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少数民族文化价值观建设研究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视角
邓 娟 付成龙 冉 冶
(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 辽宁 盘锦 124221)
摘要: 以少数民族文化价值观为切入点,以东北少数民族文化价值观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东北少数民族文化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探讨目前东北少数民族文化价值观的协同发展情况,并从内容、导向、协同机制等层面指出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最终为如何正确引导、发展与建设东北少数民族文化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有效对策。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东北 少数民族
我们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国家发展的方向。首先,文化价值观经过长期发展,受到普遍认可和遵循,并使群体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另外,核心价值观代表着一个国家,多个民族的价值取向,是文化价值观发展的目标和方向。目前,东北少数民族文化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协同一致、共同发展是主流趋势;但由于内外环境、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二者协同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突出问题,而关键是引领和整合东北多民族、多地区大众化和多样化的文化思潮,使整个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正向发展。
基于商务部的结论,法院推测了为了解决非市场经济国家进行商品补贴的问题商务部在未来可能采取的行动。其中一点是通过采取“非市场经济方法”来征收反倾销税,在这一基础上征收反补贴税,同时,对反倾销税采取“细微的调整”来抵消对同一企业进行双重征税的问题。法院注意到了商务部将要实施的措施可能会引起更多的问题与纠纷,正如其所说“这种措施是否会造成与法规的直接冲突”或者“这种措施从根本上是否为不公平的,因而造成对法规不公正的解释或者滥用”[2](P1290)。然而,法院并没有对这一话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或者分析,原因是这一问题与原告所受到的损失无关。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东北少数民族文化价值观研究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代表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正确表达。因此,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要举措,也是弘扬社会正能量的价值支撑,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创造中华民族文化新辉煌的重要手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一环。
各少数民族文化具有优秀的、积极的一面,同时还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包含着传统的文化因素,这就必然会在两种价值观之间产生内在张力。这种张力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中产生阻碍,妨碍各民族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觉认同,也使在文化认同基础上形成的自觉信仰画地为牢。因此,本文的研究意义就在于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东北少数民族文化价值观的贯通之处与内在张力,从而探索出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路径。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东北少数民族文化价值观建设内涵界定
我们认为,在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东北少数民族文化价值观建设之前,应当从概念入手,厘清相关问题的本质,了解基本内容和内在价值,掌握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价值观特点和现状,挖掘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以便为后续研究提供支撑。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与内在价值
价值观指的是人们所持有的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等的普遍观念,可以为人们的行为提供充分的理由与指导;而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的最深层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次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通过12个词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美好社会的基本愿景以及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三方面入手,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使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集中体现了各民族的精华所在,又使他们具有一定的融合性和共通性;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重塑少数民族文化价值观的主导。我国的民族文化各具特色、丰富多彩,体现了不同民族的社会风尚与精神风貌。例如,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道德生活中虽各有历史传统、习俗规范等,但在理想追求、道德评判等方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相似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我国人民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感,对各民族的社会价值认知和文化认同起到引领和促进作用,为社会提供了稳定、和谐的发展环境。
文化的交流、交汇、交融与碰撞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东北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东北文化发展必然要经历一系列的激荡与变迁。汉族人的涌入对东北少数民族文化造成了强大的冲击,加之在民国时期俄罗斯、日本以及朝鲜的影响,不少民族的文化在汉化的同时也经历了“外化”的洗礼。因此,新旧交替、复杂多元以及交错变异,成了东北少数民族文化价值观的总体特征。
2.东北少数民族文化价值观及其现状
基于BIM技术的碰撞检查在工程中的应用…………………………… 王邵臻,何博,徐丽豪,蒙秋莎(3-261)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构成多样,分布着满族、朝鲜族、蒙古族、赫哲族以及鄂伦春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其中满族、蒙古族与朝鲜族人口较多、特色较为明显。分析一些学者概括的“实物、行为、观念”的三元文化系统及作为少数民族文化价值观的分析范式,可以发现,这些主要的少数民族均有自己的语言、服饰以及风俗习惯。以满族为例,农耕和渔猎是其先人基本生存手段,火葬习俗、特色饮食服饰的制作等都是满族特有的文化传统。在历史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满族群众从长期积淀的文化传统中,逐渐发展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同时,长辈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习俗的展现以及纲常伦理观的教导,帮助晚辈们按照自己民族的行为方式与观念态度来生活,来处理生产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使自身民族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得以延续和传承。
在环境恶劣的生产车间内,有各种生产设备排气管道等障碍物,其中暂存区的信息采集点存在于这些生产设备的集群中,采集这类车间内的在制品的数据的困难很大。图4所示为不锈钢制品的抛光车间,其中会产生很大的粉尘,采用人工盘点会影响员工的健康;在生产区域及暂存区域较大时存在RFID读写器识别距离不足,以及多RFID读写器之间存在射频干扰等问题。因此采用UAV+RFID识别暂存区的在制品信息,通过UAV代替人工携带RFID读写器进行在制品数据采集。
3.少数民族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决定了文化的性质及其在代际传递过程中的价值取向。其次,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认同,整合社会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可以使我国不同民族文化之间抽离出可以通约的构成部分,形成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积极认同方式。从社会学的符号互动论角度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了围绕其互动的符号,人们根据其所具有的意义而采取行动。由此,人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作出符合该核心价值观的行动,既有利于国家建设与个人发展,又能够整合整个社会的行为意识,维护社会的稳定与秩序。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东北少数民族文化价值观建设举措
挖掘东北少数民族文化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鸣点、交汇处。我们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价值观念的凝练和集合,尽管东北地区少数民族较多,又各具特色,但是其文化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致性和契合点。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东北少数民族文化价值观建设中,应该积极关注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个体文化价值观中的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区分各民族独有文化体系,挖掘不同民族、不同人群的深层次特点,在引领过程中要尊重民族习惯、发展特点,做到贴近性、对象化,靠近文化的共鸣点、交汇处,着力开展引领工作。
1.坚持尊重为本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多次对此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中办下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为全国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工作提供了有效指导和支撑。本文着力研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下的东北少数民族文化价值观建设。我们认为,应当深入挖掘东北少数民族文化价值观中的积极因素,找到共鸣和交汇;同时,应当注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社会治理和核心价值观的融合;还应当积极搭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平台,切实凝聚共识。
谷氨酸受体1(GRID1)基因参与机体许多生理及病理反应过程,如学习与记忆、神经元的重塑、缺血缺氧的毒性作用,癫痫的形成及神经退行性病变等。GRID1基因突变或缺失与精神分裂密切相关[12]。
2.坚持联系实际
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东北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目前,东北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个别地区仍存在经济发展落后、人民整体生活质量和水平不高的情况,借着“精准扶贫”政策的东风,东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均逐步提升。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的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必须结合实际,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融入价值观引领,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地。
3.坚持改进创新
搭建东北少数民族文化价值观弘扬平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目前,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价值观宣传方式仍比较传统,缺少创新点,结合少数民族特色的宣传更为稀少。因此我们认为应当坚持改进创新,拓宽文化直观弘扬平台,除了常规的静态、动态宣传品之外,应当加强主流媒体、网络平台的搭建,积极开拓新的载体,从老百姓的生活中寻找可弘扬的平台。同时,东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引领需要利用更多的载体。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目前部分民族自我特色的文化载体较少,民族语言、民族习惯等逐渐汉化,应当结合民族历史文化特点,建立有效的文化产业,让少数民族文化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的融合,真正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发展、凝聚地区和社会共识。
东北地区自古以来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为区域文化发展提供了基础,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的东北少数民族文化价值观建设研究是一个必然命题,值得我们继续探讨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公丕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丛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5.
[3]关捷.东北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
[4][美]马克•霍华德•罗斯.冲突的文化:比较视野下的解读与利益[M].刘萃侠,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5][美]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
[6]王文,王帅.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引领作用[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1(4):118-123+143-144.
[7]张学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N].解放军报,2018-12-07.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349(2019)22—0234—02
[基金项目] 2017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东北少数民族文化价值观建设研究”(2017lslktyb-048)。
[作者简介] 邓娟,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责任编辑:孙瑶
标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东北论文; 少数民族论文; 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