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联便携式空气压缩机技术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邵湛惟[1](2019)在《往复式压缩机管线振动及流固耦合特性研究》文中指出往复压缩机作为制造业领域中的典型设备,在化工、冶金、航空航天等众多领域中扮演着核心角色。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制造业绿色发展的重视,往复压缩机管线振动问题更需要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应考虑流固耦合作用对管线系统振动特性的影响,避免因管线振动带来的生产效率低和安全事故。本课题从理论分析、实验研究、仿真模拟研究和新型减振装置设计等角度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分述如下:(1)研究往复压缩机管线系统的振动影响,阐述压缩机及管线系统实际使用中振动现象造成的经济危害及安全危险,因此有必要对管系振动进行研究,同时应考虑流固耦合作用对振动特性的影响。并对引起管系振动的主要原因介绍。从不同振动原因入手提出相应的减振控制技术,其中包括三种减振途径:减小管线压力脉动、消除管线共振和转移消耗振动能量。对结构系统的振动控制后,减振效果有具体标准衡量,振动控制标准分为管线标准和压缩机标准两个部分,分别对不同工作频率下的管道及不同压缩机种类振动标准进行描述。(2)研究管线系统的振动特性理论,阐述推导管线振动系统的描述和建模方法,通常使用离散方法描述振动系统,并对结构系统中起耗散振动能量的阻尼理论分析,包括阻尼形式与受影响因素;研究管系所受流固耦合作用的影响,应先研究流固耦合基础理论,包括流体系统的流动均遵守质量守恒、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仿真时流体和固体交界面处的应力和位移应满足正常传递,才能保证流固耦合发挥作用并求解;振动特性理论方面,还对模态分析方法、谐响应分析求解方法进行阐述,上述分析实现对结构振动趋势和过程的确定;针对振动控制的优化设计问题,通过明确优化问题中的优化变量、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构建数学问题表达式,为后续参数优化提供理论支撑。(3)管线系统的振动实验研究,基于往复压缩机管线振动综合测试实验平台开展。首先进行了管线基本工况实验,了解管线三种通断工况下实验平台自身的振动响应,存在有测点振动位移超标的情况,故对管线作进一步振动分析与控制。其次进行流固耦合对比实验,使研究的管线分别处于非耦合与耦合作用下,对比流固耦合对管线振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实验工况下耦合作用对振动特性产生影响但不明显。同样进行了不同减振装置的实验,对装置的最优约束位置及减振效果探究,蝶形弹簧管夹的最优位置为十三,普通弹簧的管夹最优位置为六,管道阻尼器最大降幅达到23.6%,减振后系统均满足振动标准要求,并且在该工况下管道阻尼器减振效果最优。(4)研究有限元模拟管线振动特性,使用Ansy Workbench对管线进行振动仿真的研究,分别从流固耦合影响、管线模态分析模块、谐响应分析模块以及参数化的振动控制方面进行。使用单向耦合模拟的方法,尽可能复原实验现场工况,得到0.6Mpa的工作压力下,管线系统最大变形位移及最大应力,耦合作用对管道固体系统有一定影响但不明显,与实验结果相吻合。模态分析采用耦合与非耦合作用进行,结果表明前者使固有频率略有上升,但不影响管线的振型趋势。谐响应分析则是利用压缩机不同倍频的激发频率模拟共振情况,得到频率和振动响应的对应关系,在激发频率为350.3Hz时振动响应达到最大,为振动控制需要避开的频率提供参考。使用参数优化方法,模拟管道阻尼器最优减振位置在0.069m处,得到的管线振动变形云图和实验结果一致,说明使用有限元仿真是研究减振装置效果的正确方法。(5)研究管线新减振阻尼器设计,从工作原理与控制手段方面选择新阻尼器的结构形式,对主要零部件进行设计计算,结合有限元仿真方法对新阻尼器自身设计情况进行检验,使用参数优化的方法进行减振效果的模拟,同时得到新阻尼器减振的最优约束位置。对比管线约束前后的振动响应数据,新阻尼器相比原阻尼器振动位移下降了 9.93%,虽然最大应力相比原阻尼器增加,但仍在需用范围之内,说明设计的新阻尼器减振效果满足目标要求。为相关的往复压缩机管线的振动控制,提供方法参考和解决思路。
杨红霞[2](2018)在《55kW空压机用开关磁阻电机的参数优化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单螺杆空压机的能效水平取决于驱动电机的转速和效率。与传统的异步电机相比,开关磁阻电机结构简单、具有良好的调速性能、可靠性高、成本低,适用于单螺杆空压机的驱动,有利于提高空压机的效率。但是开关磁阻电机在运行时的振动和噪声偏大,因此降振减噪是开关磁阻电机优化设计的首要任务。本文首先阐述了开关磁阻电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详细分析了开关磁阻电机的基本方程和理想线性情况下的数学模型。然后根据单螺杆空压机的性能要求,基于开关磁阻电机的基本设计理念,设计了一台55kW三相12/8极开关磁阻电机,并利用Ansoft软件对电机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其次针对开关磁阻电机噪声的主要来源,对电机的径向磁力进行了解析分析和数值计算,得到了径向磁力的数学表达式,提取了影响电机径向磁力的主要结构参数,并对主要结构参数进行了参数化仿真分析,为开关磁阻电机优化变量的选取提供了理论依据。最后建立样本空间,利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建立了开关磁阻电机模型,以减小径向磁力同时增大平均转矩为优化目标,采用基于激素调节机制的改进遗传算法对电机进行了参数优化,将优化前后的电机性能进行了对比,验证了优化的有效性。本文的研究结论对开关磁阻电机的优化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乐瑞[3](2018)在《空压机组能耗诊断及节能技术在纺织领域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纺织行业的持续发展,空压机组生产的压缩空气已成为纺织行业仅次于电力的第二大能源,但是由于空压系统生产压缩空气的过程中能耗消耗较高,占大多数纺织企业总能耗的30%,有的企业甚至高达50%以上。因此,空压机组进行节能降耗已成为纺织行业亟待解决的关键性课题。本文主要研究空压机组优化节能技术和进气参数对空压机组运行能耗的影响,同时对空压机组进行进气预处理设计,并对运行情况进行节能性和经济性分析。首先,本文对西安某纺织新厂空压站进行多次深入调研,发现该厂空压站采用两套空压管网,进行高低压分压供气,运用自动控制技术来降低空压系统能耗,采用该节能措施后,系统压力波动明显减小,耗电量也得以降低,机组运行效率随之提高;但是,系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空压机组进行测试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利用超声波流量计测试变频空压机组冷却系统进水流量,并对该厂空压站变频空压机组冷却系统进排水温度、机组进气温度、产气量进行测试,研究冷却水温度对空压机的影响,得到随着冷却水进水温度的升高,空压机二级进气温度、空压机出口温度随之升高,产气量随之降低。(2)测试该厂空压机的一、二级压缩进排气温度、产气量、能耗,分析研究测试结果得到:1)随着空压机一级压缩进排气温度的升高,空压机二级压缩进气温度、空压机出口温度均随之升高,产气量随之减少;当含湿量相同时,空压机一级压缩进气温度每增加1℃,产气量减少0.05kg/s;2)随着空压机二级压缩进气温度的升高,空压机出口温度随之升高,产气量随之减少;3)随着二级压缩排气温度的降低,空压机产气量随之增加。4)随着压缩空气一级冷却换热温差的增大,空压机二级压缩进气温度、空压机出口温度均随之降低,产气量随之增加;5)随着压缩空气二级却换热温差的增大,空压机出口温度均随之降低,产气量随之增加。其次,研究了进气参数、更换空压机零部件及附属设备对空压机组运行性能的影响。通过对西安某纺织企业新、旧两厂空压站的测试,利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处理测试数据,得出以下结论:(1)测试现有纺织旧厂定频空压机的流量、流速、压力及不同吸气参数下的能耗,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对于定频空压机,当含湿量为定值时,温度对空压机功率和产气量影响不大;当温度为定值时,含湿量对空压机功率和产气量影响不大,在对空压系统进行优化时,可以优先考虑其他因素对定频空压机的影响。(2)研究进气参数对变频空压机的影响,分析得出:当温度一定时,空压机产气量随含湿量的增加而降低;当含湿量一定时,空压机产气量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当进气参数发生变化时,可以发现变频机组的运行功率和产气量受到影响随之发生显着变化。由此可以得出:进气温湿度会对空压机产气量造成影响,在空压机实际运行时,应当尽可能地降低空压机进气温湿度,提高空压机产气量,这样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随着空压机进气温度的增加,空压机的耗电量也随之增大。(3)当对纺织旧厂空压机中间冷却器和转子的维修和保养已经不能满足生产要求时,对其进行更换,测试更换前后的运行参数,研究分析得出:更换空压机组老旧的中间冷却器相较于更换转子可以更大程度的降低高压空气的进出口温度和低压空气的出口温度,能及时带走机组对空气进行压缩所产生的热量,所以当空压机温度过高而机组零部件清洗维护已经不能满足生产要求时,可以优先采取更换空压机组中间冷却器的措施。当压缩空气中含水量较大时,会对空压机组生产运行造成不良影响,应及时更换干燥器滤芯。(4)对变频空压机运行能耗进行测试,计算机组运行全效率、比功率,对比国际标准规定的不同类型空压机全效率、比功率许可值,得出机组运行全效率低于许可值,比功率高于许可值,说明机组的能源利用率低,单位体积压缩空气的生产成本较高。最后,探讨空压机组进气预处理方案。通过实地调研,西安某纺织旧厂空压站夏季进气温度高、噪声大且能耗高,本课题对该厂空压系统进行分析研究,由于前人已经对蒸发冷却技术进行了大量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选择采用交叉式露点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机组对空压机进口空气进行预处理,经过理论计算和经济性分析,得出投资回收年限仅为1.7年,是切实可行的,节能效果明显。
袁伟[4](2017)在《往复式压缩机管线振动特性及减振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往复式压缩机作为一种气体增压与传输装置广泛用于现代工业中,不仅涉及汽车、家电制造等民用行业,更是石油化工、矿产开采等重工业的“心脏设备”,此外,在航空航天、大飞机制造等尖端科技领域及舰船、潜艇等国防工业领域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其机体及管线的振动一直是其应用过程中的一个最突出问题。本文以理论分析、实验研究、数值模拟、工程应用于一体的方法对往复压缩机管线振动特性及减振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振动特性理论研究研究往复式压缩机管线振动系统的动态响应、流固耦合特性、固有频率、气流脉动特性。推导了管线振动基本方程,总结了基本理论及方法;对工程应用中的管线振动控制技术从14个方面进行了概况;对管道振动控制标准从国际、国外、国内三个方面进行了介绍,涵盖了压缩机机体振动标准、气流脉动标准、结构振动标准。(2)振动特性及减振技术实验研究设计并搭建了往复压缩机管线振动特性测试及综合实验研究平台,对约束位置对振动动态响应的影响、不同形式的管夹及支撑结构对减振效果的影响、流固耦合对管线振动特性的影响、孔板安装位置及缓冲罐容积对气流脉动特性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3)振动特性及减振技术数值模拟研究基于ANSYS Workbench建立了一段实验管路的有限元模型,并对其进行了模态分析及谐响应分析;采用参数化设计思想,对新增约束的位置进行了优化设计,确立了一种定位管夹安装位置区段的数值模拟方法,该方法在管路两端模拟与实验数据曲线几乎重合,最大偏差仅为1.1%,由其确定的管夹安装区域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4)减振技术工程应用对某企业压缩机组的管线振动,以设计图纸和实地勘查为依据建立了还原现场的三维模型;以实测数据为基础进行了原因分析;以某管段为例对分析改造过程进行了详细介绍;以一体化模型对改造方案进行了总体校核;以改造前后实测数据对比对治理效果作了评价。
刘倩倩[5](2017)在《动车组用无油压缩机性能分析研究》文中认为无油压缩机是高铁动车辅助供风系统的重要设备,为升弓系统的用风设备提供所需的压力气源,确保受电弓的运用安全。无油压缩机因具有环保、节油、操作维护简单的优点而受到越来越多行业的青睐。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迅速发展,无油压缩机作为高铁动车升弓用设备,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分析研究无油压缩机的性能以及作用机理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高铁动车用无油压缩机为研究对象,对其结构以及运动过程进行分析,利用ADAMS软件,对无油压缩机的运动机构进行模型搭建并仿真,得到无油压缩机各个运动时刻的参数以及运动轨迹,为无油压缩机性能的进一步研究以及无油压缩机的设计提供理论数据参考。探讨了无油压缩机曲柄连杆机构中平衡重的偏心距离对其性能的影响。平衡重偏心距离增加时,使压缩机工况载荷发生变化,进而使活塞的速度以及加速度的最高值发生变化,因而对于活塞环的耐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活塞在单位时间内,运动行程以及左右摇摆的幅度也增加了,因此,对压缩机活塞环的密封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带来无油压缩机单位时间中排气量的增加,致使无油压缩机尺寸作相应的调整。使用AMESim软件对无油压缩机性能与作用机理进行仿真分析,得到无油压缩机的出、入口流量图,排量与压力曲线,辅助风缸入口压力及流量图等,并研究了安全阀对系统的压力调控作用。分析了无油压缩机运动过程中的热力学性能。PM安全阀安装于辅助压缩机的出口管路上,用以确保辅助压缩机出口管路内气体的压力值始终保持在限定值范围内,以确保供风设备的安全,也是辅助供风系统中很重要的保护器件。对PM安全阀的机械结构和工作机理进行分析,设计合理的气路图进行试验验证,以此来检测PM安全阀的开启压力、关闭压力性能是否满足要求,并设计相关试验验证PM安全阀的常温气密性以及高低温气密性,为PM安全阀的性能检测提供试验依据。
赵瑾[6](2016)在《10m3/min同平面活塞式空压机的研发》文中研究说明在1995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束鹏程教授说:“压缩机技术是紧密伴随着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而发展起来的。……百余年压缩机的技术进步恰似人类科学技术进步的缩影”。虽然压缩的机种类繁多,各有优劣。但是由于同平面活塞式空压机的活塞连杆与活塞为一整体,活塞与气缸工作镜面接触部分呈球面接触,而且活塞球面与气虹工作镜面为间隙配合,所以较其他空压机相比,同平面活塞式空压机不仅结构非常简单而且机械效率很高,制造也成本很低。本文首先在熟悉了有关于同平面压缩机的结构、材料和设计计算的理论方法之后,对压缩机以及分类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同时也介绍了一种特殊的压缩机。而后作者以“曲拐与轴承组合连杆式同平面压缩机”和“轴承与齿轮组合连杆式同平面压缩机”为例,对同平面活塞式空压机的组成,运动过程进行了简单的叙述。然后参考空压机的设计方法,对同平面活塞式空压机的总体机构和性能进行了设计与计算。并且以此为基础,确定了同平面活塞式空压机的阀片选择并建立数学模型,而后对中间冷却器进行了基本的计算,选择合适的冷却水泵。最后对样机进行试验测试,记录、整理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计算,为以后样机的改进提供试验依据。
郎庆友[7](2015)在《活塞式空气压缩机改进与分析》文中认为压缩机在现代化建设中被广泛应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民对压缩机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对性能的要求外,目前对其噪音、尺寸、转速等方面越来越关注。但由于压缩机气阀的结构和原理的限制,压缩机在转速、寿命及尺寸等方面的改善遇到了瓶颈。本文针对这种情况,通过用气门来代替气阀的方法对压缩机进行了改进。阐述了改进后压缩机的工作原理并且通过PV图,在进排气脉动、充气效率、转速等方面,对改进前后压缩机进行了对比。通过压缩机的活塞连杆组动力学模型分析了气缸内容积变化同曲轴转角的对应关系,并建立了气门组单质量模型,通过单质量模型分析了气门伴随凸轮转动的位移,运动速度及加速度。分析确定了气门式压缩机的理论可行性。由于进气状况对压缩机的性能影响很大,本文用限体积法对压缩机进气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同时用Pro/E建立了三维几何模型并且对模型进行了网格划分。从而对压缩机的配气正时进行了研究,其中,重点分析确定了压缩机在不同转速时的最佳进气迟闭角。当压缩机的转速在1200rpm至1600rpm时,最佳进气迟闭角为35°,在1600rpm至2800rpm时,最佳进气迟闭角为40°,在2800rpm至3600rpm时,佳进气迟闭角为45°。结果表明,随着压缩机转速的升高,进气惯性的增大,增大进气迟闭角能够提高充气效率。本文对压缩机进改进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通过分析现存的问题决定用气门来代替进排气系统中气阀,通过进气过程模拟计算可知改进后压缩机在转速、充气量、脉动方面都有所提高。对压缩机的性能改善有一定的意义,也对高转速压缩机的研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赵天亮[8](2014)在《螺杆压缩机振动异常的分析及应对措施研究》文中认为为了配合大庆炼化公司1000万吨/年炼油计划,解决化工生产装置尾气回收的问题,2010年底由华东石油化工设计院设计,江苏大汉建设公司承建的LG60/0.8螺杆式压缩机组竣工,正式投入使用。在此压缩机组投入正常使用过程中,出现了非预知性维修故障,经过厂家现场维修后,机组运行状况依旧不是良好,振动、温度等数据严重超标,并且出现了机械密封的泄漏问题。本文旨在研究振动异常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最终将振动调节至可控范围内,解决压缩机组运行状况不良的问题,并对其造成的影响加以补救,减少其对压缩机组产生的影响,达到节省维护时间、节约维修费用的目的。本文通过阐述螺杆式压缩机的工作原理、结构组成,来研究压缩机组振动异常的产生机理,对其振动采用状态监测仪器进行数据监测,并通过频谱分析得出相应结论,从而查找出振动异常的产生原因。针对发现出来的原因,作出相应的整改措施,解决振动超标的问题。通过排查和整改发现,压缩机振动异常的主要原因是存在啮合冲击,导致阴、阳转子啮合间隙过大,产生的异常的振动。在对转子的间隙进行调整后解决了振动异常的现象,并且还通过进一步的分析,优化了压缩机的振动数值。
肖丽,钟美鹏,计才元,陈芳[9](2013)在《高压气钉枪用的二级压缩机设计及研究》文中指出对高压气钉枪用二级压缩机的结构型式、级数选择、压比分配和驱动方式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3种不同布置二级压缩机的阻力矩。按稳态等压比方法设计二级压缩机,并对其参数确定。
刘福来,喻志强,肖矛,林子良,马金平,辛安见[10](2012)在《《直联便携式往复活塞空气压缩机》标准修订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我国直联便携式往复活塞空气压缩机的发展历程及市场现状,修订标准增加了0.2MPa直联空压机的性能参数,规范了输入功率的取值,大幅度提高了容积流量、输入比功率等技术要求。
二、直联便携式空气压缩机技术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直联便携式空气压缩机技术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往复式压缩机管线振动及流固耦合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与现状 |
1.3 管线振动的标准及控制 |
1.3.1 振动控制的标准 |
1.3.2 管线振动控制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管道振动特性理论分析 |
2.1 管线分析理论基础 |
2.1.1 振动系统的描述与建模 |
2.1.2 管线系统的阻尼理论 |
2.2 流固耦合理论基础 |
2.2.1 流体控制方程 |
2.2.2 流体模拟相关理论 |
2.3 管线振动特性分析基础 |
2.3.1 模态分析理论 |
2.3.2 谐响应分析 |
2.3.3 优化设计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管线系统振动特性实验研究 |
3.1 实验系统介绍 |
3.1.1 实验平台系统 |
3.1.2 实验仪器 |
3.2 管线基本工况振动试验 |
3.3 管线振动流固耦合试验 |
3.3.1 管线五非耦合工况实验 |
3.3.2 管线五耦合工况实验 |
3.3.3 结果分析 |
3.4 减振装置效果实验 |
3.4.1 带蝶形弹簧管架的减振实验 |
3.4.2 带普通弹簧构件的组合管架减振实验 |
3.4.3 管道阻尼器减振实验 |
3.4.4 减振装置效果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往复压缩机管线振动仿真研究 |
4.1 流固耦合分析 |
4.1.1 管线建模及边界条件设定 |
4.1.2 流固耦合仿真结果 |
4.2 管线模态分析 |
4.2.1 耦合作用的模态分析 |
4.2.2 非耦合作用的模态分析 |
4.2.3 两种作用的结果对比 |
4.3 谐响应分析 |
4.3.1 频率与变形关系曲线 |
4.3.2 频率与速度及加速度曲线 |
4.4 基于参数优化的振动控制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半主动式振动控制技术研究 |
5.1 新型阻尼器设计 |
5.1.1 工作原理 |
5.1.2 结构设计 |
5.2 新阻尼器仿真研究 |
5.2.1 装置设计要求仿真 |
5.2.2 减振效果仿真研究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成果及发表学术论文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2)55kW空压机用开关磁阻电机的参数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单螺杆空压机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单螺杆空压机国外发展现状 |
1.2.2 单螺杆空压机国内发展现状 |
1.3 单螺杆空压机的驱动电机 |
1.3.1 异步电动机 |
1.3.2 永磁电动机 |
1.3.3 开关磁阻电机 |
1.4 国内外开关磁阻电机发展现状 |
1.4.1 国外开关磁阻电机发展现状 |
1.4.2 国内开关磁阻电机发展现状 |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2章 开关磁阻电机工作原理及线性模型 |
2.1 开关磁阻电机调速系统 |
2.2 开关磁阻电机基本结构和原理 |
2.2.1 开关磁阻电机结构 |
2.2.2 开关磁阻电机基本原理 |
2.3 开关磁阻电机基本方程与线性模型 |
2.3.1 电路方程 |
2.3.2 机械方程 |
2.3.3 机电联系方程 |
2.4 开关磁阻电机线性模型 |
2.4.1 绕组电感 |
2.4.2 绕组磁链 |
2.4.3 绕组电流 |
2.4.4 电磁转矩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开关磁阻电机的设计 |
3.1 单螺杆空压机驱动电机设计要求 |
3.2 开关磁阻电机设计流程 |
3.3 开关磁阻电机主要参数选取 |
3.3.1 极数、相数和极弧的选取 |
3.3.2 电机的电磁负荷 |
3.3.3 电机主要尺寸的确定 |
3.3.4 电机其他结构参数的确定 |
3.4 样机设计与装配图 |
3.4.1 样机设计 |
3.4.2 电机的装配示意图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开关磁阻电机有限元分析 |
4.1 电机电磁场理论基础 |
4.2 有限元法及Ansoft软件介绍 |
4.2.1 有限元法 |
4.2.2 Ansoft软件介绍 |
4.3 电机仿真模型的建立 |
4.3.1 电机模型的选择 |
4.3.2 电机基本参数设置 |
4.3.3 控制电路参数设置 |
4.3.4 定、转子结构 |
4.3.5 绕组参数 |
4.3.6 仿真参数设置 |
4.4 仿真结果分析 |
4.4.1 RMxprt模块下模型仿真结果分析 |
4.4.2 Maxwell2D模块下模型仿真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开关磁阻电机降振减噪的电磁分析 |
5.1 开关磁阻电机噪声 |
5.2 开关磁阻电机转矩和径向磁力的理论分析 |
5.2.1 开关磁阻电机转矩与径向磁力的解析计算 |
5.2.2 开关磁阻电机转矩与径向磁力的数值计算 |
5.3 开关磁阻电机结构参数的参数化仿真分析 |
5.3.1 气隙参数化仿真分析 |
5.3.2 定子轭厚参数化仿真分析 |
5.3.3 定、转子极弧参数化仿真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支持向量机算法的开关磁阻电机模型 |
6.1 支持向量机的特点 |
6.2 支持向量机的基本原理 |
6.2.1 最优超平面理论 |
6.2.2 最优超平面的构建 |
6.2.3 支持向量回归分析 |
6.3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开关磁阻电机模型建立 |
6.3.1 建立样本空间 |
6.3.2 核函数的选择 |
6.3.3 支持向量机模型验证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SR电机参数优化设计 |
7.1 改进遗传算法 |
7.1.1 遗传算法的介绍 |
7.1.2 遗传算法的改进 |
7.1.3 基于激素调节机制的改进遗传算法 |
7.2 改进遗传算法优化开关磁阻电机参数 |
7.2.1 开关磁阻电机优化模型 |
7.2.2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开关磁阻电机参数优化过程 |
7.2.3 优化结果分析 |
7.3 优化后的开关磁阻电机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空压机组能耗诊断及节能技术在纺织领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纺织厂空压机优化的背景 |
1.2 空压优化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1.2.1 国内空压优化研究现状与应用 |
1.2.2 国外空压机优化的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空压机优化方式及系统性分析 |
2.1 常用空压机形式及工作原理 |
2.1.1 常用空压机型式 |
2.1.2 纺织厂常用空压机工作原理 |
2.2 空压机常用冷却方式 |
2.2.1 空气冷却 |
2.2.2 水冷却 |
2.2.3 冷却方式比较与选择 |
2.3 纺织厂空压机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常用优化措施 |
2.3.1 纺织厂空压机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2.3.2 纺织厂空压机常用优化措施 |
2.4 本章小结 |
3 冷却系统及进气温度对变频空压机的影响 |
3.1 冷却系统测试方法及所用仪器 |
3.1.1 PF系列超声波流量计简介 |
3.1.2 工作原理 |
3.2 冷却水系统对变频空压机的影响 |
3.2.1 冷却水进水温度的影响 |
3.2.2 冷却水进排水温差的影响 |
3.3 一二级压缩进排气温度对空压机的影响 |
3.3.1 一级压缩进气温度的影响 |
3.3.2 一级压缩排气温度对产气量的影响 |
3.3.3 二级压缩进气温度的影响 |
3.3.4 二级压缩排气温度对空压机产气量的影响 |
3.3.5 压缩空气一级冷却换热温差的影响 |
3.3.6 压缩空气二级冷却换热温差的影响 |
3.4 冷却水质要求与处理方法 |
3.4.1 冷却水质要求 |
3.4.2 冷却水处理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4 进气参数对空压机运行的影响 |
4.1 进气参数对定频空压机的影响 |
4.1.1 研究场所的调研和确定 |
4.1.2 测试方法 |
4.1.3 空压机组能耗的研究分析 |
4.2 进气参数对变频空压机的影响 |
4.2.1 研究场所的调研和确定 |
4.2.2 空压机组能耗的研究分析 |
4.2.3 变频空压机能耗诊断 |
4.3 本章小结 |
5 空压机进气预处理设计与经济性分析 |
5.1 空压机进气预处理方案的选择 |
5.2 间接蒸发冷却介绍 |
5.3 空压机进气预处理的经济性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存在的不足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
致谢 |
(4)往复式压缩机管线振动特性及减振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管线振动控制基本方法 |
1.4 管线振动控制标准 |
1.4.1 国际标准 |
1.4.2 国外标准 |
1.4.3 国内标准 |
1.5 管线减振工程案例 |
1.6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研究路线 |
第二章 管线振动基本理论 |
2.1 管线振动基本方程 |
2.1.1 管线自由振动方程 |
2.1.2 管线强迫振动方程 |
2.2 管线气柱系统基本理论 |
2.2.1 平面波动方程 |
2.2.2 气柱有限元方程 |
2.3 管线振动领域基本概念的计算 |
2.3.1 激发频率 |
2.3.2 气柱固有频率 |
2.3.3 气体声速 |
2.3.4 管系固有频率 |
2.3.5 压力不均匀度 |
2.3.6 共振管长 |
2.3.7 缓冲罐容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往复压缩机管线振动实验研究 |
3.1 实验系统设计与搭建 |
3.1.1 实验系统设计要求 |
3.1.2 实验系统设计方法 |
3.1.3 实验系统平台搭建 |
3.1.4 实验平台测试系统 |
3.2 往复压缩机管线振动实验研究 |
3.2.1 约束位置对管线振动的影响实验 |
3.2.2 不同型式的支架管夹减振实验 |
3.2.3 管线振动流固耦合实验 |
3.2.4 孔板与缓冲罐的气流脉动实验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往复压缩机管线振动数值模拟 |
4.1 模态分析 |
4.2 谐响应分析 |
4.3 优化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往复压缩机管道减振技术工程应用 |
5.1 工程项目简介 |
5.2 振动原因分析 |
5.3 管系振动治理 |
5.3.1 管段模型建立与等效刚度处理 |
5.3.2 管段模型的模态分析 |
5.3.3 管段模型的谐响应分析 |
5.3.4 管段振动改造机理 |
5.3.5 管段振动改造技术方案 |
5.3.6 管段改造后的振动特性分析 |
5.3.7 一体化模拟改造 |
5.3.8 实际改造前后总体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及结论 |
6.2 课题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5)动车组用无油压缩机性能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概要 |
第2章 无油压缩机结构、功能及工作机理分析 |
2.1 普通压缩机的结构、功能介绍 |
2.2 动车组用无油压缩机的结构、功能分析 |
2.2.1 机体及气缸分析 |
2.2.2 活塞组、活塞杆及曲轴分析 |
2.2.3 气阀功能分析 |
2.2.4 润滑机理分析 |
2.3 无油压缩机功能及工作机理分析 |
2.3.1 无油压缩机的功能分析 |
2.3.2 无油压缩机的工作机理分析 |
2.3.3 无油压缩机的特点总结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无油压缩机曲柄连杆机构运动学仿真研究 |
3.1 无油压缩机性能参数介绍 |
3.2 无油压缩机运动机构分析 |
3.3 曲柄连杆机构运动学仿真分析 |
3.3.1 ADAMS软件介绍 |
3.3.2 运动机构建模 |
3.3.3 运动机构简化 |
3.3.4 运动约束添加 |
3.3.5 创建驱动数学模型 |
3.3.6 运动仿真分析 |
3.4 平衡重偏心距离对无油压缩机性能的影响 |
3.4.1 曲柄连杆机构模型的建立 |
3.4.2 添加运动约束以及驱动 |
3.4.3 运动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
3.5 运动机构受力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AMESim无油压缩机性能仿真研究 |
4.1 无油压缩机气动性能仿真研究 |
4.1.1 AMESim软件介绍 |
4.1.2 无油压缩机模型建立 |
4.1.3 模型仿真分析 |
4.2 热力循环过程分析 |
4.2.1 理想循环过程分析 |
4.2.2 实际循环过程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动车组用无油压缩机PM安全阀性能分析 |
5.1 动车组辅助供风系统介绍 |
5.2 PM安全阀的结构、功能介绍 |
5.3 PM安全阀的工作机理分析 |
5.4 PM安全阀性能试验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10m3/min同平面活塞式空压机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论文内容概括 |
第2章 10m~3/min同平面活塞式空压机基本性能的简介 |
2.1 活塞式压缩机分类 |
2.1.1 按压缩机密封方式分类 |
2.1.2 按压缩机的气缸位置分类[10] |
2.1.3 按压缩机气阀的布置方式分类 |
2.1.4 按活塞的压缩动作分类 |
2.2 压缩机排气量调节 |
2.3 二氧化碳压缩机 |
2.4 同平面压缩机 |
2.4.1 曲拐与轴承组合连杆式同平面压缩机 |
2.4.2 轴承与齿轮组合连杆式同平面压缩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同平面压缩机总体机构与性能初步的设计 |
3.1 基本参数的确定 |
3.1.1 总体性能参数的确定 |
3.1.2 总体结构参数的确定 |
3.2 热力计算 |
3.2.1 确定级数及压力比 |
3.2.2 计算各级名义进排气压力 |
3.2.3 计算各级排气系数 |
3.2.4 计算各级气缸行程容积及缸径 |
3.2.5 计算各级实际进、排气压力及压力比 |
3.2.6 计算各级实际排气温度 |
3.2.7 各级活塞力的计算 |
3.2.8 电机功率的确定 |
3.3 动力分析与计算 |
3.3.1 往复惯性力、往复摩擦力、气体力的计算 |
3.3.2 综合活塞力计算 |
3.3.3 切向力及其均衡计算 |
3.3.4 往复惯性力平衡分析与计算 |
3.4 运动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进排气阀的研究 |
4.1 活塞式压缩机的气阀的优缺点及应用范围 |
4.2 气阀的结构形式,选择和气阀阀片的材料 |
4.3 建立气阀运动规律的数学模型 |
4.3.1 排气过程流动微分方程[30] |
4.3.2 等宽舌簧阀的运动微分方程 |
4.3.3 吸气阀工作过程数学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间冷却器的确定 |
5.1 中间冷却器的类型和结构形式的确定 |
5.2 热力平衡和阻力的计算冷却水量确定 |
5.2.1 已知条件 |
5.2.2 定性温度及物性参数的选取与计算 |
5.2.3 冷却水流量和热负荷的计算 |
5.3 换热计算和冷却器的换热面积确定 |
5.4 冷却水泵的选择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对样机进行试验测试 |
6.1 简化试验平台的建立 |
6.2 样机的试验测试 |
6.2.1 样机测试 |
6.2.2 样机试验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活塞式空气压缩机改进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发展趋势 |
1.3 国内外发展状况 |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压缩机概述 |
2.1 压缩机的基本结构 |
2.2 气门式压缩机的工作过程 |
2.3 压缩机 PV 图 |
2.3.1 气阀式压缩机 PV 图 |
2.3.2 气门式压缩机 PV 图 |
2.3.3 气门和气阀式压缩机对比 |
2.4 压缩机的相关参数 |
2.4.1 压力系数 |
2.4.2 膨胀系数 |
2.4.3 相对余隙容积系数 a 与气缸内压力的关系 |
2.4.4 容积系数 |
2.4.5 泄露系数 |
2.4.6 温度系数 |
2.4.7 影响温度系数的因素 |
2.4.8 多方过程指数 |
2.5 进气压力对相关系数的影响 |
2.6 压缩机性能 |
2.6.1 压缩机的排气量 |
2.6.2 压缩机效率 |
2.6.3 压缩机功率 |
2.6.4 影响压缩机功率的因素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压缩机模型建立与分析 |
3.1 气门组单质量模型 |
3.2 活塞连杆组动力学模型 |
3.3 气门流通性 |
3.3.1 通过气门的空气流量 |
3.3.2 气门流通面积 |
3.3.3 气门的流量系数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进气过程模拟 |
4.1 流动方程 |
4.2 有限元体积法的基本思想 |
4.3 差分格式 |
4.4 仿真模型的分析 |
4.4.1 压缩机进排气系统模型的建立 |
4.4.2 计算网格的划分 |
4.4.3 边界条件的设定 |
4.5 配气正时分析 |
4.6 进气迟闭角分析与比较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8)螺杆压缩机振动异常的分析及应对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螺杆压缩机的技术发展概况 |
1.2.1 国外螺杆压缩机的技术发展 |
1.2.2 国内螺杆压缩机的技术发展 |
1.3 实时监控及频谱分析技术的介绍 |
1.3.1 实时监控技术简介 |
1.3.2 频谱分析技术简介 |
1.4 全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螺杆式压缩机的基本理论 |
2.1 螺杆式压缩机的介绍 |
2.2 螺杆式压缩机的工作原理 |
2.3 螺杆式压缩机的结构组成 |
2.3.1 转子 |
2.3.2 机壳 |
2.3.3 同步齿轮 |
2.3.4 轴承 |
2.3.5 轴封系统 |
2.4 振动产生的原理 |
2.5 振动异常监控方案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据分析及振动原因 |
3.1 实时监控标准 |
3.2 频谱观察方法及数据监测 |
3.2.1 螺杆压缩机运行监测数据 1 |
3.2.2 螺杆压缩机运行监测数据 2 |
3.2.3 螺杆压缩机运行监测数据 3 |
3.2.4 螺杆压缩机运行监测数据 4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振动异常解决及振动值优化 |
4.1 振动异常的解决 |
4.1.1 监测结论统计分析及整改 |
4.1.2 振动的解决 |
4.2 振动值优化 |
4.2.1 振动数值的进一步优化 |
4.2.2 振动数值的优化方案 |
4.2.3 优化方案实施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详细摘要 |
(9)高压气钉枪用的二级压缩机设计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二级压缩机设计需求分析 |
3 二级压缩机的结构设计 |
3.1 驱动电机及其转速的选择 |
3.2 级数的选择 |
3.3 结构型式的选择 |
4 热力学参数设计 |
4.1 热力循环 |
4.2 高、低压缸的行程和气缸直径 |
5 结语 |
(10)《直联便携式往复活塞空气压缩机》标准修订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现标准情况简介 |
2 标准修订的主要内容 |
2.1 规范输入功率的取值 |
2.2 输入比功率 |
2.3 容积流量 |
2.4 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
2.5 噪声 |
3 关键技术 |
3.1 输入功率限值范围 |
3.2 输入比功率值的确定 |
3.3 主要试验 (或验证) 情况分析 |
4 修订标准的主要特点 |
四、直联便携式空气压缩机技术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往复式压缩机管线振动及流固耦合特性研究[D]. 邵湛惟.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2]55kW空压机用开关磁阻电机的参数优化设计研究[D]. 杨红霞. 河北科技大学, 2018(01)
- [3]空压机组能耗诊断及节能技术在纺织领域的应用研究[D]. 乐瑞. 西安工程大学, 2018(02)
- [4]往复式压缩机管线振动特性及减振技术研究[D]. 袁伟.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2017(04)
- [5]动车组用无油压缩机性能分析研究[D]. 刘倩倩.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7)
- [6]10m3/min同平面活塞式空压机的研发[D]. 赵瑾. 武汉工程大学, 2016(06)
- [7]活塞式空气压缩机改进与分析[D]. 郎庆友. 沈阳工业大学, 2015(07)
- [8]螺杆压缩机振动异常的分析及应对措施研究[D]. 赵天亮. 东北石油大学, 2014(02)
- [9]高压气钉枪用的二级压缩机设计及研究[J]. 肖丽,钟美鹏,计才元,陈芳. 压缩机技术, 2013(05)
- [10]《直联便携式往复活塞空气压缩机》标准修订分析[J]. 刘福来,喻志强,肖矛,林子良,马金平,辛安见. 石油和化工设备, 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