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演进与范式转移——可持续转型理论的源起、特征与框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范式论文,可持续论文,框架论文,特征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可持续发展强调当代发展不能以牺牲后代需求为代价。然而,人类活动的“负环境外部性”突显新古典主义对“市场失灵”的讨论,二氧化碳排放、气候变迁、生物多样性缺失、生态环境破坏、资源枯竭等问题产生重大社会挑战[1]24,激起对现有体制持续性与缺陷的反思[2]121。过去十多年,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引发对“可持续转型”的关注,政府与市场关系重审,产业生产与消费模式重构[3]956,资源匮乏、石油等原料依赖,环境危机作用下的交通、能源、水利、渔业及旅游等产业的结构缺陷[4]1011等问题使转型与创新势在必行。作为剧变环境下竞争优势提升的关键,可持续转型被视为一种特殊社会—技术调配的系统性创新变革[5]15,其不仅包含新技术,亦涉及相关市场、用户实践、政策、文化语境及治理制度变革[6]968,转型概念被视作对社会—经济挑战的反应[2]121。已有研究开展大量可持续转型的讨论:能源与交通节能减排,生物多样性与食品安全,水污染与区域发展,环境创新等[1]24纷纷以可持续转型为切入点,探讨社会与产业演化进程中的阻碍与机会,以及创新如何转变现有体制下主导技术锁定效应,实现转型与变革[4]1011,驱动经济增长,促进可持续发展,改善人类健康与生活。由此,如何理解可持续转型,引导转型面向社会演进的期望方向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重要议题[7]6。 二、可持续转型的源起与内涵 “转型”概念最初被用来描述奴隶主与奴隶的关系变化,其被界定为一个历史时期内,统治阶级不再对某种已建立的规则或习惯拥有控制能力[8]270。伴随转型概念在生物学、社会学、政治科学方面的演进,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首次将“社会—技术转型”概念应用到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其界定为社会及其子系统大规模的基础性变革[5]15。Loorbach将转型视为结构、文化、实践等的基础性变革,即满足社会需求的根本性变革[8]270。 在此基础上,研究发展“可持续转型”,其基本概念与视角形成过程演进逻辑与创新系统逻辑的基本分支。从过程演进逻辑,创新过程被特定技术轨迹描述,表现在自然演化轨迹、技术导向标、技术范式、演化过程的模块组合及社会—技术体制[9]1257。基于此,可持续转型视角延伸了传统创新研究技术范式与体制及演进的逻辑,重新讨论技术范式、技术体制等核心概念如何塑造创新与社会发展路径,并在技术体制执行范式、创新组合路径等问题上,将技术体制与范式演进同市场和科学外的社会制度相联系[10]440,探讨关于“如何在创新与技术体制演化初始阶段利用机会,建构并有效管理新创新体制”以及“现有体制与潜在体制间社会发展的适应与选择”等基本问题[10]440。从创新系统逻辑,研究关注广泛的制度、历史、材料、文化及地理等情境因素,形成外部结构要素对核心创新系统——包括企业能力、知识基础结构、相关政策与市场制度等要素[10]438——成功与失败的解释。可持续视角下,创新系统在异质行为主体与复杂互动关系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转型与变革的核心,其来源于系统层面相关的制造与消费链、资源流、多层次架构、体制机制与结构等要素形成的冲突与优化需要,及系统转型从资源开发到产品与服务消费全过程的主体行为[11]53。同时,产业与技术体制的核心要素——技术知识与能力、认知框架、价值与身份认同、法律法规等作用创新系统,影响行为主体感知与行动,形成面向特定创新的选择环境,由此,市场可能拒绝突破式创新,因其无法与现有的产业结构系统匹配,也无法与创新系统主导设计演进的决策制定过程匹配[12]1026。 整合两者逻辑,可持续转型被界定为一种面向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目的性并能予以控制的系统性变革(技术、制度、组织、社会及经济子系统共同演进)[1]25,其形成面向创新过程,特殊社会—技术调配的系统性创新变革。这种可持续范畴的变革涉及两个层面:系统整体设计层面的改变与行为主体评判创新产品、服务、系统适应性标准的改变[2]122。通常,可持续社会—技术转型不易发生,现有能源、交通、居住环境、食品等社会体系因沉没成本、主体行为、归属与认同感、基础设施、社会福利、法律规范相关要素锁定效应而表现稳定[13]495。 三、可持续转型的特征 区别传统转型,可持续转型视角有其自身属性。首先,转型的目标导向[14]1492,如环境持续治理,这种规范性目标提供主体行动指导[8]270。相反,历史角度的转型常为突发式。其次,转型涉及异质性主体互动[5]9,包括企业、用户、科学协会、政策制定者、社会运动与特殊利益主体等组织。第三,系统性行为与变革属性。单一主体鲜有可持续转型动机,因转型目标是普遍意义的可持续,转型过程会遇到搭便车及囚徒困境等问题[1]25。第四,转型路径包含多种选择方案,而非历史转型下的最优选择[1]25。多数可持续解决方案中集体目标对单一创新主体难以提供显性收益,其创新绩效往往低于现有技术[1]25。第五,长期性、复杂性、不确定性[5]9,其源于主体异质性、要素交互、多选择及新旧体制竞争与共演。最后,可持续转型面向社会实践领域的需求与价值形成了较多以拥有制造能力、大规模试验能力、分销渠道、服务网络、互补性技术为主导的核心主体引发的创新[1]25。转型依赖技术、政策/权力/政治、经济/商业/市场、及文化/舆论/公共意见互动[1]25,以在规模经济、沉没成本、基础设施、制度规范、舆论价值观、消费者行为偏好的体制机制路径依赖下,形成系统、动态的社会结构变革[1]25。 四、可持续转型的理论框架 围绕转型议题,研究从创新系统、复杂系统、演化经济模型[4]1011,[7]16角度讨论。作为转型视角下研究对演化逻辑与创新系统逻辑的整合,可持续转型视角面向组织分析与政策调控形成了多层次视角理论框架[10]435,包含利基创新层次,社会—技术体制层次及社会—技术全景层次[9]1257,如图1所示。三个层次中,高层比低层更稳定,表现为更多主体与更深要素互动[4]1013。每一层都包含创新系统的异质性要素(如主体、技术、价值、规范)组合,局部实践活动结构化呈现层间差异,跨层次主体互动及相关社会实践的非线性演进推动可持续转型,最终表现为社会变革与旧有创新体制向新体制的转移[1]26。 图1 可持续转型多层次理论框架① 1.利基创新 演化理论与创新研究强调突破式创新从已有体制边缘涌现[7]18。在多层次可持续转型研究理论中,转型依赖利基层次的创新活动,其由现实世界主体与运作网络构成,包含社会及生态等各领域的科学与技术实验[10]440。相比社会—技术体制和社会—技术全景两个层次,利基层很少存在系统且稳定的规范准则,制度环境对创新活动的选择压力相对较弱[10]440。这形成一种保护空间,在创新宽松环境下孕育突破式创新成长。依赖创新实践者的宝贵经验,行为主体对创新资源投入,提供创新相关主体网络的支持性培育体系,利基创新开发并得到更好阐释,逐步引发增长的行动者参与承诺。作为思想与能力变革的来源,可持续转型关注利基创新层的内部机制与跨层次作用。内部机制聚焦利基创新层对突破式创新的“保护空间”作用,主要涉及突破式创新孕育期的屏蔽(shielding),突破式创新发展期的培育(nurturing),以及突破式创新涌现期的赋权(empowerment)。对特定利基创新活动,最初的保护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路径突破式创新无法成功与现有社会—技术体制的创新环境开展竞争[12]1025。保护空间对创新孕育期的屏蔽作用及发展期的培育作用促生利基创新资源生态系统,并伴随社会—技术网络延伸进一步提升利基创新演化的鲁棒性,最终实现利基创新的权力与能力提升,引发利基创新与现有体制的竞争。这种可持续转型需克服已有体制的影响与限制,逐步延伸,并与更广泛主体及变革过程相联结,以在长期过程中驱动体制结构变革[10]438。依赖利基层创新主体的导向,保护空间划分为“被动保护空间”(通用空间,通过倡导预先为创新者留存空间,提供创新者利用保护空间开展创新活动的机会)与“主动保护空间”(创新主体有意图创造结果,通过倡导特定路径突破式创新以屏蔽已有体制选择压力)[12]1027;跨层次作用聚焦于利基创新与现有体制的互动。利基创新依赖保护空间与宽松的选择压力实现突破,这些突破式创新因制度与社会沉没成本等因素并不表现为相较现有体制更好的绩效反馈[10]441。此时,利基主体需要表现出在认知、制度、经济与政治方面的能力,他们需要说服不同群体,以此与现有体制竞争[15]447。竞争引发两种路径的可持续转型:其一,突破式创新相较已有体制选择压力并不呈现较好绩效反馈,利基创新潜力在更强大体制结构下受到限制[10]440,突破式创新与体制互动演化形成匹配与适应[12]1030。其二,突破式创新相较已有体制更具普适价值,对主流环境体制变革产生贡献,引发更广泛利益攸关主体参与,依赖利基创新层保护空间孕育,突破式创新实现对已有体制的延伸与转变[12]1030,逐步获取社会合法性,超越或取代现有体制。 2.社会—技术体制 社会—技术体制是可持续转型理论的核心,概念本身源于技术体制的范畴,在此基础上引入社会情感属性,吸纳关于制度、行为主体、社会期望等要素,其表示由知识、投资、发展目标、基础设施、价值与规范等要素共同演化实现累积与调整所形成的体制结构,反映高度制度化过程,并释放社会功能[10]441。鉴于社会—技术体制中主体成功演化经验与制度嵌入锁定效应,社会—技术体制主导模式保持稳定性。新制度理论认为社会—技术体制长期演化形成认知性、规制性、标准性制度,实现创新活动制度环境选择。社会—技术体制变革是渐进和路径依赖的[10]441。在层次内部,创新系统要素(社会文化、政策、用户与市场、生产网络与产业结构、技术、科学研究及政策等)共同演进形成多路径选择、动态稳定的主导创新范式[7]20。利基层的突破式创新引发旧有体制架构的重组,机会之窗涌现与发展中,要素互动与协同产生社会—技术体制在预期愿景、网络建构、主体参与、学习模式等方面差异,引发社会—技术体制结构转型。相比旧有体制的单一的知识基础与市场,转型引发更大范围的创新互动,创新行为与技术路径演化受复杂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影响,技术与技术体系及人员与社会关系等发生变革[10]440。由此,主导创新范式形成的稳定社会—技术体制一方面实施主体与行为模式的嵌入与影响,并对利基空间内的创新施加结构性选择压力;又在利基空间创新冲击下实现创新系统要素重组,并与更大范围的社会—技术全景层次双向互动,突破现有体制路径依赖与锁定,形成新的创新系统架构,实现可持续变革。 3.社会—技术全景 社会—技术全景是可持续转型理论宏观层次的核心,其为社会—技术体制层与利基创新层提供高度结构化的一般情境[10]441。社会—技术全景不涉及特定领域的利基与体制创新活动[7]23。作为社会环境宏观层面的隐喻,社会—技术全景包含三种属性:(1)不变或缓慢演变的因素,如气候变迁;(2)长期的变革属性,如人类工业化进程;(3)极速的外部震荡,如战争因素[7]24。社会—技术全景与低层次互动一方面通过自顶向下的压力作用机制,全景层次的社会与物理因素为利基创新与体制变革创造宏观制度条件,为多种体制与利基空间发展结果提供有影响力的背景,为如何建立社会—技术架构以服务社会需要提供梯度和借鉴[16]400;另一方面通过自底向上放大作用机制。创新主体利基创新活动与体制演进的行为与能量累积引发城市化、工业化、全球化、环境议题以及宏观文化等变革[7]78,进而重塑社会—技术全景,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可持续转型理论的意义与启示 改革开放与中国经济转型背景下,我国发展基本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增长点②,国家发展进程迈向旧常态与新常态的衔接期。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国家创新能力[17]48,成为我国现阶段发展的重要方针。高速发展基础上,可持续增长也是当下人民最根本的利益需求,其关注社会不成熟体制的转型问题,而非成熟体制的调整问题。可持续转型理论为创新驱动发展的中国转型与社会变革提供理论基础与解释依据,主要意义表现在: 第一,探寻创新驱动发展与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导向。可持续转型逻辑强调主体创新活动的体制嵌入,以及由创新引发的社会—技术全景,社会—技术体制,利基创新三层次的动态演化,最终引导新旧体制的竞争、适应、匹配、替代,实现社会发展与公共价值输出。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创新挑战不再仅仅局限于经济潜力,同时体现在创新活动及结果产生的社会变革对环境与社会可持续的影响[10]436。基于此,我国创新驱动发展与社会转型过程顶层设计与路径探索应注重可持续发展导向下的多方利益攸关主体价值需求平衡,有效促进创新系统相关的技术、科学、文化、市场、产业、政策、制度等要素的协同,以在多层次可持续转型内生机制引导下,最终实现国家创新能力与社会可持续转型的健康发展。 第二,扩展可持续转型理论研究情境与应用价值。已有可持续转型研究多围绕欧洲国家展开讨论,研究情境存在“欧洲偏差性”[3]961。我国过去几十年经历了空前的经济发展、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改革开放与持续转型中国为可持续转型理论研究拓展提供重要的情境空间。与此同时,创新驱动的强政府主导,创新范式的复制性、草根性、朴素性文化差异,及社会快速转型中旧有体制应对创新负外部性的“制度空白”等因素创造可持续转型理论应用于中国情境的价值空间。基于此,中国情境及内在创新要素、创新过程复杂性与异质性为可持续转型理论研究扩展“问题边界”与“分析方法边界”[10]439。 注释: ①引自文后参考文献[9]。 ②观点引自习近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讲话。标签:变革管理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社会互动论文; 社会体制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特征选择论文; 要素市场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