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人力资源指数报告_劳务用工论文

新华社人力资源指数报告_劳务用工论文

新华经参仕邦人力资源指数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华论文,指数论文,人力资源论文,报告论文,经参仕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概述

为了反映我国基层劳动者供求和工资变化情况,由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与广州仕邦人力资源公司共同组建的新华经参仕邦人力资源指数研究院,以2010年1月为基期,对全国15个城市四个重点行业的劳动力供求、工资等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编制了“新华经参仕邦人力资源指数”。该指数初期发布劳务用工聘用量增长率(以下简称聘用量)和劳务用工人员劳动报酬指数(以下简称劳动报酬),然后逐步增加其他人力资源分指数,以反映我国部分城市和部分行业人力资源供求等变动情况。本次发布的是2011年6月的指数情况。

指数分析表明,这些城市人力资源市场存在如下显著特点。

一、劳务用工总量虽然同比仍有增长,但是与上月环比,却多呈减少态势,与我国整体经济增速趋缓相吻合。

二、广州、深圳、无锡等地四个行业劳务用工聘用量无论是同比、环比均出现了下降局面,表明东南沿海地区部分城市用工紧张的局面仍未得到有效缓解,用工荒仍在一定程度存在。从行业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近期劳务用工聘用量大幅增长,在我国呈现“井喷”式发展。

三、虽然多数城市劳务用工人员工资总额在提升,但是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工资多数呈下降态势。以2010年1月为基期,全部15个城市四个行业,实际工资仅增长1%;与2010年6月比,实际工资下降5%。这表明普通劳动者的工资增幅没有“跑得过”物价增幅,实际收入在下降。

四、从行业看,送货员、货运司机等新型工种工资增长较快,而传统制造业工资则有下降态势,反映了我国基层人力资源市场出现了新的现象。

二、数据来源

新华经参仕邦人力资源指数的主要数据采集自仕邦人力资源有限公司(下称仕邦公司)的用工人员数据库,部分数据来源于研究院组织的直接调查。仕邦公司用工人员数据库覆盖了除台湾省、西藏自治区、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外的全国22个省、4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涉及房地产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制造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11个行业。考虑到2011年6月的数据中部分城市和某些行业的劳务用工人员数据量相对偏小、缺乏代表性,所以本报告在数据库的所有城市中主要选择15个城市和4个行业的劳务用工人员相关情况作为分析对象。这15个城市包括东部地区的9个城市、中部地区的3个城市和西部地区的3个城市;4个行业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

三、劳务用工聘用量分析

(一)劳务用工聘用量增长率变动情况

2011年6月,全部15个城市4个行业的劳务用工聘用量有所增加,分城市和分行业数据差异显著,具体呈现如下态势:

1.与去年同期相比,15个城市4个行业总的劳务用工聘用量在2011年6月份增长了1.63%;与上月相比,6月份15个城市4个行业总的聘用量下降了4.41%。

2.按城市分组,与去年同期相比,沈阳、武汉、长沙、成都、上海、天津、南京、郑州、杭州等9个城市的聘用量有大幅度增加,其中,沈阳、武汉两城市的聘用量成倍增长;无锡、重庆、北京、广州、深圳、昆明等6个城市的聘用量则有较多减少;在同比聘用量增长的城市中,与上月环比,沈阳、武汉、南京的聘用量继续增加,其他6个城市聘用量有所下降;在同比聘用量下降的城市中,与上月环比,无锡、重庆、昆明的聘用量有增加,其他4个城市的聘用量继续下降。

3.按行业分组,与去年同期相比,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有34.85%的增长,金融业有1.77%的增长,批发和零售业有19.71%的下降,制造业有14.99%的下降。与上月相比,除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聘用量有0.87%的增长外,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的聘用量有不超过10%的下降,制造业的聘用量下降了11.08%。

(二)劳务用工聘用量增长率数据的分析

1.15个城市总体劳务用工聘用量出现同比增长、环比下降的态势,这与我国GDP增速放缓、中国制造业PMI指数在扩张区间连续四个月回落的态势基本保持一致。

2.按城市分组,多数城市同比聘用量大幅度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多数城市今年经济发展情况好于去年。其中,沈阳、武汉聘用量成倍增长,可能与此两市经济发展态势明显好于去年和有关政策支持推动相关;位于西部的成都聘用量增长显著,这与当地开设工业园区、用工需求大幅度上升和农民工大量回流是分不开的。而环比大多数城市聘用量下降,反映这些城市今年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仍较大。

但是也有些城市的同比聘用量有明显下降,在传统劳务用工聚集地、珠三角地区的广州和深圳,无论是同比还是环比,聘用量都有减少,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近年来的结构性用工荒现象,与此两个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等相关。

3.四个行业聘用量增长率的差异充分体现了四个行业发展状况的不同。据调查数据显示:第一,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近期在我国呈现“井喷”式发展,是造成该行业聘用量出现近40%增长且增速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原因;第二,由于人民币汇率逐渐升值等原因给对外贸易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一大部分以前从事对外贸易的企业纷纷转战国内,这需要国内批发和零售环节的相应支持,因此批发和零售业较大幅度增加了对劳务用工人员的聘用,这一增长态势在中西部的城市中尤为突出;第三,由于第二点的原因,通过产业链上下游产业间的相互影响引起外贸型制造业订单数的变化,并进而影响到制造业的聘用量有明显下降。

上述对劳务用工聘用量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已经对劳务用工聘用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运行,促进了大量农民工的合理回流,增加了中西部地区城市的聘用量,同时也带动了与扩大内需相关行业聘用量的增加。

四、劳务用工人员劳动报酬指数及分析

劳务用工人员的劳动报酬包括工资和每月各项社会保险缴费,其中社会保险缴费又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职工生育保险、工伤保险、住房公积金。

劳务用工人员劳动报酬指数分析

1.全部15个城市平均实际劳动报酬同比下降的态势反映了正常工资增长机制和物价弥补机制的欠缺;环比上升则表明部分地方政府所采取的控制物价、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等措施发挥了提低作用。

2.分城市数据中有12个城市的平均实际劳动报酬指数是大于100的,其中广州和深圳劳务用工人员劳动报酬的持续上升与聘用量的下降两个现象叠加,印证了广州、深圳的用工荒状况;昆明和北京两个城市的平均实际劳动报酬的正增长和聘用量的负增长同时并存,反映这两个城市的劳务用工人员状况整体是向好的,只是存在一些结构性矛盾,即在这些城市中劳动报酬上升行业聘用量的增加小于劳动报酬下降行业,但前者劳动报酬的增加抵消了后者劳动报酬下降对平均实际劳动报酬的影响,从而带动这两个城市平均实际劳动报酬的上升;在其他的8个城市中,平均实际劳动报酬的正增长和聘用量的正增长同时并存,反映了这些城市劳动用工市场供需两旺,市场比较繁荣。

重庆、郑州、成都的劳动报酬指数值下降反映出这3个城市随着农民工的回流、劳务供给量的增加,部分劳务用工人员进入收入水平较低行业的几率增加,进而拉低了平均劳动报酬水平。

3.从四个行业平均劳动报酬水平看,基本上呈现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制造业以及批发零售业由高到低的排序,整体上符合这些行业的经济效益比较状况。

分行业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劳动报酬水平和聘用量都有大幅增长,反映该行业近期持续繁荣的前景。批发和零售业的劳动报酬正增长与聘用量负增长并存,说明该行业暂时出现供不应求的态势。制造业平均劳动报酬水平不高,不利于制造业的发展。批发零售业的劳动报酬水平同比、环比只有极小增长,反映这一行业经营状况不容乐观。

4.不同性别劳动者间劳动报酬绝对额和增长速度的差异主要源于不同性别劳动者之间工种的差别。由于男性劳动者多从事劳动强度要求高、对身体损害大的工种,比如各类车辆司机、外场操作员、接送货员等,而且在这些工种中女性劳动者比例明显较低,所以出现了男女性劳动者劳动报酬绝对额的差异;其中,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反映出女劳动者报酬相对偏低。

五、预测及政策建议

(一)对未来劳务用工市场预测

总体来看,除了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地区由于用工荒现象存在导致市场供不应求外,东部和中部地区城市的劳务用工市场比较繁荣,劳务用工出现供需两旺现象,特别是中部地区的武汉、长沙、郑州,预计在最近几个月中聘用量可能会保持比较高的增长速度,平均实际劳动报酬也有增加的趋势。西部地区伴随着大量农民工的回流,可能会出现就业岗位或高收入就业岗位供不应求的现象。

从行业数据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进入蓬勃发展的扩展期,劳务聘用量和劳务用工人员劳动报酬都可能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金融业聘用量会在现有水平上小幅波动,鉴于对用工人员条件较高的要求,劳动报酬也会保持在现有较高的水平上,变化不大。批发和零售业的聘用量会有所增加,但由于该行业对劳务用工的条件比较低,可替代性较强,劳务用工人员与企业谈判的能力弱等原因,所以劳动报酬增速可能会持续下降,甚至转向负增长。随着中国制造业PMI指数在8月份的止落回升,制造业的聘用量会有小幅增加,劳动报酬也有望逐渐出现正增长。

(二)政策建议

为了巩固东部、中部地区劳务用工市场正常运行,进一步改善西部地区劳务用工市场,特别是既合理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水平,保证其实际收入水平不下降,又不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形成过大的人工成本上升压力,防止影响国家拉动内需带动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特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合理降低企业税费负担、营造有序竞争的投融资环境,促进劳动密集型行业、能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带动劳务用工市场上有效需求的增加。

2.督促用人单位严格执行各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和工资指导线,推动建立工资集体协商机制,逐步增强工人特别是劳务用工人员的谈判能力,保障他们的实际收入水平不下降,并能够合理分享行业发展带来的收益。

3.继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充分考虑不同收入群体的差异,合理确定社保缴费标准,逐步提高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水平。

4.通过定时编制并发布劳务用工人员有关指数,客观反映劳务用工市场的供求状况,引导不同层次的劳动者合理、有序流动。

(报告执笔: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刘亚娟)

标签:;  ;  

新华社人力资源指数报告_劳务用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