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者流动空间的形成及启示论文

跑者流动空间的形成及启示

周华锋

摘 要: 跑步是身体在实体空间的移动,随着参与者规模的持续扩大,跑步衍生出了强身健体外的社会功能,同时赋予了参与者更多的社会涵义。文章采用访谈法、观察法等对跑步爱好者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跑步爱好者的空间产生与城市跑步赛事的快速发展、新型社交媒体的兴起、国民健康意识的觉醒有关。结论:跑步爱好者在“身体的流动”中对城市空间、认知空间及社交空间进行解构,衍生出跑步生态圈、跑步文化、跑友社交圈等社会现象。跑步爱好者的流动性赋予了跑步更多的内涵和价值。

关键词: 跑步;跑者;社会空间;流动性

跑步,以一种流动的、开放的形式存在,马拉松赛事的井喷,使枯燥孤独的跑步运动成为当下非常时尚的项目之一。跑步给了人们不一样的感知与体验,而不同的人对跑步的认知与理解也不相同。跑步爱好者(非运动员)是一个经常参加跑步锻炼或比赛活动的群体,具有年龄、职业、知识背景等跨度大的内部特征,又具有兴趣相同、包容性强等的外部特征。在被跑步爱好者占领的空间,俨然已经出现了新的意义和内涵。本研究以跑步爱好者的身心感观体验为出发点,来阐述跑步过程的社会学意义。

1 跑者及其空间的概念界定

跑者,在本研究中具体是指现阶段经常参加跑步锻炼或比赛活动的业余跑步爱好者。列斐伏尔认为“空间是社会的产物”,是一种物质形态、象征意义和社会效用的三重复合体[1]。在国际学术会议中,对社会空间的理解有两种主流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社会空间是社会群体居住的地理区域;第二种观点认为社会空间是人类实践活动生成的生存区域[2]。本研究以第二种观点为理论支撑,定义跑者社会空间为由跑步运动所形成的个人占据的客观实在的范围,在表现形式上指由体育场馆、健身公园、城市交通等构成的城市空间;由自我认知、意识体验等构成的精神空间以及由众多跑者的交流互动所构成的社交空间。

我国基础教育关于应急教育方面比较薄弱,虽然我国近年来为加强应急能力采取了科普宣教工作,但是缺乏制度的约束,仅流于形式。欧美国家推行第一响应者制度,它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他们的服务属于志愿服务。二是他们的服务需要取得认证资格。国外还通过应急响应制度来提高公民的应急能力比如:欧美等国家, 美国国土安全部认为第一响应者是在发生突发事件时有充分准备,且是首先赶到第一现场的人,他们掌握着类似事件的信息,处理事件的资源和设备。这两种制度可以解决了我国在应急能力问题上的两个重要问题,即制度问题和组织性问题。有利于我国在应对突发事件时能有序参与。

2 跑者的出现

2.1 马拉松赛事的推动

2.1.1 萌生后的沉寂(1981年-2009年)

1981年首届北京国际马拉松赛的举办,虽然只有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86名男子专业选手参赛,但却标志着我国城市马拉松赛的正式起步。但当时跑步普及程度不高,参与跑步锻炼的人数较少。1987年大连举办的第一届万人国际马拉松赛,开创性的将普通大众引入跑步的潮流中(开设了5公里、10公里项目),为后续城市马拉松赛的成功举办提供了丰富的借鉴样本。1998年,北京马拉松赛开始吸收业余选手参加,马拉松运动正式面向大众。至此,参与马拉松运动的报名人数虽逐年有所递增,但尚未形成规模。马拉松在国内的发展步履缓慢,直到2007年国内全程马拉松完赛人数才首次破万,而且赛事数量只有14场,市场较为沉寂。

城市马拉松的火爆,给跑者们提供了更多的参赛机会,身体的流动具备了更大的活动空间。每逢跑步赛事的到来,天南海北的跑步爱好者,便会如约而至。在整个身体流动的过程中,机场、车站、地铁、酒店等就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与跑者进行着不同层面的交流。马拉松的比赛线路一般都会围绕着城市的自然美景、人文景观等重要地标,尽可能地展现城市特色,是绝佳的旅游线路。“用脚步丈量城市”“带着跑鞋去旅游”这些休闲理念的成立,依赖于马拉松赛事的火爆、依赖于城市间便捷的交通系统,赋予了跑者空间的流动性这一重要特征,衍生出了城市间的跑步生态圈。跑步,在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进行交流的同时,也与城市进行着交流。跑者通过“身体在城市中的移动”来认识城市、感知城市,用跑步与城市进行对话,影响与创造着更大的城市空间。

“寿比南山”“长命百岁”,从古至今健康长寿一直是人类的渴望和追求。而长寿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从世界范围来看,目前被普遍认为的长寿之乡有意大利的撒丁岛、日本的沿海地区、外高加索地区、巴基斯坦的罕萨、厄瓜多尔的比尔卡班巴和中国广西的巴马、江苏的如皋、海南的澄迈、新疆的和田地区;近观我国,截止2017年底,经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认定的长寿之乡共有78个县。从地理分布来看,中国的长寿之乡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占82%,其中广西(26个,33%)、广东(8个,10%)、河南(8个,10%)、山东(6个,8%)、贵州(5个,6%)、浙江(5个,6%)。

依据中国田径协会官方网站公布数据统计。

为了探究对外直接投资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因果关系,最优方法是测算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在投资前与投资后的企业绩效差异水平。但是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未投资情形是一种 “反事实”,故本文采用Heckman等 (1997)提出的倾向得分匹配法 (PSM)解决上述问题,同时可以控制上市公司样本局限的选择性偏差和个体差异所致的混合性偏差,有效规避对外直接投资的内生性问题(薛安伟, 2017)[11]。

表 1国内各类马拉松等路跑赛事的年度比赛场次(场)及人次(万)

中国竞技体育在北京奥运、广州亚运上大面积丰收,极大地触发了民众的爱国心和体育热。2014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为群众体育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民间办赛不再受太多的约束与限制,马拉松市场开始火爆(见表1),年度比赛场次翻倍增长,报名参与人数爆炸式增长。2017年全年,我国的马拉松赛事已经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234个城市,达到1102场,参与人次达到498万,而2016年、2015年的人次分别是280万、150万。阶梯式的数量增长说明在2017年有越来越多的人完成了从不跑步到跑步的第一步。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马拉松赛事场次将达到1900场,参赛人次超过1000万,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群众多层次、个性化、多元化的健身需求,以跑步赛事引领大众的体育参与行为。

2.2 新型社交媒体的兴起

2012年第一款带有社交意义的跑步APP咕咚出现,正值中国马拉松赛事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其功能的全面性及便捷性立即吸引了大量的跑友涌入咕咚社区,由“一人跑”发展到“一起跑”。有跑友感叹“加入一个跑团,和一群充满正能量的人在一起,每天不去跑步,不发朋友圈,就感觉自己堕落了好多”。2014年国内马拉松赛开启了抽签报名的方式,参赛名额一票难求。2015年1月,跑步APP悦跑圈首次推出了线上马拉松活动,用户按照要求完成操作,即可获得网络认证证书,甚至可以购买到完赛奖牌。线上马拉松的诞生,满足了跑友们参赛的需求,进一步增长了跑友对跑步活动的参与感,缩短了跑友与马拉松之间的距离感,完赛后认证和奖牌的颁发更为跑者增添了强烈的仪式感。这些新型社交媒体的出现,不仅方便了跑友与外界的交流,强化了跑友对外界的跑者身份,更是扩大与吸引了更多的民众加入到跑者队伍。

村上春树以其自身跑步历程中体验到的身心变化与延伸,以文字语言形式呈现其关于身体哲学的实证经验,意图将其流动性的生命经验(包括身体经验)传递至阅读者[5]。阅读者试图从文字中找到与作者共通的跑步体会,跑步时的身心感受得到跑者们的关注。每次跑步所带来的成就感,让跑者在身体和精神上都得到了放松,从而让他们更享受于跑步这件事情。这种认知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人们对跑步的理解与追求,影响着越来越多的民众加入跑者大军,进而产生更大的认知流动,形成无限的精神空间。

2.3 全民健身意识的觉醒

跑步的过程本质上就是身体在实体空间移动的过程。在城市中,跑者对跑步地点的选择,形成了以跑者为中心的城市社会空间,如北京的奥森公园、厦门的环岛路、珠海的情侣路、广州的天河体育中心等。伴随着众多跑者的到来,这些场所周边衍生出了城市中的跑步生态圈,比如寄存物品的托管站、供应饮料补给的移动小贩、提供专业指导的跑步俱乐部以及出售跑步装备的体育用品商店等。除了体育场馆,城市的江河湖泊、森林绿地等由于其清新的空气、开阔的视野、宁静的环境也成了跑者们最爱聚集的空间之一,这里的早晨及晚上随处可见沉浸在奔跑中的着装靓丽的跑者。

3 跑者流动空间的形成

3.1 身体的流动

北京奥运会在影响世界对中国看法的同时,给了普罗大众一个近距离欣赏体育赛事的机会,成了全民健身宣传的一个重要节点[3]。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民间办赛不再受太多的限制,极大地唤醒了全民健身的意识,预计到2020年我国群众体育健身意识普遍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明显增加,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7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将达到4.35亿[4]。相对于其它的健身休闲方式,跑步以其特有的便利性、开放性与包容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全民健身的队伍中。依据中国田径协会的统计数据,目前全国常年参与跑步的总人数已超过1000万人。

2.1.2 苏醒(2010年-2014年)与爆发(2015年-至今)

系统使用的无线传输模块是nRF24L01。nRF24L01是NORDIC公司设计的新型单片2.4GHz射频收发器件[9]。它包括频率发生器、功率放大器、晶体振荡器、调制器和解调器。输出功率、频道选择和协议的设置可以通过SPI接口进行设置。该模块具有极低的电流消耗:当工作在发射模式下,发射功率为-6dBm时电流消耗为9.0mA;在接收模式时为12.3mA;掉电模式和待机模式下电流消耗更低。

3.2 意识的流动

跑步之所以让人着迷,来自于每次畅快奔跑后所带来的成就感。不同年龄的跑者,跑步的意义千差万别。跑者对跑步的认知随着年龄的改变而流动,取得好成绩、获得健康、享受生活是这条认知线上的主流。跑步时的“无视一切”和更加自信的感觉,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身体激素水平的分泌变化所导致。而人不只是以生理学定义的肉体去行动,主要是以体验的身体进驻这个世界[5]。马拉松参赛名额的一票难求,促进了线上马拉松的诞生。线上马拉松满足了跑友们参赛的需求,也使跑步活动由“一人跑”发展到“一起跑”,进一步增长了跑者对跑步活动的参与感,缩短了跑者与跑者、跑者与马拉松之间的距离感,完赛后认证和奖牌的颁发,更为跑者增添了强烈的仪式感及跑者间交流的亲切感。

支持向量机(SVM)通过构建一个最优超平面又称为决策面,距离超平面最近的那些点,需要寻找到最大化支持向量到超平面距离的优化求解方式,使得在该超平面两侧距离该超平面最近的两类样本之间的距离最大化[12]。假定训练样本集为xi,yi,i=1,2,3,…,n,y=+1,-1为数据类别。SVM通过求解最优化问题来解决分类问题:

3.3 人际的流动

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跑步产生了健身之外的社会意义。跑者通过社交网络发布自己的跑步纪录、图像资料或心得体会等,借此得到朋友圈的关注、肯定与“点赞”,带来更多的成就感,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跑步是精英阶层的生活方式,坚持跑步可以让生活看起来更加丰富完美,并可以同精英们产生共同话题。跑者以自身形象做媒介,在进行体育健身理念传播的同时,还可以对人际关系的互动起到润滑作用[6],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实现共赢的社交空间。开放、包容、多元是跑者人际关系的重要特征之一,这种人际的互动随着跑友的流动而扩大,形成一种隐形的跑者人际空间。

跑者以青春亮丽的装扮、阳光健康的形象无时无刻地吸引着其周围人群的注意力,成为健康活力的象征。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更容易沟通交流,产生互动。在跑步的过程中,跑友之间的身份认同产生了流动,“跑者身份”成了一种可以代表个体归属的标签与符号,跑者们能够快速的结识并产生一种亲切感。这种亲切感削弱了跑友之间由于其它社会身份而造成的差异,在个体间快速产生连接,让个体快速融入集体,正所谓“天下跑友一家亲”。在跑团中,对于跑者这一身份的认同,使跑团成为一个开放包容的多元化空间,不同身份的人在跑团中融洽共处;同时弱化成员的其它社会身份,使跑团的粘性得到加强。跑者的身份认同还会主动扩散、吸引。当跑者对自己的身份产生强烈的认同时,其周围的人也将受到感染,尝试向这一身份靠近;当一个还不是跑者的人试图接过跑团时,跑团会表现出开放接纳的态度,表现出“授予”跑者这一身份的姿态。这种联系的产生,只会出现在类似于跑步这样的特定情形之下,这是人与人之间的流动所形成的跑者社交空间。

4 跑者空间带给我们的启示

4.1 政府要开发让民众乐于锻炼的空间

跑步是一项需要公园、操场等社会空间才能进行的活动,但对于城市而言,这类场所是十分稀缺的[7]。目前国内如火如荼的马拉松运动,折射出城市在其扩张的过程中,对居民户外活动空间的蚕食。“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马拉松比赛的服务对象以当地居民为主,它不单纯是一个体育赛事,更是对城市公共基础建设及资源整合能力的考验。数以万计的跑者奔跑在城市公共交通道路上,毫无疑问是对城市已经缺失的公共活动空间的一个重要补充;每日的清晨、傍晚奔跑在城市各个角落的不计其数的跑者,强烈影响、改变着城市的区位功能。当前我国的城镇化发展速度非常快,城市规模迅速膨胀,政府在规划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未雨绸缪,预留出供居民户外活动的绿色空间,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广大群众多层次、个性化、多元化的健身需求,吸引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加入体育锻炼中来。

4.2 社会要营造让民众享受锻炼的空间

远古时代,人类为了生存必须奔跑。随着社会的进步,当生存已不再是主要问题时,奔跑的意义也发生改变,运动休闲应运而生。休闲是人类最终的生活目的,它是一种思想或高尚的态度,不是游手好闲的结果[8]。由“身体的移动”所产生的跑者空间,是人类对自身健康的追求、对城市资源的整合、更是人类对现有生活方式的改变及精神生活的追求,“带着跑鞋去旅游”正是一种让休闲体育活动服务于人的发展与自我实现的过程。

一定意义上讲,跑步也是一种休闲活动,是目前城市人群最主要的运动方式之一。伴随着城市马拉松等路跑赛事的快速发展,几万名跑者同时涌上街头的马拉松比赛不再是对胜利信息的传递,也不仅仅是对身体极限体能的挑战,而是一种鼓励大家走到户外参与运动的邀请;跑者也不仅仅是乐在其中的参与者,更重要的是以其特有的品质影响和呼唤着民众参与到全民健身中来,通过身体力行引领全民健身潮流,使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信仰,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

4.3 学校要创造让学生参与锻炼的空间

慢跑(长跑)活动是在校大学生参与度最高的项目之一,而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及校运会项目中,学生最反感的却是长跑项目;近年来国内部分高校甚至取消了校运会长跑项目的比赛,这种与全民跑步热所形成的强烈反差值得我们每一位体育工作者去深思!传统的校运会比赛沿用的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理念,追求的是更快、更高、更强,以西方的竞技体育思维为主,强调的是竞技成绩、集体荣誉等的外在表现,忽视了学生的感观体验、休闲享受等这一内在精神空间的存在。而时下流行的欢乐跑、彩色跑、四季跑等民间跑步赛事,恰恰抓住了青年群体的这一心里特征,这也是参赛者趋之若鹜,赛事火爆的关键原因之一。目前校运会的长跑比赛不妨办成男女同赛、师生同乐的欢乐海洋,对每一名突破自我、坚持到底的选手给予公平的最高礼遇,更多的关注个体,让“校长给我们颁发奖牌”成为一种荣耀,真正体现重在参与,享受过程。

5 展望

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跑者规模还会继续扩大,跑者空间也会继续在改变,并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会出现跑者流失的情况,但新的跑者也会源源不断的加入,跑者空间会一直在动态平衡中寻求发展。当潮流退去,坚守下来的跑者会深刻体会到跑步所带来的非凡意义,以及更加纯粹的身心体验。跑者的社会空间,还会继续在流动。

(1)树脂脱附液经Fenton氧化+Ca(OH)2预处理后废水中的有机物得到很好的去除,TOC去除率在53%左右,UV254去除率在44%左右。

参考文献:

[1] 叶涯剑.空间重构的社会学解释—黔灵山的历程与言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48.

[2] 谭日辉.一个南方城市的空间社会学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53.

[3] 路毅.马拉松热的文化探源[J].体育文化导刊,2017(1):57-60转64.

[4] 中央人民政府官网.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EL/OB].[2016-06-23].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6/23/content_5084564.htm.

[5] 李玉强.马拉松身体文化现象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5,37(5):1-5转32.

[6] 王志威.论对外文化软实力中的体育路径[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4):45-47.

[7] 张冲,过家锜.马拉松与社会空间:中国的马拉松比赛[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1):88-89.

[8] 王志威.英国社区体育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1:)16-21转79.

The Formation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Runner Space

Zhou Huafeng

Abstract: Running is the movement of the body in the physical space. With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the participants, running has derived the social function of strengthening the body, and has given more social meaning to the participants. This paper uses interview method, observation method, etc.,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running enthusiasts, and finds that the space generation of runners is related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 marathon and other road running events, the rise of new social media and the awakening of national health consciousness. Conclusions: running enthusiasts deconstruct the urban space, cognitive space and social space during the "body movement", and derive new social phenomena such as running ecosphere, running culture, running friends social circle. Meanwhile, the mobility of runners countributes more meaning and value to the sport.

Key words: run; runner; social space; mobility

中图分类号: G8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256( 2019) 08-0035-3

doi: 10.19379/ j.cnki.issn.1005-0256.2019.08.017

基金项目: 2017年度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2017GZGJ80)

作者简介: 周华锋(1979-),男,山西临汾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作者单位: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642

South China Agriculture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Guangdong, China.

标签:;  ;  ;  ;  ;  

跑者流动空间的形成及启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