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华源乐度旅游设计有限公司 江苏常州
摘要:随着国家对“二孩”政策的开放,幼儿园改造和新建的基建民生项目日渐增多。幼儿园环境的打造应充分尊重幼儿的性格和心里特点,结合校园自身发展的学科课程特色及地域环境特质,进行多样的不断变化的空间创设,满足幼儿活动及交往的需求。这种环境必须是有根的,多变多样并能激发幼儿对户外活动兴趣的。
关键词:有根;幼儿园;景观
1.幼儿园环境使用对象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分析
人类从出生到成熟(约1—8岁左右)统称为儿童期,这一时期是人类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大,也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儿童的心理在这个时期完成了从无到有、从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从萌芽到成熟的整个发展过程,是接受教育最有效的时期,因而受到社会及家庭的极大关注。
学前期儿童性格最突出的特点是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好提问题、易冲动、自制力差、易受暗示、模仿性强,认识具体形象性为主。
2.室外场所不是运动场,而是游戏场
针对以上幼儿的心理和行为活动特点分析,我们所提供的幼儿环境空间应该是能满足他们强烈好奇心和游戏欲望,游戏设施不断变化,满足他们内心的活动需求的。幼儿阶段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儿园环境活动不同于学校其他阶段,更多的是生活化的体育或游戏化的体育。常规其他阶段的校园环境,以操场,专业运动场地为主的基础设施,学生以标准化的计量方式进行体育的跑,跳训练,以应试化的教育方式进行。而幼儿园环境的打造恰恰相反,试想一个空空荡荡的场地,如何让幼儿激起停留的欲望,更别提乐于其中。
因此,环境的创设也需要更多的基于孩子们的身体活动和游戏的多样化需要而进行思考与实施。
在美国,几所幼儿园的户外都不像我们国内的幼儿园那么宽敞,更没有所谓“操场”的概念,常青藤幼儿园的户外场地也是如此,感觉和国内很多地方农村的大院落差不多,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户外活动场地上却分别设置了两个沙池,两个沙池差不多占据了户外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沙池在常青藤幼儿园的户外场地设置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元素,无论是功能设置还是材料投放上,既考虑整体环境的美观性更考虑其蕴含的教育性。
体育环境创设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孩子们的身体活动,所以,从“鼓励运动”的环境创设原则,主要还是这样两类环境的创设:
一是物理环境或者是环境硬件的创设。这类环境的创设对于幼儿来说,是一个“量”的问题,即他能够获取到的资源有多少,主要体现就是时间、空间、材料的量。二是精神环境或者是软件环境的创设。这类环境的创设对于幼儿来说,是一个”权“的问题,即他能够拥有的自主权利有多少,主要体现在对时间、空间、材料的支配使用上,即能不能用、怎么用的问题。
在美国幼儿园参观的时候,几个孩子跑了进来,后面跟着一位老师,只见孩子们熟练的站在阶梯凳上,从几个材料盒里选了几个材料,又匆匆的跑回自己的教室。看得出,他们平常在活动的时候,需要用到的材料都会到这里来进行自主的选取,而要能够做到这样,起码对材料仓库是熟悉,熟悉里面的物品种类,熟悉里面的物品摆放。
走出仓库,再回到木工区,打开上方的柜子,看到的依然是丰富的工具和材料(如下图)。当然,这些工具并不是塑料玩具,可都是生活中真实的工具,也都是孩子们操作中使用的工具和材料。背后桌子和柜子中也存放着满满的物品,有各种花盆、种植的工具、观察的工具、玩陶泥的工具等等,摆放的也都很整齐有序。
孩子们的游戏材料并不是一定要如何的高端大气上档次,但必须与孩子的生活有链接,来自孩子们的现实生活中,是孩子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真实物品,这样的材料才能更加的激发孩子们的游戏兴趣和使用动机,才能满足孩子们游戏和学习的需要,才能实现教育传承的价值。
3.户外游戏场的发展
第1阶段—传统游戏场特点是秋千、滑梯、跷跷板、攀登架等金属或者钢具的器械被零散地固定在水泥或柏油地面上。至今仍是最为常见的户外游戏场,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童年记忆中似乎就是这样的。举个例子来说,就和现在小区里的健身器械区类似。
第2阶段—现代游戏场也被称为“设计者游戏场”,通过这个别称就知道这是经过专业设计的,美观和安全性有所提高。通常包含攀爬架、滑梯、平衡木、隧道、吊桥、缆绳等运动器械,组合后集中摆设并固定在地面上。基本上和公园里的儿童乐园类似,幼儿园里大多也是这种类型。
第3阶段—冒险游戏场或创造游戏场,以自然的环境以及各种各样的废弃建材规划而成,允许儿童运用这些原始器材建构和重建他们自己的游戏世界。特点:更多临时性设施,由家长、教师和孩子自己规划和建构;更多材料供儿童操弄;出现更多创造性活动(沙、水、美劳、园艺)。(如图意向图)
而我们所倡导的便是第3阶段—冒险游戏场,材料是幼儿游戏的物质基础和保证,他们很少是空着手玩儿的,必须有许多东西来帮助才能玩儿起来,才能满足幼儿的欲望。有了丰富多样的材料,孩子们的游戏才会变得丰富多样,才会有诸多的学习与交往,才会有更多的发展可能性。很多时候,游戏的质量往往取决于游戏者所拥有的材料的数量、质量和变化程度。
4.融入地域文化,植根景观环境
一个地区或一个地域的文化日积月累,在日常的生活和生产中逐步形成,慢慢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传承下的便是人类的文明,智慧的结晶,继续影响着下一代人,代代相传。作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的幼儿及少年,每个人对历史的回忆和文化底蕴的认识程度决定着对事务抉择的价值观。
如何植入地域文化,让有根的人类文明能在教育环境的载体中生根发芽,是作为景观环境打造的设计师必须思考的问题。让幼儿对现存的场景产生一种共鸣,就是教育环境存在的意义。
在打造有根幼儿园的环境中,我们曾做过这样一个案例:项目位于江苏北部兴化县级市;项目任务书是拟建规模15班,五轨制幼儿园;地块周边环境以农业和居住用地为主。在设计前期,我们也实际勘查了现场情况,并调研了周边居民的生活及工作情况,了解到该县以江南水乡为特色,养殖业为经济基础。也与该县有着百年历史的唯一的老幼儿园园长进行了深入的交谈,从而了解到该园目前的处境和困惑以及对新园的种种期盼。
她用她教学的语言描述了她的憧憬:希望新建的幼儿园能让孩子春天数着蚂蚁搬家,夏天能入神地看着蜗牛在青青草地上蹒跚而行,秋天能爬树彩果子,冬天在雪地里打雪仗堆雪人……而我们的幼儿园主题:让孩子快乐地成长!……多么朴实的语言啊,让我不禁浮想联翩,这不是我想要的童年啊…可是现在的幼儿园哪有这样的环境条件,硬化浇筑的塑胶场地,有着和小学操场相似的空间,机器化模块生产出的游乐器械,让孩子激不起任何嬉戏游乐的兴致…
而真正的让孩童童年缺失的却是我们这些设计师和主导方,是我们成人想要的空间环境,却忽略了他们的世界,屏蔽了他们的声音,束缚了他们的行为…我的孩子即将进入小学,她的幼儿园生活便是大众化的幼儿园所营造的空间环境,至今她还稚嫩地问我,妈妈:蜗牛长啥样?玉米长树上吗?而我只能翻开电子设备,在百度中搜索这些相关的图片,一一解释……对于城市中长大的我有时也被问的无语……
于是在这个项目的设计理念前,我便有了如下的构思,把生活的资源和元素很好地融入教育环境中,让他们能有真正地童年,能看到他们脸上那一张张童真的笑脸,让他们的童年生活不再重蹈我们的覆辙…
园里的大自然(材料的真实)
DIY游乐场(创设游戏)
有根的文化(农耕,养殖文化,地域文化传承)
文化有根,是指文化的起始传承
5.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曾经有人采访“中国馆之父”何静堂,谈谈在中国馆的建造设计中对中国馆的理解。他觉的最困难的事情便是如何表现中国。中国地大物博,五千年的历史,很难说用具体的形象代表中国。外国人对中国的文化有许多片面的印象,京剧,建筑,中国红,汉字,山水画等。于是从地域文化中提炼出中国馆的设计元素:中国传统的城市是棋盘式布局,传统建筑是梁柱木头斗拱结构,传统园林是移步异景,由这些具体形象形成抽象启发,才有了中国馆的轮廓。对于这个设计有人说像鼎,有人说像官帽,有人说像印章,有说像重庆人喜欢吃的火锅,或者麻将台,……中国馆看不出像哪个朝代,像哪个东西,但不管哪种,大家都说“很中国”这就是要达到的。
地域文化有许多不同的内容,没有一个环境设计会千篇一律,因为它扎根于文化,是周边人们日久形成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的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情愫,一种情怀。作为设计师,从具象的物体中提炼出一种抽象的符号元素,加以演变和推导,再建造出来后,若能让使用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形成历史回忆和文化底蕴的汲取,这便是成功的作品,这便是设计师的使命……
任何建筑和景观都是给人用的,给人们提供物质和文化享受的,但是它的手法是多元的。比如说我们建一座电影院,无论在哪建,目标就是让人进去后能看清楚听清楚,享受的更加舒适,在美国建也是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但大家的表现形式和手法不同,因为美国人有美国人的文化,中国人有中国人的文化,中国又分不同地域,城市特征地形地貌又有所不用。因此那些盲目地跟着外国的思潮走的,只能被边缘化。我们要有自己国家,自己民族,自身地域特征的建筑景观创作道路,风格要结合当地的环境条件,不应为求与众不同再走“复制”路线。
6.如何营造幼儿园环境
如果兴化县级幼儿园还是常规的设计,把城里的幼儿园环境搬入该园,会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吗?或许更多的是为执政者赫赫业绩表功。而根据幼儿园,托儿所设计规范(JGJ39-2016)3.2.3中仅明确表示:1.幼儿园设置室外活动场地每班面积不应小于60m2 2.应设全园公用活动场地,人均面积不小于2 m23.应设置沙坑,器具,30米跑道及戏水池。而无其他指标要求。
而如何设计出真正接地气符合幼儿心理需求的幼儿园环境,而不是模块化的植入设计规范中所要求的数据和场地性质,才是有个性,有特色的文化环境打造。曾经也考察过许多建成的幼儿园,更多地是应付规划验收的面积及材料指标要求而打造的环境。到哪都能看到雷同的玩乐器具及城市化的塑胶硬化铺装。没有文化,没有主题,看不出教学特色和办学理念,也就是没有灵魂的环境空间打造。其实幼儿园的建造中,用地指标已经很紧凑了,大面积再硬化,幼儿已没有了接触自然生态环境的机会,这也是城里幼儿对生活常识缺失的原因。
于是在该项目中,根据建筑的功能分区布置以及交通流线的合理组织,再结合调研的地域文化资料(兴化千垛油菜花,江南水乡,中国国蟹之乡,银杏之乡等),我们植入了以水乡稻田为肌理的分班活动场地,增加了国蟹养殖体验池,园内栽植果树(梨树,枇杷,枣树,山楂等),设置开心农场(瓜果蔬菜种植地)等空间载体,传承并延续当地的地域文化,让孩子们从小都植根于周边环境中,培养出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幼儿(如图)。
同时利用废弃的轮胎,木棍,管道,麻绳等材料DIY设置了孩童游乐的器械,这些器械可以自由组装,拆卸,变换出不同的游戏新器械(例如:废弃轮胎可以作为栽植容器,作为骑行工具,也可作为攀爬器械)。而这里的环境,不仅仅有塑胶场地,还有沙坑,戏水池,高低起伏的草坡;通过环境质地的变换,模拟出自然界的高山,低估,湿地,浅滩,水道。增加了游玩的趣味性和个性化。
随着建设方的大力支持以及项目的不断推进,设计师的构想通过几方的共同努力,一步步从最初的图纸到建成投入使用。(如图3,4)当幼儿园交付使用一段时间后,我们再次回访到该园的幼儿园园长以及小朋友。看着他们从滑滑梯上滑上滑下的身影,看着他们谨慎严肃地爬着竹竿的表情,看着在秋千上忽上忽下无忧无虑的他们,我们仿佛被在这里度过美好三年的幼儿快乐的时光所感染,从他们的脸上我读到了“幸福”,从他们的心里我感受到了甜蜜——
(如图3)
(如图4)
园长很是感激,她极其肯定这个作品,并且感受最深的便是:让所有的孩子都能找到归属,都能动起来,享受童年的时光。园长还给我们举了个真实的故事:她说有次看到一个小男孩蹲在沙坑中拿玩沙的器具挖了好久,于是冷不丁走了过去询问,小男孩仍是聚精会神地挖着,一边挖一边对园长说:“小声点,我在寻宝呢!”于是园长也陪着小男孩一起目不转睛地蹲在沙坑中,她很纳闷到底在寻什么宝呢。没过多久,小男孩惊叫到:“找到了,它就是宝贝!老师,送你一个我的宝贝!”园长定睛一看,是沙坑中的一块石头!看着小男孩天真无邪,欣喜若狂的表情,此时的园长非但没有失望,反而鼓励孩子继续寻宝。因为她觉得这就是他们该有的童年,这就是我们作为教育方该给他们打造的环境。
教育该以人为本,又有多少执政方能真正做到这点,或许抹杀更多的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的激情。景观,仅仅从技术角度而言,是可以把控的,但从使用角度和需求角度出发,又有多少受众人群能从中受益。这需要建设方的支持,施工方的配合,更重要是设计师的自身素质修养,用心投入才能真正设计好的作品。幼儿园环境设计,难道不应该一切以幼儿的需求出发,植入地域文化中的元素和符号,结合现实生活中真实多变的游玩器具,才能营造属于幼儿他们心中的那个幼儿园吗?
参考文献
[1]王彦.幼儿体育:两类环境的创设.幼儿体育.2016.05.12.
[2]手机看新闻.何镜堂 :深圳要走岭南特色的建筑之路.2010.10.24.
[3]王彦.美国幼儿园的环境怎么做:沙地.幼儿体育.2016.12.27.
论文作者:张黎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4
标签:环境论文; 幼儿园论文; 幼儿论文; 游戏场论文; 文化论文; 中国论文; 材料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