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总体经济效益与结构分析_国内生产总值论文

吉林省总体经济效益及结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吉林省论文,经济效益论文,总体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民经济总体效益分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本文拟将吉林省产业结构、投入与产出同全国进行比较,说明吉林省总体经济效益的状况,总体经济效益低下的原因。

一、总体经济效益现状

(一)总产出较低,处在全国中下游水平,第三产业比重较高。

总产出既包括物质生产部门的总产值,又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务总值。从全国1994年的总产出情况看(如表1),吉林省总产出为2482.6亿元,排在第19位,在全国属于中下游水平,排位最高的是江苏省,其次是山东省,广东省居第三位。如果按三次产业分别观察其产出,吉林省的第一产业405.48亿元,排在第16位;第二产业1442.30亿元,排第20位;第三产业634.82亿元,排在第17位。从总产出的内部结构看,吉林省第三产业的总产出所占比重较高,占吉林省总产出的25.6%,比排在第一位的江苏省第三产业高出近10个百分点,比广东省还要高出近2个百分点,吉林省第一产业也相对较高,占16.3%的比重。

表1 1994年总产出表(亿元)

(二)从国内生产总值构成看,吉林省仍属于不发达地区。

国内生产总值是国民经济再生产的最终成果,也是衡量经济效益好坏的最终尺度。从国内生产总值及部门构成情况看(如表2),吉林省1994年创造国内生产总值968.78亿元,排在第19位,与总产出的位次相同。与总产出位次相比,变化最大的是广东省,总产出排在第3位,国内生产总值却位居第1位。吉林省国内生产总值的部门构成是,第二产业占44.5%,第三与第一产业相差不多。按照国际上的经济发展及产业演进规律看,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是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比一、二产业之和还要多。目前吉林省的产业现状,仍居于不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结构模式。

表2 1994年国内生产总值及部门构成(亿元)

(三)全社会增加值率较高,但政府的生产税净额收入比重却较低。

国内生产总值占社会总产出的比率称增加值率,它是衡量宏观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下面列出的是较发达的省份和东北三省的增加值率情况表。

表3 10省增加值率情况表(%)

吉林省的全社会增加值率在以上10省中排在第2位,这与吉林省第一产业比重较大有关。按照国际经济规律,增加值率最高的应该是第三产业,而吉林省第三产业增加值率却排在10省的倒数第一。

生产税净额,是指企业向政府应缴纳的各种税金减去生产补贴。从表4我们可以看出,吉林省的增加值率排在第2位,但其生产税净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却排在第8位。尤为明显的是,吉林省第二产业的增加值率在10省中居第2位,而生产税净额却排在了第7位,第三产业则居最后一位。这也是吉林省财力紧张的主要原因之一。

表4 1993年生产税净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四)生产增长,总体效益下降。

根据吉林省编制的1984年、1987年、1992年投入产出模型的结构看,吉林省近几年的经济发展态势是:

1.生产增长,效益下降。吉林省1992年的总产出比1987年增长了124.8%,而吉林省的财政收入即生产税净额仅增长了45%,比前者少79.8%个百分点;而税金1987年比1984年增长了56%。说明这几年的总体经济效益还不如1987年以前,而且生产与效益之间的差距在拉大。

2.物耗增加,劳动生产率下降。根据投入产出模型测算,1992年全省产值物耗率为66.7%,而1987年的产值物耗率为55%,5年间物耗率上升了11.7个百分点。从每百元劳动者收入创国内生产总值看,1992年为194.99元,1987年为185.95元。1992年比1987年上升了9.04元,虽然国内生产总值上去了,但从劳动者收生产税净额看,其效益却下降了。1992年每百元劳动者收入创生产税净额为19.89元,比1987年的24.5元少了4.61元。这样低下的劳动效率不利于扩大再生产。

(五)商品粮调出大省,同时也是仓储业亏损较大省份。

吉林省的农业在全国是闻名的,每年的商品粮调出和出口总值平均在80亿元以上,可称其为商品粮大省。但是,据1993年全国第三产业普查数据,吉林省1991年、1992年仓储业生产税净额为-3.3亿元和-3.4亿元,这主要是粮食商业亏损而造成的。

二、不协调的经济结构是制约经济效益的关键性因素

吉林省的经济结构,经多年的调整虽在某些方面有所改善,某些行业呈现出较大的优势,但结构不合理仍是制约吉林省总体经济效益提高的关键性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工业为主导,主要靠资金投入实现经济增长。

从国际上发达国家及地区的工业化进程看,工业化初期主要是以轻工业为主,为中期的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和物资;中期倾斜于重工业发展;后期为高技术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依据这一发展规律分析,吉林省在建国初期的发展中,就没有一个充分发展轻工业的基础(如表5)。

表5

注:此表按各年的不变价计算

表中的数据说明建国以来,吉林省的轻工业发展缓慢,而且整个工业发展持续向重工业倾斜。197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重工业占72.6%,轻工业只占5.4%;1988年重工业占50%,而轻工业占7.1%;1993年重工业占32.4%,而轻工业仅占1.9%。

这种以重工业为主导,靠资金投入推动经济的增长方式,最易引起经济增长波动。1989年,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国家压缩投资规模,吉林省经济很快出现滑坡,并且出现负增长。由于重工业产品主要是用于社会积累,所以投资压缩,便直接影响了吉林省的工业生产。

(二)有庞大的加工制造业,却缺少能够保障其正常生产的能源及原材料。

吉林省的加工制造业与能源及原材料工业的比例为1∶0.31,辽宁省为1∶0.44,黑龙江省为1∶1.1。吉林省有69%的能源及原材料靠外进,维持其加工制造业的生产。从我们对市场的调查看,吉林省市场上的商品大部分从省外购入。每年全省商品净流入额约50亿元以上。购入重工业产品近32亿元以上。从市场商品的流出流入情况看,东北三省中,唯有吉林省是流入省份。辽宁省净调出在70亿元以上,黑龙江省在45亿元以上。这说明吉林省产业、技术及产品竞争力较差。

吉林省有全国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年总产出达148亿元,但生产钢铁的能力却极为有限,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总产出只有48亿元左右。吉林省有全国闻名的大型化工联合企业,年总产出达134.5亿元,但可供其生产加工的石油产量却微乎其微,石油开采业的总产出只有18.4亿元左右。这种不均衡的结构,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吉林省的经济发展。

(三)缺少力度的优势行业,经济资源缺少深度开发。

根据吉林省的投入产出模型及多年的统计数据分析,其优势行业是:医药工业、建材工业、造纸工业、汽车制造、化学工业及种植业。以上行业除汽车制造和化学工业以其规模占居优势外,其他行业均以其原材料丰富而处于优势。从我们所调查的情况看,目前吉林省这些优势行业的产品(除汽车、化工外)多属初级产品,即生产原料,生产出的原料又多销往省外。每年的调出量约在170亿元以上。而每年吉林省又需从省外大量调入经过深加工后的最终消费品。这说明吉林省没有充分地开发利用资源优势,虽拥有众多的初级产品,但缺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最终产品。这种不协调的结构现状,导致大量的利润外流,根据投入产出模型计算,每年少创国内生产总值达50亿元以上。

吉林省国民经济统计资料

1996年2月工业生产情况

1996年2月交通、邮电情况

注:运输量仅指铁路、公路、交通部门

1996年2月份贸易情况

标签:;  ;  ;  

吉林省总体经济效益与结构分析_国内生产总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