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玄城时期的行踪与艺术活动研究(康熙清朝五年间的夏至)_康熙论文

石涛玄城时期的行踪与艺术活动研究(康熙清朝五年间的夏至)_康熙论文

石涛宣城时期的行踪及艺术活动考(清康熙五年十一月至十七年夏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宣城论文,五年论文,夏至论文,行踪论文,清康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J12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653(2013)03-0006-16

石涛和喝涛于清康熙四年乙巳(1665年)冬离开西湖,又回到了松江九峰,大约于次年十一月随师父旅庵本月来到宣城。

石涛和喝涛为什么在康熙五年丙午(1666年)离开松江九峰来到宣城定居?陶喻之在其《石涛与松江》一文引《松江县志·大事记》记载所言:康熙四年(1665年),“松江发生了一桩出乎意料的突发事件。当年清廷宣布明宗室改易姓名隐匿者皆复旧回籍,仿佛统治者针对前朝宗藩嫡嗣实行了较为亲和的怀柔、开放政策,原本制定的敌视举措及因此造成的紧张空气貌似相对宽松、缓和了些许。讵料到了次年(康熙五年,1666年),明河南安昌王后裔改换姓名,隐匿于华亭城北郊龙珠(树)庵为僧,却被松江官府侦知,遂办‘谋逆’大狱。一时间被抓遭凌迟处死者有二十七人,斩首者计七八十人,株连更达五六百人之众,松江府上空顿时再度笼罩起大肆杀戮隐瞒身份的明朝宗亲成员的血腥气氛。”面对这种事实,作为同样是明宗室后裔且同样置身佛堂的石涛而言,自然是惶恐不安。为此,陶喻之认为,“面临随时可能被逮被杀而危机四伏的时势,怀着忐忑不安心情的石涛悄然身随为清廷宠遇优渥的旅庵本月禅师作脱身之计,即刻启程,束装就道离开了松江这片是非之地。而当时,与其说是石涛与喝涛陪师父旅庵本月去宣城,倒不如说是旅庵本月保驾护送石涛和喝涛去皖南寺院暂避风声的。”①

据清人李驎《虬峰文集·卷十六·大涤子传(有序)》载,石涛“由越中之宣城”,但并未指明是哪一年。傅抱石《石涛上人年谱》载:“康熙五年丙午,公元一六六六年,是岁冬月,旅庵过宣城。”②此说未明出处,无从核实,但从清代画家梅清《天延阁赠言集》和《天延阁删后诗》中找到了旅庵本月于清康熙五年丙午(1666年)冬过宣城的证据。旅庵本月和梅清是诗友,康熙五年丙午冬,梅清北上京城赴试,旅庵本月特作七言律诗一首相赠,诗名为《丙午冬日过宛水,小诗奉送渊公先生北上》,诗云:

夜怀倾盖别难经,日青征鞍肯乍停。

冻雪倚云浑敛白,晴沙卧柳欲舒青。

春明桃李游南苑,飚起鲲鹏化北溟。

久擅才华当得意,名传雁塔粲文星。③

而梅清也作《北上留别旅庵大师》七律一首留赠,诗云:

半生南北老风尘,愧煮公车未息轮。

驿路雪凝天外冷,江干梅吐意中春。

壮心消尽长途客,东事轮将出世人。

何日消尽长途乘,高山流水话迷津。④

后旅庵本月又作诗次答梅清。清人王尔纲评选的《名家诗永》辑录有旅庵本月作的两首诗,其中一首题为《次答瞿庵大师见寄》,诗云:

特旨宣留驻帝京,旧交自尔隔孤城。

门连省掖车尘影,地远空山夜再声。

鸣鹤几闻增别怨,绎梅初寄慰离情。

幽期倘遂林泉请,共赋归来白雪盟。⑤

旅庵本月在其赠诗题中提到的“宛水”,据《安徽通志》载:“敬亭山,宁国府北十里,古名昭亭山,东临宛、句二水。”⑥古称“宁国府”的宣城也同样东临宛水。旅庵本月从松江必须过宛水才能到宣城。这就可推断,旅庵本月确实是清康熙五年丙午(1666年)冬来到宣城,且为了“暂避风声”,很有可能带石涛和喝涛一起。傅抱石所说的此“冬月”,一般指农历十一月。⑦由此可推断,石涛和喝涛或许是在康熙五年丙午(1666年)十一月随师父旅庵本月离开松江九峰来到宣城的。

石涛后来在其《生平行》长诗中云:“不道还期黄蘖踪,敬亭又伴孤云住。(原小注云:黄蘖禅师道场留,凡上下十余载,敬亭之磴何欹嵌,下拂双塔兮上出千林)”说明石涛自到宣城后,居住在敬亭山南广教寺(又名“双塔寺”)有十余载之久。他和喝涛在广教寺日常礼佛参禅,诵经养性,余暇或登山临水,或访友会客,或吟诗作画。正如其《生平行》长诗中所云:“忽乘石华舟,又上青云梯。长笑谢上公,恕我偶不羁。”⑧

一、初到宣城

(一)始交朋友

因旅庵本月与梅清为故交,到广教寺不久,或许是康熙五年丙午(1666年)十二月,他就带石涛和喝涛到宣城去拜访梅清。在梅清《天延阁删后诗》附刻《天延阁赠言集·卷二》,辑有石涛《奉赠瞿山先生》七律一首,诗云:

江左达者人共传,瞿山先生思渺然。

静把数编朝隐几,闲携厄酒夜移船。

已知词赋传免赏,好使声名谢尘块。

揽衣直出青露上,我欲期君种白莲。⑨

署名:“粤西僧超济石涛”。此诗未署纪年,然《天延阁删后诗》刻于康熙十年辛亥(1671年),则此诗必作于是年前,最早或作于丙午(1666年)十二月,即石涛初到宣城之次月。而署名有“超济”,想必是镌刻者刻错,因为石涛法名不可能有“超”字⑩。

(二)绘制《十六阿罗应真图卷》

石涛来到宣城驻锡广教寺后,就急于绘制《十六阿罗应真图卷》。该图卷见程霖生辑《石涛题画录·卷三》[遂吾庐乙丑(1925年)本,桂林图书馆藏],影印本见郑为编《石涛》(画集)(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第134页。画上款署:“丁未年,天童忞之孙,善果月之子,石涛济”,钤印“济山僧”“清湘石涛”。此“丁未”指康熙六年(1667年),即石涛来宣城之次年。据说这幅图卷一年始成,其用笔用墨、造型布局等均达到较高水平,初步显露石涛的才华。卷后有梅清跋,可知石涛曾把图卷给梅清观赏,或请梅清题跋。梅清跋云:“白描神手,首善龙眠。生平所见多赝本,非真本也。石涛大士所制十六尊者,神采飞动,天趣纵横,笔痕墨迹,变化殆尽。自云此卷阅岁始成。予尝供之案前,展现数十遍,终不能尽其万一,真神物也。瞿山梅清敬识。”钤印:梅子,臣清。(11)

此跋与程霖生辑《石涛题画录》及郑为编《石涛》(画集)录《十六应真图卷》梅清题识相一致。据清人李驎《虬峰文集·卷十六·大涤子传(有序)》所云,此卷石涛一直随身携带,可“后为人窃去”。为此,石涛闷闷不乐,心里难过了两三年。据丁家桐在其《石涛传》中分析,李驎是石涛扬州至交,并不熟悉宣城情形,显然这是转述石涛的回忆,可见石涛怀念此画之深。可是,丁家桐《石涛传》所录梅清跋语却少了“白描神手,首善龙眠。生平所见多赝本,非真本也”。另外,画上本题“予尝供之案前”,丁家桐却录为“余尝供之案前”;“终不能尽其万一”,丁家桐却录为“始终不能尽其万一”。(12)在此予以纠正。

此图除了石涛和梅清钤印外,卷首及卷末还钤有不少收藏章或鉴赏章。如卷首钤有云松馆、谛□郊家珍氏、朱靖□□珍藏等七枚印章,卷末钤印有如居士、南海伍氏南叟斋秘芨印、俪荃审定、伍氏澄观阁书画之印、吴荣光印、黄氏仲明等十枚印章,并有吴荣光长跋。可见此卷经过十多人收藏和转手。其现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石涛在此卷上款署“天童忞之孙,善果月之子”,是为了让世人知道其禅学师承,一来天童忞和善果月都曾为顺治帝开堂说法,石涛自然以此为荣。二来彰显自己出家为僧的事实,以免遭到“谋逆”之疑。三来石涛身为僧人,特别是禅学证道后的僧人,理应为禅门效力。为禅门效力的形式多种多样,丁家桐认为,有文化的僧人可以写经、讲经,而像石涛这样的画僧,为庙宇、施主绘制佛像也是一项重要手段。(13)故石涛一到宣城广教寺后,便急于绘制《十六阿罗应真图卷》。

(三)村居金露庵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石涛《山水册》十开(署年最早为丁未),其中第八开题:“采菱未归去,童子立荆扉”,款署:“丁未孟秋,宣州村居金露,写此。石涛。”此“丁未孟秋”为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金露”即金露庵,在宣州(今安徽宣城)。可知,是年七月,石涛村居金露庵。

二、游黄山、徽州

(一)初游黄山

《石涛画集》(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0年)第1图为石涛《黄山图》,图轴顶部“画有南北宗”的一段题识下写道:“此画丁未游黄澥归敬亭所作。今年丙寅复题于一枝下。石涛济。”此“丁未”为康熙六年(1667年),“丙寅”为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黄澥”即黄山。可知,1667年,石涛初游黄山。此图正是游黄山后归敬亭山广教寺所作,1686年复题。

在初游黄山期间,石涛客居黄山祥符寺十日,游览了黄山许多景点,还上文殊院观看前海诸峰。日本京都泉屋博古馆藏石涛《黄山八胜册》八开,之八有石涛自题七古一首,诗云:

十日祥符何足妙,直上老人峰始啸。

手携竹杖拨天门,眼底飞流划石奔。

忽然大笑震天地,山山相应山山鼓。

惊起九龙归不归,五丁六甲争斗舞。

舞上天都崱屴岩,峥开万丈之劈斧。

银台金阙在天上,文殊座立遥相望。

迎送松环一线天,不可阶处如蚁旋。

立雪岩分前后海,云生浪泼采莲船。(14)

诗末记:“初上文殊院观前海诸峰”。文殊院是黄山名刹之一,背倚玉屏峰,前有文殊台,左为天都峰,右为莲花峰,面向前海。祥符寺前身为汤院,清乾隆二年(1737年)或五年(1740年),毁于山洪。1667年,石涛初游黄山时曾客居此寺十日,说明当时此寺尚存。

(二)两次游新安

康熙丁未至戊申,石涛两次游览新安。第一次是在丁未(1667年),应新安太守曹鼎望之邀而游。上海博物馆藏有明代画家陈良壁作于明万历戊子(1588年)的《罗汉图卷》,影印本见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编《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三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214页。卷后有石涛一长跋,中云:

余昔自写白描十六尊者一卷,始于丁未年应新安太守曹公之请,寓太平十寺之一寺,名罗汉寺。今寺在而罗汉莫知所向矣。余至此发端写罗汉焉。初一稿成,为太守所有。次一卷至三载未得终,盖心大愿深,故难。山水林木皆以篆隶法成之,须发肉色,余又岂肯落他龙眼窠臼中耶?前人立一法,余即于此舍一法,前人于此未立一法,余即于此出一法。一取一舍,神形飞动,相随二十余载。

末署:“戊辰七月,清湘石涛济跋。”此“丁未”为康熙六年(1667年),“戊辰”则为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可知,此跋题于1688年。1667年,石涛应新安太守曹公之请,初次来新安一游,寓居罗汉寺。“新安”为歙州、徽州所辖地的别称,为今之歙县。“新安太守曹公”为曹鼎望(1618-1693年),字冠五,号澹斋,丰泣(今属河北)人,顺治己亥进士,自清顺治十六年己亥(1659年)至康熙十二年癸丑(1673年)任徽州府知府。其子曹钊字靖远,曹鈖字宾友,曹鋡字冲谷,亦随到任所。石涛后来在《生平行》有句云:“银铺海色接香雾,云涌仙起凌蓬莱。正逢太守划长啸(新安太守曹公冠五),扫经揖客言奇哉”,所说就是这位曹鼎望。而石涛初游黄山是他来新安之前还是来新安之后?却不得而知。依笔者看,来新安之后的可能性较大。

汪世清《石涛诗录·石涛东下后的艺术活动年表》录:清原济《山水人物卷》第二段“披裘翁”,右下角书“戊申新安太寺”。(15)此“戊申”为康熙七年(1668年)。“太寺”即太平兴国寺。据许承尧纂修《歙县志·卷二·营建志·寺观》(民国丁丑刊)录:“太平兴国寺,在西干,唐至德二载建,号兴唐寺”,至宋,“太平兴国四年敕改今名,后遂因之。省称太平寺,亦呼水西寺”,为西干十寺之一,位于歙县西干山披云峰山麓。可知,是年石涛曾客居新安太平兴国寺。而这或许是他第二次游新安。

(三)客居净因庵

康熙七年戊申(1668年)九月,石涛曾客居净因庵为陈元孝作《高士闲居图》。傅抱石《石涛上人年谱》载:“康熙七年戊申公元一六六八年九月,为陈元孝(恭尹)作《高士闲居图》。题云:‘晴阳破岚冥,水色当春和。如何异人境,而有樵者谒?戊申九月二日偶过净因庵作此寄与元孝先生老维摩,石涛道济’。”(16)

“净因庵”即净因寺,坐落在江苏镇江西南10公里的五州山上。石涛这次到净因寺,或许是从新安回宣城后才去镇江的。“元孝先生”即陈恭尹(1631-1700年),清初诗人,字元孝,号半峰,晚号独漉,广东顺德人。幼时父邦彦因抗清牺牲,他以避匿得免。以父荫,明桂王授为锦衣卫指挥佥事。桂王败后,避迹隐居。其诗多有颂扬抗清人物之作。与屈大均、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家”。也工书法。有《独漉堂集》。(17)从石涛画迹上可以看出,石涛与陈恭尹应为首次相交,作图题诗以寄赠。

(四)客居紫阳书院

康熙八年己酉(1669年)夏,石涛又到了新安,客居紫阳书院,作《金竺朝霞图》。张爰大千编《清湘老人书画编年》(香港高氏东方艺术公司,1978年)影印有《金竺朝霞图》轴,该图亦见《石涛书画全集》(上卷)(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第16图和章东磐编《石涛书画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第3页。图的左上角有八分书“金竺朝霞”四个大字,后款署:“清湘石涛,己酉夏日,写于新安之紫阳书院”。此“己酉”为康熙八年(1669年)。紫阳书院在歙县紫阳山中,为全国著名书院之一,始建于南宋,明洪武初,重建于歙县县学右之射圃。自明至清,历经修建,至“康熙八年知府曹鼎望修”为第七次。石涛是年来歙县,或许此次已重修落成,他才客居于此。“金竺”指金竺山,地处黄山、白岳之间,与休宁之松萝相接,为黄山余脉,位于徽州区竦塘葆村,为古代竦塘十二景之一。

(五)游柏枧山,访葛仙人堂

康熙八年己酉(1669年)七月,石涛从新安歙县回到宣城,游柏枧山,访葛仙人堂,并作画记之。据石涛《山水册》十开第四开,有“按琴树对不复语,近人独鹤听松鸣”二句,款署:“从柏枧山访葛仙人堂记此。己酉孟秋月,石涛”。此“己酉孟秋月”为康熙八年(1669年)七月。“柏枧山”在何处呢?据清人洪亮吉篡《宁国府志·卷十·舆地志·山》(嘉庆乙亥刊)载:“柏枧山在县(宣城)东南七十里,古有僧以柏皮引水入厨,故名柏枧。”(18)“葛仙人”指葛洪(约281-341年),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东晋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石涛此次到柏枧山访葛仙人堂,对他后来的思想从佛门倾向道家或许有一定的影响。

(六)二游黄山

康熙八年己酉(1669年)九月,石涛在曹鈖的陪同下,第二次游黄山。歙县博物馆藏有黄宾虹《黄宾虹仿黄筠庵(19)黄山图》稿本,所仿为石涛五幅画,上有石涛作黄山诗五首,汪世清《石涛诗录》第110页亦录有此五首诗。其中第三开《平天矼》题有五绝一首,诗云:

画里曾游处,青年涤素襟。

蒲团松自在,幽梦与相寻。

下注:“余己酉与曹宾友游黄山,投杖坐其顶,四望无际,复寻光明顶、狮子林而止”。此“己酉”为康熙八年(1669年)。“曹宾友”即新安太守曹鼎望之次子曹鈖。是年,曹鈖是否游了黄山呢?闵麟嗣《黄山志定本·卷五》(康熙己未刊)载曹鈖《游黄山记》的记载可资旁证:“丁未春,家大人出守兹郡。余登署中紫翠楼,见双崟对屹,识即云门峰,心怦怦为所动,欲游不果。戊申秋两至,俱为雨苦,虽往返云影烟萝间者旬有九日,而山水奇奥未之见也。己酉九月,偕胡霖野、欧阳磐士诸子及冲谷弟往焉。”可知,是年九月,石涛确实与曹鈖等人游过黄山,石涛是第二次游了黄山。

又据日本京都泉屋博古馆藏石涛《黄山卷》,卷中有石涛自题七古一首。汪世清《石涛诗录》第29页右亦辑录有此诗,标题为《题为许劲庵所写黄山图卷》,诗后款题:“劲庵先生游黄山还广陵,招集河下,说黄海之胜。归大涤堂下,想相余前三十年所经黄山前后海门,图此并题请正。清湘陈人苦瓜元济。己卯又七月。”诗画当作于康熙三十八年己卯(1699年)闰七月,距康熙八年己酉(1669年)30年,可见,1669年石涛确第二次游黄山。

这年冬天,石涛作《山水册》四开。张爰大千编《清湘老人书画编年》影印二开。其一题:“己酉冬日,石涛济”。另一题七绝一首,诗云:

黄海银涛泛滥铺,不期方域具方壶。

置身已在光明顶,云际归来住足无?

注曰:“黄海画册诗”。(20)由此说明,该册确是石涛第二次游黄山后所作。

三、从黄山返宣城后的行踪及艺术活动

(一)画赠梅清,梅清长歌相谢

康熙九年庚戌(1670年),石涛从黄山回到宣城,到了梅清住处,以画赠梅清,而梅清则答以长歌相谢。梅清《瞿山诗略·卷十二·岳云集》(清康熙间安徽巡抚采进本)第4页右收己(康熙间梅清旧刻本《天延阁前后集》为“丁”字)酉、庚戌(《天延阁前后集》此下接“丙午”)两年之作。庚戌有《石公从黄山,见贻佳画,答以长歌》七古一首,诗云:

我陟岱宗三万丈,倒涧扶桑起泱漭。

手摘片云归江东,梦中缥缈碧霞上。

碧霞峰正青,忽然接黄海。

石公贻我图,恍惚不可解。

绝巘阴森四壁寒,云峦窅冥惊漫漫。

玉屏五老争拱立,海门九龙纷乘骖。

骤疑仙峤合,转讶真宰通。

卧游当岳表,乃在天都峰。

天都之奇奇莫纪,我公收拾奚囊里。

掷将幻笔落人间,遂使轩辕曾不死。

我写泰山云,云向石涛飞。

公写黄山云,云染瞿山衣。

白云满眼无时尽,云根冉冉归灵境。

何时公向岱颠游,看余已发黄山兴。(21)

由此可知,康熙九年(1670年),石涛从黄山回到宣城。从“我写泰山云,云向石涛飞。公写黄山云,云染瞿山衣”来看,石涛游黄山返宣城之时,也是梅清游泰山返宣城之时。但具体时间仍待考。

(二)又客金露庵

梅清《瞿山诗略·卷十二·岳云集》第6页左“庚戌”有《同孙静庵、蔡玉及及澹公过金露庵访喝涛、石涛二师》五律一首,诗云:

逸兴偶然聚,相携问二涛。

草枯郊路近,水落石桥高。

啸自林中出,禅于画里逃。

山楼闲半日,直觉此生劳。

可知,康熙九年庚戌(1670年),石涛从黄山返宣城后不久,与师兄喝涛又一次客居在金露庵,并结识多位朋友。

(三)客居宛津庵

据梅清《瞿山诗略·卷十二·岳云集》第9页右“庚戌”,有《月夜同晓原、季赤、子彦过宛津庵,寻喝涛、石涛、澹公纳凉》七律一首,诗云:

城闭市声断,桥分夜色偏。

风从高柳下,月对大河悬。

寒液生龙茗,新香吐佛莲。

葛衣侵露湿,忽讶是秋天。

“晓原”即蔡瑶,字晓原,号玉及,能诗善画,是梅清好友,后也是石涛好友。“季赤”即梅梦绂,字季赤。“子彦”即梅以俊,字子彦。二人是梅清族人。“宛津庵”在何处呢?据《宁国府志·卷十四·营建志·寺观》载:“宛津庵在小东门外寅武场侧,明崇祯壬申梅朗中为疏,令僧明堂筹建。”而“澹公”又是谁呢?据施念曾、张汝霖合辑《宛雅三编·卷二十》(清乾隆十四年(1749)刻本)选普智诗,名下注:“普智,宛津庵僧,与梅徵君文鼎游。”又《宛雅三编·卷十五》选梅文鼎诗,有《题赠宛津庵澹生上人》一首。澹生当是普智之号,亦即诗题中所提的“澹公”。

(四)为曹鼎望作《山水图十二屏》

康熙十年辛亥(1671年)二月,石涛又到了歙县,为新安太守曹鼎望作《山水图十二屏》。1992年北京文物出版社出版的《福建积翠园艺术博物馆书画集》第51-68页影印有此屏。其中第六条右上角款署:“松雪意为冠翁老先生太史。粤山济”,第八条右下角稍上书:“辛亥春仲”。(22)此“辛亥春仲”为康熙十年(1671年)二月。“冠翁老先生太史”即新安太守曹鼎望。至于作画地点是宣城广教寺还是新安(今歙县)曹鼎望的家中却不得而知。

(五)作《书画册》,书黄山诗

胡积堂辑《笔啸轩书画录》(下册)辑录有《僧石涛书画册》十四开,书诗七首,其中有黄山诗三首。汪世清《石涛诗录》第48页左选录有二首。第一首《上文殊院》,诗云:

折磴冲风上,飞泉扑面寒。

践苔嫌石瘦,闲壑乱云攒。

一线开天小,群峰拔地宽。

欲思投杖屐,僧舍正炊餐。

第二首《白龙潭》,诗云:

石飞珠百斛,玉挂碧千寻。

怒吼山林动,光寒日月沉。

穷源无尽意,到此得空心。

何日呼龙出,能施大地霖?(23)

款署:“辛亥夏日,粤山石涛。”此“辛亥”正是康熙十年(1671年)。

(六)作《山景图轴》

康熙十年辛亥(1671年)秋,石涛在敬亭山下作《山景图轴》。该图轴今藏巴黎高米特博物馆,影印本见《石涛的绘画》(英文版,1967年)(24)。画上楷书“性懒多病”题识一则,款署:“时辛亥之秋敬亭下,石涛济山僧”。而“容庚《颂斋书画小记》(稿本)著录《石涛山水轴》,其题识和署款均与此轴相同,而尺寸不合。是一是二,尚难判定。”(25)

(七)作《采菊图轴》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石涛《采菊图轴》,影印本见《石涛画集》(上卷)(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3年)第25页,亦见杨建峰编《中国历代书画名家经典大系·石涛》(上卷)(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43页。图轴右上角稍下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款署:“辛亥九日,写为□□老道翁词丈粲。粤山石涛济”。此“辛亥九日”为康熙十年(1671年)九月九日。可知,是年重阳节,石涛为一位老道翁作《采菊图轴》。

(八)作《山水人物图轴》

据美国伯克利景元斋藏石涛《山水人物图轴》,影印本见户田祯佑、小川裕充编著《中国绘画总合图录续编》(第一卷)(东京大学出版会,1998年)第157页。图上有石涛题七绝一首,诗云:

高士逃名缚一盒,闲门终日念瞿昙。

真须截去两头意,中断不留独出男。

款署:“辛亥深秋,请参后二语。石涛济。”此“辛亥深秋”为康熙十年(1671年)九月。可知,是年九月,石涛作了一幅《山水人物图轴》,并题七绝一首于图上。

四、游石梁

张爰大千辑《清湘老人书画编年》影印有石涛《石梁观瀑图轴》,为澄怀堂旧藏。1967年英文版《石涛的绘画》在评论石涛早期绘画时引用此轴(第29页)。图的左侧题款云:“画为长玉先生老道翁正。时壬子深秋,粤山石涛济。”此“壬子深秋”为康熙十一年(1672年)九月。“长玉先生”即汪玠(1634-?),字长玉,休宁西门人,居扬州。有兄弟四人,仲弟楫(1636-1699),字舟次,号悔斋。兄弟二人均早负诗名,同时亦是石涛在宣城时期之友。“石梁”即今安徽天长。可知,是年九月,石涛乘舟游石梁瀑布,并为好友汪玠作《石梁观瀑图轴》。

五、初游扬州

康熙十二年癸丑(1673年),石涛有了一次扬州之行。据汪世清《石涛东下后的艺术活动年表》载,1978年,北京故宫博物院绘画馆展出“各省、市、自治区征集文物汇报展览”的绘画和书法部分,其中有石涛《古松人物图轴》,由天津文物公司送展。画为大幅中堂,上端中部题“是矫首而游观”六个大字,款署:“画为象南先生老道长博正。癸丑客广陵净慧,粤西石涛济”。(26)此“癸丑”为康熙十二年(1673年)。“象南先生老道长”即闵世璋,字象南,号淮海,歙县岩镇人,康熙间扬州盐商,富而乐义,好施与,时称“闵善人”。石涛初游扬州,闵世璋成为其第一个交往的好友。“广陵”即今扬州,“净慧”即净慧寺,又称“净慧园”“静慧寺”,为扬州八大古刹之一。据史料载,顺治中,木陈道忞居净慧寺。1673年,该寺住持为其徒释本吉。嗣木陈道忞的释本吉为临济宗南岳下三十五世,而石涛为临济宗南岳下三十六世,因此,释本吉是石涛师叔,故石涛初游扬州即客寓净慧寺。

石涛客居净慧寺时,还作了一幅《采药图轴》。张爰大千辑《大风堂书画录》第61页左辑有石涛《苦瓜采药图》,可见为大风堂旧藏。影印本亦见张爰大千编《清湘老人书画编年》;以及1960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石涛画集》第6幅,标题为《采芝图》。图的左边沿上部款署:“癸丑,粤西济山僧石涛客广陵之净慧寺。”这是石涛第一次游扬州。

六、从扬州返宣城后的行踪及艺术活动

(一)为南京张氏作画题跋

康熙十二年癸丑(1673年)九月,石涛从扬州返宣城敬亭之间云,为一位来自南京的张氏作画,并在画上题一则论书画之跋。清人汪绎辰辑《大涤子题画诗跋·卷一》末辑有此跋,云:

作书作画,无论老手后学,先以气胜得之者,精神灿烂,出之纸上。意嫩则浅薄无神,不成书画。多则泛滥,少则精雄。善藏者,勿求于纸之长短粗细。古人片纸只字,价重千金者,求之不易也。求之不易,则举笔时亦不易也,故有真精神出现于世。空山无人,左右都散,独坐无事,弄笔亦快。

款署:“癸丑深秋,湘源石涛济山僧,敬亭之间云。画藏白下张氏。”此“癸丑深秋”为康熙十二年(1673年)九月。关于“敬亭之间云”,在石涛《清湘书画草稿》二十四开之二中有题跋云:“忆得昭亭岭上翰,予向居宣城之敬亭间云庵。”可知,敬亭间云庵是石涛在宣城期间一向爱居之地(可惜很少有人发现这一点)。款中所说的“白下”指白下县,为南京别称。而这位“张氏”,不知是何人,应是石涛宣城时期的好友之一。

(二)为季翁作《山水册》四开

张爰大千编《清湘老人书画编年》影印有章瑞廷藏石涛《山水册》四开。1960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石涛画集》第2-5图亦影印有此册四开,标题顺次为《月夜登临》《山径幽深》《松风泉响》《香在梅花》。第一开右上角题:“清光不厌多,高人不厌闲。心目周镜外,置身于其间。上山月在埜,下山月在山。谭子友直诗。予忽见此诗,偶写其意博正。季翁道长。粤山石涛济”;第四开右上角题:“分明香在梅花上。画为季翁道长博笑。粤山石涛济。癸丑冬日”。此“癸丑”为康熙十二年(1673年)。“谭子友直”即谭元春(1586-1637年),字友直,文学家,“竟陵派”创始者。“季翁道长”,据汪世清所考,当时在宣城有二人:一位是蒋典,字于学,一字季虎,宣城人,工书法,名擅一时,梅清有《篆籀歌赠蒋季虎》七古一首,中有句云:“西粤高人石大师(石涛济),偶然游戏一为之,何意特起蒋公子,高骞绝调美无比。”“季翁”或即蒋典。另一位是梅梦绂,字季赤,曾随梅清访石涛于宛津庵,“季翁”也有可能是梅梦绂。(27)可知,是年石涛为季翁作《山水册》四开。

(三)作《山水册》十开

康熙十二年癸丑(1673年)冬日,石涛作《山水册》十开。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石涛《山水册》十开,第二开有石涛题七绝一首。汪世清《石涛诗录》第121页右亦辑录有此诗,标题为《题山水册》。诗云:

向来独得襄阳法,高子磊落称房山。

绘士如云拂天起,不知谁过粤西关?

款署:“癸丑冬日笑作”,未署名。“襄阳”当是米芾(1051-1107年),北宋书画家、鉴赏家。“高子”“房山”即高克恭(1248-1310年),元代画家。石涛早期作品,多采米芾、高克恭法。

(四)作《疏竹幽兰图》

清人汪绎辰辑《大涤子题画诗跋·卷二》,辑有石涛《疏竹幽兰》五律一首。程霖生辑《石涛题画录·卷二》,亦辑有此诗,标题为《墨笔疏竹幽兰精品立轴》。汪世清《石涛诗录》第61页左,亦辑有此诗,标题为《题疏竹幽兰图》。诗云:

密试如恒节,传来一叶新。

意从眉宇下,先辟案头春。

长醉成疏野、幽香惜自珍。

若非经布置,何计得相亲?

款署:“岁癸丑冬日写此。清湘石道人。”此“癸丑”为康熙十二年(1673年)。可知,是年冬日,石涛作此画并诗。

(五)怀雪次家喝兄韵

康熙十二年癸丑(1673年)冬,石涛根据师兄喝涛作的诗韵,在自作的《水墨山水图卷》上步诗韵五律一首以对。据香港赵从衍藏石涛《水墨山水图卷》,影印本见日本铃木敬辑《中国绘画总合图录》(第二卷)(东京大学出版会,1982年)第114页,卷上书有石涛和师兄喝涛五律一首。汪世清《石涛诗录》第49页右亦辑有此诗,标题为《癸丑怀雪次家喝兄韵》,诗云:

气运通霄壤,灵元造物机。

川原多自变,雨雪故应稀。

幽谷思春至,寒梅带岁归。

梦回窗上白,惊起看云飞。

诗后书:“癸丑怀雪,次家喝兄韵。”“家喝兄”即师兄喝涛,也是能诗善画之人,可惜喝涛之诗已无法可找。

(六)为唐赓尧作楫石城三首

康熙十三年甲寅(1674年)春,石涛为郡司马唐赓尧作楫石城五律三首。清人震钧撰《天咫偶闻·卷六》录有《大涤子书画合卷》,纸本,长二尺,高六寸。第二首题画诗为《春日寄怀郡司马唐载歌先生作楫石城》,然后是五律三首。汪世清《石涛诗录》第49-50页亦辑录有此三首诗,诗云:

司马情何远,清声到处传。

政成棠树下,禅寄雨花前。

坐对昭亭酒,行吟剡水篇。

遥情正无限,又命石城船。

习战临江甸,艨艟近借筹。

如云看挂席,蔽日厌惊流。

作楫声先合,乘风绩可收。

早闻飞诏下,制胜倚嘉猷。

桃叶迎舟近,花台傍辔高。

春风时极目,客兴满芳皋。

故郡澄江上,攀辕众庶劳。

酒酣应有思,莺语接回鏕。

诗后款署:“甲寅夏日,清湘石涛济道人敬亭双塔寺。”此“甲寅”为康熙十三年(1674年)。可知书诗为是年夏,而诗当是年或稍前所作。而据汪世清《石涛诗录》第50页中所言,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代藏石涛《书册》八开之五上部亦书此三首诗,影印本见《中国绘画总合图录》(第一卷)第166页。诗后题:“春日寄郡司马唐寓庵先生作楫石城三首。”但有若干字歧异:第一首第一句“情”作“风”,第三句“下”作“里”,第七句“情”作“遥”;第二首第二句“艟”作“冲”,第八句“制”后缺“胜”字;第三首第三句“春”下漏一“风”字。其余均同。此“唐寓庵”即是唐赓尧(1623-1690年),字载歌,号寓庵,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人。清顺治壬辰(1652年)进士,康熙九年庚戌(1670年)至十九年庚申(1680年)任宁国府同知。石涛在此期间正寓居宣城,故得与之相交。

(七)避暑山居,作《梧桐松石图轴》

康熙十三年甲寅(1674年)夏日,石涛避暑山居,与吴震伯于百尺长松之下谈笑为乐,并作《梧桐松石图轴》赠震伯之父。该轴现藏吉林省博物馆,影印本见《艺苑撰英》第6期(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亦见章东磐编《石涛书画集》第6页。图轴左上角题识云:“避暑山居,了无一事。予与惊远箕踞百尺长松之下。而老干纵横,精气蓊郁。惊老曰:‘异哉!此十万峰(28)中一大观也。愿师为我稍点其意。’余急走笔图之,为尔翁先生博粲。时甲寅夏日,粤山石涛济。”此“惊远”即吴震伯,字惊远,号兼山,歙县西溪南人,经商于宣城、扬州,得与石涛交往。“尔翁”即吴尔纯,吴震伯之父,亦是石涛之友。

(八)在双塔寺写《水墨观音像轴》

在张爰大千辑《大风堂书画录》第51页右辑有石涛《苦瓜水墨观音像》,当为大风堂旧藏,今藏上海博物馆。影印本见《艺苑掇英》编辑部、上海博物馆编《清初四画僧精品集》(上)(1987年);亦见郑为编《石涛》(画集)第21页,标题为《观音图轴》;又见《石涛画集》(上卷)(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3年)第26页,标题为《观音图》。图的右下角有一行小字题款云:“甲寅长至日,粤山石涛济敬写于昭亭双塔寺。”此“甲寅”为康熙十三年(1674年)。“长至”即“夏至”。可知,是年夏至,石涛在敬亭山双塔寺写《水墨观音像轴》。

(九)客宣城南湖,兴发作图

康熙十三年甲寅(1674年)长夏,石涛客居宣城南湖,兴发作《山水人物卷》“湘中老人”一段。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石涛《山水人物卷》,第三段即“湘中老人”,影印本见1993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石涛书画全集》(下卷)第262图,亦见2003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名家作品丛书·石涛》(下册)第110-111页。图上画一老人侧坐在草地上,老人左边书“湘中老人”(29)四个小字,随后用八分书曰:“唐吕云卿尝遇一老于君山,索酒数行。老人歌曰:湘中老人读黄老,手授紫(30)蔂坐碧草。春至不知湘水深,月暮忘却巴陵道。时甲寅长夏客宣城之南湖,兴发图此。不知身在湘江矣。清湘济。”此“甲寅”为康熙十三年(1674年)。“长夏”指农历六月。《素问·六节藏象论》唐人王冰注:“所谓长夏者,六月也。”而“宣城之南湖”,实为北埼湖和南埼湖的总称。据《宁国府志·卷十一·舆地志·水》载:“北埼湖在城北四十里,以湖岸绕山,迤逦不断,故名。言北者,以别有南埼湖故也。南埼界宣城、建平两县。南埼湖在城东北,其北为北埼湖。今总谓之南湖,周四十余里。南湖,境内一巨浸也。”建平今为郎溪县,在宣城之东。南湖即今南漪湖,位于宣城东北与郎溪西之间。(30)石涛“客宣城之南湖”,当是靠近宣城这一边的南湖。

(十)作《梅菊合卷·菊图》

康熙十三年甲寅(1674年)秋,石涛从泾县水西书院回到了宣城后,同友人探菊,归敬亭作《梅菊合卷·菊图》,影印本见郑为编《石涛》(画集)第56页,图上有石涛题五律一首,诗云:

十里探花兴,东篱几径斜。

浅深树有叶,看去适无花。

赢得一枝秀,分携西袖沙。

诗成发长笑,清供足生涯。

款署:“时甲寅秋日同友人探菊归诗成漫兴凃此。清湘石道人经敬亭下。”

(十一)作《自写种松小照卷》

康熙十三年甲寅(1674年)冬月,石涛在敬亭山双塔寺作《自写种松小照卷》,并题五律一首。张爰大千编《清湘老人书画编年》影印有该卷,为罗家伦旧藏,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郑为编《石涛》(画集)第128页下图亦影印有此卷的前一部分。乔迅《石涛:清初中国的绘画与现代性》(邱士华、刘宇珍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第114-115页影印有此卷全图。石涛在自写小像的左边题五律一首,诗云:

双幢悬冷涧,黄蘖古遗踪。

火劫千间厦,烟荒四壁峰。

夜来曾入定,岁久或闻钟。

且自偕兄隐,栖栖学种松。

款署:“时甲寅冬月,清湘石涛济自题于昭亭之双幢下。”此“甲寅冬月”为康熙十三年(1674年)十一月。“昭亭”即昭亭山,即今敬亭山;“双幢”即敬亭山下广教寺山门前的双塔,故广教寺又称“双塔寺”。卷后有汪士茂、戴本孝、苏闢、王概、语山祖琳、汤燕生等六位友人先后题跋,最后有原收藏者罗家伦于1962年2月10日所写的长跋。从此跋中可知,此卷还有罗两峰与朱野云两本,而罗本胜于朱本。

(十二)避兵柏枧山

张爰大千编《清湘老人书画编年》影印有石涛《汉滨野人》图。图后题云:

汉滨老父,不知何许人也?桓帝幸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辍观。有老父独耕不辍,尚书郎张温使人问之。老父不答。温乃下车自与之言。老父曰:我野人也。请问,天下乱而立天子耶?理而立天子耶?立天子以父天下耶?役天下以奉天子耶?今子之君,劳人自纵,逸游无度,民无观焉。子又何故欲人之观之乎?温大惭,问其姓名,不告而去。

款署:“甲寅避兵柏枧山之仙人台,粤西石涛济山僧。”据《清史稿·本纪六·圣祖一》记载:“康熙十三年甲寅三月庚辰(十七日),耿精忠反,执福建总督范承谟幽之,巡抚刘秉政降贼。”此后,兵事及于赣北皖南,民皆避之。故石涛到柏枧山避兵,在避兵之时,于仙人台作了《汉滨野人》图。

(十三)江注、施闰章至双塔寺相访

康熙十四年乙卯(1675年)夏日,江注从歙县客游宣城,同时在宣城的施闰章至敬亭山双塔寺拜访了喝涛和石涛,并作五古一首以记。吴肃公《街南文集·卷十一》(康熙己巳刊)有《江允冰诗引》一文,末曰:“乙卯宛游,得诗若干首。屈指别十年矣。把君诗过日,书以叙之。”查《江注诗集》(《安徽丛书》第一集,1932年)有《宛陵诗》一卷,中有《夏日,梅瞿山先生招集爽轩,同倪观湖、沈方邺、钟书泉、吴晴岩、惊远、汪东大、令兄古愚、令侄素五、子俊、耦长,时出家藏书画见示》七律一首,又有《同愚翁访喝涛、石涛两师双塔寺》五古一首,诗云:

白云何处来?吾知离粤峤。

巾瓶手中携,历历看山好。

前因笔墨禅,相见即倾倒。

言念古昭亭,卓锡可终老。

曲涧隐深篁,青岑细幽讨。

残寺复为新,其功已浩浩。

门前一双塔,将为两师表。

江注(1626-1685年),字允凝,一字允冰,号菂庵,歙县江家坞人。弘仁从弟,工诗画,与施闰章、梅清、吴肃公辈友谊甚深,亦是石涛和喝涛的好友,故他客游宣城时,与时在宣城的施闰章至敬亭山双塔寺拜访喝涛与石涛。从诗中还得知,双塔原已很破旧——“残寺”,经石涛和喝涛修葺才焕然一新。

七、朝发真州暮广陵

西安美术学院藏有石涛《真州往广陵图》(立轴),影印本见《中国高等美术院校藏画精选·宋元明清卷》(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9年)第93页。图上题七绝一首,诗云:

仪扬取便如屋里,朝发真州暮广陵。

一觉天明齐到岸,两头栖见一般凭。

款署:“予于乙卯年客居维扬,友人邀予往真州,次日即登夜行船,将近天明已至扬州馆驿。随即进城茶话,不知往返之劳,归寓援笔作此图意,并书拙句以博一笑。清湘大涤老人拟意”,钤印:“半个汉”(朱文)、“大涤子阿极”(白文)。

此“乙卯”当是康熙十四年(1675年)。此图轴及题款当作于是年。不过此时石涛还尚未有“大涤”之号,而且其晚年署名一贯是“清湘老人大涤子”,未见有“清湘大涤老人”,印章也只有“大涤子极”(白文),未见有“大涤子阿极”(白文)。为此,笔者认为此图轴及题款可能有伪作之嫌。故石涛是否有“朝发真州暮广陵”之行仍待考。

八、松江之行

(一)参师父旅庵本月

梅清《天延阁删后集·卷二》,有梅清《因石涛师诣九峰复寄旅庵大师》五律一首,诗云:

渺渺泖湖寺,经年闭竹关。

世缘空自谈,僧腊老能闲。

龛石引猿下,江云带鹤还。

遥知相见处,花雨重追攀。

自注诗作于“乙卯”。此“乙卯”为康熙十四年(1675年)。是年夏天,石涛还在宣城广教寺,而从石涛在广教寺作的《八月九日问归船》(见下文《秋日客云间留别友人》)之诗来看,石涛此次松江之行,当在是年初秋七月间。此“九峰”是指松江泗洲塔院,是石涛师承证道拜旅庵本月为师的寺院,因此寺院位于松江九峰之末,故又名“九峰寺”。梅清与旅庵本月是忘年之交,当旅庵本月年老多病石涛前往九峰参旅庵本月之时,梅清特作五古一首让石涛带给旅庵本月,以寄想念之情。

(二)云间留别友人

石涛在松江客游一个月后,于康熙十四年乙卯(1675年)八月九日,留别松江友人,并作七古二首,乘船从松江返回宣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清元济诗画合卷》,诗画各四段。第二段书《八月九日问归船》七古一首。邵松年辑《古缘萃录·卷六》[澄籣室石印本,清光绪甲辰(1904年),广西艺术学院图书馆藏]辑录有此诗,诗题于《石涛和尚诗画屏》第三方(32)。汪世清《石涛诗录》第16页右亦辑录有此诗,标题为《秋日客云间留别友人》,诗云:

八月九日问归船,云间吏迹空留连。

主人爱客兴非浅,不惜十斗倾惠泉。

秋风作雨滋枯田,萧萧瑟瑟来轻烟。

兴酣落笔许谁颠,诗成问字有青莲。

神交千里事非偶,一朝别去思悠然。

敬亭阁上重回首,云里呼君君听否?

诗后款署:“秋日客云间,留别智达上人,兼呈赵双白,时余居宣城之广教寺,在云齐之麓。”此“八月九日”,据梅清《因石涛师诣九峰复寄旅庵大师》自注纪年“乙卯”,当为康熙十四年(1675年)八月九日。“云间”,为古华亭、松江府的别称。此“智达上人”,其生卒、姓氏、字号及里居均不详。“赵双白”,据汪世清考证,为赵潜,字双白,号蒪客,福建漳浦人,康熙初流寓松江,以诗与云间诸子相唱和。著有《冷鸥堂诗》,今已不传。(33)可知,此二人是石涛的好友,故其返宣城时作诗留别以赠。

九、从松江返宣城后的行踪及艺术活动

(一)为真翁作《松阁临泉图》

石涛从松江回到宣城后,为一位叫“真翁先生”的朋友作《松阁临泉图》轴。上海博物馆藏有石涛《松阁临泉图》轴,影印本见2003年荣宝斋出版社出版的《石涛画集》(上卷)第27页。图轴顶部有石涛款署:“写呈真翁先生大词宗博粲。时乙卯秋日。粤西济山僧石涛。”此“乙卯秋日”当是康熙十四年(1675年)八月下旬至九月间。“真翁先生”,其生卒、姓氏、字号及里居均不详,应是石涛在宣城时期的朋友之一。

(二)为扆凝作《松梅图》

康熙十五年丙辰(1676年)一月,石涛为扆凝作《松梅图》。1978年2月,台北“历史博物馆”出版《渐江石溪石涛八大山人书画集》,影印有石涛《松梅图轴》,水墨纸本,纵142cm,横54cm。图的右上角有石涛题七言绝句一首,诗云:

江村磊落相知少,老干苍虬雪未消。

玉萼将开春乍晓,一生风韵见清标。

款署:“丙辰写寄扆凝先生老道翁正。清湘石涛济”,钤:“济山僧”“清湘石涛”二印。图轴左边有张大千题签条:“大涤子松梅真迹。癸酉(1933年)六月泾县吴宾臣兄年赠,七月装成。大千并记”,鉴藏印:“不负古人告后人”“大风堂长物”“藏之大千”“徐伯郊审定记”。可知,此图轴曾为张大千、徐伯郊收藏。徐伯郊(1913-2002年)是香港著名书画鉴藏家。此图作于“丙辰”,为康熙十五年(1676年)。又据诗中“玉萼将开春乍晓”,当是是年一月。“扆凝”生卒、姓名及里居均不详,应是石涛在宣城时期的朋友之一。

(三)为程圣瑞作《芭蕉图》

康熙十五年丙辰(1676年)二月,程圣瑞到宣城广教寺访石涛,请石涛为他作画,正值喝涛从泾县归来,相聚甚欢。石涛即兴为程圣瑞写《芭蕉图》,并题诗以赠。据施念曾、张汝霖同辑《宛雅三编·卷二十·方外》选石涛诗,有《丙辰春仲喜圣瑞兄雨中见访,索写蕉叶,正拟搦笔。值家兄泾溪远归,戏写芭蕉,漫题请正》七律一首,诗云:

空山一月杜鹃雨,绕屋寒花笑竹关。

最是杖藜佳客至,又传驴背弟兄还。

相逢各吐离情话,列坐同看得意颜。

独我壮心消不尽,一齐都向绿蕉斓。

据汪世清考,吴嘉纪《陋轩诗·卷二》有《程圣瑞斋中听吕方旦弹琴六首》,《陋轩诗·卷七》有《舟中赠程圣瑞(时圣瑞往江南)》五古三首,知圣瑞,姓程,居扬州,歙县东山人。(34)可知,他与石涛交往始于丙辰仲春或之前。

十、泾县之行

自从康熙丙辰二月喝涛从泾县游览回来以后,这年春夏之交,石涛有了一次泾县之行。到了泾县后,他首先游览了桃花潭。在庞元济辑《虚斋名画录·卷十五》(清宣统元年乌程庞氏私刻本,上海尚友轩武进黄灿甫刊印)辑录有《石涛山水册》十帧,第三帧题曰:“春夏游泾川桃花潭,舍舟登岸,□□龙门道上诸峰,草木如兽,谁云不以形似之?丙辰。”此“丙辰”为康熙十五年(1676年)。“泾川”指泾县,在安徽省东南部,青弋江流域,与宣城相邻,在宣城西南部方向。“桃花潭”位于泾县西南泾溪(今徽水)上。可知,是年春夏之交,石涛到泾县桃花潭游览,还舍舟登岸,观赏龙门道上诸峰。

石涛在游泾县期间,客居赏溪之大安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石涛《山水图》轴上有石涛七绝一首,诗云:

苍窠拂石变烟霞,雨洗苔斑点赤花。

此间好着空亭子,野鹿归来更有家。

款署:“丙辰客赏溪之大安寺,戏题并□敬老道翁博教。清湘济山僧石涛。”据嘉庆《泾县志·卷二十五·寺观》载:“大安寺,在治北,肇于东晋。故基即今学宫地,宋淳熙己亥,知县汪行中迁今所。明洪武壬子,僧行清重建。宣德庚戌,僧景贶修。万历丙辰毁于火,崇祯辛未,知县尹民与重建。国朝康熙间圮,闻人柽、同知郭威钊相继修葺。”大安寺在泾县北面,赏溪北岸。

在泾县一段时间后不久,石涛到歙县。据日本泉屋博古馆藏石涛《黄山八胜册》第一开,影印本见2003年荣宝斋出版社出版的《石涛画集》(上卷)第16页,图的左边有石涛题五律一首,诗云:

驱车别旧里,行色望新安。

日晚客心急,山阴云气寒。

一筇求龛远,半榻拥衣单。

赖有幽探兴,能忘道路难。

诗末书“山溪道上”,钤“原济”(白文方印)、“石涛”(朱文方印)。此诗当是石涛从泾县赴歙县途中所作,后将此诗题在画上,时为康熙十五年丙辰(1676年)。

石涛到歙县后不久便与冰琳禅师同游黄山。日本泉屋博古馆藏有石涛《黄山八胜册》第三开,影印本见2003年荣宝斋出版社出版的《石涛画集》(上卷)第18页。此开中部有石涛题五古一首,其中有句云:“伊予忆仙源,梦寐怀幽探。辗转忽十载,春风乘舆篮。”诗后署:“桃花源白龙潭上,同冰琳上人作。苦瓜和尚济。”从丁未(1667年)初游黄山到丙辰(1676年)正有十年。此次或许是石涛第三次游黄山吧。

游黄山后,石涛又回到泾县。不久,应泾县明府邓琪棻之招,同登水西幕山大观亭,唱和赋诗。张爰大千编《清湘老人书画编年》影印有绿海楼旧藏的石涛《幕府山赏秋图》。此图亦见《神州国光集》(第十八集)(神州日报社,清宣统二年刊),名为《石涛上人山水双题》,上有石涛题七言律诗一首,诗云:

菊寒秋尽晚烟开,结伴相寻草色媒。

红树千林藏幕府,白云一带护琴台。

西南溪接龙门隐,东北峰连马渡来。

不向大观亭处索,却于何地把诗催。

款署:“泾川明府邓又清招余及诸同人登水西幕山大观亭,命余为首唱七律二首之一。□□道翁见而喜之,属图其意,并书博教。丙辰岁。清湘石涛济。”此“丙辰”为康熙十五年(1676年)。按诗中首句“菊寒秋尽”之意,此图诗应为是年九月在泾县所作。据洪亮吉篡《嘉庆泾县志·卷十六·名宦》(清嘉庆十一年刊)载:“邓琪棻,字伟男,广西全州人,由举人知泾县。”可知,“泾川明府邓又清”即泾县知县邓琪棻,“又清”或许是他的号。

据《嘉庆泾县志·卷十六·名宦》载:“泾旧有水西书院,己圮。琪棻兴废补阙,增置馆舍,集诸生导等者讲肆其中,自是儒风一振。”《卷三·山》载:“幕山在画眉岭西,距县北里。”《卷十·古迹》又载:“大观亭在小幕山巅。”“由大安寺向东不远为幕山,石涛所游之大观亭即在此;向西不远处乃是水西书院,那里也是石涛常去之地。”(35)由此得知,邓琪棻招石涛等人登临的“水西幕山大观亭”就在泾县境内,他们不但去了水西书院,而且还登临了幕山及大观亭。

十一、客居扬州僧舍

康熙十五年丙辰(1676年)十月,石涛又一次到扬州,并为汪楫作《山水册》十开。近人裴景福辑《壮陶阁书画录·卷十六》(中华书局,1926年)录有《清释石涛为汪舟次作山水十册》,第一开款署:“舟次先生教我。原济”;第八开款署:“丙辰阳月,为舟次先生写于广陵僧舍,计八册”。此“丙辰”为康熙十五年(1676年)。“阳月”即十月,据《尔雅·释天》云:“十月为阳。”郭璞注:“纯阴用事,嫌于无阳,故以名云。”“舟次先生”即汪楫(1636-1699年),字舟次,号方伯、悔斋,又号耻人,休宁西门人,居扬州,与兄玠(1634-?,字长玉)均早负诗名,是石涛宣城时期的好友。可知,康熙十五年丙辰(1676年)十月,石涛客居扬州僧舍。

十二、从扬州返宣城后的行踪及艺术活动

(一)施闰章招游敬亭山

康熙十六年丁巳(1677年)春,石涛从扬州返回宣城。徐邦达编《中国绘画史图录》(下册)(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第770页影印有《清僧元济山水册》(四页)之二,右上角有石涛自题五言律诗一首,诗云:

一春今日霁,结伴好山缘。

步壑云依杖,听泉花落肩。

问天高阁语,息静下方禅。

归路迥幽绝,松横十里烟。

款署:“愚山先生招游敬亭,归路分得烟字。丁巳诗,甲子三月忽忆愚山,图此。清湘”,钤“老涛”等二印。此“丁巳”为康熙十六年(1677年),“甲子”为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可知,此诗为丁巳年春天所作。甲子年三月,石涛“忽忆愚山”,便作是图,并题丁巳年诗于画上。“愚山先生”即施闰章。丁巳年春,施闰章招石涛游览了敬亭山,“归路”时石涛作诗以记。

(二)钟朗枉顾广教寺

康熙十六年丁巳(1677年)夏日,石门钟玉行枉顾广教寺相访,与石涛有过一次非常重要的交往。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石涛《梅竹图》书画合璧卷,影印本见《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编号为京1—4702;亦见朱良志《石涛研究》第244-245页。此卷共五段,除了梅、竹二段画外,还书有七律二首、五古二首。最后一首为长诗,诗前有序云:“丁巳夏日,石门钟玉行先生枉顾敬亭广教寺,言及先严作令贵邑时事,哀激成诗,兼志感谢。录正,不胜惶悚。”序后为五古长诗一首,诗云:

板荡无全宇,沧桑无安澜。

嗟予生不辰,龆龀遭险难。

巢破卵亦损,兄弟宁忠完。

百死偶未绝,披缁出尘寰。

既失故乡路,兼昧严父颜。

南望伤梦魂,恒焉抱辛酸。

故人出石门,高谊同丘山。

朅来敬亭下,邂逅兴长叹。

抚怀念旧尹,指陈同面看。

宿昔称通家,两亲极交欢。

须眉数如写,气骨光采寒。

翻然发愚蒙,感激摧心肝。

识父从兹始,追相遥有端。

便欲寻遗迹,从君石门还。

一为风木吟,白日凄漫漫。

款署:“清湘苦瓜和尚昭亭之双幢下。”序中所言“丁巳”为康熙十六年(1677年)。“石门钟玉行先生”即“钟朗,字玉行,石门人,顺治己亥进士,官至陕西提学道。”(36)但这里涉及作品真伪问题。“诗中承认其父曾任石门县令,则与他的家世不合。石涛父朱亨嘉,明末袭靖江王,身居桂林,决无远赴浙江出任区区县令之理。”(37)但据李树楠编修《昭平县志·卷七》(1934年铅印本)载,朱亨嘉袭封靖江王之前在昭平县为官,曾因断争田之案不公而被贬斥。被贬至何处却不得而知,贬作县令也有可能。据笔者查,中国从古至今有五个石门县。钟朗为石门人,并在陕西为官,这个“石门县”或许是今陕西泾阳。

(三)作《人马图》

康熙十六年丁巳(1677年)新秋,石涛又到泾县,客居水西书院作《人马图》。1993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石涛书画全集》(下卷)第401图影印该作。图上部有石涛长题,云:

吾闻天子之马走千里,今之画图无乃是,是何意态?雄且杰骏,尾萧梢,朔风起毛,为绿骠,两耳,黄眼,有紫焰,双瞳方矫,矫龙性,合变化,卓立天骨生开张伊。昔,太仆张景顺监牧攻驹阅清骏,遂令大奴守天育别养骥子怜神俊。当时,四十万匹马,张公叹其才画下,故独写真,传世人。见之座右久处。新年多物化空形影。呜呼!健步无由聘,如今岂无騕褭与骅骝,时无王良伯乐死,即休。

款署:“时丁巳新秋,客水西画院,偶读少陵天育骠骑,歌师松雪笔意,为之任是。清湘一家瀌石涛济道人”,钤“苦瓜和尚”“石涛”白文方印各一枚。此“丁巳新秋”即康熙十六年(1677年)七月。

十三、游苏州虎丘山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石涛《山水图册》十五开,之四为石涛于丁巳秋深在虎丘作的册页,影印本见《石涛书画全集》(上卷)第4幅,亦见《中国古代名家作品丛书·石涛》(上册)第116页。图的左上部题:“夜深月上林西寺,风送菱花香满床”二句,款署:“丁巳秋深,写于虎丘之山塘”,钤“原济”(白文方印)、“法门”(白文竖长方印)。此“丁巳秋深”为康熙十六年(1677年)九月。“虎丘”即虎丘山,一名海涌山,在苏州市西北。“山塘”或许是虎丘千人石北石壁下的剑池。可知,是年九月,石涛游览了苏州虎丘山并作画。

十四、从苏州返宣城后为吴彦怀作《东坡诗意图册》

康熙十六年丁巳(1677年)十二月,石涛在宣城为吴彦怀作《东坡诗意图册》。香港黄秉璋藏石涛《东坡诗意图册》九开(38),影印本见1975年日本出版的《文人画粹编》(第八卷)。清人潘正炜辑《听帆楼书画记·卷四》(刊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第三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33-35页辑录的《大涤子山水诗册》即是此册,不过只有八开。第八幅《月明林下图》题:“真态生香谁画得,玉奴纤手嗅梅花”,款署:“康熙丁巳十二月,灯下偶涂此册,总用坡公语,漫成一绝,书发彦老翁一笑。”又题七绝一首,诗云:

冰轮索我临池兴,尽扫东坡学士诗。

笔未到时意已老,焦枯浓淡得新痴。

款署:“小乘客原济石涛。”接着又在所书苏轼与李公麟合作松石图的一段故事后署:“丁巳十二月十五日偶书彦怀居士册本。”又书七绝一首,诗云:

苏黄文李笔颠死,名士风流见一时。

高着眼睛底处看,素心原有者班诗。

款署:“次韵呈彦老一笑。清湘小乘客石涛济十七日稿。”此“丁巳”为康熙十六年(1677年)。“彦老翁”及“彦怀居士”即吴彦怀,是吴惊远震伯和吴元素履伯的侄辈,歙县西溪南人。时与许子柔茹常客宣城,得与石涛和喝涛有多次交往,是石涛和喝涛宣城时期的朋友之一。

十五、再游泾县

康熙十六年丁巳(1677年),石涛再游泾县。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石涛《山水人物卷》,影印本见《石涛书画全集》(上卷)第259-264幅,亦见《中国古代名家作品丛书·石涛》(下册)第106-115页。在“铁脚道人”段题:“铁脚道人尝赤脚走雪中。兴发则朗诵《南华经·秋水篇》。又爱嚼梅数片和雪咽之。或问:此何为?曰:吾欲寒和沁入肺腑,其后采药衡岳,夜半登祝融峰,观日出。仰天大叫曰:‘云海荡吾心胸’。竟飘然而去。”接着云:“余昔登黄海始信峰,观东海门,曾为之下拜,犹恨此身不能去。”未署名,只钤:“清湘济”(朱文方印)一枚。在图在右边山石上书“丁巳水西”四小字。此“丁巳”为康熙十六年(1677年)。“水西”或指泾县水西书院。梅清丁巳诗有《送家耦长赴邓明府之招,读书水西》五律一首(39)。梅清往泾县,亦即读书于此院。亦或指泾县崇庆寺,在县治西五里,又名“天宫水西寺”,简称“水西寺”。

十六、王摅相访广教寺

康熙十七年戊午(1678年)春,王摅从江苏太仓至宣城广教寺访喝涛和石涛,并作五律一首以赠。据王摅撰《芦中集·卷四》(康熙三十七年善学斋刻本)收戊午至癸亥三月之作,第六首为《广教寺访喝公、石公二大师》五言律诗,诗云:

飞锡来何处?空山共隐沦。

诗魔禅自伏,祖席道重新(寺为黄蘖禅师

道场。双塔、虎窥泉,皆古迹也)。

泉涌诸天护,灯传一塔真。

翛然方丈室,满壁画龙鳞(石公善画松)。

王摅(1633-1699年),字虹友,号汲园,是清代画家王时敏的第七子,太仓(今属江苏)人。善属文,尤工于诗,为娄东十子之一。著有《芦中集》十卷,按诗岁月排序。此诗当作于康熙十七年戊午(1678年)春。可知,是年春王摅与石涛、喝涛有过交往。王摅这次来访,访后又作诗以赠,还称喝涛和石涛为“大师”,足见其对喝涛和石涛十分敬佩。

十七、舟次芜湖相晤汪士茂

康熙十七年戊午(1678年)长至,石涛和喝涛应钟山西天道院之请,离宣城前往南京。舟至芜湖时,与汪士茂相遇,石涛出示自写的种松图请汪士茂题跋。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石涛《自写种松小照卷》,影印本见张爰大千辑《清湘老人书画编年》,亦见郑为编的《石涛》(画集)第128页及北京荣宝斋出版社出版的《石涛画选》。石涛小像后有多人题跋,首先是石涛自题,随后是汪士茂题跋。汪跋云:

时戊午长至,石公和尚应钟山西天道院之请,舟过鸠江,出《种松图》见示。展卷酣读,恍然导我身外之身,生我想外之想。遂成二偈,用志廿载心交;不避续貂,深惭疥壁,博和尚辗然一笑。“萝衣藤杖点松花,日日锄云伴赤霞。莫道湘山惟古佛,前身无量是吾家。”湘山无量寿佛始此。和尚慧睿奇姿,能仁伟抱,其后身耶?“蘖院风流谁可堙?开山不作住山人。涤然台竺西天界,俯看千松百世新。”颍川弟汪士茂惕斋父赠。

此“戊午”为康熙十七年(1678年)。“长至”即夏至。“钟山西天道院”即南京西天寺。查陈开虞纂《江宁府志·卷三十一·寺观上》(康熙戊申刊):“西天寺在报恩寺后,虢国公墓右。洪武中西域僧班的达居此示寂。敕建,赐今额。”“鸠江”即芜湖(今属安徽),为春秋吴国鸠兹邑地,故后世以“鸠江”称之。汪士茂(生卒年不详),字惕斋,号乘公,他在此题跋末说他是“颍川”人。“颍川:郡名。战国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置。以颍水得名。治阳翟(今禹县)。辖境相当今河南登封、宝丰以东,尉氏、郾城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以北县地。其后治所屡有迁移,辖境渐小。东魏武定时移治颍阴(北齐改长社,隋改颍川,唐又改长社,今许昌市)。隋初废。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许州为颍川郡。”(40)可知,汪士茂是颍川(今河南许昌)人。而汪世清在其《石涛诗录》第332页说汪士茂“似为歙县岩镇人”是为有误。

汪士茂这一题跋告知我们几个重要的信息:(一)石涛舟过芜湖与其相遇,并请题《自写种松小照卷》;(二)石涛是年长至离宣城前往南京,是应南京西天寺之请;(三)石涛始入佛门在湘山寺,有力反驳了李驎《虬峰文集·卷十六·大涤子传(有序)》“是时大涤子生始二岁,为宫中仆臣负出,逃至武昌,剃发为僧”的观点。

①陶喻之《石涛与松江》,http://gb.artmuseum.gov.mo/showcontent2.asp?item_id=20040903010408&1c=1。

②傅抱石《石涛上人年谱》,京庐周刊社,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第47-48页。

③梅清《天延阁赠言集·卷四》,清康熙十年(1671年)刊。

④梅清《天延阁删后诗·卷十一》,清康熙十年(1671年)刊。

⑤清王尔纲评选《名家诗永·卷十六》,清康熙戊辰(1688年)砌玉轩刻本,第7页左。

⑥《安徽通志》,清光绪三年(1877年)刊。

⑦刘年、王庚编《民间实用老黄历》,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2008年,第34页。

⑧石涛《生平行》,刊吴辟疆《画苑秘笈》(初编),民国二十八年己卯(1939年)画山楼校刊,第14页左。

⑨石涛《奉赠瞿山先生》,见梅清《天延阁赠言集·卷二》,亦见汪世清《石涛诗录》第13页《赠梅清》。

⑩关于《石涛法名“超济”质疑》,详见陈国平《石涛云游访道及禅学师承考(1657年初春-1666年10月)》,《艺术探索》2012年第26卷第4期,第16-18页。

(11)郑为《石涛》(画集),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第134页。

(12)丁家桐《石涛传》,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第35页。

(13)丁家桐《石涛传》,第35页。

(14)章东磐《石涛书画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第173页。

(15)汪世清《石涛诗录》,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75页。

(16)傅抱石《石涛上人年谱》,第48页。

(17)《辞海》(缩印本·1989年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第494页中。

(18)转引自汪世清《石涛东下后的艺术活动年表》,见汪世清《石涛诗录》,第175-176页。

(19)黄錤(生卒年不详),字筠庵,歙县潭渡人,工山水,画石尤有名。曾作《黄山图》,均仿渐江、石涛。

(20)转引自汪世清《石涛诗录》,第277页。

(21)汪世清《石涛诗录》收录此诗,但与原刻本有所出入:在诗题中“黄山”之后,多“来宛”二字(第176、353页);第4句“霞”作“霄”(第354页);第9句“森”作“林”(第354页);第10句“峦”作“岳”(第354页);第12句“纷”作“分”(第354页);第24句“山”作“硎”(第176、354页);第28句“余”作“我”(第176、354页)。汪本有误。

(22)《石涛书画全集》(下卷)(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也影印有此屏,但将第六条、第八条定为第一条(第411图)、第十二条(第422图)。

(23)今藏于日本京都泉屋博古馆的《黄山八胜册》之三画有白龙潭[影印本见荣宝斋版社2003年出版的《石涛画集》(上卷)第18页],亦题此诗于其上,但多处字句稍有差异。

(24)“《石涛的绘画》:1967年8月在美国密执安大学举行石涛作品的展览,由该校艺术史系教授艾瑞慈(RICHARD EDWARDS)组织。在西方,这是第一次规模较大的石涛研究的学术活动,展览后编成《石涛的绘画》一书,收有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斯宾思(J.SPENCE)所写的《石涛,历史的介绍》、艾瑞慈所写的《画家石涛》、吴同编的《石涛年表》、坂木广藏编的《石涛的印章》,最后还有一份记录详细的展品目录并附全部作品的影印本,共43件”。汪世清《石涛诗录》,第279页注释[43]。

(25)汪世清《石涛诗录》,第178页。据其载,《颂斋书画小记》“为容庚所著的记录所藏、所见书画的著作。……容庚(1894-1983年),字希白,号颂斋,广东东莞人。中山大学教授。”

(26)汪世清《石涛诗录》,第179页。

(27)汪世清《石涛诗录》,第280页注释[48]。

(28)汪世清《石涛诗录》第280页注释[50]“十万峰”认为,十万峰即十万山,亦称“十万大山”,在广西钦州市西北100km。笔者认为,“十万峰”或许不是此意,当是“十万座山峰之意”。

(29)“湘中老人”为古代传说中的人物。在这里,也像石涛自喻。

(30)原作上为“紫“字,汪世清《石涛诗录》第281页注释[52]作“繁”字,是为有误。

(31)转引自汪世清《石涛东下后的艺术活动年表》,见汪世清《石涛诗录》,第181页。

(32)邵松年《古缘萃录》此处为“第三方”。而汪世清《石涛诗录》第16页右作“第二方”,是为有误。

(33)汪世清《石涛诗录》,第183页。

(34)汪世清《石涛诗录》,第184页。

(35)朱良志《石涛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35页。

(36)胡昌基辑《续携李诗系·卷二》,辑有钟朗诗《题黄大痴古木归鸦图》七绝一首,附小传。

(37)汪世清《石涛诗录》,第186页。

(38)据汪世清《石涛诗录》第284页注释[69]所言:“据此册石涛题识,原有十二册。《听帆楼书画记·卷四》著《大涤子山水诗册》就是此册,然仅八幅,已非其全。今藏香港黄秉璋处为九幅,较之潘氏著录少《眠琴竹荫图》一幅,而另多两幅。故今所知的尚有十幅。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藏石涛《空山小语图册页》,影印本见1972年美国出版英文本《沙可乐藏画的鉴赏研究》(傅申和王妙莲合著)第169页,题‘小语辄响答,空山白云惊’,即苏轼《碧落洞》一诗中的两句。笔简墨淡,画风与此册极吻合,题句书法也相近,而且纸张尺寸都很相同,或许就是此册原作的十二幅之一。”1987年,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石涛画册》,第27-35幅影印有《苏东坡诗意图册》九开,所题内容与此册完全不同,而且款署“大涤子济”,当为石涛定居扬州后所作,是为另一册。

(39)见梅清渊公《瞿山诗略·卷十九》(清康熙间刻本),第9页右。

(40)《辞海》(缩印本·1989年版),第2081页中《颍川》条。

标签:;  ;  ;  

石涛玄城时期的行踪与艺术活动研究(康熙清朝五年间的夏至)_康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