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人格教育模式:新中国学校道德教育的主体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模式论文,道德教育论文,新中国论文,人格论文,主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新中国学校道德教育模式的审视
道德教育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它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为使人们遵循其道德原则,按其道德规范行事,并使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人们的内心信念和道德品质而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的过程。道德教育是着眼于发展受教育者人格道德品质的教育。
学校道德教育是社会道德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理想人格品质。实现学校道德教育目的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是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学校道德教育模式。学校道德教育模式是指学校按照一定的原则,综合运用道德教育资源、渠道、方法和手段而形成的系统的道德教育机制。学校道德教育模式是适应和满足学校道德教育目的的需要而建立的,它能保证学校道德教育目标的实现。
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国学校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道德教育模式,即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教育模式,这是以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的道德教育机制。这一模式在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模式在运作中表现出许多流弊和不足,这种状况严重影响着新时期学校道德教育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对新中国学校道德教育模式的审视,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第一,当前,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取得很大成就,但其中历经曲折,目前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还不高,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需要。江泽民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了当前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问题的严重性和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
第二,学校道德教育模式积弊严重。50年来,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教育模式在实际操作中产生了许多流弊。其一,这一模式被严重政治化了。这一模式是适应稳定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而建立的,因而道德教育的目标取向带有浓厚的政治功利性,这也使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学校道德教育实际上成了政治的附属物,成了“阶级斗争”的工具,成了“政治教育”的代名词,学校德育重“大德”(政治立场、政治方向、世界观等),轻“小德”(道德品质、人生修养等)。其二,这一模式被严重整体化了。过分强调道德教育目标的同一性、整体性和先进性,而忽视道德教育目标的层次性、多样性和广泛性,这使得丰富多彩的道德教育走上形而上的轨道,“传统道德教育因其对教育对象‘标件化’的追求而难以培养独立的、批判性思维和有个性的个体。”其三,这一模式被严重教条化了。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教育模式是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主体模式,但在学校道德教育的实际过程中,这一模式被教条化了,不是从学生的道德实际出发创造道德教育的具体模式,以适应和满足学生道德需求和道德发展的需要,而是使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教育模式在机械照搬、生搬硬套中失去了活力和生命力。
第三,适应世界各国、各地区学校道德教育的走向,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模式提出挑战。在世界科技信息革命的推动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必须适应社会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必须重视本民族精神的弘扬,重视对学生个体道德的研究,重视隐形道德教育等。这一切对学校既有的道德教育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
最后,实现学校道德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是当前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摆脱困境的唯一路径。当前,我国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学校道德教育面临着重要的使命。与此同时,我国社会正经历全方位的变革,社会道德价值观日趋多元、道德价值的冲突日益激烈、道德选择的困惑日益经常、道德行为判断趋于相对性。所有这些,提出了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的要求。因为,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实现学校道德教育模式自身的完善和发展,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增强学校道德教育模式自身的活力与动力。只有改革和创新,学校道德教育才能走出困境,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道德辨析力、判断力、选择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道德精神,形成健康的道德生活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学校道德教育推向新阶段,把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到新水平。
理想人格教育模式是新中国学校道德教育的主体模式
在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教育模式。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教育模式是指我国学校道德教育以培养和塑造社会主义理想人格为德育目标,运用各种道德教育资源、途径、手段,实现学生人格向理想人格升迁的道德教育机制。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学校道德教育,非常重视对青少年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教育。毛泽东同志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在这一教育方针指引下,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初,我国学校教育,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适应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出发,开展了以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和“五爱”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教育活动,在社会上树立了许多理想人格典范,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榜样。这期间,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共产党的确培养出了自己下一代的接班人。但是,在十年“文化大革命”中,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成果遭到严重破坏,学校道德教育工作受到严重干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经过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在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思想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教育模式,充分发挥这一模式在培养和塑造学生理想人格方面的作用,使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步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从总体上看,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教育模式是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主体模式。所谓主体模式是指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教育模式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道德教育中起支配作用的、居统治地位的模式。
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坚持以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教育模式为主体,首先,这是由我国学校的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地位决定的。我国学校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培养和塑造大批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其根本的教育目标和教育任务。因此,它能保证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其次,它体现了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体化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教育模式是以马克思主义理想人格理论即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为思想理论基础而建立的,因此,它体现了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一体化要求。再次,它保证了学校道德教育先进性和一贯性。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道德教育活动中,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教育为主旋律,重视对学生灌输社会主义的进步道德观,并在全社会倡导和宣传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这反映了我国学校道德教育高起点和前瞻性,保证了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先进性和一贯性。最后,它在培植学生理想人格的同时,促动了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提升。20世纪五六十年代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所取得的成绩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因此,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必须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教育模式为主体。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有人借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否认学校进行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借口学校道德教育模式的“创新”而否认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教育模式的价值和意义。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否认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是学校道德教育上的自由化表现。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学校道德教育及其模式不能忽视现代社会开放和价值多元的现实而应当改革和创新,但是改革和创新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教育模式的前提。离开了这一前提,学校道德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就会迷失正确的政治方向。我国学校道德教育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需要,从本质上说,为了建设富裕发达的社会主义,必须培养、塑造和实现一代乃至几代社会主义理想人格及时代新人,这是我国学校的使命,也是学校道德教育模式建构的出发点和归宿。新中国50年来,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教育一直是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旨和内核。尽管今天中国社会的变革使我国学校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教育模式受到严峻挑战,尽管人们的思想活跃、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和变动性,尽管人们带着多重的眼光来审视这一道德教育模式的价值和作用。但是,在笔者看来,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教育模式不仅在过去,现在,还是在将来依然是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主体模式,它的价值和作用是一如既往的。总之,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坚持以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教育模式为主体,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历史的必然。否定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教育模式的主体地位就是否定我国学校的社会主义性质。
新时期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模式的改革创新
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模式的审视,目的不是否定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教育模式的主体地位,而是在确证、再识和强化这种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提倡学校道德教育的具体模式的多样化创新,使它更好地发挥道德教育的功能和作用。这也是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社会的变迁,不仅给道德教育提出了许多新课题,同时也冲击着传统的教育理念,呼唤着学校道德教育模式的变革与创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要求现代价值观念和伦理精神的支撑,需要与之相应的道德教育理念和道德教育模式。学校道德教育需要创新。创新,就是不能把某种预设的道德模式强加于道德教育之上,更不能把道德模式看作是道德教育的对立面,而是从社会主义本质和时代发展要求出发,变革、发现和探索新的道德教育模式。
在笔者看来,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模式的创新必须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教育模式为主体的前提下的创新,离开了这一前提条件,我们就会失去创新的方向和动力。因为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教育模式不是预设的道德教育模式,而是从社会主义的本质中逻辑出的必然模式。当然,我们需要克服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教育模式中的不足与缺陷,但更要发挥它的长处与优势,并通过创新来完善和发展这一主体模式。在坚持这一主体模式下,构建多样的,在解释现实的社会道德问题、解决青少年道德价值观冲突、充分发挥传递时代精神、塑造时代品质、为社会提供精神动力的具体的道德教育模式。
事实上,在当前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践过程当中,创新出了多样的道德教育的具体模式,例如,磨练教育模式(针对青少年普遍存在的吃苦精神不够的问题而提出的)、心心教育模式(针对青少年在心理因素方面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社区教育模式(针对青少年缺乏与社会联系,不了解社会现实提出的)、青少年义务社会服务模式(针对青少年学生服务社会意识、实践能力较差而提出的)、三位一体教育模式(针对长期以来学校道德教育处于孤军作战、收效不大的现实问题提出的)等等。这些道德教育模式不仅是对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教育模式的有益补充,而且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当前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新模式应体现出的特点是:1、体现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理念;2、能有效开发学校道德教育新资源。3、能充分发挥学生道德完善的主动性;4、重视道德实践,强调道德修养;5、注重学生道德创新精神的培养;6、能拓展学校道德教育的空间,注重学校道德教育的层次性,逐步提高道德教育的尺度。
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具体模式的创新应坚持下列原则。1、坚持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教育模式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这是道德教育模式创新的基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始终把握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正确的政治方向。2、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的原则。“在道德建设上,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鼓励先进,照顾多数,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连接和引导不同觉悟程度的人们一起向上,形成凝聚亿万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这充分体现了道德教育的理想与现实、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结合,这也是学校道德教育模式创新必须坚持的原则。3、坚持实事求实的原则。学校道德教育模式的创新要以学生道德品质培养和人格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逻辑出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要的新的道德教育模式来,例如,满足学生道德生活能力的提高的需要,逻辑出“活动道德教育模式”等,将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4、在创新中注重借鉴学习国外学校道德教育模式的先进经验和有益成分,例如,在本世纪,弘扬人的主体地位,反对道德灌输是西方道德教育的主旋律,据此出发,逻辑出一种新型的道德教育模式即“掌握—实践—接受—再实践—开放性发展”(也称之为主体性德育模式)的学校道德教育模式。它重视学生道德需要的培养、重视情感因素和道德实践、力求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并重。这种以个人主体及人类发展为本的新德育模式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模式的创新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还如,国外非常重视学校道德教育的渗透式德育模式,它主张通过优化学校德育环境,使学生从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影响。这种道德教育模式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具有有益的启示。5、道德教育模式的创新要把大、中、小学校的道德教育在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方法运用上统一和衔接起来,并实现各级各类学校道德教育的科学化、序列化、层次化。6、道德教育模式的创新要强调更具操作性、更趋规范性。
在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必须进行道德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学校德育工作者要有改革的勇气和创新的精神,在坚持社会主义理想人格教育主体模式的前提下,努力探索和构建现代化的学校道德教育新模式,推动学校道德教育事业的新发展。
标签:道德教育论文; 社会主义道德论文; 青少年教育论文; 国学论文; 社会教育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理想社会论文; 创新论文; 学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