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汕尾供电局 广东省汕尾市 516600)
摘要:实现电力系统的配电自动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供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为用户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最大限度的满足用户越来越高的要求,电力行业在整个经济社会的建设过程中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尤其是在电力网络改造的深度发展趋势之下,大量的电力自动化管理设备开始运用到系统当中。
关键词: 电力配电系统 自动化 问题 解决措施
引言
配电自动化技术是把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数据传输控制技术等结合在一起,利用其对配电网进行日常的监控与统计,在配电网出现故障时能够在第一时间内作出相应的反应并采取一定的维修补救措施。在通常的情况下,发展城市配电系统的的自动化需要对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刻地了解,结合一定的理论知识进行科学合理的统筹规划,做好项目中的每一步工作,确保工作的合理有效性。
1.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管理现状
现代经济社会对于电力事业的发展要求主要表现在电力供应的安全性、稳定性、经济性、优质性等方面。而现代经济社会对于电力系统的发展要求主要为实现全自动化电力系统运行。在这些要求的基础上,电力系统所涵盖的自动化技术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实现了由低级向高级的转变,还实现了由局部向整体的转变。
如果从设计层面进行分析,则要求电力系统能够通过对多机系统模型的科学试验,来实现解决问题的目的:从管理层面进行分析,则要求电力系统能够实现智能化管理及优质性管理:从理论层面进行分析,则要求现代控制理论能够被融入电力系统自动化管理过程当中。因此,现阶段,我们必须将重心放在电力系统自动化管理中所存在问题的分析及改善方面,并针对这些问题展开更加深入的创新,实现电力系统自动化管理的智能化、优质化、经济化。
2.配电自动化存在的问题
(1)功能设计的单一问题。应用配电自动化系统,提高供电可靠率,似乎成了功能设计的传统思路。但据电力可靠性中心简报数据表明,现阶段影响供电可靠性的主要因素不是配电网的故障停电,75%以上的问题出于按照固有传统周期例检方式导致的人为预安排停电。只有在提高管理水平,当故障停电时间等于或大于预安排停电时,才会体现出这一功能的作用。
(2)配电自动化由单纯的配电监控与数据采集(SCADA)系统加配电自动化(DA)转向具有DA、配电管理系统(DMS)、地理信息系统(GJS)等较完整的配电自动化实时及供电企业管理系统,配电主站系统也由借用调度主站系统逐步转向选择面向配电自动化应用的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
(3)设备选择中的盲目求新。缺乏通盘考虑,忽视自身基础,盲目在局部设备上求新求好,结果新设备上马、老设备犯卡,无法取得整体优化的效果。
(4)系统结构设计中的顾此失彼。在功能设计中缺乏统筹兼顾,出现控制端与主站功能不匹配、通信通道容量不足、一次网架设备不适应,把先进的配电自动化系统装在陈旧的配电网架上,其效果难以实现。
(5)管理体制与管理机制中的传统弊端。配电自动化系统主要覆盖生产、营销两大专业,如果还强调垂直职能专业管理,没有条块结合分工协作的保证措施,再好的系统也举步维艰。同时,在系统功能设计中,还存在传统管理机制中的重系统、轻客户;重技术、轻管理;重形式、轻实效的思维定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6)GIS还是孤立的静态设备管理系统而不是动态的实时GIS,将SCADA和地理信息统一起来。
(7)配电自动化系统功能规范行业标准虽然已经颁布,但要解决各地配电自动化的不规范问题,仍需要一个过程。
3.优化配电网自动化的技术管理措施
3.1加强配电自动化通信系统的建设
在配电网自动化系统中,各子层与配网系统主站之间要进行信息数据方面的沟通交流,因此必然需要通信系统的技术支持。建立一个具有较高稳定性的安全可靠的通讯系统是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建设的保障。
一般来说配电网的系统结构复杂,各个终端所产生的信息量是不同的,所以需要结合运营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通信方式。一般配电网自动化系统中,各设备一般是处在相对较差的运行环境中,所以在选择通信设备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到设备的可靠性以及是否便于维护。所以选择的通信设备一方面要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两一方面又要适应较差的运行环境。
配电网自动化系统搭配的通信主要有电话线、光纤、双绞线以及无线通信等方式。简单来说,光纤通信的可靠性非常高,传输的信息容量也较其他方式多出很多,但是成本相对较高,在施工方面的灵活性不够强;通信电缆则与光纤相反,其施工比较简单,成本也低廉,但是存在严重的线路衰耗,并且抗干扰能力不强。因此在进行选择时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通信方式。
3.2完善配网自动化运营管理机制
要实施配电网自动化科学合理的管理,需要各个部门协调配合,主要是需要进行调度、配电以及通信等各方面的管理。配电网自动化建设的规模都较大,覆盖面积较为广泛,用到的设备设施数量多,产生的数据信息量也较为庞大,在运营管理方面存在着非常多的困难。如果运营管理工作不到位,那么就不能很好的发挥出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的功能,所以完善运营管理机制,努力提升管理与维护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在实际管控过程中,一是在选择人员上,要尽量选择一些经验丰富、对配电网自动化技术比较熟悉的工作人员,进行硬件改造、开发等工作;二是要积极进行教育培训工作,组建一支综合业务水平过硬的队伍,在对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的故障处理、设备维护和操作等工作中能够胜任;三是要建立健全配电网自动化系统运营的管理机制,完善管理制度,让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的工作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3优化配网自动化中的馈线自动化
馈线自动化作为配电网自动化系统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配电网自动化的核心和基础,要想更好的达到配电网自动化,就必须从馈线自动化的优化工作开始。一是采取分布职能模式,让馈线自动化的测控终端自身拥有对故障现象判断、隔离以及重新进行网络构建的能力,馈线自动化能够智能的进行故障隔离措施;二是可以选择集中智能模式,测控终端自行判断后的故障现象传送到相应的子站或者主站对故障进行定位,之后再向测控终端传达故障隔离的指令;三是半自动化模式,这是对集中智能模式的简化,这种模式下故障信息需要向主站传达,通过当值调度员的分析来识别故障,从而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4.结束语
配电自动化及管理系统是提高供电企业和用电客户利益的重要措施,其应该遵循可靠性、可行性、实用性、可发展性的原则,有效地完成各项功能的集成,并实现资源共用、信息共享,因此配电自动化的发展是电力系统的一场技术革命,它的发展完善必将给供电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张衡,张建园.小议配电网自动化[J].技术与市场.2014,(08).
[2]麦海波.配电网自动化技术问题的探讨[J].技术与市场.2012,(12).
[3]王黎明.配电网自动化的发展与实践[J].硅谷.2014,(03).
论文作者:杨裕宇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6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8
标签:配电网论文; 自动化系统论文; 系统论文; 电力系统论文; 设备论文; 故障论文; 主站论文; 《电力设备》2016年第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