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经济伦理学之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伦理学论文,我国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伦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引起我国理论界的关注已有10年左右的时间,近两年来大有蓬勃兴起之势。这不仅因为研究队伍和研究基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还因为学科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加强,学科理论体系正在逐步形成、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从伦理角度作伦理透视或伦理支撑。本文将对经济伦理学这一发展态势谈些粗浅的看法。
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许多学者力图在基本范畴、基本命题和学科研究切入口上有所突破和建树,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许多具有创造性、建设性的思路。
1、关于经济伦理和经济伦理学的学科界定
有作者指出经济伦理学是经济活动中的伦理精神、伦理气质及其理论形态。认为,经济伦理指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伦理精神或伦理气质,或者说是人们从道德角度对经济活动的根本看法;而经济伦理学则是这种精神、气质和看法的理论化形态,或者说是从道德的角度对经济活动的系统理论研究和规范。有作者则强调经济伦理是经济行为之道德观念及其认识和评价系统。认为经济伦理,就是人们在现实的社会经济活动中产生并对其评判和制约的道德观念。并指出,经济伦理有两方面内容,一是指产生于人们的经济生活和经济行为中的道德观念;一是指人们对这种道德观念的认知和评价系统。还有作者指出,经济伦理是善恶意识、行为规范,认为经济伦理是在经济领域中,一定社会或阶级用以调节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社会团体与团体之间利益关系且能以善恶进行评价的意识、规范及行为的总和。有作者具体地给经济伦理学定位,认为经济伦理学是研究社会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和直接产生于人们经济生活和经济行为中的道德观念的科学。另有人将经济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概括为对经济行为的合理性的价值论证。
以上对经济伦理和经济伦理学学科界定虽不完全一致,但都试图从经济与伦理的内在逻辑联系中进行确认,对经济伦理学学科的创立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然而,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创立,学科定位需尽可能贴近学科本身。我认为,经济伦理学的学科界定,至少应确认以下几个基本观点:第一、经济伦理学是研究经济现象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并揭示经济现象中道德形成、发展及其作用的规律的科学;第二,经济伦理学要探究“经济人”和“道德人”的逻辑关联(有学者称之为“价值同构”),从而揭示经济活动中人的全面发展之体现和作用;第三,经济伦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它既是经济活动的道德及其价值论证的理论体系构建,又是经济行为规范与行为方式之构架。这里的价值论证与规范构架是其学科的本质特点。因此,我认为,经济伦理学是研究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完善人生和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基本规律以及明确善恶价值取向及其应该不应该行为规定的学问,
2、关于经济与伦理的逻辑联系问题
对这个问题理解如何,直接影响到经济伦理学学科体系创定的成熟程度。为此,许多作者都从不同角度展开了论证,并提出了一些具有重要理论价值的命题。有作者从公平与效率关系上来说明经济与伦理的关系,认为公平与效率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并相互促进的,在现实经济活动中是可以兼得的。指出,公平是提高生产效率的有效手段 ,没有平等生存的基本条件,没有机会均等,缺少公平竞争的有效规范,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效率;同时,效率是维系社会公平的物质保证,在一个没有效率且物质财富匮乏的社会里,社会公平只不过是一句空话。还有作者类似地进一步提出,一个经济体制如果没有寻找到自身运作的直接动力源,即理性的伦理精神,那么它的存在及其合理性就会遭到怀疑,同样,一个经济体制由于无效率而不能满足人的根本需要,不能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维护它就不仅是不合理的,而且是不道德的。因此,该作者进一步认为,若将一个既有高度的效率,又充满人间温情的理想境界变为社会现实,则离不开经济学和伦理学的结合。而把二者结合在一起的理论生长点,只能是“经济人”和“道德人”的统一。至今理论界对效率与公平有一较权威性提法,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是侧重经济发展角度来理解。就伦理角度来说.效率和公平应该是互为支撑、没有矛盾的,人为地分开两者,必然会出现顾此失彼现象。
还有作者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来确认经济与伦理的密切关系。认为市场经济没有心脏和大脑,它必须靠若干“规则”来规范它的运行机制,用这些规则来调整它的运作方向。因此,市场经济不但是法制经济,也同样是道德经济。
以上各种观点均不无道理,都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经济与伦理的逻辑关联。但是,我认为经济与伦理的必然联系不能仅仅从外在因素或两者的相辅相成之一般视角去论证,还应该深入经济现象或经济行为的内部去探索。就经济的动态和静态两个角度来考察,我近年来提出的以下命题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成熟的、完善的经济和社会主义伦理是互为存在条件的。
第一,“道德是动力生产力”,“道德也出生产力”。从生产力要求来看,人的素质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其中人的道德素质是基础性素质和核心素质。只有在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存在及其存在的意义,明确并确定崇高生存价值取向的基础上,人才能树立一种进取精神,才有可能以创造性劳动去改造、发展和充分利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另外,生产力内部各结构要素的协调,并不是简单的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的协调,而是人与人之间各种利益关系的协调。因此,生产力内部各结构要素之间的关系,说到底是一个伦理道德关系。只有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实现了最佳协调,生产力发展水平才有可能提高。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最基本目标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并进而实现最佳经济效益。而资源的合理配置,主要地应理解为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实现最佳存在形式,其能量亦能实现最佳程度的发挥。物质资源是“死”资源,人力资源是“活”资源,假如前者离开了后者,资源就不能作为“资源”而存在;后者离开了前者(尽管这是不可能的),人作为人而存在将失去实质性的意义。人的素质尤其是人的理性素质是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能否实现合理配置的根本。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理性经济、道德经济。
第三,“道德是经济运行之无形资产”。经济发展,高效益的实现,往往取决于作为无形资产的企业及员工的道德觉悟。企业的管理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经营观念,努力做好协调人、完善人和激励人的工作,把人和人的素质放到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制高点。同时,企业的信誉、企业理性形象,也是企业生命力之重要源泉。丧失了信誉将会丧失企业的一切活力。因此,企业伦理道德作为无形资产,往往比有形资产更重要。
第四,“名牌产品既是物质实体也是伦理实体”。大凡名牌的创立除体现企业资金实力和技术水平外,还内涵着企业员工的责任和质量意识,以及企业内部的协作精神和精心服务于社会的态度。所以创“名牌”首先应该是树立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取向,坚持一流的质量意识、一流的协作精神和一流的服务态度。
第五,“伦理协调也是管理”。在经济管理尤其是企业管理工作中,伦理手段是管理工作的一大支柱。任何一项管理工作都要首先管好人.提高人的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同时还要协调好各种人际关系,形成“1+1>2”的合力,从而促进各项经济工作的顺利开展。
3、关于道德标准与经济目的问题
有作者认为,经济的发展不能以道德为标准,其理由是,许多从道德上看是恶的东西、不好的东西,从经济规律的角度看都有其产生、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和历史进步性。持这种观点的人并举例说,“一切向钱看”从道德上讲当然是不可取的,但它却符合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客观规律。还解释说,因为商品经济发展的动力就是每个商品生产者、经营者都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这个利益的具体化就是钱。还有作者认为,真正按道德标准搞经济,无法实现经济增长的目的。并指出,既然讲道义讲奉献,利润就难以实现其最大化,有时还会出现亏本的经济活动。
以上观点割裂了道德标准与经济目的之间的关系。如不澄清这个问题,将直接影响到经济伦理原则的确认和阐释。我认为,不讲道德而赚钱、且符合经济发展规律,这只能是非理性经济体制下的特有现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规律应当具有充分的伦理性。在经济运行过程中,违背了伦理就意味着破坏了基本经济规律。离开了人的理性完善和人际利益关系的和谐协调,经济规律如何发挥作用?又如何实现“向钱看”?这种“向钱看”又有何意义呢?再者,讲伦理就等于不赚钱,不是等于说赚钱的都是恶行吗?这在理论逻辑上也是讲不通的。
事实上,从可持续发展观来看,经济目的的实现必须符合社会道德要求,决不允许有不符合道德的短期行为或局部利益行为。同时,道德标准一定是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标准,理想性是其基本特征。故道德标准与经济目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是完全统一的。
4、关于经济伦理学的研究方法
对于经济伦理学的研究方法,有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经济伦理学可以运用描述的、元理论的和规范的三种方法。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等手段,描述性地研究经济生活中的道德现象,为人们确定正确的经济伦理规范开阔视野、深入认识。运用分析哲学提供的手段,分析经济伦理学理论系统中的命题、概念及其论证方法,使人们在确定经济伦理规范时能概念清晰、推理正确。运用规范方法,论证善的和正确的经济行为的基本原则和规则,对涉及经济伦理规范的典型事例进行分析,使人们能选择经济生活中的正确价值和目标。作者这一研究方法的主张符合经济伦理学学科建设的基本要求,学科特色也比较明显,离开其中任何一种方法,经济伦理学的创立和发展将会产生缺憾。
但是,社会经济活动是复杂的,不管用何种方法,其基本前提必须是要有针对性。一方面,经济活动是务实活动,伦理道德是其组成的要索之一。因此,研究经济伦理学需要从最基本的经济行为入手,揭示伦理道德与经济活动的耦合点、动力点和目标与理想的一致点。另一方面,经济活动是人类意识活动、生存活动和生产活动的综合体。它既是人类理性认知的集中体现,亦是人类衣、食、住、行的基本手段。因此,研究经济伦理不仅要在把握人类经济活动主体结构基础上全方位把握人类经济伦理观念及其理论模式,而且要在微观上探究人的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基本目的,并弄清楚人的经济伦理情感和经济伦理观念的形成过程及其规律。再一方面,经济伦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其学科初创阶段,应该避免泛谈一般方法或就方法谈方法,当务之急是深入经济活动之中,开展广泛的调查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才能有血有肉地揭示社会主义经济伦理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其学科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从我国现有的经济伦理学研究成果来看,人们还只习惯于学科研究方法的一般套路,注重理论推导,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全面地、系统地把握不够,为此,我认为,多搞一些实践研究,多出一些有份量的调查研究报告,将是经济伦理学创立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依靠。
就宏观角度来着,我国的经济伦理学研究,目前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第一,应首先寻找创立经济伦理学的客观依据,力戒刚起步就试图创立一个理论体系的一蹴而就思想。第二,剖析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要有广泛性、代表性和系统性。唯此才能构建系统的经济伦理学理论。第三,坚持历史研究与现实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使经济伦理学理论的研究实现全方位的建构。
5、对传统思想的批判继承
我国有没有传统的经济伦理学?对于这个问题理论界有明显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我国历史上的儒家为代表的传统学说没有经济伦理思想,儒家不谈经济哪来经济伦理思想。这种观点显然没有真正理解“经济”是什么。另一种意见认为,研究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伦理学,必须研究传统伦理理论,这不仅能体现我国经济伦理学的民族特色,而且将会有重要的现实启迪意义。
我倾向于后一种意见。我国传统的经济伦理思想是传统思想发展史上的一颗瑰宝,不能忽视。诸如德性主义、功利主义、理想主义、自然主义等经济伦理思想流派,都有其独特的思考角度和思维方式,尤其是义利之争形成了各种流派的思索主线,这就客观上形成了我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历史“画卷”。而且事实上,作为传统经济伦理思想主线的义利之争也客观上成了我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基础性理论思路和思考方式。因此,挖掘我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的精华是研究和完善当代经济伦理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