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文化与旅游_文化论文

竹文化与旅游_文化论文

竹文化与旅游,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与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竹文化的深厚意蕴

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的全部生活意义及其存在的价值。它不仅有维护社会体系的功能,也是指导人们社会行为的规范。如果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看,竹文化就是竹产地居民以不同形式的文化特征所构成的以竹为载体的文化复合体。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历史现象,竹文化还处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

中国由于地域广阔,竹类资源十分丰富,据《中国植物志》记载,我国竹种是世界的三分之一,约400种。我国是世界上竹类最多,数量最大的国家。古代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湿润,也曾是竹的重要生产区(注: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气候变迁的研究》。)。《史记·货殖列传》在叙述各地物产时言:“夫山西饶材、竹、玉石、……渭川千亩竹”。三国时期竹的生长线北到今内蒙一带,构成了较大范围的“竹生长圈”。

竹是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载体的植物。起先以其实用功能为先民所重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用竹也是善于用竹的国家。竹子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文明的源头,无处不打着竹的烙印。世界著名的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称中国古代文明是“竹子文明”。在汉字的结构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竹字作部首的,如:篮、箩、篓、笼、简等。我国最早的歌谣《弹歌》中有:“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描写狩猎者将竹制成箭矢用于狩猎的史实,表明竹曾是人类与大自然抗争以谋求生存的最早工具之一。如果说这仅是物质生产“工具”,那么,《诗经·鹿鸣》迎佳宾和《穆天子传》中西王母为穆天子吹笙鼓簧的记载(《世本·作篇》:笙簧及女娲派人采竹制作),又证明竹早已活跃在先民的精神生活领域。《诗经》中提到的竹和竹制品就达40处之多,如《大雅·行苇》:“或肆之筵,或授之几”,筵是竹席,上古款待宾客是席地而坐,后来又称酒席为筵席。《召南·采蘋》:“于以盛之,维筐及筥”。筐、筥都是盛物的竹器。《小雅·斯干》:“如竹苞矣,如松茂矣”比喻人事兴旺。可见《诗经》时代竹所涵蕴的文化要素。春秋时期,竹器名目繁多。当时的编织业已相当发达,能够制作精美的竹席,早期的如吴兴钱山漾就出土两百余件春秋时期竹编和芦席(注:《吴兴钱山漾遗址第一、第二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0年第2期。)。再如福建武夷山白云崖洞墓出土的二件精细的竹席(注:《福建崇安夷山崖洞墓清理简报》,《文物》1980年第6期。)。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整个世界范围内几乎都经历了“自然崇拜”这样一个时期,人们崇拜日月星辰、动植物,将其作为神灵来祭奠供奉祈求保佑。在先民的眼里,秋天某些林木的光彩逐渐消退,竹却一片青葱。这种景象似乎暗示:竹是一种更神圣的生命住所,超乎季节变换之外,像俯视它的苍天一样永恒。庄子也视竹为神物,并说凤凰“非竹练不食”,称竹为鸾凤之食,则进一步增添了竹的神秘色彩,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对竹的内涵意蕴及其潜能产生神秘联想,并由畏惧而产生崇拜。如“竹者即此原始苗族之图腾树也”(注:《苗瑶之起源神话》,《民族研究集刊》1946年第2期。)。我国民间有祭竹求雨的习俗。唐代韩愈《祭竹林神文》:“是甘是宜,雨则时降。神无爽其聪,永享于人无愧”。我国民间祭雨常采用“祭龙”的方式,在这里竹被当成龙的替身来祭祀,俨然为人类的保护神之一。正因为如此,竹也常常与龙联系在一起。龙是中国最具有权威的神灵。夏代曾把它作为图腾来崇拜,以后发展为整个中华民族的象征。竹的龙性文化效应,也引起了历代文人的关注、认同和阐发。唐代李贺《昌谷北园新笋》诗云:“君看母竹是龙材”。唐代梅尧臣《乾明院碧鲜亭》诗云:“怀衣削发远尘垢,蛇祖龙孙生屋后”。苏轼《傅尧济源草堂》诗云:“邻里亦知偏爱竹,春来相与护龙雏”。宋代释赞宁《笋谱》谓:“俗闻呼笋为龙孙”。在此,竹的文化意蕴得到升华和稳固。

由于人们对竹子的认识渐深,利用渐广,所以我国历代学者对竹子的论述不少。晋代戴凯之的《竹谱》则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竹子的著作。竹子以其特有的物种属性和形态,深受人们的喜爱。东晋有“竹林七贤”,唐代有“竹溪六逸”。竹子与松、梅并称“岁寒三友”,又与梅、兰、菊并称花中“四君子”。竹子与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苏东坡曾经说过:“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竹子,挺拔苍翠,质朴清新,俊秀淡雅,在历代文学家和艺术家的笔下,它是高洁、坚贞和谦虚的象征。将竹子作为称颂对象的绘画和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化史上比比皆是。画竹最有名的,在唐代有吴道子、萧悦等人。白居易说:“萧郎笔下独写真,丹书以来唯一人”。在五代有黄荃,他画竹“能状竹意,是得竹情”。宋代有文与可,苏轼说:“文可之与君,可谓得其情而尽其性矣”。清代有郑板桥,他画竹“脱尽时俗”,别具一格,有关竹的诗、词、曲调更是不胜枚举,或赞它的美姿,或赞它的品格;或直接描述,或拟人化,都赋予竹子美好的形象和高尚的品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对中国传统伦理、人格观念的形成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竹子虽无美丽的花朵,而品格深为人们所敬重。白居易赞美竹:“竹似贤”,“竹性真”,“竹节贞”。真是“根生大地,渴饮甘泉,未出土时便有节;枝横云梦,叶拍苍天,及凌云处尚虚心”。人们称赞竹子是“东方美的象征”,人们誉中国为“竹文化的国度”。竹文化所具有的广泛的吸引力,正是竹文化旅游市场的潜力所在。发掘利用竹文化,发展竹文化旅游,对丰富旅游内容,提高旅游文化品位,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和发展旅游业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注:张跃西:《发掘竹文化旅游资源》,《中国旅游报》1994年3月10日。)。

二、以竹为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

1.竹与中国园林山水

中国园林一直被称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倍受东西方人民的喜爱。竹子在中国园林中运用相当广泛,成为中国园林的特色之一。

用竹子造园的最早记载见于《拾遗记》:“始皇起虚明台,穷四方之珍,得云冈素竹”。唐宋时期,文化艺术达到空前繁荣,诗、书、画发展,特别是竹诗、竹画盛行。竹子用以象征文人的气节,文人墨客从不同角度欣赏和歌咏竹子,写出了竹子婵娟挺秀、飘逸萧洒的风姿;虚心高洁、傲雪凌霜的神韵。这时期中国园林在魏晋、南北朝“自然山水园”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唐朝文人王维规划的“辋川别业”中就有“斤竹林”、“竹里馆”等竹景。北宋皇帝宋徽宗赵佶亲自规划的“寿山艮岳”是北宋山水宫苑以竹造园的典型。北宋李格非《洛阳名园记》及南宋周密《吴兴园林记》中可了解到竹子造园在唐宋两代已相当广泛,达到“园园有竹”的鼎盛时期。明清园林继承了唐宋传统,且形成了地方风格。其中以宅园为代表的江南园林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园林发展的一个高峰。竹子与山石、水体、建筑等结合及其组成的竹林景观,是江南园林、岭南园林的最大特色之一。竹子园林发展进入成熟阶段。计成的《园林》、文震亭《长物志》等都对竹子造园作了详尽精辟的论述。沧浪亭、狮子林等苏州六大名园及扬州个园、惠州逍遥堂等在竹子造园上技艺相当精湛,成为典范(注:关传友:《中国竹子造园史考》,《竹子研究汇刊》1994年第3期第53页。)。

盆景是中国园林发展的重要分支。以竹子为材料制作的盆景从宋代的诸多名人画卷上可以看到。到明清时期,“岁寒三友”类盆景广为流传。《考盘余录》、《群芳谱》等都对竹子盆景制作和欣赏进行了介绍。竹子盆景发展到今天出现了许多精品。如周瘦鹃先生的《竹林七贤》、《竹趣图》等,还有扬州的《潇湘流水》、《翠野图》、《竹林逸隐》、《东坡遗风》等一大批竹子盆景珍宝(注:金沙等:《竹子与中国园林》,《竹子研究汇刊》1993年第1期第72页。)。

中国园林中的竹园、竹景、竹盆景在今天的旅游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著名的竹园林有成都望江公园、九江翠竹园、上海浦东的竹园新村、都江堰青山竹院、重庆缙云山风景名胜区等。还有重庆竹子公园、安吉竹子公园、宁波竹子引种园、九华山竹子引种园正在建设。

我国竹子风景资源十分丰富,我国现有竹林约360万公顷,赏竹胜地就有浙江安吉竹乡、江西吉安竹城、九华闵园竹海、四川长宁竹海等,竹波荡漾,秀色醉人。江西新奉有特大毛竹,广西花坪有方竹林,湖南沅陵有湘妃竹,重庆有慈竹,安徽池州有罗汉竹,四川江安有人面竹,这些奇特的竹种引人入胜。

2.竹与建筑景观

竹子不仅生长速度快,而且有加工方便的特征。远在新石器时代古人就利用竹子建造房屋,北宋《营造法式》“竹作”篇详细论述竹子在建筑上的作用、范围、施工技术规范。我国滇南傣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的竹楼,是当地民居的特色。由于竹子竿形有别于其它建材,具有特殊韵味,竹子用于园林建筑极为普遍。上海安乐公园的翠竹楼、重庆缙云山楠木寨、凤凰度假村等竹栏竹靠、吊顶天花、护壁挂落、桌椅板凳,无不为竹;杭州刘庄、花港公园等均有造型精妙的竹制长廊。随着近年来竹材防腐防蛀难题的解决,漂白、着色等技术的革新,新型竹质复合板的研制,竹子建筑越来越丰富多彩。更有许多仿竹制品、琉璃瓦,为园林建筑的艺术化、多样化展示了广阔的前景。1984年由云南建筑部门设计建造的全竹大型竹楼在苏黎世世界“自然奇观”展览会上展出,引起轰动。

3.竹艺术美术品、旅游商品

竹艺术美术品有竹雕(注:徐华铛:《竹编工艺添新篇——给翠竹第二次生命》,《竹子研究汇刊》1991年第4期第84页。)、竹编(注:徐华铛:《中国竹雕艺术纵横谈》,《竹子研究汇刊》1992年第3期第89页。)、竹枝竹节造型(注:徐华铛:《竹枝竹节和竹根造型艺术》,《竹子研究汇刊》1991年第3期第84页。)。

(1)竹雕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竹简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在竹器上雕刻图纹和文字的竹雕工艺也应运而生。竹雕工艺主要有竹根雕,竹片雕等形式。在历史上,明代中后期是我国竹雕艺术兴盛期,在江南形成了金陵竹雕(刻)和嘉定竹雕(刻)两大流派。著名的代表作有:潘西凤“八骏笔筒”,吴鲁珍“王君涌”竹筒等。清朝乾隆以后逐渐风行翻簧竹刻。上海嘉定、浙江黄岩、湖南邵阳、四川江安是我国著名的竹雕产地。近年来出现了许多雕刻十分精细的竹雕工艺品。上海市“滕王阁序”竹微雕精品就是其中的一件艺术佳作。

(2)竹编 中国竹编艺术源远流长,近年来由于竹篾漂白脱脂获得成功,用漂白篾丝编织的动物产品,美观逼真,素静雅致,目前已发展到八大类、上千个品种。其中“白尾海鸟”、“白孔雀”、“仙鹤”、“熊猫”、“展翅山鹰”享有盛誉,被称为“东方珍宝”。

(3)竹枝、竹节、竹根造型 巧手的艺人们用竹枝、竹节、竹根,通过自己的巧思和精作别出心裁地创制出生动的艺术品。著名的有蜀南“群鹿”,黄山“红衣少女”,峨眉山“普贤骑象”、“琴娃”、“猴子”,浙江的千姿百态的竹制动物以及各地旅游点的“漓江小竹筏”等,让人感到惊喜、振奋和亲切。

此外,还有许多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很高观赏价值的竹工艺美术品。如杭州天目山翠竹产区制成的工艺竹衣,古朴典雅,颇受世人喜爱。

4.竹食品

上古初民“巫术思想”认为竹是一种神物,食竹便具有“竹的灵性”。这种巫术观同样在文明社会中也存在(注:陆伟民:《竹与中国民俗文化》,《民俗研究》1992年第2期第18页。)。竹材不含任何毒素,李时珍《本草纲目》、孙思邈《千金方》、忽思慧《饮膳正要》对竹子的药用、食用价值多有记载。在医药方面,竹叶、竹茹、竹沥为化痰去热、止烦的重要中药。嫩竹可有效治疗心情烦燥。中国饮食素有“南疱丰笋菜”之说,以竹材、竹笋和其它竹产品为原料可以生产多种多样的天然食品。我国目前着重开发的竹食品有:竹笋和竹笋制品、竹子食用菌(竹荪)、竹木糖醇和竹汁饮料(注:裘福庚:《竹子食品近期的发展》,《竹子研究汇刊》1993年第1期第47页。),已经涌现出一大批名特优竹食品制品。1992年由浙江林学院和浙江临安於潜酒厂联合研制的竹汁神酒也已问世(注:《竹子研究汇刊》1992年第1期第20页。)。

5.竹文化节

竹文化节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旨在弘扬竹文化、发展旅游业、促进经贸、开拓市场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竹文化活动。1993年湖南益阳、福建邵武成功地举办了国际竹文化节。1995年北京成功举办了第二届竹文化节,广州举办了'95中国竹文化(广州)博览会。竹文化节期间,举办了表现古老和现代竹文化的竹歌竹舞表演和竹诗画、竹资源、竹产品展览,进行了竹文化技术成果交流等,吸引了不少外宾、海外侨胞。竹文化在国际上也有广泛影响,印尼雅加达1993年7月举办“国际竹子节”,内容有:竹种照片展、画展、雕刻展、有关竹子的书展,并举办竹子乐器音乐会。巴黎1994年6月举办竹子展览,用图片展示竹子的不同用途:如建房、钓鱼、农具制作、打猎、印刷、烹饪、家具、艺术品、乐器、国防等等,还有现代设计制作的竹子自行车、灯具、皮夹等等以及竹胶板和竹地板的新品种。可见,竹文化节是开展竹文化旅游和发展竹文化的一种有效的文化活动形式。

三、拓展竹文化旅游业的意义

1.竹文化旅游的经济效益

发展竹文化旅游业,有利于竹子景点保护和竹子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竹产品特别是竹工艺美术品、竹食品的生产和销售,加快竹产区人民脱贫致富;有利于风景区旅游业与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紧密结合,促进旅游区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增加旅游业发展后劲,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有利于扩大客源市场,促进旅游淡季的销售,提高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的使用效率,提高旅游经济效益。

2.竹文化旅游的社会效益

发展竹文化旅游业,有利于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增加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增加旅游项目,扩充旅游内容,寓教于游,寓教于乐,运用竹文化冶情怡性,充分发挥旅游教育功能;有利于提高旅游文化品位,形成旅游产业特色,促进由规模型向效益型转变,为发展专项旅游、特种旅游等文化旅游奠定基础,弥补旅游产品单一化的不足;有利于增加国际间的友好往来和合作;有利于广开就业门路,促进竹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风景区人文景观建设和旅游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3.竹文化旅游的环境效益

(1)竹文化旅游是一种高雅的文化旅游形式。竹的高风亮节的品性对人的精神陶冶作用是积极的、向上的、健康的。竹文化旅游活动的开展也将有益于游人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净化旅游区的人文环境,对抵制腐败和“性旅游”等精神污染有积极的作用。

(2)发展竹文化旅游有益于风景旅游区的环境保护和竹子物种多样性的保护。竹林具有较好的水土保持功能,竹林的景观建设及其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有利于旅游区生态环境建设,也有利于生态旅游活动的开展。竹子物种本身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科研价值,在发展中国家被誉为“绿色的金矿”。云南、四川、浙江等地的竹子引种园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  ;  ;  

竹文化与旅游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