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阶段性绩效评价_医疗论文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阶段性绩效评价_医疗论文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阶段性绩效评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阶段性论文,绩效论文,保险制度论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New Rural Cooperative Medical System,NRCMS,简称“新农合”)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一项重大变革,其目的是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重点解决农民因病致贫、返贫的问题。本文旨在对我国新农合制度实施绩效做一个阶段性评论,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个分析框架。

一、我国新农合制度的运行现状

2003年,国务院提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意见》,指出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新农合试点。自新农合启动以来,我国政府多次提高补助标准,试点之初各级政府补助20元,2008年、2010年、2011年将补贴幅度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80元、120元和200元。2012年起,各级财政对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政府补贴占筹资总额比例高达80%。目前,全国参加新农合人数已达到8.32亿人,参合率超过97%。

现阶段,我国新农合采用的补偿模式主要有三种:住院统筹加门诊统筹、大病统筹、大病统筹加门诊家庭账户。从总体实施情况来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地区,该制度的实施状况存在一定差距。具体而言,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相比,无论从保障对象范围、筹资水平、报销周期,还是从当地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上看,经济较发达地区在新农合制度实施过程中显现出明显优势。

二、新农合制度实施绩效评议

1.新农合对医疗供求者行为的影响。

在新农合实施过程中,作为该项制度的参与主体和直接受益者,农户应作为新农合制度的一系列政策和目标的最终落脚点。如何将这些政策和措施落实到位,让农民更多受益,既取决于政府和社会的利益引导,更依赖于农户自身的价值取向及行为特征。新农合对于参合农户行为的影响表现在:一是改善了参合者“有病不医”的状况。程令国等指出参加新农合显著提高了参合者生病时能得到医院救治的可能性,获得救治的概率提高了6%~8%,且非常显著。二是加入新农合使得就医者倾向于选择更多的检查和治疗,即消费更多的医疗服务,而其中许多从医疗角度来看是没有必要的。三是新农合实施增强了农民的保险意识,促进了农户对于健康保险产品的购买需求。一方面,新农合实施的目的在于为农村居民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该制度具有保障水平较低、保障范围较窄、共付比例高的特征。另一方面,新农合的高补贴机制使得参合者实际的保费支出成本较低,许多农户仍有能力购买商业健康保险。

然而,也有学者指出新农合的主要受益者是医疗机构而非农民。封进等发现新农合对村诊所的价格没有明显影响,但会导致县医院价格上涨20%~40%,且报销比率越高,价格上涨幅度越高,价格上涨幅度和报销比率基本相同。文章认为当医疗供给方具有垄断定价能力,且以盈利为目标时,医疗保险的引入会导致医疗价格上涨,从而冲销医疗保险的效果,因此,加强医疗供给方的竞争性是有效发挥新农合制度作用的必要条件。

2.新农合制度的经济绩效。

从现有研究来看,新农合的经济绩效似乎并不理想。一方面,学者们认为新农合降低了参合者的大病支出保障,减轻了因病致贫,但效果微弱。Sun et al.利用山东临沂的农户调查数据,发现医疗费用支出依旧是农村居民的一大负担,加入新农合使得大病支出的发生率从之前的8.98%仅下降到8.25%左右,作用有限。另一方面,程令国、张晔利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考察新农合的绩效,发现新农合降低了参合者的自付比例约5%,但实际医疗支出和大病支出发生率并未显著下降。因此,新农合也没有显著减轻参合者的医疗负担。

学者们认为,新农合并未显著降低医疗支出,原因之一是参合者享受了更多的医疗服务。Lei & Lin发现新农合降低了对于传统赤脚医生的需求,增加了参合者对预防性医疗服务尤其是日常体检的使用,但对于正规医疗服务的利用率并未增加。

可见,参合农户倾向于接受更昂贵的健康护理服务,导致农户实际的医疗费用并未降低。同时,新农合制度本身设计中存在的某些不足也是其经济绩效不明显的原因之一。在一些地方的实施方案中,起付额高,封顶线低,报销比例较小,且保障范围受到诸多限制。一些地方只保障住院医疗支出,而对非住院医疗支出补偿很少,导致新农合在降低实际医疗支出方面作用有限。因此,扩大新农合制度的保障范围,提高补偿比例可以更好地减轻参合者的经济负担。

3.新农合制度的健康绩效。

近年来,新农合对于参合者健康水平的影响也受到了一些学者们的关注。孟德锋等利用2000年和2006年中国家庭营养与健康调查(CHNS)江苏农民调查数据,研究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对农民健康状况的影响,结果显示,新型合作医疗没有改变农民的健康状况,但存在道德风险的倾向。Lei & Lin使用“自评健康”和“过去四周内生病或受伤次数”考察了新农合的健康绩效,发现新农合并未能显著改善参合者的健康状况。其他学者则提出新农合的健康绩效值得肯定。马双、张劼发现在控制家庭收入等特征变量后,新农合能够显著改善家庭营养结构,使家庭人均每日蛋白质、脂肪摄入量分别显著增加2.55克和11.65克,使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减少0.3克,且人均收入越低的家庭,新农合对其的影响越强。程令国,张晔发现在中国农村老年人这个群体中,参合者的健康水平大概提升了3%~5%。

新农合有助于提高参合者的健康水平,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作为农村居民应对大额医疗花费的保障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农民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进而增加当期各营养物质摄入量;二是由于参合者的医疗服务需求价格弹性较大,使得参合者提高了寻求医院治疗的可能性或消费更好更多的医疗服务,从而改善了参合者的健康水平。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新农合制度实施近十年来提高了农村居民对于医疗服务的利用率,改善了参合者有病不医的状况,人们的总体健康水平也有所提高。然面,新农合制度本身在设计中存在一些不足,如补偿额度低、保障范围窄等因素导致新农合的经济绩效并不显著,加上部分医疗服务供给者行为的扭曲部分抵消了经济补助效果。此外,制度是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投入变量。在我国新农合制度推行过程中,参合农民在就医观念及其效果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改观,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参合医疗费用压力,抵御了健康风险,该项改善民生的制度反过来可以扩大农户的消费需求、减少谨慎性存款,从而拉动经济发展。因此,新农合运行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待我们进一步探讨。

总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设计和完善是一项渐进、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实现新农合制度的可持续、稳定的发展,不仅要解决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本身的合理设计问题,而且必须充分发挥各主体的职责作用并不断规范各主体行为,同时还须为我国新农合制度的健康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标签:;  ;  ;  ;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阶段性绩效评价_医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