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的研究——《活动课程与中小学生科学素质提高》北京西城子课题秘书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城论文,北京论文,中小学生论文,创新精神论文,小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2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将活动课纳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最近,教育部讨论的《国家基础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为必修课”。这是我国教育改革,培养高素质人才,尤其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大举措。江泽民主席说:“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要人才,而人才就要靠教育。”因此,探究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功能,及如何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小学教师如何树立创新教育观,就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功能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的重要功能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活动课程的发展和规范。它是让小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非学科性的新型课程。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使小学生树立参与、合作、关心、进取、创新的意识;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动手操作、探索研究、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人际交往、语言表达、创新发明的能力。它的内容,要以小学生直接体验为主,可以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科学”等几个方面考虑。它的容量与难度,应根据小学生年龄、客观条件具体安排,应考虑有利于对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主要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以自主性、探究性为基础,从小学生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在探究中,逐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探究中,要尽可能地给予小学生更大的自由活动余地和更多相互交流的机会,在交流中沟通,在交流中创新。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录的单一模式。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教师从思路及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上,给小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指导。教师要面向全体小学生,特别关注那些学业成绩不佳或性格内向的小学生,给他们创造更多表现自我的机会;要鼓励每一位小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要引导小学生关注学习过程中自身的变化;要采用灵活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指导活动;要激发小学生的创新兴趣,引导小学生的创新方法,保护小学生的创新积极性,使之形成创新能力。
研究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再看其教育功能,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众多功能中,最重要的功能是帮助小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引导小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直接体验
小学生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觉主动学习。小学生直接体验,就是学生亲身感受、亲自动手。小学生自主地活动,干什么、怎么干都由学生自己做主,这样学生就会对活动有强烈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并在活动中积极地动手、动脑。通过操作悟出道理,达到内化主体的目的。只有不断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才会得到培养和发展。
小学生自主地活动包括学生自己选择活动内容、确定活动目标;制定活动方案、选择活动材料;动手、动脑的实际操作;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评价。因此,真正做到了小学生自主地活动,学生的想法和做法就会五花八门,千差万别。否则,活动的内容、目标等,都由老师指定,小学生的活动由教师用统一的标准评价,他们就不用动脑了,学生就成了简单的模仿者,没有了创新。
博览古今中外教育史,很多实例说明:学生没有自觉主动性,就没有创造性;自觉主动性是创造性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在实践中,大量的事实表明:没有自觉主动性、只有被动性的小学生,根本不会产生创新性,根本无法培养创新能力。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引导小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直接体验是关键。
(二)选择适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料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需要活动主题和相关资料,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尽量选择适合小学生发散思维,有利于创新活动的内容。
发散思维是针对一个问题,进行多种形式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是创新思维的重要表现。对小学生进行这种思维训练,无疑是有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在活动中,当小学生感知到某一科学知识或解决某一问题时,要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要引导小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去观察、思考、想象、分析,提出具有多向性和跨越性的见解,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还要鼓励小学生打破陈规旧习。例如,在《磁铁游戏》活动中,让小学生充分利用桌子上的材料,找磁铁有哪些本领,比一比,看谁找得最多?学生自主利用桌子上的铁砂、纸张、水杯、玻璃片、塑料板、小木板、小磁盘、曲别针、各种型号的钉子、各式各样的磁铁、水及学生自带的各种材料,大胆设想,积极实验,发现了磁铁有很多的本领:磁铁能吸铁质物质;磁铁能吸起许多小铁钉,而且小钉连着小钉;磁铁能隔着纸张、玻璃片、塑料板、小木板吸小铁钉;磁铁能使玻璃上的小铁钉站起来跳舞;磁铁不进水里,就能把水中的曲别针从水杯中取出;能用两块磁铁,做“推、拉”游戏;缝衣针被磁铁磨擦后,做成指南针,等等。如果学生没有较好的发散思维,是找不到磁铁这样多的本领的。在实验活动中,学生们感悟到了磁铁的许多性质,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培养。
创新活动仅靠抽象思维是不够的,还必须借助于形象思维。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创新思维不同于一般思维活动的关键是创新想象的参与。创新想象是一切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想象和思维(抽象)活动的有机结合,是构成创新性活动最重要的基础。想象、创造想象都是借助表象进行的形象思维,而表象来自于对事物的感知。因此,要准备形象性的材料(如:实物材料、挂图、投影、录像等可供操作的学具),以弥补表象的不足。
要形象地解决问题,这是技术性创新的基本特征之一。所以,要为小学生提供具体形象的材料和资料,使学生在观察、摆弄、制作、玩耍中发现问题,借助于想象进行技术性的创新活动,从而树立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否则,创新就成了空话。
(三)创设质疑情境、引发创新意识、提倡创新精神
质疑就是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思维的过程有一般解决问题的特点,其过程为: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或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不难看出发现或提出问题是创新活动的开始。问题就是矛盾,发现问题就发现了事物矛盾。小学生发现了问题,创新思维或活动就有了方向。然而,问题的发现与一个人的知识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样一个事物,有知识的人会提出不少问题,知识经验不足的人就提不出问题。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经验不足,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特点,创设质疑情境,使学生容易提出问题。质疑情境是指发现问题的客观情境。例如,在《晴雨衫》的活动中,教师通过“魔术”,使一张蓝色的纸变成粉红色。小学生看了以后,会很自然地想:“这是怎么回事”。当老师通过讲述使学生知道这是因为纸上涂有氯化钴药液,氯化钴失去水呈蓝色,得到水呈粉红色后,教师问:“你想干什么呢?……还可以干什么?”学生会提出许多利用氯化钴的性质的构想。如:做一个会变色的玩具、小衣服、房子、广告字等,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创新活动。
质疑情境的创设方式有多种,如:观察、实验、演示、魔术、故事、谜语、讲述,谈话等。应根据活动内容采取适当的方式,无论采取什么方式都应做到既能弥补学生知识经验的不足,又能引起小学生兴趣,有利于小学生质疑,从而使学生去解疑、创新。
(四)激发创新兴趣,掌握科学方法
兴趣在活动中起很大作用,它使人积极地寻找满足需要的途径和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可以激发人的求知欲,它催人奋进,在一定意义上说,它是培养专门人才的土壤,是创新发明的温床。同样,对创新活动本身的兴趣也影响着一个人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一定要激发和保护小学生的创新兴趣。教师要鼓励小学生大胆设想,消除顾虑,不怕说错。对小学生“不着边际”或“异想天开”的想法,不要轻易否定和斥责,要示以善意的微笑,给予鼓励。还应要求同学之间不要讥笑。小学生的创新能力较差,教师要为学生的创新提供条件和帮助,尽量使他们的创新成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创新美。教师要重视总结小学生创新精神的点滴经验,好的经验要大力表扬、宣传,使学生逐渐树立起“我会创新、我能创新”的信心和勇气。
培根曾经说过:“学问并不把它们本身的用途教给我们,如何运用这些学问乃是学问以外的、学问以上的一种智慧。”这里所说的“智慧”就是对科学方法的把握。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可见方法在能力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必须引导小学生探索创新方法,如“加一加”、“减一减”、“缩一缩”等,小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创新方法,在创新活动中就能思路清晰,创新活动就能顺利进行。
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师必须树立创新教育观
社会的发展,越来越突出地把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摆到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但是,我国教育的传统,是以继承前人知识为中心的,过分注重演绎法、忽视归纳法。杨振宁教授对演绎法、归纳法曾做过很精辟的比较分析。他说,所谓演绎法,就是从大的原则开始,从已经了解的最抽象的、最高深的原则开始,然后一步一步地、完完整整地把一门又一门学科学好,这就是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它具有教师讲、学生录,局限于前人积累起的知识和技能,培养模仿能力,解决同类问题,有确定的标准答案,思维的重复性操作等特征。它的优点是可以使小学生很好地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知识,缺点是不能引导小学生去创新。所谓归纳法,是先抓住现象,然后从这些现象中抽出其中的精神,再用基本的最深刻的原则来验证。它的特征是:不受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局限,鼓励发挥自己的新见解;思考问题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鼓励进行移植和组合思维的直觉性、跳跃性等等。归纳法是进行探索创新的方法,它容易让人走弯路,但却是引导小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教育方法。
很显然,转变这种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教育观念,是深入进行教改的前提。当然,这种转变是一个扬弃过程,并不是把传统的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统统丢掉,而是要通过对继承性教育进行选择、继承、改造和发展来实现。要强调传授有效的知识,因为创新能力依赖于知识的获得,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使小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更重要的是指导小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技能创新性地解决问题。在培养发展小学生的智力因素的同时,要大力培养和发展小学生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使小学生学会领悟,学会知识能力的迁移。营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小学生创新能力、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重视发展小学生个性和特长、爱好。彻底改变以考试为中心、以死记硬背为基础的教学制度,重视综合活动训练,培养学生利用多门学科知识进行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倡师生共同研讨问题,平等地、自由地、双向地交流,最有利于激发小学生创新性思维的火花。
综上所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师只有转变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培养创新精神的教育观,才能自觉积极地坚持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只有这样,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才有利于实施国家课程计划提出的“培养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才能发挥课程体系的整体教育功能。进而联想,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培养出的创新精神,如果迁移到其他学科以及课外的学习中,既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延伸,又是创新精神培养的继续,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将起着受益一生的作用。
收稿日期:2001—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