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性的激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主体论文,语文论文,学生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气氛沉闷,教师精疲力竭,学生收效甚微。一直沿袭“教师讲,学生听”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思想受到严重的束缚和压抑。如何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愿学、乐学、会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一直是广大语文教师努力探讨的一个重大课题,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感受与做法。
一、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性的依据
激发学生主体性最有效的途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对语文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教学之中。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古代教育家朱熹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叶圣陶先生曾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己学,是无论如何学不好的。”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爱因斯坦强调:“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
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目的、意志与兴趣,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动机,在多数情况下,直接动机更能推动学生去学习,教师要根据这个特点,随时启发学生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素质教育是适应人的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需要,注重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强调开发人的潜能,着重培养人的个性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把注重“教”而忽视“学”,转化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性的技巧
1.激发兴趣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激趣方法种类繁多,有导课激趣、故事激趣、提问激趣、目标激趣、爱好激趣、手段激趣、情感激趣、情景激趣、语言激趣、表演激趣、竞赛激趣、想象激趣、媒体激趣等等,教学时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下面浅谈其中几点:
导课激趣: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教师设计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能使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例如《安塞腰鼓》一课。同学们你们看过赛龙舟吗?那么你们又有没有看过安塞腰鼓?现在让我们随着课文一起去领略黄土高原的风土人情。这里以学生熟悉的赛龙舟导入不熟悉的安塞腰鼓,使学生有尽快阅读课文的欲望。
故事激趣:叙述性较强的课文,采用故事激趣能使学生尽快地了解课文的故事梗概,总体把握课文内容,为人物分析,赏析文章,作好铺垫。例如《守财奴》《陈奂生上城》《我的叔叔于勒》等课文都可选用这种方法。
表演激趣:表演是学生极感兴趣的事。教学过程中,把易于角色扮演,故事性较强,表演难度不大的课文由学生自主改编成课本剧,自导自演,在无限兴趣之中掌握课文内容。例如《皇帝的新装》,课前让学生按不同的角色,分别扮演皇帝、大臣、骗子、小孩、老百姓。使学生在表演中体会人物的语言,把握人物的性格。
竞赛激趣:课堂上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比赛的形式来活跃气氛,增加兴趣。特别在教说话训练课时,采用这些方法,让学生踊跃发言,积极参与,使课堂充满活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如让学生进行“这就是我”说话训练时,先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活动小组,让同学们在小组中介绍自己。然后由各小组推荐几位同学在全班作自我推荐或自我介绍,看谁最能说出新意,说出个性。
媒体激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教学改革的不断更新,多媒体已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课堂,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加强直观形象,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训练思维力,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如教《看云识天气》可让学生观看“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资料片,然后请学生熟读第1段,尽情想象蓝天白云的奇妙变化,最后让学生模仿写一段话,并请同学们做出评价。
2.营造气氛
(1)民主气氛:学生的学习只有在民主、平等、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教学作风必须民主,课堂氛围要相对宽松自由,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即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学习个性,让学生有自己读书,自己寻找答案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得,读有所创。教师要以平等的姿态同学生一道质疑答题,相互讨论。教师对于学生的见解、感受,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哪怕只是一点,都应给予肯定表扬。
(2)讨论气氛:语文课堂上多进行讨论,能够营造一种民主、平等、温馨、竞争的学习氛围,学生兴趣浓厚,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中积极思维,相互启发,智力得以开发,语言表达能力得以增强。教师要参与学生讨论,并适时给予帮助,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探讨。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信息的交流和流动中,产生碰撞和置换,不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和实现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实践证明,讨论方式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彻底扭转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这种状况的有益方式。
3.激励措施
(1)鼓励质疑:洪镇涛先生说,不断地质疑问难,并挑起争辩,创设一种思考的情境,改变学生在课堂上通常有的那种松弛的心理,让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紧张的、活跃的状态,“迫使”他们主动去思考、去探索、去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来解决面临的问题,并且把思维的触觉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因此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特别是不同于教师和教材的见解,改变学生总是跟着教师和教材转,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局面,使学生敢于打破思维定势,发展求异思维。
(2)激励表扬:激励教育的实质,就是激发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教师要及时正确地对学生进行激励、鼓动、表扬。“说得真好”“太精彩了”“你一定会成功”……不知不觉中,学生的信心增强了,积极性也会随之调动起来。一次表扬胜过千次批评。特别对学习较差的学生,注意设计一些浅显的题目,让他们回答,只要回答出来,就立即给予表扬、鼓励。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浓厚了。
(3)享受成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发现的欢乐。布鲁纳提倡用“发现法”来学习,他认为学习的方法是“发现”,或者是探索。他指出:“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未知晓的行为,正确地说,发现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发现法”的基本点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创造能力,运用发现法进行语文教学,分析课文时,不是用传统的“老三段”的分析方法(即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而是尽力引导学生探讨理解分析课文的途径,也就是说尽力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研究的过程,并对学生的“发现成果”做恰当的评价,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享受发现的欢乐,从而激起强烈的参与欲。
三、激发学生主体参与应重视的问题
1.努力提高教师的素质
首先,转变观念,确立学生主体观。要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最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学生观上的一个重要转变是意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除了要让学生理解所教的内容之外,还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追求卓越和专业成熟,他们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接纳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教学中教师要建立民主、平等、尊重、理解的师生关系,并把这种关系渗透到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放开手脚,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改变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其次,具有广博的知识和终身学习的理念。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高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教师的知识结构的更新和优化需求越来越强烈,因此,要求语文教师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而民还要拓展学科以外的广博的知识,使自己的知识不仅“专”而且“广”。更要明确教师知识结构发展的重点转移到了学科教法知识的应用上来,转移到了研究学生的学法上来。只有这样才能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用全新的视角进行教学。同时,教师应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不断丰富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完善教学艺术,提高育人能力。
再次,教师要做一个有情的人。很难想象,一个感情麻木、上课毫无激情、对任何事情都无动于衷的老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的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的情感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是学生思维的激活剂,教师应用他充满的感情,飞扬的激情,感染学生,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从而使学生对教学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要做到这样,教师必须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情,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必须对学生充满爱心,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最后,教师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作为一个有素养的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承认学生中知识、智力水平发展的不平衡,有差距;允许学生参与程度的快慢不一。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课堂上既要让先进生吃饱,又要让学困生吃好。要特别关爱学困生,创设机会,让他们展示自己的优势。例如提问,设计一些相对容易的问题,让他们回答。也可根据他们各自的特长,让他们有机会动手,动口。如有的学生擅长朗读,可以让他多朗读;有的学生擅长表演,可以让他参加课本剧的表演;有的学生字写得好,多让他上黑板做练习……总之,尽量挖掘他们的长处,多给他们机会,每个学生都会找到自己的位置,最终有所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调动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积极参与意识
(1)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首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想让学生感兴趣就要研究学生的特点。我们的学生正处于信息、观念迅速发展的时代,他们的一切行为都是从“自我”出发的,是以展示自身的能力和价值为目的的,他们非常渴望别人对自己的认同,个性、表现欲非常强烈,凡是具有自我肯定性质的工作都乐于去做。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创设平台,让他们展示自己,让他们得到他人的认可,那么,他们就会“我要学”了。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一切教育教学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为其接受。课堂上必须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上,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他们自己去学,独立探讨,猎取知识,从中真正体验到亲自参与知识的情感,产生自我肯定的体验,把学习看成一种既紧张又愉快的求知增能的活动,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可征求学生的意见,喜欢怎样上,不喜欢怎样上,教师根据此对教案作适当调整。还可以在一定的时间段里,把讲台让给学生(特别是古诗文的教学),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的资料,充分的研读课文,自行解决一些疑难问题,并借登台之机解答他人的疑难,让他们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
(2)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首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积极思考,大胆回答问题;参与讨论,踊跃发言。其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对社会和科学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态度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把课堂教学过程扩大到社会实践中,沟通学校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把课堂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开发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参与意识的培养,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心理素质基础,达到了语文教学的目的。
事实证明,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的方法和渠道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挖掘、总结,相信我们的课堂就会充满生气、活力,我们的语文就会成为学生愿学、爱学的语文。
标签:中学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