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主之地——二三线攻防成败大起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地论文,攻防论文,成败论文,大起论文,无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二三线攻防成败大起底
广大的二、三线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却依然没有谁能主宰格局。当前,还没有渠道商能够真正对三线以下的城市彻底精耕细作,这更加凸显二、三线市场上防守反击的残酷性。一切都还没有定论,一切都还有变数,处处都是机会和陷阱。过江龙和地头蛇第一次如此短兵相接,它们的成败得失,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下手不够狠:一线品牌折戟三线城市
文/刘春晓
M牌是某世界500强旗下的护肤品牌,进入中国多年,一直不温不火,眼看一、二线城市已经被各类奢侈品牌充斥,其在百货店的位置年年调整、越调越差。
而同类品牌早在几年前已经渠道下沉,在二、三线城市跑马圈地,做得风生水起。于是M牌在年会上振臂一挥,本着大公司以盈利为本的保守风格,决定将市场缓慢下沉到二、三线城市,试点城市选择了J城。
然而,原想在低线市场重拾信心,却不想这里的玩法早就变了。
首次谈判:小城市水太深
M品牌销售代表小王走访市场后,决定把开发目标锁定为当地“化妆品一霸”鑫鑫。
鑫鑫作为经销商,旗下众多国际品牌,渠道广泛,和百货店、KA、个人护理店都有良好客情,对于M牌的定位接受度更高。
接到M牌邀约合作的电话,鑫鑫的马总也很期待。大厂家总归不像小品牌,打一枪换一炮,长期稳定的市场投入,和鑫鑫这种长跑型选手才匹配。毛利低一些也不要紧,稳定压倒一切!
然而,看到马总提出的这些问题,小王心凉了一大截。
一问:你毛利比别人高吗?
第二天,M牌登门拜访,双方都有诚意,大家开门见山。
拿到M牌的报价单,马总就滴滴滴地按起计算器:“前台毛利才32个点啊?”
M牌的小王点头道:“是啊,现款结账可以多3个点,算起来比L牌还多了7个点呢!”
马总摆摆手,说道:“这个不能比的,门店结算的方式都不一样。后台返利呢?残损呢?对了,你们保质期多长?”
小王回答:“后台只有年返3个点,残损有0.1%的补损,由于大部分产品是原装进口,只有两年保质期。”
都比马总想象的少很多!他习惯性地点头说:“这个问题就大了,还是日本品牌狡猾,都是5年保质期,他们还保证过期产品全额退换!一个产品要是我5年都卖不出去,那我还做什么生意啊!M是个好牌子,但是保质期太短,补损太少,对于新开发市场而言,流转慢,很难操作。”
小王无奈地笑笑:“是啊,没办法,大公司做事很谨慎,不像其他公司那么灵活—产品在中国生产研发,小样都在乡镇分装,还号称专为中国女性量身定制,其实成本很低,而我们公司的正品、小样的全部配方/材料都是原装进口,很多客户就是冲这一点选择我们品牌。”
二问:你有电视广告配合吗?
马总清楚小王暗指的是哪个品牌,但并没有接茬:“那M牌今年的广告投放计划是怎么样的?我们小城市的消费者就认准中央一套和湖南卫视,你看P牌、O牌,广告打得多凶,甚至连地方卫视都已经开始投了,这和销售是成正比的。”
小王心里默默想:果然是乡下城市,只认电视广告这一招。
想归想,小王还是耐心解释:“M牌的市场定位是都市白领,根据我们受众特点,广告重点投放在网络和杂志,我们在各大门户网站、婚恋网站投放大量宣传,这样的选择更精准。”
马总继续说:“网络宣传啊,我们这些人很少上网的,就算上网看到广告也立刻关闭。有财力的消费者,也都在外面忙,谁成天上网啊!”
小王说道:“羊毛出在羊身上,我们把大量的广告费用转移到提升产品品质上,同等配方、同等品质的产品,我们的性价比更高,更适合J城的消费水平。当然,我们的母公司广告打得还是很多的,反正是一个牌子,效果一样的。”
马总点点头,但话上并不认同:“其实护肤品就那么回事,消费者很难马上感受到它的好,广告是让消费者感受它的第一步,这里的人就认熟脸品牌,有大牌明星代言就更好了。当然,广告也不是品牌成功的唯一手段。近年咱们打算主攻哪些渠道呢?有没有什么优惠政策?”
小王呈上一份材料:“二、三线城市的百货店是我们的主打方向,百货店的示范作用大家都清楚,只有百货店做好了,渠道下沉才会一马平川。”
马总:“先做百货店吗?你们的价格是全国标准零售价吗?”
小王:“是全国标零,因为M牌早已进入全国的主要KA,价格如果不一致,会引来门店和顾客的投诉。”
马总心里迅速算了一笔账:加价是不可能了!实打实的32个点,扣除给门店的费用,所剩无几。
三问:你有人员支援吗?
“那人员配置呢?”马总接着问:
小王说道:“BA由公司统一招聘、管理,每个专柜两三名促销,全省还配备一名销售人员。”
马总再次摇手:“人员少了点。你看人家P牌,生意不算太大,鑫鑫一年只卖一千万,但人家按渠道和区域,给我们配备了6名督导、1名培训老师和1个经理,把帮扶、培训、后勤一次性带来。对于百货店品牌而言,零售就是一切,你看M牌单价不高不低,说句难听的,想冲货走量都是不可能的事,只能扎实做零售。”
小王:“我们虽然人员支持的不多,但都是我们M牌全额支付工资。我知道P牌人多,但很多人员的费用都是找马总您来投,其实那么多人可以共享的嘛!”
马总暗笑小王的天真!日本人多聪明,工资厂家出,鑫鑫出的只是补贴,P牌督导对P牌也很忠诚,埋头卖P牌、多赚钱,平时根本就不听鑫鑫指挥,怎么可能去卖竞品M牌!
对于人员投入,马总感触颇深。很多欧美品牌不如日韩企业甚至民营企业做得细致,前者还停留在“打广告+铺货”的阶段,而后者已经采用“销售+督导+培训”的区域开发模式,能够确保动作真正落地。
总想利用经销商的业务员去兼管市场,这样的思路怎么能把市场做好!
四问:你有活动支持吗?
马总无奈追问:“那每个月还有活动吗?比如小型路演。我们公司的品牌每个月都有大型场外活动,以Z牌为例,每月1场,4天也有10万元左右的产出;再比如国内品牌Y,物料非常丰富,周周有促销,场场都有督导和促销队站台,效果很好,你别小看国内品牌,人家年销售额一点也不比M牌差,利润也可观。”
小王尴尬一笑:“目前公司预算有限,路演只在北、上、广、深等地举行,如果J城能有好位置,我们也愿意做,但是活动道具的运费要由经销商承担。”
马总继续摇头:“那怎么做啊,你们的毛利那么低,场外活动也要场地费的啊,你们有人员和费用支持吗?”
小王已经在心里擦了很多次汗,强打精神:“马总,是这样的,我们一直以来都在一线城市运作,这方面的经验不足,但公司也可以特事特办,我会把您的想法和公司做进一步沟通,活动很重要,我相信我的老板会给您一个满意的答复。”
马总沉默了
又是进一步沟通!
马总对M牌几乎死心,最后提了一个问题:“小王,你去百货店里见了采购吗?还有位置吗?做百货店位置很重要啊,没有位置怎么做生意呢?”
小王老实回答:“昨天去见了采购陈经理,他很认可M品牌,也认可我们在北、上、广、深的销售局面,价位适中,比较适合J城的消费水平。他说下半年门店会有一次较大调整,保证给我们机会。”
马总沉默了。突然语重心长地说:“小王,如果你是我,你愿意接M牌吗?”
小王被问住了,但还是镇定地回答:“当然做啊,M牌有雄厚的背景、强大的研发实力、良好的投资回报率,为什么不做呢!”
马总笑笑:“你去了解J城百货店的情况了吗?你知道其他品牌怎么运作的吗?假设M牌能进场,倒扣20%能拿下来,J城也只有鑫鑫可以做到!那还有其他费用呢?做生意最关键的是赚钱。M牌是大公司,但是要毛利没毛利,要费用没费用,要人员没人员,甚至我主动想做活动,你们也无力支持!说实在话,我心里没底!”
马总顿了顿,接着说:“我在J城经销十多年,超市竞争激烈,至少相对公平,J城有两家百货店,除了鑫鑫,其他品牌几乎都是门店老总的老婆在代理,比如K牌、H牌、A牌等,要不你也可以找老板娘聊聊,说不定她有兴趣。”
小王一听心都凉了。
他听过老板娘的传闻,如果她来代理,J城两个百货店进场肯定没有问题,销量、位置都好说,她经常利用职权给门店员工销量压力,只要进场,销售保底是没有问题了,但M牌不仅仅要做百货店,如果百货店给了老板娘,其他渠道就不好找经销商了!J城生意小,同时找两个经销商,大家饿不死但都吃不饱,还容易因为活动促销闹矛盾,长远来看后患无穷。在J城,鑫鑫似乎就是最好的选择。
告别马总后,小王马上向大区经理求援。
预料到的失败
小王找到大区经理胡总时,胡总已经预料到有这样的结果。
鑫鑫马总提的问题,对M公司来说都是问题。M公司以财务为导向,在金融危机后的几年里,市场份额不再是第一考核依据,先赚钱后投入,赚得越少,投入越少。如果这是一个成熟品牌,这样的思考方式没有错,但对于M牌这种发展不全面的品牌(大城市全面开发,二、三线几乎空白),这样的投入方式只会导致弱者愈弱,在渠道环节毫无竞争力。
大环境越艰难,越考验资本的力量。这几年,广告投入前三名永远是那几个品牌,强者恒强,当你准备用小米加步枪度过这个危机时刻时,对方直接用核武器把你摧毁。
生意还是要做。胡总思来想去,想着如何把公司政策灵活处理,可以把不多的费用挤出来,用于J市场的开发上。
二次谈判:抓不住的缘分
第二次见面是在一周以后。胡总与小王一起去鑫鑫谈判。
马总见到大区经理胡总,心里又燃起一些期待,不知道胡总会带来什么好消息。内心里,他一直很信赖大公司。十多年经销商的生涯,能陪他们坚持到最后的都是有实力的大公司。小公司在最初可以让他尝到甜头,但资金的疲软总让他们无疾而终。
胡总一坐下,似乎就不打算给马总说话的机会,聊了一通公司美好景象后说:“马总,今年鑫鑫有增加新品牌的机会吗?”
马总说:“本来是没有,现在已经接了近十个品牌,有点忙不过来了。但小王给我电话时,我听到是M牌,还是很有兴趣的,M牌跟我们公司的整体定位比较匹配,而且我们也缺少一个价位中等的全渠道品牌。”
胡总:“谢谢你关注M牌。小王跟我说过您的问题,我回去和公司请示了一下,因为公司合同是全国标准格式化合同,所以很多方面无法更改,我目前能额外为鑫鑫争取到的就是进场费和月度试用装费用,还是特批的。试用装费主要用于每月活动和补损,费比是不含税进货额的5%,以货补为主。”
马总:“啊?货补!还是不含税!这样算下来,含税之后也不过4%,货补的话我还要先消化完库存才能拿到钱。这个对经销商很不公平,因为我们给出去的是钱,但报销回来的是货,这个财务那关都过不了。”
胡总:“这是额外为鑫鑫申请的,我这个人也是实在人,有什么说什么,其他客户都还没有这个政策。”
马总叹了一口气,说道:“胡总,你们广州代理商聚冠和我们挺熟的,平时一些品牌的年会经常碰到,上次小王来找我之后,我就给聚冠的吴总打了个电话,问了一些M牌的情况。吴总对您和M牌的评价都不错,只不过,目前M牌的运作还趋于保守,甚至在广州这种一线城市,投入的费比也非常低。门店的销售虽然不错,可是和竞品比起来还是弱了不少。一线城市的示范效应还没能发挥。”
马总放松了神情,接着说:“综合考虑,可能目前鑫鑫和M牌合作的时机还不是很成熟,如果明、后年有一些政策上的变化,我们会重新考虑。说真的,鑫鑫这种小公司需要的也许并不是那几个点的返利,我们需要大公司更专业的指导和管理,我们都想做长远的生意,希望胡总能够谅解。”
最终,胡总和小王悻悻离去。
这个时代不是铺货就会有人买,也不是打了广告就有人信。定位不清楚,投入不到位,都有可能与成功失之交臂。经销商和门店需要的是销售的信心和足够的利润,信心来自于厂家的实力、双赢的贸易条款、专业的人员架构和良好的售后服务。
胡总在想,怎么样能说服公司,从客户和市场的角度出发,先投入后成长。当然,这需要一层层地沟通,从地区到国内总部,再从国内总部到国外总部——也许真的要等到明、后年才会有所改变吧!
地方品牌保卫战中如此腰斩强敌
文/时允昌/刘传飞
捆绑强敌手脚
市场竞争既是综合实力的竞争,也是空间、时间和策略组合的竞争。
首先,一线品牌虽然实力强大,但具体到某个作战区域,他投入的兵力资源不见得比小品牌多,这就是我们空间上的优势;
其次,一线品牌的决策可能更精准,但环节繁杂,行动臃肿,这就为小品牌赢得了时间上的优势;
最后,一线品牌进攻某一区域,往往并不是不惜代价地投入,而是利用其品牌优势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市场资源(比如经销商资源、终端资源、媒体资源、行政资源),如果我们在竞争中很好地利用策略,破坏它调动这些资源的过程,阻止其发育渠道,延缓其建设终端,封锁其开展团购……其综合竞争优势也就很难发挥。
笔者曾经参与过跨国企业对地方品牌的收编,也曾指挥过地方品牌对抗行业巨头的根据地保卫战,笔者认为:只要产品品质过硬,资源融合到位,策略运用恰当,大品牌不是不可战胜,至少可以平分秋色、各得其所。
强攻落地难
J品牌是国内地方白酒品牌,年销售额5亿元,在F市占有率70%以上。其对手G品牌,年销额40亿元以上,与J品牌是同属一省。2008年,G品牌携全国市场高歌猛进之余威,想一统省内市场,大举进攻J品牌根据地F市。
J品牌团队有效整合资源,成功运用“七字剑诀”,城池固若金汤。下面结合当时的攻守形势,解读一下怎样利用这七招化解强敌的进攻。
剑诀一:气。
有备而来的大品牌,更相信“攻心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所到之处最善使用的是“攻心战术”。比如常常在市场上散布如此言论:“我们是上市公司、跨国企业,这个市场迟早是我们的”,“这个小企业很快会被我们收购,谁先合作谁先受益”。
大品牌甚至会主动派员与对手的各层级销售人员接触。一时间,从业务队伍到渠道、终端,都会面临巨大的思想压力,总有人会左顾右盼,抵抗起来不是那么坚决,市场防线一冲就垮。
在G品牌计划在F市招商的时候,防守方J品牌就分级召开了多次鼓舞动员会。告诉全体将士和经销商: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打赢这场战争,我们愿意投入更大的资源,愿意投入更好的产品、愿意加强我们的服务,并把这次强敌入侵作为一次提高业务技能、凝聚团队精神、提高服务水平的契机。营销士气从此变得更高昂,对市场信息的了解变得更透彻。
在很多攻防之战当中,失败方往往首先败在对敌人的失察以及无招应对。
剑诀二:引。
在竞争中我们要引导竞争的方向,不要让竞争对手打击到我们的优势区域或优势产品。我们可以把战火引开,也可以把市场细分(比如主打高端、中端、低端中的某一个档次,或某一个消费群体),在局部中树立优势,即错位竞争。
F市主流消费的价位水平是98元~128元/瓶,J的主打产品“J十年”价格是108元/瓶。G品牌进攻F市,选了三支产品:一支38元/瓶(这个价格带产品J品牌有好几支,G的产品没一点胜算,在此不表);一支“G十二年”,128元/瓶,目标直指J核心产品,而且利润与促销空间更高;一支“G十五年”,148元/瓶,用以树立形象(只有在这个价格带的产品取胜,它才能算占领市场)。
“J十年”是J的现金牛产品,为了避开在这个价格带上的拼杀,于是J快速推出“J十六年”,售价148元,并大做广告和促销,开展一系列的赠饮和品鉴活动,把战火引到148元的价位上来。如果去掉促销和奖品,“J十六年”价格还不到128元/瓶,不仅打击了对手的“G十五年”产品,也压制了对手的“G十二年”产品,更重要的是保护了“J十年”产品。
剑诀三:压。
即终端压货拦截。此招看似常规,但做与不做,结果差距很大。
为了防止对手在终端铺货,J品牌采取了一劳永逸的措施,在糖酒会前,与各终端签订年度达量奖励协议,签协议与不签协议价格相差6元/瓶,如果提前付款还有更大的奖励,此举让40%的终端都与J品牌签了年度合作协议,给对手的铺货制造障碍。
剑诀四:封。
对手仗着品牌优势、利润优势,一进入市场就大举操作团购,企图在单位、机关和意见领袖阶层建立品牌基础。而J品牌是当地利税大户,在同等条件下理所当然地应该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于是,J品牌联合酒协、工商联、经委,邀请政府领导召开多次会议,强调支持地方企业,政府一二把手均明确表态要求各单位优先采购地方产品,公务招待使用地方产品优先报销……J品牌还与当地各大单位、协会建立年度合作关系,提供内部订制产品,进而封杀了对手的团购市场。
剑诀五:盯。
对手G品牌一进F市场,J品牌就实行了片区承包制,盯紧每一个渠道客户,对可能被对方拉拢的渠道客户实行隔天拜访制,发现有终端进货,就多方面做工作,给以最大的优惠政策,签订长年合作协议,最终把这些终端客户拉回来。即使拉不回来的客户,也提高了他们与G品牌的谈判胃口,影响其销售积极性。
剑诀六:粘。
对方毕竟是强势品牌,进入市场以后,很快取得了一定的铺货率,接着他们开始做促销活动拉动,比如:在卖场做买一赠一,在酒店搞抽奖活动,到各大单位做免费品鉴,想以此启动消费者。
针对他们的活动,J品牌采取了粘住、跟进的策略:他做买一赠一,我们就做买一赠“1加1”;他上抽奖,我们就上每桌赠送;他做免费品鉴,我们就做品鉴再赠送。死死粘住对手,让其促销效果化为泡影。
对手实力再强,也不可能是无限期促销。由于我们的跟进,对手的促销活动基本没取得明显效果,他们的终端也没有了二次进货的积极性。
剑诀七:掐。
面对强于我方数倍的对手,我们从哪里进攻才能打击其要害、掐住其七寸呢?
G品牌进攻F市,是通过经销商来运作市场的。J企业再小,也比经销商的实力强,更关键的是,经销商的坚持一定是有限度的。
G品牌虽然愿意大力支持市场,但所有的费用都需要经销商垫付。G品牌的报账程序复杂,而且多是给货不给钱。
由于J品牌采用上述的几大竞争策略,让G品牌的经销商不能形成有效销售,库存压力增大。由于一家客户销量有限,G品牌又萌生了寻找团购客户的想法,这又让原经销商心存不满。
J品牌乘机动用多种关系对G品牌经销商游说,仅大半年时间,这家经销商就与G品牌分手了。经过两年的攻防,G品牌换了两位区域经理,换了三家经销商,仍然没有占领F市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大品牌虽然实力雄厚,它的资源也要一批批地投向市场,而且总是需要试探的时间,厂商之间总是需要磨合,业务人员总是需要业绩……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除了品牌拉力,行业巨头并不见得拥有绝对优势。前提是我们要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内,充分整合资源,及时把握战机,运作手法足够灵活。
适者生存:二、三线市场上的成败逻辑
文/常青
在二、三线市场运作中,有三个让企业老总头疼的问题:
1.销售区域越来越多,越来越散,总部很难影响销区,这是个“谁是火车头”的问题。
2.人越来越多,部门越来越复杂,销区还感到不满意,这是个“营销运作方式”的问题。
3.要做一线城市,又要二、三线市场,大多情况下,两头都顾不上,这是“业务平滑过渡、寻找跳板”的问题。
本文在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希望找到一个根本的问题:在二、三线市场的运作中,基本的“逻辑”是什么。
[第一难题]总部影响力如何放大
现象:总部好像冬天的太阳,温暖不到二、三线市场!
距离总部遥远、客户分散、单位产出低。除了少数企业外,大多无力在常规媒体上做广告宣传,无力在广阔二、三线地区树立形象。
在这些市场,竞争首先表现在优秀经销商资源的争夺上。随着竞争加剧,经销商对企业的期待越来越高。总部的影响力越大,企业就容易能找到合适的伙伴,启动市场也快。因此,如何在二、三线次城市建立与提高总部影响力,对中小企业来讲,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驻点部队与流动部队
大多企业沿用的是传统的“驻点部队”的套路。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优秀公司十几年前就逐步放弃“驻点部队”的做法。在他们看来,驻点人员(如城市经理、客户经理)天天与客户在一起,并不是什么好事。
常驻销区究竟能给市场创造什么价值,这个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让一个驻点员(如城市经理)常驻在一陌生的城市,负责该区域所有事情(从市场开拓到售后服务)是不现实的,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什么都负责,什么都负责不了”。
驻点人员长期在外,增加开支,无法管理,也增加腐败机会。
于是,企业就有了这样的思路,将驻点人数减少,把富余的人(开始多半是销区淘汰的人)建立一种流动化队伍,经过短期训练,带一个明确的目标,倾公司之力服务于一个销区。
慢慢地,企业与销区从这支队伍中尝到甜头,不断投入与打造这支队伍。个别企业甚至借用军事术语,要求它“招之即来,来之即战,战之即胜,挥之即退”。
这支队伍在不同企业有不同的称呼,有的称为“市场突击队”、“市场服务队”,再或“路演团”。
案例1:悍马万里行:路演也能成为战略工具?
国内某沙发巨头销售额30多个亿(其中40%内销),专卖店约1300多家。除100多家自营店在一类城市外,加盟店多分布在二、三线城市。
一般家具企业的套路可总结为:明星代言、央视广告、参加展会、经销商高返点……该巨头除“相当地”重视展会外,他们在启动市场、协助经销商方面,走了一条很另类的路。
他们有一支车队,严格讲是一支业内著名的路演队。该队伍由6辆加长悍马车组成,路演人员若干(配有现场主持人),常年在全国各地巡回做“市场冲击”,主题活动称“悍马万里行”。而且推广项目菜单化,诸如开业、店庆、节假日、消费者促销、经销商自主活动等等。
现在“悍马万里行”已成为总部协助各地经销商(二、三线市场为主)做市场推广的“战略武器”。
通常,悍马车队所到之处,总能看到争相与之合影的年轻人,看到路演队所参加每次活动……不过这只是表面现象,这还不是重点!仔细观察,你会注意到这支流动的队伍其实是按极其严格的标准作业的。他们预先设定好路演线路、邀请什么人上车,绕城市什么路走多少圈,一周之前谁与交警联系,路演的下一站会在什么地方,配套宣传的标准文字稿,活动如何评估,经销商与厂家间的费用承担比例……
通常,经销商需要提前准备并申请,才能得到总部批准。
不少沙发品牌看到了“悍马万里行”的威力,也进行模仿。不就是几辆汽车吗!你买加长悍马,我就买加长林肯;你冲击一次,我就冲击两次。
然而,在我看来,将“路演”作为一种“战略性”的武器只有这家沙发企业。销售运作系统的模仿其实是相当困难的!
悍马路演、流动队伍、远程冲击、战略工具……总部对二、三线市场的影响力就这样通过“战略武器”实现了。
案例2:开店小组:流动的教练团
Z橱柜近几年发展迅速,年增长率在60%~70%以上,成为行业一匹黑马。
行业对Z品牌有不少议论,探究它为何能发展这么快。大家议论的结果是:他们套餐多,敢低价做活动;他们销售员多,年轻收入高,有干劲;他们的经销商找的好;他们老板金三角,很团结,不分家……
其实,这些并不是核心。核心是Z找到了一支快速启动市场、让能外行的经销商迅速跨入橱柜销售的战略武器——几支流动的开店小组。
通常,在专卖店开业的前两周,该小组就悄悄进驻该市场。小组成员并都不是技术全面、阅历丰富、富有创意的营销高人,而是一些普通的年轻人。但他们管理严格,分工严明:有负责跑小区的,有负责导购员招聘与培训的,有负责跑设计师的,有负责在店面监督施工队的,有负责广告制作、开业策划的……这些人按开业倒计时,带领经销商做好筹备;而且,每天开会总结,每天都向总部汇报。
这么多人在一个县城折腾两个星期,会对这个市场有怎样的影响——Z橱柜的新店开业时,总是人山人海,人满为患;在一些区域市场,他们开业一周的订单量,甚至是某个优秀同行的半年订单;Z橱柜家喻户晓,经销商很快就能进入良好的销售状态,还快速成为当地装饰业的“人物”。
而大多品牌店,开业前一日,总部派出一位领导致辞、送一花篮祝贺。可见,不同品牌橱柜专卖店的差别,一目了然。
总部一个电话,这家的开店小组又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通过他们的快速辅导,让新经销商快速进入状态,安全度过“开业半年危险期”。事实上,这曾经是个行业性难题——在橱柜行业,产品销售过程长而且复杂(需要提前量尺寸、上门安装等过程),导致尽管毛利高,但新手不敢入行。谁能成功解决这个问题,谁才可能在下一轮洗牌中胜出。
大多企业有“十项全能”的销售人员,很少企业有一支步调一致的销售队伍。要销售大侠,还是要销售机器,你来选择。
小结:它究竟是不是战略问题
以上两案例是围绕“流”的角度思考,在二、三线市场的环境下,总部如何发挥火车头价值有所作为。
构成“总部影响力”要素有三个:源头、管道、受众。源头有活力与持续更新,管道流通不堵,受众要集聚,这才会生成影响力。它是主动经营的结果。甚至,总部的影响力与企业实力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华日家具的老董事长讲过一句话,至今我记忆犹新。什么是战略?战略就是一种套路持续打下去。毛泽东为什么了不起?当时别人把游击战争当成战术问题,而他把游击战争当着战略问题!这就是高度与差异。
[第二难题]营销中心,作坊再多也是作坊!
现象:人再多,还不够用;钱再多,仍不够花。
随着二、三线市场工作的深入,客户的开拓量增加,客户服务的工作量也会增加。只有增加队伍编制,才能满足以上需求。这是绝大多数人的思维。
于是,本着工作就近化的逻辑,不少企业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一切似乎完美无缺。
然而,你又能看到:尽管销售增加了、份额提升了,但因为人太多,销售费用蚕食了大量利润。与一线市场相比,二、三线市场的提价空间很小,因此,必须提高运作效率的方法,否则仅“工资”与“车旅费”两项就让利润告急。
控制成本,增量不增人,这是大企业进入二、三线市场面对的严峻问题!而以“二、三线市场”为战略的企业,经过长期探索,都能找出了一套提高销售效率的方法。
案例:招商就是谈判,一个人就够了。
这几年,L品牌的营销老总变动频繁。前三任老总均是业内赫赫有名的营销专家,能歌善舞、能写能讲。现任老总M,貌不惊人、不善言辞,他还没有销售经验。两年前,L的营销中心再次爆发业务骨干集体出走,因为M系老板姻亲,所以被临危受命而管理该部门。
外界普遍都没看好他。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他一没有增加关键人员,二没有启动惊人项目,只是对部门稍做调整,当年就取得销售、加盟大幅增值的好成绩。
这类产品应该这样卖,不应该那样卖。M总没有这样的概念,他更多地用车间主任的眼光看待销售,却常有惊人之举。
我将他的系列做法总结为三招。这三招,招招见血,招招直指当今销售管理的弊病。
第一招:打破区域封锁,准客户一律上交;第二招:招商围绕谈判,全厂只有一张嘴去谈判;第三招:销售就是车间,通透流畅。
“一个销售员就好比一个作坊。作坊之间的效率固然有差异,作坊群体的改进固然有空间,但是,这些改进与销售费用的激增相比微不足道。因为,作坊再多还是作坊,营销中心要的是一条现代化的生产流水线!——生产方面的改造早在工业革命时就完成了!”
与所有企业一样,L品牌以前也用“区域管理”的方法,区域经理负责区域里的所有事,从开发客户到售后服务,甚至经销商家的婚丧嫁娶都要介入张罗。
从个人综合素质上来看,越忙的区域经理,客情越好,个人能力越强。但从企业角度看,越忙的经理,区域越没有产出,因而就越容易流失。L品牌的提成与其产出(新加盟数,经销商打款额)挂钩。
因此,就有了这样的公式:区域管理=吃不饱+忙杂事=没钱拿。
分管区域越大,个人能力越强,就越没钱拿。
以下是笔者与M总沟通的部分摘录,即可清楚地看出其真实做法。
其实,我(M总)就把加盟部看成是招商车间。既然大家都是车间,招商车间与生产车间就应该一样,步调一致,都是车间主任的一局棋,所有人都是操作工。
招商车间的原料就是准客户,原材料经过各道工序处理后,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当地开店。
由于骨干都跳槽了,剩下的队伍中能谈判只有小张一个人。我先稳住他,让他只负责谈判,他就是招商车间的“谈判工”,全车间只有他这一张嘴谈客户。
生产车间有两不:不串岗,不代岗。这里也一样!
我不许谈判工做别的事,避免他分心,也避免推脱责任。但是,我在“谈判工”前端设了一岗,类似秘书,我称为调度。陈调度的工作很重要,帮小张做预约、做时间规划、出差订酒店机票、报销、合同、精简各商家情况、谈判要点、还写工作日志……她看上去是个保姆,其实也是小张的领导。因为没有陈调度,小张什么都做不了。
既然是车间,其余的人,只有工序不同,大家都是操作工。你可以认为所有人都为谈判工小张服务,但也可理解成小张为所有人服务。
这个部门的总费用并没有增多,当然,小张天天在外漂,他的费用最高,这是正常的。小张是不是很忙?也还好呀!我看他也不是太忙,按部就班,井井有条,所有事都是人家陈调给他安排好了。今年,我们要开80家店,谈判成功率在30%。准客户从哪里来?这些是陈调的上游工序带来的……
小结:销售队伍需要流程化
在很多营销专家看来,销售的实现从本质归咎于两方面原因:产品(或服务)好;销售员好。在这种逻辑下,企业要么加强新功能开发,要么增加合格的销售人员的数量和比例。但这些做法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也有很多人喜欢讨论“销售究竟是科学还是艺术”,我不知道这些讨论对销售实践有什么实质意义。在二、三线市场的拓展上,营销总监们最缺少的是流程概念。
很少人能意识到,营销部与生产部本质是一样的,都是由一系列工序组成的。因此,从理论上讲,生产管理的各种理论(如精益管理)与工具,同样也适用于销售管理。
一个销售员就好比一个作坊。作坊之间的效率固然有差异,作坊群体的改进固然有空间,但是,这些改进与销售费用的激增相比微不足道。因为,作坊再多还是作坊,营销中心要的是一条现代化的生产流水线!
这就需要打破每个作坊的围墙,导入工序流程,在“流水线”这样的高度来理解销售与效率——生产方面的改造早在工业革命时就完成了!
“可口可乐在推行101项目时,坚持了其一贯的思维模式:选择样本市场,建立项目小组,严格试点,取得成功后,培训当地人推广。”
[第三难题]让优势飞:搭建下乡跳板
现象:壮士断腕方显企业家气魄?
很多人都曾经感慨:擅长做出口的,大多做不好内销;擅长做北、上、广的,大多做不好中小城市;擅长做城市的,大多做不了乡镇。当然例外的也有,只不过是凤毛麟角而已。
不重视?没有钱?没有人?当然不是!
真正的问题,出在了从这一类市场向那一类市场的过渡环节,企业没能搭建好跳板。
市场上每天都在演绎这样的故事。
某企业在某一类市场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在没有合适的过渡方式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地另起炉灶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市场,充分显示了“企业家特有的气魄”。不过,稍做尝试后,发现难度比想象的要大得多,雪上加霜的是,原来的市场里份额急剧萎缩。最后,企业面临空前危机,企业家壮士断臂,再次显示了“企业家应有的气魄”。
当年,毛主席把这些人形容成“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撤退中的逃跑主义”。
事实上,无论市场如何划分,市场运作的基本规律并没有变化。
现在,人们强调个性,但更容易忽视共性的存在。
共性在什么地方呢?
翻下科特勒的书,很容易找到下面的问题:这一市场上有哪些需求未被满足?你想如何满足这些需求?你们的传统优势在什么地方?这种优势能延续到新市场吗?你们将如何保持这类优势?
从这个角度看,所谓市场下沉的问题,本质不过是企业的自有优势的延展问题。
案例1:可口可乐下乡前靠什么“过渡”
《销售与市场》的大多读者都了解可口可乐的101项目。该项目大概在15年前启动,可口可乐总部协助各地装瓶厂(bottler)把边远、乡镇的经销商改造成合作伙伴,希望能实施可口可乐在中心城市一样的市场标准。
通过该项目,可口可乐进入县城,深入乡镇;通过该项目,可口可乐又换了一种方式(中心101,部分送货环节业务外包)重新进城,更有效率地保证中心城市业务。
101项目的研究者很多,得出的结论很多,这里不再重复。本人有幸参与此项目,除了解运作细节之外,对高层推行101项目的思维方式也作了一些概括,简单总结如下:
1.项目小组:
可口可乐其实是一台高速运转的销售机器,为了不影响这台机器的正常运作,大凡涉及创新的活动,均以项目名义,组建一个项目小组,选择地区实施。
值得注意的是,小组成员多来自可口可乐或太古饮料本营(Swire Beverages)的全职人员,尽量不要或少用大陆本地人。我身为大陆本地人,记得当时对此很不理解,甚至不满。
现在自己也在经营项目,才体会到高层的用心良苦。对于决定公司前途的大项目,差旅费是微不足道的。通用性是项目能否推广的前提,本地人过多介入,项目灵活性好了,往往难以控制,大范围推广的通用性就差了。
2.试点市场:
瓶装厂的核心人员,并不是很信任这些上面来的项目人员,会故意将一些“差的市场”让其做试点,项目经理对此也心知肚明。当项目小组进驻之后,项目基本在全封闭的环境下进行,项目经理作为“总顾问”参与销售运作,各方人员全力“配合”。项目经理会定期以项目简报上报总部与装瓶厂。
3.关键指标:
太古饮料作为可口可乐的全球合作伙伴,长期以来形成自己的一套独立的市场运作方式与标准。所有的项目均会置于财务指标与市场关键指标的评价体系上,评估项目是否成功与是否有推广价值。
4.稳步推进:
一旦其宣布项目成功之后,会以试点市场为培训基地,安排潜在的合作伙伴起来参观,分批培训当地安装工(项目人员),四处“安装”这个项目。
如此这般,可口可乐在推行101项目时,坚持了其一贯的思维模式:选择样本市场,建立项目小组,严格试点,取得成功后,培训当地人推广。
市场运作标准是可口可乐的核心优势。将标准由中心城市“过渡”到其他地区,他们的工具是“项目运作”。
案例2:博洛尼下乡的背后
有家装经验或对家装业熟悉的人,很少有不知道北京的博洛尼及其老板蔡明的。博洛尼以简约风格、意大利的流行趋势、德国的施工现场管理、当然以价高而出名。
博洛尼的客户都很高端!
不过,博洛尼已逐步进入县城。
细心的读者在江苏与浙江的不少小县城,也能看到博洛尼的小黑楼(标志性建筑风格)。做高端的博洛尼为什么要走下来?是不是其策略变化了?
不是!
仔细分析就会明白,买别墅的人们到县城了!所以博洛尼也跟着到县城了!
据说,在江苏镇江博洛尼曾天价签下一家厨房,价值近百万元,而普通橱柜也就一万元多点。
橱柜与装修过程非常复杂,业主与设计单位需要多次沟通。别墅的消费者在大城市接触过博洛尼,印象深刻了,感觉自身的品位也提高了。他们买完别墅,对上门来找业务的当地设计公司不屑一顾,直奔博洛尼。
可见,博洛尼的定位没有变,设计品位没有变,项目施工没有变。它不过是随着高端消费者,从一线进入了二、三线市场。
案例3:葡萄酒在皖北实现红色割据
我国葡萄酒市场格局的特点,可概括为四个字:高度集中。前四强占了行业60%以上的份额。
作为吉林的一家中等规模的葡萄酒公司C,面临重重难题:招商难,推广难,进店难。可是,C品牌在安徽皖北地区却一枝独秀,经过多年经营,竟然形成了一个以淮南为中心的红色根据地,与其大本营的销量相似。有一年,C公司甚至把全国经销商工作会议放在此处召开。
C品牌是怎样在皖北找到自己优势的呢?
一个偶然的机会,C品牌找到了淮南一家有实力的经销商,站稳了脚,然后做了奇怪的决定:在该经销商处设立了自己的中心仓库。
当初的初衷是,东北冬天长,货运不出来。慢慢地,中心仓库的作用就体现了:有了中心仓库,有了淮南的样本市场,C在周边发展经销商就容易多了。酒水行业,厂商间的合作至少有三道门槛:保证金、首笔进货量、最少送货批量。而设立了中心仓库,这三道门槛变得微不足道。
随着客户增加,厂家就有精力、有资源做区域内的销售联动,市场逐步有所起色了,红色割据开始形成。
在不少总监的法眼中,仓库的作用微不足道。C品牌在淮南并没有什么优势,可他们就是从中心仓库入手,对企业现有的资源重新定位,稍加改造,从而运作成一种气候。
小结:思维决定成败
爱因斯坦讲过,在问题出现的层面解决问题是没有效果的。这句话对指导二、三线市场业务有一定的启发。不少企业为做大而做大,为做二、三线而做二、三线市场,忽视自己的核心优势,结果“另起炉灶”,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领域。
上面三个小案例,还暗示了一条有价值的建议。营销总监或企业老总,与其花钱去听外行空谈(如成功学之类的培训),还不如带上几个骨干,选一个安静的场地,对自己的业务深入思考,看着自己究竟擅长什么,这种方式也许能发掘自己的优势,然后将其适度延伸,寻找市场来充分表现。
思维的质量决定着经营的质量!
大多营销总监并不缺少理念、套路、经验与教训,缺少的是思考,深入的思考,有质量的思考。
本文建议他们围绕三个方向进行思考:
1.总部怎样才能影响到二、三线市场的销区。
2.销售员究竟在干什么?市场部的工作对销售真的有帮助吗?
3.我们是不是聚集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