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因材施教”的内在理路
田贺 长春工业大学
摘要: “因材施教”是孔子哲学思想及其教育理念的重要基础,也是孔子在其教育和对话过程中的独特方式,“因材施教”的观念不但以多种形式贯穿于孔子的教学活动中,作为一种基础理念,它也促成了孔子哲学思想圆融自洽的丰富样态。
关键词: 因材施教;对话;儒家文化
“因材施教”一词并非孔子所言,但如我们所知,这是对孔子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最为简洁、准确的总结。在孔子一生的教学活动及其与他人的交流交往,完美地诠释了这一观念在此过程中的突出效用。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孔子“因材施教”的具体例证,厘清孔子秉持这一观念的内在理路。
1.3 观察指标 检测治疗开始第1天(T1)、第7天(T2)、第30天(T3)的光比浊法血小板聚集率和血管舒张剂刺激的磷蛋白血小板活性指数,评估患者残留血小板反应能力。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朱熹引张敬夫注曰:“圣人之道,精粗虽无二致,但其施教,则必因其材而笃焉。”[1]89
这是最早总结孔子的教育为“因材施教”的文献。朱熹认为,孔子所要传授的道并无二致,但是其传授的方法和次第,则因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其目的在于传授的道能够切近人的能力及学问高下,使其当下即有把握,由此盈科渐进,不断在新的基础上完善提升。
孔子对于人之“材”的认知,并不仅限于高下先后之分,而是更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的不同秉性、背景、资质等十分具体的差异,这种认识才真正构成了其全部活动的丰富性、有机性,并展现出了令人赞叹的实际效应。《论语》中很多对话体现了这一点:
技术内部董事、财务冗余与研发投资——来自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经验证据..................................................................................................................姚晓林 李井林 梁 雯(21)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开幕式上为24个新设立国家森林公园、6个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28个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授牌。我省的诸城市被授予“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
对于弟子问仁的回应,也很清晰地定义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态度: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论语·颜渊》)
法国乡村旅游产品形式多样,个性十足。如普罗旺斯的瓦朗索,除拥有普罗旺斯地区特色的薰衣草体验活动以外,还包括一系列体育活动,如徒步、骑行等陆地运动,游船、踏板船、独木舟、皮划艇、漂流等水上运动以及热气球、滑翔机、降落伞等高空娱乐项目⑦。当地的旅游产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涉及海陆空三栖空间,满足不同旅客的游玩需求。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面对相同的问题,孔子给出了完全不同的答案,这令公西华十分困惑,孔子则坦然地解释道:冉有性情退弱,因此我要鼓励他;子路性情勇直若两人之力,因此我要挫抑他。孔子对弟子的资性和倾向的认识既简洁又深刻,这也让他的回答既能切中要害,又具备伦理意义的可操作性,即以行为主体的特殊性为出发点给出一种实践意义上的价值引导,作为其教育的真实内容。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
孔子对于人之“材”的区分是主动的,他善于把握弟子的特点,并将人的差异性看做人的基本存在样式:
仁作为孔子哲学的精神内核,是常见的话题,但是孔子对此从未给出相同的答案,这并不意味着孔子对于仁没有清晰的认知,恰恰相反,正是针对特定情境下的具体解读,构成了孔子仁的思想的整体丰富内涵。可以说,“因材施教”的思想也促使孔子哲学本身呈现出圆融而自洽的结构样态。
他还评价道:子羔性情愚讷,曾参性情鲁钝,子张性情偏僻,子路性情刚猛。
将我院2012年3月—2015年4月的54名护理人员选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7名。两组护理人员皆为女性,学历均在大专以上,观察组护理人员的平均年龄为(27.32±6.19)岁,平均工作时间为(5.94±3.67)年;对照组护理人员的平均年龄为(28.44±7.24)岁,平均工作时间为(6.21±3.39)年。两组护理人员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这种区分经常出现在孔子的话语中,也在孔子的实际教学活动中发生作用,这不但让教育和交流活动有的放矢,将对话的机变和隐喻体现得淋漓尽致,也让弟子们的道德学问总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有序提升。
很有启发意义的是,孔子在面对自己的儿子孔鲤时,还表现出了另一个层面的“因材施教”。孔子曾对孔鲤说:不学习《诗》,语言的表达就不能恰如其分,不学习《礼》,行为的分寸就不能准确掌握。除了强调《诗》《礼》在学习和成人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之外,孔子并没有教给他任何关于《诗》《礼》的详细内容,也没有私下传授,反而是以严肃的态度和吝啬的语言,与其子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达到特别的教育目的。孔子对待自己的孩子,选择了“远其子”而教育之的态度,这种通过态度和行为的“因材施教”很充分地表达了孔子面对不同对象时的具体判断和差异行为。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因材施教”的观念在孔子哲学中是根深蒂固的,它既来自孔子对于人的差异性的深刻认识,也来自其对学习、教学与人的养成过程的丰富经验。可以说,“因材施教”促成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极具吸引力的人格特点,后来的儒家学者并没有因学习相同的文献资料而趋同,乃是呈现出十分可观的丰富学问路径;同时,这种不同的学问路径也促成了儒家文化越来越丰厚的层次与不断吸纳融通其他文化的特质。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作者简介: 田贺(1988.12-),男,吉林松原人,长春工业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专职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为先秦儒家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