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青年创新能力的培养_创新论文

论当代青年创新能力的培养_创新论文

论当代青年创新能力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新能力论文,当代论文,青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 8919 (2000)01—0001—05

创新是青年的重要特征。认识这一点,对当代中国青年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对于青年的素质教育是十分有益的,为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分析创新和青年的关系。

1.创造成果的重要性与年龄的增长成反比

越是重大的发现、发明和创造,其年龄指数越是低。这对研究青年的创新能力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判断。它至少说明了经验和知识并不在创造中起决定性的作用。经验和知识是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如果创造主要依赖于经验和知识,那么人的年龄越大也就越能创造了。也许有人认为,年龄的增长是有极限的,这一极限就是生理指标的衰退。但科学证明在35~40岁这一年龄阶段上,各种与智力因素相关的指标并未到衰退的时候。

创造并不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一方面固然说明了创造并不以经验和知识为转移;另一方面遮创造实践中,经验和知识有时反倒会成为创造的羁绊。从某种意义上说,创造就是对固有经验和已有知识的突破,不然的话,电脑就成了最杰出的创造者了。

我们并没有否认经验与知识在创造中的重要作用,这是因为经验和知识对创造来说尽管是必要的,但并不是充分的。我们知道,实现创造的充分性因素是与年龄相关的,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这种充分性因素与年龄的关系实际上反映的是青年独特的人格在创造中的作用问题。正是由年龄所赋予的青年的年龄阶段特征加上必要的经验和知识,才使得创造得以实现。要对这两者的关系加以讨论,那就是个“为什么”的问题了。它要从“创造的心理过程”和“创造的思维过程”中得到解答。我们从创造成果的重要性与年龄的反比关系中发现,今天如何把当代青年推上生产、科研等领域的第一线,在老同志、老专家的指导下充分地放手让他们承担重大任务是多么的重要。

2.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孕育着当代青年的伟大创造

创新成果与年代增长一样呈现线性发展的特征,表明了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需要,包括生产、军事、航天、生态环境、通讯等领域的需要,不断地激励着人类的创造天赋,而所有这一切均与工业化或后工业化的时代有关。没有工业力量的推动,人类的创造天赋可能还局限于纯知识的思辨和兴趣领域。

实践证明,伟大时代与伟大创造的关系,不仅具有上述的线性特征,而且还表现在创造者平均年龄呈现曲线发展的特征上。这一曲线从15世纪以前的平均年龄40.97岁,持续上升到17世纪的42.73岁,然后呈下降趋势,18世纪是35.68岁,19世纪是35.57岁,到了20世纪又回升至37.22岁。乍一看, 这一曲线所能得出的判断有悖于上面的线性增长的结论,但仔细分析,却更能说明伟大时代与伟大创造的内在关系。(注:资料来源于我们对《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记载的发明者、创造者作出伟大成就时的年龄统计。)

由于统计上的原因,15世纪以前的数据不可能周全,16世纪的平均年龄要低于17世纪,而18世纪又大大低于17世纪,这一现象是与两个伟大的时代联系在一起的。这两个时代是文艺复兴时代和工业革命时代。文艺复兴是与意大利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意大利创造者的平均年龄是41.18岁,低于17世纪的平均年龄。从18到19 世纪创造者的平均年龄继续下降,这是由于产业革命方兴未艾,近代科学自伽里略、牛顿以来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科学主义的乐观情绪随处可见。19世纪的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则更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科学所导致的技术发明层出不穷,一直延续到20世纪。

如果伟大的时代孕育着伟大的创造这一判断能够成立,那么创造本质的社会说会得出决定论,或至少是条件论的结论,认为创造离开了一定的社会文化条件是无从谈起的了。但在创造本质的生命说那里,却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这种理论认为,正是伟大的创造缔造了伟大的时代,所谓伟大的时代正是由伟大的创造所体现出来的。其实,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这里我们关心的重点是,在时代与创造的关系中当代青年扮演的角色。

当代中国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走向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时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创造性工程,创造性工程要由创造型人才去完成。中国的现代化事业需要发挥当代青年的创新精神,这个时代为他们在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领域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青年的创新能力一经开发就能成为巨大的增殖资源。全国青年长期坚持参与的“五小”(小发明、小革新、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就是有力的证明。一大批青年科学家脱颖而出,在自然科学的尖端领域,在社会科学的重大领域取得了世界一流或领先的成果,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填补了空白,其伟大的创造成果及英名将载入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可以认为,当代中国青年个性中的创新性比过去的青年人强,很大程度上是伟大时代以及由时代推动的社会发展导致的。大众传媒的发达、电脑技术的推广,使他们有较强的信息接受、处理、分析的能力,从而表现出较强的创新意识。

3.创造者平均年龄的青年意义

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当今世界上创造者作出伟大成绩的平均年龄为37.50岁。他们似乎已处于青年的后期或脱离了青年阶段。对此, 我们认为要科学地认识这个问题。

首先,青年年龄在社会发展中具有相对性。这在专业领域表现得更加鲜明。今天,40岁以下的人仍然经常被称为青年学者、青年专家或青年教授。这里的青年所体现的文化含义是非常明显的,由于专业分工,特别是某种专业(比如知识密集性专业)有自己的特殊规律和规范。于是,一个人可以既完成了社会化,又没有完成社会化。在家庭的这一社会指标上,他可以是一个称职的丈夫和成熟的父亲,但在专业的领域里他完全可能还是个青年。

其次,创造是一个过程,它并不是在一天之中奇迹般出现的。即便是灵感也只能在有准备的基础上才管用。因此,创造的准备阶段总是在青年时期完成的。笔者在这里用了“总是”这样的全称概念,是因为例外的情况即便有也是微乎其微的。普通人看见的是创造者获得成功那一刻的幸福和荣耀,而有创造经验的人则知道(也总是告诫想要有所成就的年轻人)平时的勤奋和积累是多么重要。如果没有青年期勤奋和积累的准备过程,创造就成为一纸空文。因此就创造是一个过程而言,上述平均年龄显示的意义便更年轻化了。

综上所述,青年与创新的确有着某种亲和的关系。由于青年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创新,所以青年只是创新的应然判断。下面我们则要研究怎样使这种应然判断变成实然判断的问题,也就是怎样从理想状态转变为现实力量的问题。

在青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操作上,我们还要注意若干理论和实践上的认识问题。

1.要引导当代青年认识生命的意义在于创新

这在物质主义有着越来越强劲影响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一个人如果没有一种为人类做贡献的意识,没有一种为人类去创造的精神,就无异于行尸走肉。但是有的青年会说,周围的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有的说,生活的节奏太单调了,不能创造;也有的说,自己的年龄太小,不能创造;还有的说,物质的条件太缺乏,不能创造,等等。种种理由成为懒惰者的遁词。诚然创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当我们怀有一种不断去创新的态度时,平凡中会创造出不平凡,单调中会创造出不单调,无能会变成有能,困难会变成动力。因此,在我们面前,其实处处是创新之地,天天是创新之时,人人是创新之人。轻视点滴的创新而不为,是我们发扬创新精神的最大的思想障碍。西方的艺术家罗丹说过一句极为深刻的话:“恶是枯干。”这就是说,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

在我们看来,青年生命的意义更在于创新。因为青年代表未来,某种意义上即是指青年具有无限性潜能和理想化人格,从而在他们身上显示出创新的价值取向。所谓无限性潜能,是相对而言的,它假设了人的能力的潜在性,这种潜在性不仅为历史所证明,也为现代的人脑科学所证明。在现实中,人的潜能受到各种限制,而最大限度地争取实现人的潜能,正是青年身上所凸现的目的性价值取向。同样,在现实中的人格,部分地总是被扭曲的,但在可能性的状态中,实现理想化的人格,则成了青年的自觉方向。青年代表未来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只要在向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实现无限性的潜能和理想化的人格,就一定能体现青年生命的意义。就过程性而言,并不是说成人就没有这样的过程了,但是成人的过程并不带来太多质的变化。一方面成人的未来基本确立,而青年正好相反。青年的未来是变动的,孕育在他们自身的努力之中。青年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创造历史的价值,实现自身的价值,最终导向无限性潜能和理想化人格的实现。所以对当代青年进行价值观引导和进行素质教育的时候,我们不应忽视“创新”应有的地位。

2.培养青年的创新能力重在陶冶情操

这是在当前提出的全民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题中应有之义。20年前,当改革开放的春风荡涤中国大地的时候,我们从国外引进了“创造学”。一时间,有关创造、创造力、创造性思维、创造技法的研究,成为许多理论和实际工作者研究的重点。毋庸讳言,研究对象是创造理论和技法的本身。今天,我们强调青年创新能力的培养,显然不是以每个青年成为发明者、创造者为唯一目的的,而主要是激发每个青年具有那种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使之成为一个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在创造过程中体验创新的喜悦和乐趣,从而使之升华为人的基本素养,是我们今天研究培养青年创新能力的主旋律。

由此,我们应确立一个命题,即青年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以成败论英雄。这个问题引出的理论思考便是:人怎样才算创新。这就归结到判定何谓新的性质问题上来。但是仔细推敲,新事物的概念所指是很含糊的。比如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极力鼓吹和推崇一种称之为“发现”的教育法,旨在使学生自己发现那些在学术上已被公认的原理(如勾股定理)。在“发现法”的教育下,儿童的确能通过简单的拼板游戏,发现三角形斜边平方等于两直角边平方和的勾股定理。这样的发现是不是人类的创造活动呢?毫无疑问,勾股定理由于是学生自己发现的,对他们来说就是新的,但是对人类知识来说,它并不是新的。于是我们发现,对何谓创新本身也有一个参照标准的问题。对创造而言,“新”指的是事实上的新还是结果上的新。创造的结果必须是新的,这毫无疑义,但是也有同样的结果并不被承认的事实。因此一部创造的历史,无疑是一部成功了的英雄的历史,而不是失败了的英雄的历史,因而它就不可能是普通的人的历史,无论是时势造英雄或英雄造时势,都无法体现没有实现创造的人的事实上的创造能力。

由此可见,对事实新还是结果新的判断,涉及到评判创造活动的功利性的问题。人们之所以承认创造的结果必须是新的,是因为它符合功利的原则。但是,就我们的研究主旨而言,我们同样认为事实上的创新也是创造活动;因为尽管这种活动不被承认或未被承认,但它在本质上无疑是创新。同时,承认事实上的创新活动,是与我们所认为的人本身所具有的创造潜能的假设是一致的,只是在这些潜能的实现过程中,要受到功利性的制约。承认事实上的创新,并不妨碍以实际成果作为评判创造的标准问题,反而更证明了人的普遍的创造能力。至于成败论英雄的功利原则所造成的道义上的不公正之处的问题,则引起我们对新生事物的关注。以及在创造的实现过程中,对改造环境的重要性的认识。只有不以陈见对待新生事物,只有存在着更合理的社会制度,那么事实上的创新,都能成为结果上的创新。我们弄清创新活动中有关“新”的标准,对我们今天培养青年创新能力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3.要实现青年创新能力培养上教育观念的变革

在青年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我们存在许多误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片面重视知识能力的培训和开发,造成了一些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状况。诚如我们在前面已经论述的,知识在创新活动中有重要的意义,但片面强调知识,进而非理性地认识理解知识,到头来只能阻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在英国访问时曾听到这样的介绍:在英国一些大学里,学生在考试的时候,如果答案与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完全一样的话,就得不到高分,可能只得70分。如果学生在考试中写出了对一个问题的新主张或新看法,那他就会得到较高的分数,甚至是100分。而在我们许多学校里,考试的标准答案绝对一致, 如果有不一样的地方,是必须被扣分的。在这样的教育条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还有多少创新可言呢?其二,片面以逻辑性为由扼杀青少年的创新意识,这几乎成了今天教育领域中的一种通病。据报载,学生在造句、周记、作文等作业中,有时会发挥许多有新意的想象和创新。比如,“河里的水很活泼”,“我们听不懂小鱼的悄悄话”,“牵牛花像个小弟弟似地趴在树上”,这样传神的句子,虽然让人们赏心悦目,但却被一些老师干脆地打上“×”。理由是“不合逻辑和规范”。教育现实警告我们:21世纪我们将面临失去一大批富有个性的创造者的可能。

确实,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这里的教育应该是指广义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乃至家庭教育。我们需要向青年、学生传授知识,了解过去和现在,但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去探索未来;教育不只是保存和传递文化,而且具有创造文化的功能;社会历来重视创造成果的价值,但今天变为更加重视人自身具有的创新能力价值。所以,如果有人问今天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人的素质的灵魂是什么,那么我们的回答是“创新”二字。要不然恩格斯曾批判过的“可怕的背书制度”在我国仍有市场;青年、学生仍是一群“笼子里的小鸟”。人类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关注和研究创造理论以来,现在创造教育已经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各国都把人的智慧、创造力看作是亟待开发的丰富资源,而当代世界的各种竞争,也最终集中地表现为提高人的创新素质,开发人的创造资源的竞争。所以,强调“创新”对于当代中国青年来说是时代赋予的重任。

理解人都有独特的个性和固有的潜能特质,相信人都有超越自我不断进步的创新能力,特别要看到青年、青少年所具有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索性、求新异等特性,对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至关重要。前者有因材施教的方法问题,后者有创新的自信心问题。这是培养青年创新人才的关键。

收稿日期:1999—10—14

标签:;  

论当代青年创新能力的培养_创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