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键词】中学语文教学 经典叙事学 文本解读
文学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文学作品也由于它独特的形式而价值自是不言而喻。我国当代语文教师在长期奉行“工具论”的教学实践中,对日益丰富和发展的文学理论缺乏关注,在进行教学时习惯于现成的传统结论,以致出现了许多偏离小说文本的怪现象。
(一)把小说还原为生活事件。例如,学习《智取生辰纲》一课,师生围绕着“杨志为什么丢生辰纲”展开激烈讨论,最后总结出八种意见:部下无能说,权利受制说,对手强大说,天意弄人说,作者安排说,内部矛盾说,社会决定说,自掘坟墓说。这实际成了“如何押解生辰纲”的生活方法课。
(二)公式化的概括主题法。任何小说都有主题,引导学生对小说主题进行思考、概括是必要的。但在中学小说教学中形成一种探讨主题的“套路化”方式的思维惯性,有两大定理至今还在课堂上通行无阻就是证明:一是“资本主义罪恶”,一是“封建时代的黑暗”。对此,钱理群先生曾有感言,捧起一本小说,不用自己的兴趣去触摸它,感受它,而是习惯地去执意套用某种现成公式去概括所谓“主题”,那么这个人已经与文学无缘了。
(三)陈旧的小说文本解读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许多老师对所教作品理解的不够到位,缺乏一种深入文本阐释文本的能力。针对一篇小说,总是情节、人物、主题、语言等等面面俱到,无的放矢,结果以其“昏昏”使人“混混”。比如分析沈从文的《边城》,这篇小说虽也讲了一些故事,介绍了几个人物,但总体是通过这些来营造一种情调,抒情性颇浓。如果偏要从性格,情节着眼,自然徒劳无功。
以上列举的三种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在我们老师小说文体观念落后,小说文体知识不全面,不丰富。正本清源,需要我们老师要扩大知识面和提高文学修养,跟上理论发展的脚步,吸收些当前新的文体解读的方法,进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态度和鉴赏能力,实现文学的美育功能。下面就当前叙事学的基本方面简要阐述一下。
叙事学是研究叙事作品的学科,我们本文所论及的叙事学是指研究叙事性文学作品的自身特征和内在形式的一种学科。经典叙事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分为小说内容的形式和小说表达的形式两部分。小说内容的形式是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故事的情节、人物、环境及其结构进一步系统化和条理化。小说表达的形式是研究叙述言语的各种叙述方式和技巧。下面简要分而述之:
(一)情节研究:功能分析法。叙事学家研究发现,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也成为功能,而且它们的功能的重要性是不均等的。这些功能可以分成核心功能和催化功能。这两类叙事单元在故事中的作用相辅相成,缺少了推动情节发展的核心功能单元,故事的连续性就会被破坏;缺少了塑造形象,渲染氛围的催化功能单元,故事的生动性和意义内涵就会受到损失。
(二)人物研究:行动元和角色。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大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他们不仅具有鲜明生动的个性,而且人物个性中包涵着普遍意义的共性,相当于“典型人物”。然而,小说中也有些人物,特别是在有些情节小说中不过是为了构造情节而设置的,其最基本作用就是作为一个发出动作的单位对整个事件产生推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西游记》中的妖魔鬼怪等等
(三)结构研究:对结构进行形式主义分析是中国文章学和评点派小说批评的强项。杨义在《中国叙事学》中把叙事学结构分为三类:1、顺序性结构,各种叙事成分获得恰如其分的编排位置,于无序中寻找有序,赋予紊乱的片断以位置、层次和意义。2、联结性结构,联结的方式有两种,或直接联结,古人称“过文”,或间接联结,古人称“伏笔”、“呼应”。3、对比性结构,它有内在和外在两种形态:内在强调情调的反差,如刚柔、冷热、张弛等阴柔与阳刚的交叉使用,外在讲究格局的比例,如详略、疏密等的配置。
(四)叙事视角研究:叙述视角是一部作品或一个文本看世界的特殊眼光。对一部小说来说,确定以何种眼光,站在什么位置叙述故事,是创作的关键问题。与视角紧密联系的是“焦点”概念,它是叙述者站在什么位置看,根据视角受限制的程度可分为三类:1、零聚焦,2、内聚焦,3、外聚焦。
(五)叙事者研究:小说文本的两个基本要素是故事和故事的叙述者,而后者往往决定着故事意义的生成。读者便是依赖这位叙述者的叙述而听到一个故事。叙述者是小说的“隐含的作者”,它是作家选择的结果,根据需要,作家会选择不同的叙述者。
(六)小说艺术模式研究:作家的审美情感投射于叙述过程,就体现和决定了小说的叙述结构和叙述语言,从而形成文本的叙述模式并生发出文本的审美蕴含和审美价值。小说的艺术模式有1、情节—性格模式,如《麦琪的礼物》2、意蕴—象征模式,如《城堡》3、心理—情绪模式,如《墙上的斑点》4、诗情—意境模式,如《边城》。
叙事学研究内容包罗万象,种类繁多,以上所概括的只就大概而说。在目前粗糙的以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为中心,以主题、结构、语言为叙事理论的境遇中,引进这些鲜活的,操作性强的,有利于揭示文本奥秘,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审美鉴赏能力的“良方”,无疑是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的,具体表现在:
(一)深化传统小说教学内容,使情节结构知识明晰化,操作性强。
传统小说教学中,我们知道引导学生概括情节,却对功能知之甚少,而功能分析能使我们领略到小说的奥秘。有一位教授曾对《变色龙》做过精彩分析,他说,当小说人物出场时,一系列故事情节就已经展开。他认为作为警官的奥楚米洛夫在情节的发展中本应充当核心功能,因为狗是谁家的,他有责任去调查,而那几个说这狗是谁家的路边人,应该是充当催化功能,这样的一错位,奥楚米洛夫对狗的态度做了催化功能,路边指认狗是谁家的路人做了核心功能,催化功能的警官奥楚米洛夫的态度,受制于核心功能的路人的确认,鲜明的暴露了奥楚米洛夫的见风使舵的“变色龙”的本性。
(二)叙述视角,叙述者的揭示,增强小说的审美教育作用,使小说“活”其来、一个故事从不同角度讲,就会有不同的效果。例如《孔乙己》叙事者选择的不是孔乙己本人,也不是一个全知全能的叙述者,而是酒店的一个小伙计“我”。“我”对孔乙己的介绍和描述在大多篇幅中是以冷静客观的语调讲出来的,这里就暗示出连这个年龄不大的孩童都加入嘲笑孔乙己的行列,深刻地表露出孔乙己的死不仅是传统思想毒害,也包括周围冷漠无情的社会。这个叙述者的设置,可以让我们体会到鲁迅先生更深层悲哀,达到对国民性灵魂的批判。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指出当前在中小学小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我们中小学老师要跟随文学理论和批评脚步,吸收一些科学合理的文本解读方式,使课堂教学生动起来。接着简要介绍了基本的经典叙事学方法,最后论述了引入叙事学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以起到抛砖引玉的功效。
参考书目:
(1)张志公.张志公语文自选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82
(2)吕叔湘.吕叔湘语文论集.商务印书馆.1983.310
(3)刘俐俐.外国短篇小说文本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5—36
论文作者:李苗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3
标签:小说论文; 叙述者论文; 功能论文; 文本论文; 情节论文; 人物论文; 结构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