并进行分析,加以纠正。

      2.“文学作品阅读”系列

      可以引导学生从三方面进行研究:一是广泛阅读,即读的数量多,涉及面广;二是“专门”阅读,可以对某作品、某作家进行“专读”;三是创造性阅读,即研究性阅读、“二次创作”,侧重于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读出”作品的新意、深意。

      3.“古代诗文阅读”系列

      比如“文言实词积累与归纳”:要求学生自行积累平时学习中的重要文言实词,并根据自己的分类标准进行归纳。又如“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让学生对学习中出现的虚词进行积累、归纳。再如“宾语前置句式用法归纳”:学生可以通过大量的语句积累,掌握这种用法。

      4.“文学创作”

      要求学生自主进行文学创作,以获奖、发表作品为获得学分的依据。

      三、必修、选修一体化

      所谓必修、选修一体化,就是“打通”必修、选修课程,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体化”体现在以学生能力发展为纵线的课程体系“立体化”,也体现在课程间设置上协调一致的“整体化”。

      (一)体现学生能力发展的“立体化”

      体现学生能力发展的“立体化”,就是使课程整体上能比较鲜明地体现以“学生经验”为核心的“层级性”“发展”特征,如把“选修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独立出来(称之为“研究课程”),作为能力发展的“高端”。如图1所示为高中语文学科能力发展框架。

      

      需要说明的是:

      图中的“探究性阅读”与“封闭性探究”指高中必修阶段阅读的“一体两面”,即高中必修阶段的阅读应该从初中的“理解性阅读”走向“探究性阅读”,但由于必修课程阅读范围的局限性,这种“探究性阅读”呈现“封闭”特点,它非常需要在选修阶段走向“开放性探究”。从“理解性阅读”到“探究性阅读”是能力的提升;从“封闭性探究”到“开放性探究”是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同时更体现了学生对阅读内容的“选择权”,从学生群体来讲它是阅读范围的“整体扩展”,从学生个体来说它是学生阅读视野的“定向拓展”。

      同理,图中的“创造性写作”与“单一性写作”指高中必修阶段写作的“一体两面”,即高中必修阶段的写作应该从初中的“训练性写作”走向“创造性写作”,但由于必修课程写作文体指向比较“固定”,这种“创造性写作”呈现“单一”特点,它非常需要在选修阶段走向“多样化写作”。从“训练性写作”到“创造性写作”是能力的提升,是写作理念的更新;从“单一性写作”到“多样化写作”是写作文体指向、写作个体特征的“分流”与“自由”。

      此外,“专业化阅读”与“创作式写作”主要针对有较强烈学习意愿和较高语文学科素养的少数学生,但这对课程体系的完整性意义重大,对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必不可少。

      (二)体现课程间设置上的“整体化”

      如图2所示的语文学科课程体系,是瑞安中学课程设置“整体化”的体现。显然,这样的课程体系,使必修、选修课程成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标签:;  ;  ;  ;  ;  ;  

高中语文课程体系重构的思考与实践&以浙江省瑞安市中学为例_高中语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