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为目标,建立科学、公正、社会化的高考招生制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公正论文,高考招生论文,目标论文,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改革的宏观背景及其发展趋势
(一)上海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面临的挑战
1.高中毕业生进入增长高峰周期与高考招生入口通道狭窄形成矛盾
1995年起,上海基础教育高中阶段毕业生进入10年增长周期,并将持续延长至2005年。这一趋势与上海地区尚无自主招生计划权的现状形成难以缓解的矛盾,各校自主招生改革便失去了前提和关键条件,这一矛盾将随着高中生的增量而日趋尖锐。
预计高中毕业生数
年份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人数 47611 54515 77838 80292 70334 61785 66396 73252
注:数据出自市教委1997年《上海市教育事业统计资料汇编》第29页、48页,2000至2002年数根据1997年中学毕业生职高分流6.3∶3.7的比例估算,2003至2005年结合小学直升中学数与上述分流比例折算。
2.高等教育结构高移化趋势与高考招生制度缺乏应变机制形成矛盾
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日趋高移化。1991年至1996年,上海本专科招生数从32609人上升至43841人,增长34.4%;而研究生招生数更从2717人上升至5915人,增长117.7%,同期本专科生与研究生比从12∶1上升至7.4∶1。持续4年之久的“考研热”, 拉动了上海居民的接受高等本科教育的需求和入读高中的需求和期望值。而目前招生考试制度已与高等教育内部层次结构的调整趋势不相适应。
3.高中毕业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需求与招生体制普职未分流形成矛盾
由于招生计划的限制,高中毕业生高考落榜人数近年呈上升趋势,已由1994年的6000余人上升至1997年的20101人。 与这一人群接受高等职业教育需求形成矛盾的是,目前的招生考试制度还未能建立分流制度,将这批生源引导到高等职业学校、社区学院和民办高校。1997年,上述学校报考人数激增,但分流的制度与规范尚未建立,一方面造成了不能适应需求的变化,另一方面导致一定程度的报考秩序混乱和社会的不稳定情绪。
(二)上海在下世纪初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出的要求
1.招生考试改革必须为提高市民素质服务
1996年与上海市民素质相关的指标为每万名市民中平均在校大学生176人,有大学文化程度780人;18~21周岁适龄人口高校入学率为20%,高中毕业生高考升学率为59.7%;上海职工的平均技术等级为3.6 级。横向比较,上海的上述指标虽名列全国前茅,总体位次在北京之后,但这一优势已受到邻近省份竞争的威胁,远低于亚洲四小龙和工业发达国家。纵向预测,上海欲在2000年实现25万人的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以及将以上优势巩固和提高与目前实际情况反差较大。
2.经济结构调整要求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具有超前性和灵活性
本市经济结构调整沿着“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三、二、一”的顺序继续发展。1996年,与上年相比第三产业增长16.4%,第二产业增长11.2%;第一产业增长5%。第“一、二、 三”产业增值占国国内生产总值比分别调整为2.6%、55.2%、42.2%。 主要特点为:汽车、通信、电站设备、石化及精细化工、钢铁、家电等六大支柱产业占全市生产总值比例上升至50.7%。金融保险业、商店、饮食业、运输邮电业增长比例分别为26.6%、11.9%和8.3%, 成为第三产业的新增长点。与此相对应,要求高考招生在金融、贸易、保险、通信、汽车、建筑、旅游等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时形成与社会需求和就业趋向的一致。
3.复合型、通用型、一专多能型人才需求趋旺要求高考科目内容向综合性发展
社会对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即复合型、通用型、一专多能型人才需求总体上长期趋旺。如需求趋淡多年的数、理、化、文、史、哲基础学科因其对专业、职业的复合、通用、知识迁移度强而重新受欢迎,世界著名的日本三菱银行招聘雇员中,复旦大学数学专业毕业生已连续2年囊括首席,而该校及专科财经院校的金融、 国际经济等毕业生却因专业面窄落聘;报社、电视台等新闻传媒机构重新青睐文、史、哲专业毕业生而冷落同校新闻专业毕业生。这就说明,考试科目宜综合不宜细化,考试内容应注重复合性、能力,尤其知识迁移能力。
4.社会需求个性化发展趋势要求改革从内容到形式均与之吻合
从1990年泰国宗滴恩全民教育世界大会到1996年4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学习:(人类的)内在宝库),贯穿其间的基本思想为,必须满足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人的全面有个性的发展是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基本内涵的发展变化总体趋势。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形成,企事业单位和部门的激烈的竞争、重组、调整,已由过去的趋同、划一转向个性化发展。各企业、用人部门对大学毕业生除基本要求外另有风格迥异的个性化标准。如浦东发展银行为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已对企业雇员提出掌握运用计算机、现代通讯甚至驾驶技术的特殊要求。这一趋势也较深刻表现在居民的观念和行为中。调查中发现,考生家长比较一致的认识是,选择专业重于选择学校,而往往招生志愿中能提供给考生的专业多样化程度较低。1994年,有一位考生被第一批招生的重点高校录取,但由于专业与性向不符,他最终选择了低于专科最低录取线的民办高校的宝石专业。
(三)世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共同模式及发展趋势
1.入学方式形成资格认定型、基准淘汰型和竞争选拔型三类模式
资格认定型为非选择的资格入学方法,凡高中毕业考试合格,即获入学和就职资格;基准淘汰型,须具有入学基本水平测试方可录取;竞争选拔型,通过入学考试,择优录取。以上第一种模式以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采用较多,第二种及第三种以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美洲、亚洲国家采用较多,也有交叉采用上述三种模式的,如美国。
2.考试评价由专业为主向能力性向为主方向发展
考试评价已向与包括考生高中阶段情况、校长推荐信、教师评语、个性特长、社会服务等内容在内的综合评价方向发展。欧洲国家最早采用,美国沿用欧制,日本从80年代起注重能力性向为主的综合评价,韩国从1993年起把学科考试改为包括语言、数理、英语三种内容的综合能力考试,1997年起又实行了包括集体、社会活动、技能考试、面试在内的综合录取。
3.招生由单一选拔向多样化选择方向发展
单一选拔的招考制度属社会本位的制度,而多样选择却属个人本位性质。综合上述招生模式和评价考试标准的逻辑发展,世界各国高考招生制度的变革,正由选拔向选择、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方向发展。
4.会考高考向职业和普通教育双轨运行方向发展
近几十年来,兼有会考(毕业考)和高考(大学入学考)两种制度的国家,均陆续完成了由单一升学模式向就职和升学分流两种模式改革的双轨运行,均为各自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如前期的法国、德国,后期的美国和中国香港特区。
5.考试管理由政府行为向社会化经营方向发展
考试管理社会化已逐步形成以下模式:(1 )学校附属的独立考试机构,如美国普林斯顿教育考试中心;(2)校外的教育考试机构; (3)社会经营性的考试公司。考试实行社会化经营的主要特点为, 与教育行政部门从直接关系转为间接关系,与中学脱离关系,与考生和大学直接发生关系。
二、当前高考招生制度中的弊端与问题
上海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探索在总体上已取得巨大成绩,大多数领域成为全国其他地区仿效的范式,具有开创和突破意义。如率先实行高中会考制度,为提高和评价普教质量提供了保障;率先单独命题,为深化高考招生制度创造了有利条件;率先实行了一所学校自主招生改革,为整体改革积累了经验、教训;率先改革了收费制度,为高等教育办学成本分担和多渠道筹集资金打开了通道等。但是上述改革与规划构建与面向21世纪的高考招生制度要求相比,仍很不适应,存在着以下弊端和问题。
(一)改革终极目标不明确
由于对高考招生改革长远目标的认识不统一,因而对改革改什么、怎么改、改革的理想模式是什么、当前的改革是贴近还是远离理想模式等一系列有关高考招生的重大问题缺乏理性的思考和理论的指导。实践中即表现为改革进展不稳定、左右摇摆、缺少连贯性。如1994年曾计划将原上海工大自主招生的改革成果扩大至全市高校,而1995、1996年改革是在当年四校试点成效并不十分明显,其他学校积极性不高的基础上进行。招生批次再三更改,学校和考生均不适应。他们希望能够形成一个终结目标明确的改革方案,能在较长的时期内稳定实施。
(二)现行招生考试制度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应试教育却束缚人的创造性、个性发展,引导人成为考试的机器和奴隶。其产生形成有极其深刻的文化、政治、经济等社会因素,但招生考试制度的负面因素毕竟是其重要的根源。两者相关逻辑关系为,应试教育虽非全部产生于招生考试制度,但招生考试制度优劣却是其中主要因素。为此,正确使用高考招生指挥棒,兴利除弊,正确引导,应试教育转移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有可能实现。对此,社会公众表示了高度的认同。1993年和1996年两次社会调查中,对高考招生制度和主要弊端仍是“一考定终身”的认同,总比例从60.83%上升至69.50%。其中学生上升9个百分点,家长上升 14个百分点,中学教师上升8.2个百分点, 大学教师下降4.8 个百分点(1996年仍占60%)。对由于一考定终身而严重阻碍了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问卷的社会认同中,认为高中阶段“一切围绕‘升学率’难以实施素质教育”和“基本上实施”‘升学教育’兼顾素质教育”的总比例高达83.5%,其中学生、家长、中学教师、大学教师分别占81.28%、83.78%、89.81%和86.67%。与此相应,认为现行高考招生制度主要弊端为“高考指挥棒使中学负担过重,难以实现素质教育”的比例为55.67%,其中中学教师为75.93%, 大学教师为73.33%。与其形成的鲜明对照是,认为目前高中教学状况已完全实现“素质教育”的,除学生比例1.48%外,家长、中学教师、大学教师均为零。一位普通中学校长反映:该校高考录取率不高,但高考指挥棒导致应试教育产生的弊端却大于重点中学,学校全部精力均在高考入学率上。一位市重点中学校长直言不讳,我们不搞应试教育提高高考入学率,如何承担来自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沉重压力。
(三)招生改革先行、考试改革滞后
截至目前的所有高考招生制度改革项目中,属招生改革的占了绝大多数,而事关改革核心的考试改革尚未提上议事日程。社会公众对此有共识。如认为现行高考招生制度关键在于“增加考试次数,让学生有多次选择机会”问卷的比例为31.78%,认为“改革考试内容, 由知识型考查向能力性型检测过渡”的为30.44%,两者相加为62.22%,其中后一项问题大学教师的认同比例高达60%。而对“给高校以更多的自主权”的社会认同为7.34%,其中学生7.39%,家长8.23 %, 中学教师 2.78%,大学教师13.33%。
(四)考生自主选择权未受尊重
考生是改革主体和主要受益者,但其选择权却未获落实。调查显示,现行高考制度主要弊端为“一考定终身,考生缺乏多次选择机会与可能”的总比例为69.50%,其中学生70.44%;家长77.72%; 中学教师71.3%;大学教师60.0%。他们反映,串联式招生加剧了考生选择权的丧失。有的考生家长认为,全市真正按性向考入高校的仅为考得高分的上千名考生。据了解,1996年1100名上高分线考生中,因选择余地小,一志愿录入重点高校的仅300多人,700多人进一般本科,有80人进大专。经对上海交通大学两个专业的8名学生座谈调查, 结果无一人认为就读专业系符合自己一生性向追求的理想专业,其中5人认为, 如有可能,他们将不放弃对自己理想专业的追求,另3人认为既读之,则安之。
(五)高校实质上未获自主权,学校独立法人地位在招生上并未体现
关键问题在于招生计划和自主录取权学校仍未获得。目前状况为:自主招生学校不敢运用1∶1.2投档比例招生,担心降分招入自惹麻烦;其他学校实际上无权降分招生,重点高校和特色学校无权根据市场需求多招1名学生。复旦大学一位系主任反映, 系主任参加招生无实质意义,对已相中并认为有潜在能力的考生,学校无权降1分招生, 以后招生再也不愿参加。
(六)会考实际功能内涵大部偏离初衷
上海当时实行高中毕业生会考制度的主要目的为:(1 )终结性考试,评价中学教学质量和毕业生水平;(2 )改变提前结束中学课程复习迎高考的弊端;(3)改变文理偏科;(4)改变高考“一考定终身”。会考制度实施以来,最积极的效果是推进了中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实行了规范化的评价制度,其他目的却或者未实现或者已经转化。对会考的功能及其与高考的关系,来自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人士有不同的见解。中学校长们普遍认为,为追求会考通过率,原有会考终结性功能已异化为教育过程中的形成性考试。所有校长几乎异口同声呼吁:中学教育到会考为止;有的则提出高考复习社会化的设想,即各校名牌教师高考复习课向全社会开放。而大学教师则认为,会考不应该,实际上也不具备选拔功能。
(七)串联式录取产生入口瓶颈效应
1.串联式录取的实施,必须有市考试院协调调节生源流向,其直接结果有二:一为高校招生自主权无法落实;二限制了招生的入口宽度。
2.对整个升学制度产生连锁作用。由于高考“通道”狭窄,连带引起小学升初、初中升高中另两个“瓶颈”的紧张。高考“瓶颈”不解决,其他两个“瓶颈”只是上调或下调的关系,实际上不解决任何问题。
3.一考定终身走向极端。一考定终身的观念已扩展到一张试卷定终身和第一志愿定终身的极端,几乎所有考生家长甚至大学教师均认为,填志愿的随机性、偶然性太大,尤如赌搏。
三、改革整体规划
(一)指导思想
建立形成以实现素质教育为目标,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相适应,由“选拔”走向“选择”的科学、公正、社会化的高考招生制度。
(二)目标模式
高校面向市场自主招生、考生按照性向自主选择,统一综合考试、多次录取机会、“宽进严出、严进严出”并举,中学与高考脱钩、专业考试机构中介服务、政府宏观间接调控。
(三)考试制度改革主要内容
1.高考由知识水平为主的终结性考试向能力性向为主的配置性考试功能转变
根据考试理论的配置性考试、形成性考试,终结性考试、诊断性考试四种类型,目前的高考、会考功能均趋向终结性考试。依据加强素质教育、高校以专业教育为主、考生自主选择的高考主要特征,高考应向配置性考试模式方向发展和转变。其实践依据为,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要求正从知识水平为主向素质、能力为主、素质能力知识并重的趋势发展。
由此,可借鉴美国sat 和act 考试的合理内核,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能力性向综合考试模式。综合科目、内容、评价等诸因素的优点,在当前的汉语、英语、数学三方面科目内容考试基础上,增加测试与挖掘考生在科学、艺术、社会服务、商务活动、企业管理、技术工作等六个方面的素质与潜在能力,及在此基础上的综合、分析、知识专业迁移和创造能力。近期目标,可将3+1改为3+“综”、 “综”即上述综合考试的试验,计入总分,并先行在联考或单独考试方式中试行,以后逐步扩大属性向能力测试的综合考试的比例和权重,最终实现预定目标。
2.会考、高考向各自功能回归与分离
如上所述,会考作为终结性考试在体现了水平测试的功能后,并不具备和要求增加配置性考试功能,反而在高考录取的实际标准中,无一所高校将会考成绩作为其最终录取标准和资格。但会考的功能却逐渐异化和淡化,为保证升学率,不同水平的教学、学校和考生在会考通过率和成绩上已高度趋同。
由此,会考必须与高考在功能上有所区别、实行分离。为适应上海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及上海地区对高中毕业人才需求仍趋旺的特殊要求,会考应向兼具终结性考试与就业资格考试功能的方向发展。近期可采取文凭+证书考试的办法,即在语、数、外、史、地、生、物、化、政九门文凭考试基础上加上计算机、驾驶、烹饪、商业、金融等职业证书考试。
3.统考、联考、单独考三考并举
根据目前的考试制度格局,全市统考为主体,艺术、体育、航海、军事类院校以单独考为主结合统考进行录取为辅,但比例较小。
为增大学校和考生两大主体的双向选择面,单独考的比例可逐步上升,以体现招生考试制度的灵活性、多样性和增加多种选择的类型。鉴于目前单独考在录取标准的权重较低和普遍推行社会及学校接受度均较小的情况,近期可在联考方式上探索实验。即以清华、北大、复旦、交大等第一批录取院校为试点,委托一校、数校或考试院先行进行能力性向考试的探索(复旦、交大已有三年文理基地班单独考试的经验),同时还可将联考作为增加一次考试的改革探索。
4.增加配置性考试次数
彻底消除“一考”定终身弊端,彻底改变在考试次数上的单一、僵化及“赌搏心理”的误导,可借鉴美国sat 和act 的经验,一年开考四次。结合上海实际,可近期内试行一年两次考试。第一次可在五月、第二次仍在七月与上海和全国统考同步。均发成绩通知书,一次考试成绩两年内有效。考试院将当年最高成绩通知考生报考学校、以后增加到三次。增加考试时间的确定以能满足高校招生周期及与会考结束衔接,同时兼顾上海地区的月平均气温为原则,利于考生发挥最佳水平。首先试验的第一次考试(试行联考)面向全体学生,增加一次公平选择的机会。
5.开放高考市场、衔接沟通教育内部层次、类别
上海在构建开放的、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相互衔接、沟通的高等教育体系中,考试制度的改革是重要的切入口与枢纽,有其必要性、可行性和重要价值。在学制相通实现之前必须先行试验。远期目标,向所有市民开放,即无论年龄、籍贯、民族的社会自然人,而近期目标则为首先沟通各类教育内部渠道和联系。需要逐步改革的有:(1)中专、 技校、中职校三校生与高等职业教育层次上的衔接;(2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类别上的沟通;(3 )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类别上的沟通。
因此,必须逐步加大考试市场的开放度,以市场机制调整生源需求资源,同时为考生提供公平性与更多的选择机会。其流程如下图:
6.招生学校自主选择考试种类及录取标准
为体现宽进严出与严进严出的结合,同时贯彻素质教育中的成功教育的思想和高校落实招生自主权,各类高校可有所偏重选择与学校人才培养层次、科类、水平相适应的考试种类及录取标准。一般而言,第一批录取的本科院校可以联考为主、统考为辅,第二批本科院校可以统考为主、联考为辅,专科及民办、高职可宽进严出,直接从会考合格学生中录取。
(四)招生制度改革主要内容
1.由串联式多批次向并联式多轮次自主招生体制转变
为落实考生的选择权,扩大招生录取维度,应由考生直接向学校报名,直接选择学校。即考生在一轮次中可同时直接报考三所高校,如同时被两所以上学校录取,则可自主在规定期限内选择其中一所注册入学,本轮次未录取,则进入下一轮次。学校在一轮次出现计划缺额,也进入下一轮次招生。近期目标,可将联考学校作为第一轮次并联式招生试点,如进展顺利,下一年则可推广到所有高校。第一次与下一次高考间隔以不少于两个月为宜。
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高校自主确定招生计划
只有落实了招生自主权,高校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主动性、积极性才能得到增强和发挥。我们认为,学校确定招生计划的主要依据有两个方面:一是需求,二是条件。其中需求可为招生计划的上限,以上年报名与录取比例为依据;其中条件为招生计划的下限,即生均校舍面积、宿舍面积,目前可以国家教委规定的面积为依据。
3.实行单独、联合、委托等多种自主招生的方法
单独招生指学校独自面向考生的招生方法,学校可自主设定大于计划上限一定比例的后备录取名单,还可自主决定是否面试,面试是否计入录取分数,是否参考高中阶段成绩、个性特长、社会服务、校长推荐信等辅助综合录取标准。
4.招生与高中脱钩,实行招生、考试、报名的社会化运作
削弱乃至隔断实际上存在的应试教育对中学的“指挥棒”导向作用,减轻对中学高考入学率的压力等干扰,建立客观的考试评价体系。除高考与中学教学实行“考、教分离”外,会考结束即标志着考生自主独立的社会生活的开始。招生、考试、报名逐步走上社会化管理轨道,即招生、考试机构只与考生发生联系,与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学无直接关系。考生单独或集体直接向学校和考试机构报名,近期内,可先向区县招生机构报名,由招生机构将考生报名表、信息传输至考试机构和高校。考试机构在考试结束后,将成绩直接送达学校、个人。学校将预录取通知名单直接送至考生个人,同时传输至考试机构。
(五)考试机构功能改革主要内容
1.组织会考和统考。考试机构负责从命题、阅卷、登分到提供成绩单(证书)的会考、统考各环节、流程的组织管理。
2.提供招生考试信息传递服务、考试机构还负责提供各校及主管部门有关招生考试的信息、资料。
3.建立题库。根据能力性向为主的考试模式特点逐步建立标准化考试的题库。
4.接受或代理委托招生。考试机构可接受本市或外地高校或专业的委托招生。
(六)政府宏观管理改革的主要内容
1.总量控制。政府负责提出与本市高等教育整体发展相适应的高校招生总量规划年度计划。在地方统筹实现以前,扩大属行业部门、区县政府、社会民间为投资主体的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院校、社区学院、民办院校招生比例,满足上海市民对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规格、多样化需求。在落实地方统筹后,引进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就业、招生报考录取比与招生计划调控联系起来,促进学校面向市场灵活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2.理顺管理体制、形成有利改革进展的良好环境。市教委制订发布上海市高考招生管理规定,明确高校、考生、考试院、用人单位等各自的职、责、权及工作程序。落实高校和考生的自主选择权,落实考试院向以招生考试和其他社会考试为主要职能的公办民营机构方向发展,市教委调控招生宏观规划、计划及相关配套政策。
3.协助本市与外省市的关系。如上海先行上述招生考试改革,可能会与外省市的运行、管理形成一些反差和矛盾。市教委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协调关系和出台配套政策。如1997年高考招生中的对上海考生报考外地高校五项配套政策及清华北大零志愿方案,深受欢迎和拥护。
*本文是《上海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整体规划研究》课题组成果之一,成员张伟江、金同康、贺百云、郑挺、钱奇城、董雪君、丁良、晏开利、孙崇文、贺芳玲、古蕴华、陆勤、张秋萍、董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