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经济增长周期的波动与适度增长幅度_生产函数论文

论中国增长型经济周期波动及适度增长区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间论文,中国论文,经济周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1978~2004年的27年间,我国年平均经济增长速度达到9.46%,尤其是亚洲金融危机后,面对全球经济增长减缓,我国经济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是从图1中可以看出,我国增长型经济周期波动一直处于大起大落的状态。2003年开始我国经济增长加速,但同时也出现了煤电油等能源供应紧张、投资过热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的现象,说明我国经济已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2004年经过政府适时的宏观经济调控措施,投资的过热状态和能源的紧张状态得到有效控制和改善。目前如何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尤其确定经济发展的适度增长区间,成为政策制定者和专家学者关心的焦点问题。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各种定量分析方法,对我国经济的潜在发展趋势给出可靠的估计,为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提供科学的依据。

附图

图1 GDP增长率(可比价格)

国际上一些先进工业国家由于经济存在负增长的情况,所以采用古典经济周期研究经济景气波动,如美国、日本。而许多新兴的发展中国家,虽然基本上不存在经济负增长现象,但都存在经济增长速度波动较大的状况,所以一般采用增长型经济周期波动的研究方法。我国就属于增长型经济周期波动类型的国家。测度增长型经济周期波动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如图1所示的增长率周期波动;另一种是估计出产出的潜在均衡增长趋势,计算围绕着产出均衡增长趋势的波动,也就是计算产出与潜在产出的离差,在许多文献中将其称为产出缺口,也称为增长周期波动。

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途径,可以看出宏观经济长期处于一种沿着趋于上升的均衡路线上下波动的状态,但是短期内实际产出和均衡产出呈现出很大的偏差(产出缺口),这就导致增长型经济周期波动的存在。经济在均衡产出的上方运行时,由于存在对生产扩张的约束,即可用资源不足,对向上扩张存在一个直接的限制,使得经济过热难以维持。而经济在均衡产出的下方运行时,由于技术进步、创新、为更新目的的新投资等出现,又会开始一种积聚向上的运动,回到均衡状态。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目的是力图缩小我国增长型经济周期波动的幅度,延长经济周期波动的上升期,缩短下降期,保持经济处于持续稳定增长的良好局面。

目前国内关于产出的潜在均衡增长趋势的测度多从供给角度出发,利用生产函数对我国经济的增长途径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沈利生(1999)利用生产函数测量了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变动的趋势,并预测在21世纪的前10年,我国经济的平均潜在增长率大约为9%。祝宝良、武小欣(2004)利用生产函数测量了我国潜在增长能力在1997~2003年年均为8.9%。郭庆旺、贾俊雪(2004)利用生产函数测量了中国的潜在产出和产出缺口。张连成(1999)给出了“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的适度区间为6.5%~10.5%。

本文通过构造中国的生产函数和H-P滤波两种方法来计算中国产出的潜在均衡增长趋势,进而计算相应的产出缺口,给出了经济的适度增长区间,并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对影响经济增长的各主要组成部分:工业生产、投资、消费、进口和出口,分别预测和分析了各自的均衡增长趋势,及各变量相应的缺口变动,同时给出了工业生产、投资、消费、进口和出口相应的适度增长区间。最后给出了“十一五”期间我国平均的适度经济增长区间。

二、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在趋势及产出缺口

计算潜在产出的方法通常有两类:一类是统计分解趋势法,如常用的H-P滤波(Hodrick-Prescott Filters)、B-P滤波(Band-Pass Filters)、阶段平均法等基于时间序列分解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将时间序列分解为趋势成分和周期成分。另一类方法是经济结构关系估计方法,试图利用经济理论分离出结构性和周期性因素对产出的影响,这一类方法最常用的是生产函数法。

1.生产函数模型的基本形式。本文所采用的生产函数形式为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Y[,t][*]=f(K[*],L[,*])=AK[,t][*α]L[,t][*β]

t=1,2,…,T(1)

其中Y[,t][*]为潜在产出,L[,t][*]为可用的劳动投入,即所有具有劳动能力的人,K[,t][*]为可利用的实际资本存量,α、β分别代表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T为样本个数。本文利用1978~2004年的年度数据,(注:如不特别说明,本文的年度数据均来源于《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和2005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所有的指标均以1978年为基期的不变价格,本文利用H-P滤波从实际GDP得到产出的潜在趋势Y[,t][*];L[,t][*]用《统计年鉴》中的经济活动人口来代替,它包含就业人员和失业人员,表示潜在的劳动力;K[,t][*]是假定资本的利用率为1时(即资本完全利用)的资本存量。

在学术界关于资本存量的计算一直存在争议,如贺菊煌(1992)、沈利生(1999)、李治国等(2003)、张军等(2003)、郭庆旺等(2004)、祝宝良等(2004)都给出中国资本存量的不同计算结果。经过比较研究,本文最后确定资本存量的初值K1取张军、章元(2003)1978年资本存量的估计结果(转换为以1978年为基期),然后利用永续盘存法进行计算,资本存量计算公式为:

K[,t]=K[,t-1](1-d[,t])+I[,t]

t=2,3,…,T

(2)

其中K[,t]为第t年的资本存量,d[,t]为第t年的折旧率,样本期间为1978~2004年,所以T=27,I[,t]为第t年可比价的固定资本形成额,是利用《统计年鉴》中GDP(支出法)组成部分的固定资本形成额除以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的1991~2003年数据来自于《2004年统计年鉴》,1991年前的数据是作者推算得到的。)计算得到。

前述文献中折旧率一般都取5%,但是1991年以来折旧率逐年有所提高,所以本文折旧率dt的计算分两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1978~1989年取折旧率为d[,t]=5%;第二阶段,1990~2003年期间,利用各省市的固定资产折旧之和作为全国的折旧额,(注:各省市的折旧额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信息网(www.cei.gov.cn)的地区年鉴。)然后除以固定资产价格指数,得到不变价的折旧额,计算出折旧率d[,t](表1)。2004年的折旧率是根据表1,取d[,t]=7%计算得到的。

表1 固定资产折旧率dt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5.0  5.2  5.3  4.5  4.9  5.5  5.9  6.3  6.6  6.7  6.9  7.1  7.1  7.3

2.生产函数模型估计的结果。利用最小二乘法可以估计得到下面的生产函数方程:

ln(Y[,t][*])=-4.29+0.55ln(L[,t][*])+0.87ln(K[,t][*])+(注:由于模型存在序列相关,因此对扰动项进行了相应ARIMA模型的修正,消除序列相关。)(3)

t=(-6.74)

(5.09)

(27.2)

R[2]=0.99

D.W.=1.73

由(3)式可知,1978~2004年,劳动的潜在产出弹性平均为0.55,即劳动每增加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使得潜在产出增加0.55%;资本的潜在产出弹性平均为0.87,明显大于劳动的产出弹性。0.55+0.87=1.42>1,因此在1978~2004年期间,我国经济表现为规模报酬递增,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和劳动的投入同时增加1倍,产出的增加将大于1倍。究其原因,主要取决于以下几方面因素:(1)在经济增长的起飞阶段,资本和劳动的边际报酬递增,随着资本和劳动的增加,产出也呈加速增长之势,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征,我国现在正是处于这种快速成长期。而且由于资本投入增加迅速,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加快,因此劳动对经济增长的弹性比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弹性要低;(2)资本的快速积累和高投资率推动着经济快速增长。我国国内储蓄率保持相当高的水平,随着资本市场的建立和规范,使我国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机制越来越完善,国内投资增长有可靠的资金来源;(3)技术进步的飞跃发展对我国经济规模报酬递增起到重要作用。改革开放20多年来,尤其是加入WTO以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基本形成,利用外资的规模不断增加,1979~1984年实际利用外资30.60亿美元,而2004一年就吸引外资62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提高了我国的技术水平和管理绩效;(4)近年来我国人力资本的素质不断提高,对我国生产规模报酬递增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使得劳动的潜在产出弹性也较高。

3.我国经济适度增长区间的估计。(1)利用H-P滤波计算潜在产出。H-P滤波是经常使用的经济变量趋势分解方法。利用H-P滤波可以将经济变量序列中长期增长趋势和短期经济波动成分分离出来。设{Y[,t]}是包含趋势成分和波动成分的经济时间序列,{Y[,t][T]}是其中含有的趋势成分,{Y[,t][C]}是其中含有的波动成分,则

Y[,t]=Y[,t][T]+Y[,t][C]

 (4)

本文的{Y[,t]}表示实际GDP,首先利用ARIMA(0,2,1)模型(注:ARIMA(p,d,q)模型(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Models)为自回归单整移动平均模型,P、d、q分别为自回归模型、单整和移动平均模型的阶数。)外推出2005年和2006年的{Y[,t]}预测值。然后利用H-P滤波从包含预测值的{Y[,t]}中将{Y[,t][T]}分离出来,将其近似看做潜在产出,记为Y[,t][1*]。

(2)利用生产函数计算潜在产出。根据(3)式可以得到的由生产函数计算的拟合值,表示在资源充分利用时的潜在产出,记为Y[,t][2*]。

Ln(Y[,t][2*])=-4.29+0.55ln(L[,t][*])+0.87ln(K[,t][*])

(5)

其中L[,t][*]和K[,t][*]在1978~2004年的取值与(3)式相同。结合20世纪90年代我国人口的增长率和实际情况,假定潜在劳动力在2005~2006年每年的增长率均为1%,推算出相应的L[,t][*]的预测值。同时利用ARIMA模型预测出2005~2006年的我国固定资本形成额,并假定折旧率为7%,依据公式(2)可推算出相应的K[,t][*]的预测值。

表2列出了实际GDP增长率,2005和2006年为预测结果,同时给出了由H-P滤波方法和生产函数模型分别估计得到的潜在产出增长率,以及两种方法估计结果的平均模型,表2中增长率用小写字母表示。从中可以看出我国2003年以后实际GDP增长率都超过了潜在产出增长率。因此2004年政府果断地采取宏观经济调控措施是正确的。

表2 GDP实际增长率和潜在产出增长率(%)

 实际GDP 潜在产出Y[,t][1*]  潜在产出Y[,t][2*]

潜在产出

年增长率y[,t]

的增长率y[,t][1*]  的增长率y[,t][2*]

增长率y[,t][*]

 (可比价格)

(H-P滤波方法)(生产函数模型)(平均模型)

1995

 10.5

10.1  9.9

10.0

1996

 9.6

9.6

10.4

10.0

1997

 8.8

9.1

8.9

9.0

1998

 7.8

8.8

9.5

9.15

1999

 7.1

8.6

8.0

8.30

2000

 8.0

8.5

9.0

8.75

2001

 7.5

8.6

8.1

8.35

2002

 8.3

8.6

9.0

8.8

2003

 9.3

8.6

8.5

8.55

2004

 9.5

8.5

8.5

8.50

2005

 9.1

8.2

8.5

8.35

2006

 8.7

7.8

8.7

8.25

4.依据H-P滤波和生产函数分别得到的产出缺口。产出缺口表示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之间的差额占潜在产出的比率,一方面可以反映我国增长型经济周期波动的变化轨迹,另一方面可以反映对现有经济资源的利用程度。本文将产出缺口定义为:

GAP[,t]=(Y[,t]-Y[,t][*])/Y[,t][*]

(6)

其中GAP表示缺口,Y表示实际产出,Y[*]表示潜在产出。如果缺口GAP大于0,表明实际产出大于潜在产出,经济增长处于繁荣期,为了避免出现通货膨胀,政府应该采取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反之,如果缺口GAP小于0,表明实际产出小于潜在产出,经济还有进一步扩张的空间,政府可以采用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从中长期来说,估计产出缺口有助于政策制定者确定经济增长的空间;从短期来说,主要是为了评估通货膨胀的压力。具体来说,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的比较,可以确定经济政策的导向,是以增加总需求为主还是以调整经济结构为主。(注:郭庆旺 贾俊雪:《中国潜在产出与产出缺口的估算》,《经济研究》2004年第5期。)

图2显示了依据H-P滤波和生产函数分别得到的产出缺口的图形。从图2可以看到,两种方法得到的产出缺口在2004年以前非常相似。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1998年的洪水,对我国经济的发展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虽然政府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是由于需求疲软尤其是消费需求不足,使得1998年以后我国的实际产出一直低于潜在的经济增长。2002年后我国增长周期波动处于上升阶段。在2003和2004这两年我国经济出现了飞速发展的态势,产出缺口开始变为正值,并出现了部分产业过热的局面。由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还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出现了煤电油的紧缺及运力的紧张。但是这并不影响我国经济的增长,由图2可知2005和2006年我国的产出缺口大于0,即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

附图

图2 生产函数的产出缺口(实线)和H-P滤波的产出缺口(虚线)(2005~2006年是预测结果)

三、宏观经济主要领域的潜在趋势和适度增长区间

本文将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采用ARIMA方法对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和预测。表3中给出了1995~2004年工业增加值(X[,1t])、固定资产投资(X[,2t])、居民消费(X[,3t])、出口(X[,4t])和进口(X[,5t])的增长率(当年价格,名义值)。同时利用ARIMA模型分别建立了这5个宏观经济变量的预测模型,得到了2005年和2006年的预测值:然后利用H-P滤波从包含预测值的{X[,it]}中将{X[,it][T]}(i=1,2,...,5)分离出来,近似看做潜在趋势,记为X[,it][*]。相应变量的增长率都用小写字母x[,it][*]表示。

表3 宏观经济主要变量增长率和潜在趋势增长率(%)

工业增加

  固定资产

居民消费

出口

年 值增长率

  投资增长率  增长率

  增长率

进口增长率

  x[,1t]  x[,1t][*]  x[,2t] x[,2t][*] x[,3t] x[,3t][*] x[,4t] x[,4t][*] x[,5t] x[,5t][*]

1995  27.68

18.1817.47

17.14

  25.52

17.31

  22.95

8.1114.25

8.59

1996  17.66

15.2614.46

14.79

  18.94

14.84

  1.53

7.075.11

8.92

1997  11.45

12.898.85

13.57

  8.94

12.60

  20.95

7.812.54

10.98

1998  3.01

 11.3713.89

13.63

  6.49

10.93

  0.58

10.88

  -1.49

14.89

1999  5.09

 10.845.10

14.85

  7.15

9.876.08

16.92

  18.15

19.91

2000  11.29

11.0910.26

17.05

  9.81

9.3327.84

24.34

  35.84

24.47

2001  8.52

 11.6513.05

19.59

  7.92

9.146.78

29.47

  8.20

27.50

2002  8.5

  12.3316.89

21.73

  6.57

9.2222.36

32.76

  21.19

29.03

2003  15.48

12.8527.74

22.91

  7.40

9.4434.59

33.55

  39.84

28.94

2004  18.31

12.9325.80

22.91

  11.84

9.6436.78

32.15

  36.01

27.42

2005  15.93

12.4924.13

21.96

  12.82

9.6230.78

29.36

  16.89

25.10

2006  13.74

11.7021.10

20.41

  10.94

9.3325.50

25.89

  20.26

22.54

1.工业生产仍将是带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工业快速发展已成为GDP增长的主要动力。1978~2004年期间,工业增加值由1607亿元增加到62815亿元(当年价格),增长了39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1.6%。增长速度比GDP年均速度高2.14个百分点,是推动GDP增长的主要因素。近十年来我国的消费热点由温饱阶段的改善吃、穿、用,迅速向改善住行条件的住宅和小汽车转变,使得消费结构迅速升级。在消费升级和相关高成长产业的推动下,对技术进步的需求逐渐加强,进而导致工业产业结构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为主的产业转变。

目前我国已进入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时期,也是工业规模扩大、水平提高的时期。房地产和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必然对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石化、机械等重化工业产生巨大的需求,而重化工业的加快发展也必然对煤电油运产生巨大的需求。从图3中可以看出,重工业增加值所占的比重在逐渐增加。重工业化阶段主要表现为投资规模大、产业链长、加工度高、中间产品多、增长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在日本工业起飞过程中,这种增长方式持续了20年之久。中国由于人口多和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特别突出,重化工业化阶段持续的时间会更长。(注:祝宝良 武小欣:《我国“十一五”经济潜在增长率初析》,《经济预测分析》2004年第39期。)

附图

图3 重工业和轻工业增加值占总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根据表3的计算结果,2003~2004年,工业生产已较大幅度地高于潜在趋势,显示出现了过热的状态。根据预测。2005~2006年期间工业生产虽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有所回落,与潜在趋势相比存在较小的正缺口。

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模式需要转变。图4是根据(6)式计算的固定资产投资与由H-P滤波得到的固定资产投资潜在趋势的相对缺口,显示了投资的增长型周期波动的状况。从图4可以看出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循环一直处于大起大落的状态。从2002年开始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阶段,2003年以后已出现正缺口,即超出了投资的潜在趋势。表3的预测结果表明2005~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也将有所回落,但与潜在趋势相比仍存在正缺口。

附图

图4 固定资产投资缺口(1978~2004年)

“十五”的前四年,即2001~2004年期间,我国固定资产平均增长率为20.7%,大约是经济增长的2.5倍。今后,投资仍将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主要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1)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带动了城镇基本设施建设的增长。(2)奥运会的举办,将直接和间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体育设施、交通运输、电视媒体等通讯系统,乃至房地产业、旅游业等,都将得到一个新的发展空间。据国家统计局测算,举办奥运将拉动我国GDP每年增长0.3~0.4个百分点。(注:顾海兵 周智高:《“十一五”期间GDP走势预测》,《经济学家》2005年第1期。)(3)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规范和贷款担保机制的完善,这对扩大投资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将产生重大的影响。(4)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我国利用外资的水平也将不断提高,尤其是汽车、旅游、保险等新兴产业,外资的介入,对于有效的拉动国内的投资将起着积极的作用。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模式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人们已强烈地认识到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导致经济运行成本上升,已经越来越难以为继,明显地制约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消费率在下降,投资率在上升(见表4),投资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不合理,既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又使得城乡居民不能从经济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因此我国必须尽快完成投资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高效率、低消耗、高产出的“集约型”转变。

表4 我国的投资率和消费率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投资率 35.3 37.3 43.5 41.3 40.8 39.3 38.0 37.4 37.1 36.4 38.0 39.2 42.3

消费率 61.8 61.7 58.5 57.4 57.5 58.5 58.2 58.7 60.1 61.1 59.8 58.2 55.5

3.消费结构的升级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二大动力。消费需求作为最终需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尤为重要,近年来消费结构的变化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在图5中显示了医疗保健支出、居住消费支出、交通和通信支出和教育文化服务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信息网(www.cei.gov.cn)。)由图5可知,这4种消费支出所占的比重在不断增加,到2003年底,它们合计的比重已经占到总消费的43.48%。而食品消费和衣着消费分别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54.2%和13.4%下降到2003年的37.7%和9.6%。这表明居民消费结构已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升级。城乡居民收入的稳定提高,消费结构的升级,将会带来消费需求的持续扩张。

附图

图5 各种消费支出在总消费的比重

从表3可以看到2004年后我国消费增长开始超过了潜在趋势,预测结果表明2005~2006年消费增长将较高,与潜在趋势相比仍保持正缺口。目前作为经济高增长的龙头产业的住宅和汽车产品,80%~90%是由居民个人来购买的。居民是这些高增长行业的最终消费主体,而且这种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将会持续10~15年左右,这必然会保证消费的持续稳定增长。

4.我国对外贸易仍将高速增长。2005年1~5月,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5527.8亿美元,同比累计增长23.2%,其中出口2764.0亿美元,同比增长33.2%,但进口出现了明显的回落,前5个月进口2463.9亿美元,同比增长13.7%,与去年同期增速相比,降低了27.6个百分点。这表明,宏观调控达到一定成效,尤其是投资需求得到有效控制,使得国内市场对进口商品的过热需求已开始降温,而且国内自身供给的增加,出现了一定的进口替代。其次,国外能源和部分原材料价格上涨对国内相关行业的进口也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第三,库存过剩,可能是因为去年超量进口。

进口的回落表明出口将有可能出现回落,因为我国有大约30%的出口是来料加工出口。但是仍然有一些现象表明出口快速增长有它有利条件:第一,美元弱势不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扭转,如果人民币不升值,我国出口产品仍将具有价格优势。第二,外贸权自2004年7月1日实行登记制后,刺激更多国内民营企业直接出口,而且这种效应将会持续。(注:隆国强:《密切关注进口增长回落》,《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6月10日。)根据本文的预测(表3),2005年、2006年出口的增长率将低于前两年的高增长率,分别为30%和25%左右。

由于我国的贸易依存度较高,外贸的波动必然会引起经济较大幅度的波动。受进口增长下降的影响,2005年和2006年我国贸易顺差将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对GDP的贡献率将有所提高,但同时贸易摩擦也将进一步加剧。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贸易的回落是全球性的,2005年3月,美国、欧元区12国和日本的进口总和比2004年3月增长了8%,而2004年同期的增速是17.6%。2005年4月中国台湾、韩国和日本的出口总和比2004年4月增长了8.7%,而2004年同期的增速是22.7%。(注:资料来源于中国经济信息网(www.cei.gov.cn)。)2002年以来全球贸易极度繁荣的情况预计正在逐渐消失。预计2005年和2006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的增长率虽有所下降,但仍将会高于其他国家。

四、“十一五”期间经济增长的适度区间及分析

虽然“十五”计划还有最后一年,但是关于“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以及各种可能存在的问题成为人们关心和议论的焦点。本文利用ARIMA模型、限界时间序列模型、增长率模型、生产函数等多种模型,在表5给出了我国“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的适度区间。

表5 “十一五”期间我国潜在经济增长水平

  实际GDP

潜在产出Y[,t][1*]

 潜在产出Y[,t][2*]

 潜在产出Y[,t][*]

时间

  增长率预测值y[,t] 增长率预测值y[,t][1*] 增长率预测值y[,t][2*] 增长率预测值y[,t][*]

  (可比价格)(H-P滤波方法) (生产函数模型)(平均模型)

2006

  8.7%

  8.42%  8.65% 8.54%

2007

  8.3%

  8.08%  7.8% 8.44%

2008

  7.9%

  7.68%  8.0% 7.84%

2009

  7.5%

  7.25%  7.7% 7.38%

2010

  7.3%

  6.80%  7.6% 7.2%

注:基于生产函数的预测与前面第二部分介绍的相同。

从表5可以看到“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放慢,而且呈“前高后低”的下降趋势。这一点可以由我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因素分析得到:

(1)我国GDP的基数越来越大,经济增长的速度将会逐渐放慢。

(2)目前我国经济的增长主要依赖于高投入,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资源的需求急剧增长,资源的约束会使得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慢。

(3)要从“粗放型”增长模式转化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且“十一五”期间我国才刚刚进入调整期,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可以大量节约资源消耗,但同时也会遇到许多矛盾和困难。

(4)在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之前,经济增长速度不会太高,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需要一段时间。

为了保证经济增长方式的顺利转变,“十一五”期间将会推进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的发展,将是工业化进程、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时期,而且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越来越强,因此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不会出现大幅回落。

五、结论

本文利用生产函数模型、H-P滤波、ARIMA模型等计量经济方法研究了我国增长型经济周期波动的2种形式:增长率周期波动(图1)和增长周期波动(图2),发现不论那种形式,我国27年来的增长型经济周期波动都呈现出大起大落的状态。经济周期波动的高峰往往伴随着低谷,随之而来的治理整顿也给国民经济带来重大的损失和浪费。进入市场经济转轨阶段的中国,经济运行机制和背景已经发生了深层次的转变。近年来政府的宏观调控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通过适时适度的宏观经济调控,避免了经济增长出现过大的波动,并且延长了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本文首先利用H-P滤波和生产函数模型估计了我国产出的潜在均衡增长趋势,进而计算出相应的产出缺口,分析了近年来经济增长周期波动的状态。同时利用ARIMA模型预测了2005年和2006年的实际GDP增长率和潜在均衡增长趋势,给出了经济的适度增长区间。本文认为2005年和2006年我国潜在产出增长率将分别为8.4%和8.3%左右,而我国实际GDP增长率2005年将达到9.1%,2006年将达到8.7%,都略高于潜在产出。我国近两年经济增长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本文进一步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分别预测和分析了影响经济增长的各主要组成部分:工业生产、投资、消费、进出口的增长率波动及各自的均衡增长趋势,进而给出了工业生产、投资、消费、进出口相应的适度增长区间。虽然近两年增长速度都有所回落,但是都处于稳定增长的区间。

本文最后利用多种计量经济模型,估算出了“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的平均适度增长区间为7.5%~8.5%。“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将略有放慢,而且呈“前高后低”的平稳增长趋势。

标签:;  ;  ;  ;  ;  ;  ;  ;  ;  ;  ;  ;  ;  ;  

论我国经济增长周期的波动与适度增长幅度_生产函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