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市广灵一中 037500
摘 要:曹禺的四幕话剧《雷雨》以主人公周朴园为中心,展现了周鲁两家由于血缘纠葛和命运巧合而造成的矛盾冲突,这种冲突愈演愈烈,终于酿成悲剧。
关键词:《雷雨》 人物性格 悲剧思考
一、概述
三十年前的周公馆,周家赶走了刚生下二儿子的侍萍,留下了她生下的大儿子周萍。没有死成的侍萍和鲁贵生下了四凤。后来,周萍和四凤在毫不知情中相爱。得知真相后,痛不欲生的四凤触电,无颜苟活的周萍开枪自尽。善良单纯的周冲(周朴园和蘩漪所生)为救四凤同死,无助的侍萍痴傻,绝望的蘩漪疯狂。悲剧偶然而又必然。品读《雷雨》,思考这场悲剧更为复杂的原因,发现剧中两位女性——侍萍和蘩漪对“情”的追问,竟是悲剧的更直接原因。
二、《雷雨》悲剧的研究分析
侍萍曾是周朴园的侍女,那时的她年轻貌美,不仅有着下层人的温顺善良,还心灵手巧,能念书识字。那时的侍萍,比她的女儿四凤更有令周少爷爱的理由。唯如此,她才会成为被周朴园一直纪念的“妻子”。她的年轻美丽的照片被供在周家客厅,她的不喜欢开窗的习惯一直保留30年。剧中第二幕里,侍萍来周公馆找四凤。与周朴园相遇之时,她忽然明白这个人就是三十年前对自己始乱终弃,害自己失去母亲、辗转飘零的周少爷。可是她却没有选择悄然离开,相反,当周朴园吞吐着打听她们旧事的时候,她望着周朴园,泪欲涌出地追问:“老爷没有事了?”直到最后用绣“萍”字的旧衬衣,引导周朴园最终明白眼前之人正是侍萍。这场相认,侍萍无疑是积极的引导者。
侍萍想要的,只是眼前人对昔日那份真情的完整圈点。可是,侍萍怎料到三十年沧桑,今日的周朴园已非昔日那个“多情”的周公子,“在外面还是一副道德面貌、慈善家、社会上的好人物。”(蘩漪语)所以,当他最后终于弄清站在他面前的就是侍萍时,他徐徐立起:“你,你,你是……”这是很怕承认、又无法否认的本能反应。在一刹那的停顿之后,他脱口而出的话是:“你来干什么?”,“是谁指使你来的?”继之企图用金钱把她赶走。“好!痛痛快快地!你现在要多少钱吧!”最后使出了斩草除根的一手,辞退了鲁贵父女,开除了曾被自己抛弃的儿子鲁大海。侍萍不明白眼前人早非昨,依旧想对昔日深情问归处,却让她终于意外地认识了周朴园的真面目——她和大海离开时,含泪的一句“咱们走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真是一群强盗。”就是她彻底心冷的明证。于侍萍而言,或者已经不算什么不幸,可怕的是她这一“追问”的结果,却成了四凤等人悲剧的导火索。剧本第四幕里,蘩漪喊醒楼上休息的周朴园,让周萍叫侍萍“妈”,她本意无非是想让周朴园阻止周萍和四凤的离开,可是,周朴园却以为蘩漪也已然知晓侍萍的身份,所以当众宣布侍萍为周萍之母,并要求周萍磕头认母。这个事实,蘩漪也惊呆了,她“突然发现一个更悲惨的命运,逐渐地使她同情萍,她觉出自己方才的疯狂”,更不必说不谙世事的四凤,正因为此,伤心欲绝的她,冲进雷雨中毁灭了。剧中人物连环状的悲剧也因此开始了。
如果说三十年沧桑后,侍萍犹问情归处的念头,为这场悲剧无意间埋下了导火索的话,那么,引爆这个炸雷的人,无疑就是剧中的另一个女子——执意追问情归处的蘩漪。
蘩漪是个美丽骄傲的女人,十七岁时,她与大她二十岁的周朴园结婚,饱尝了无爱婚姻的苦痛。所以当年轻、斯文的周萍出现的时候,她感觉“一缕阳光折射进了这口枯井”,于是她不顾一切地想要抓住这个她认为能让她重获新生的男人。周萍对她说,他愿意父亲死,“就是犯下了灭伦的罪也干”。就是这带有引诱性的话,燃起了蘩漪被压抑的热情,唤起了她内心最渴望的爱情,于是她“把身体、性命、名誉,一切都交给了”这个她以为是值得为他牺牲的周萍。可是周萍却要将这种托付“潦草”收场,他悔改了“以往的罪恶”,躲避蘩漪,热烈追求四凤,并决定永远离开周公馆。
显然,这时的周萍早非先前那个懂她的苦痛、喜欢聆听她的倾诉,甚至为了她敢于触犯父亲的尊严、超越人伦界限的人了。可是,蘩漪不甘心,她要用一切办法抓住周萍不放手,先用“这屋子曾经闹过鬼,你忘了”提醒,又用你不能“看见了新的世界,就一个人跑。”哀求,甚至忍受着屈辱,违拗着自己的天性说出“萍,求你可怜可怜我”,“你带我走,带我离开这儿,(不顾一切地)日后,甚至于你要把四凤接来一块住,我都可以,只要,只要(热烈地)只要你不离开我。”的话。可是当她意识到这一切的退让,都无法打动周萍时,情无归处的她选择了报复。她锁上周公馆的门,喊醒睡梦中的周朴园,直接把周萍、四凤、周冲和自己送上了不归路。
曹禺谈《雷雨》的写作意图时曾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 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和作者一样,陷入昏暗腐恶里的剧中人物,因为心有不甘,所以拼命地挣扎,却因此而更深地陷进了死亡的泥沼。想要拯救自己的周萍抓住四凤,本以为可以有光明,却陷入更可怕的罪恶。
参考文献
[1]曹禺 曹禺论创作.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
[2]曹禺 雷雨·序.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论文作者:王艳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9月总第24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9
标签:雷雨论文; 悲剧论文; 剧中论文; 下了论文; 腐恶论文; 这场论文; 周公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7年9月总第24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