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经贸关系的回顾与展望_德国经济论文

中德经贸关系的回顾与展望_德国经济论文

中德经贸关系的回首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德论文,经贸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欧经济关系是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重要一环,而中德经济关系又是中国与欧盟经济的重要构成及至中心环节,拙文拟对此予以回顾与展望。

一、中德经济关系的回顾

这里所言的经济关系系指广义的经济关系,它包括狭义的经济关系(国际投资关系)和贸易关系等。

先看中德贸易关系的发展。1972年中德正式建交后,伴随着欧共体的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以及与此相关的中德双边贸易协定的签署,中德贸易关系开始拓展,但整个70年代,中德年贸易总额均未超过10亿美元。80年代,中德贸易逐年发展,至1989年达80年代的顶峰,年贸易总额近40亿美元,约占中国与欧共体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强。90年代初,由于政治的原因,德国一度伙同美国等西方诸国,对华奉行了一年左右的“经济制裁”,1990年中德贸易总额较之1989年下降11.4%,下降幅度超过中国与欧共体贸易总额的降幅。(注:根据《1991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有关数字计算。)90年代之后,德国与欧共体诸国逐步取消对华“经济制裁”。1991年中德贸易总额近156.2亿马克,比1990年增长了35%。 (注:数字引自《潜力巨大的德国市场》,见我驻德商务参赞张培基教授对记者的一席谈,载《广东对外经贸》,1992年第2期,并进行有关计算。)1991年之后, 虽然中国经济及德国经济均经历过调整,但两国贸易仍呈现出较快增长的走势,1998年双边贸易总额按德方统计达370亿马克,比1991年增长了136.87%,年均增长速度达13.15%。 (注:数字引自德国驻华商务参赞施美兰《德中合作前景广阔 在华投资增长迅速》一文,载《国际商报》,1999年5月12。)德国在中国的进出口伙伴中居于第6位,且在欧盟成员国中居于对华贸易的榜首。中国向德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也出现升级式的变化,由纺织品和服装为主的传统商品结构渐渐向机电产品为主转化,后者已在1998年超过前者跃居输德产品的首位。而中国自德进口的商品主要是机械和电子产品,其次是钢材及化工产品,在华的各类三资企业也从德国购入资本货物及半成品,尔后再将产品导入德国以及其它国家市场。对中德贸易关系产生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德的投资关系,后者对前者的效应通常是一把“双刃剑”,投资关系的发展既有对贸易关系的发展产生替代效应的一面,亦有推动效应的另一方面。德国在华的直接投资推进贸易的作用显然是主导面,不但刺激德方的软件及相关硬件的出口,也使中方将某些产品返销跨国公司的母国市场,推进对德出口。近年来中德贸易关系的快速发展与中德投资关系的发展密切相关。

中德投资关系是中德经济关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在90年代之前,欧共体不甚重视对华投资,故而德国在华投资地位远不及美日,也不及其欧盟的伙伴英国,甚至不及亚洲的某些发展中国家如韩国等。1993年11月欧共体更名为欧盟之后,欧盟更为注重发展对华投资关系,欧盟中首屈一指的经济大国德国尤甚。迄今为止,德国为中国的第8 大外资投入国,虽然与其在全球的经济地位仍不相称,但德国在华投资的发展还是迅速的。至1998年,德国实际在华投资总额近40亿美元,另有24亿美元的协议投资额。而且,德国在华投资亦有其独特之处:一是企业规模巨大,位居外商投资企业的榜首。在1997— 1998 年度中国最大的500 家外商投资企业中,上海大众在销售额(263.16亿元人民币)、利润额(40.11亿)和总资产额(147.26亿)均位居首位, 比列为第二的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高出许多。如销售额高出33.99%, 利润额高出50.39%,总资产额高出44.73%(注:引自《1997/1998年度中国最大的500家外商投资企业》,载《国际商报》1998年12月30日, 有关数字经过计算。)另一家合资企业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也位居第九。德国的十大跨国公司有九个在中国投资。二是行业集中,主要集中在汽车制造业和化学工业。这两个行业既是德国的“比较优势”,也是中国亟需发展的经济增长点之一。三是注重中国市场而非以转移劳动密集型的生产企业为目的。虽然外商投资动机大多有看中东道国市场的倾向,但如德国以市场为首位的投资意向并取得实际效果者则凤毛麟角。如大众在中国轿车市场的占有份额已逾60%。

中德技术关系也是中德经济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既与中德贸易有关,也与中德投资不无关系。德国在中国的技术引进国中位列前茅,在欧洲首屈一指。以1997年为例,德国是中国的第四技术引进国,仅次于日本、加拿大、美国,该年中国自德引进的技术和设备进口合同额达15.84亿美元,略低于美国的18.16亿美元。(注:袁瞩:《1997中国技术引进调查分析》,《国际商报》1998年8月15日。)

二、影响今后数年中德经济关系的因素剖析

1.近年的世界经济形势。美国自1991年下半年走出上一轮的经济衰退至今已连续实现9年的经济增长,近期似已略显疲态。 前期的股市狂升已在经济中形成一些泡沫;前期的美元坚挺态势也使美国的贸易收支、国际收支逆差愈加恶化;1999年美联储的接二连三升息,及格林斯潘为对付略有抬头的通胀而宣称的继续提高利率意向使美国1999 年的GNP增长率不及1998年(达3.5%,略低98年的3.9%)。从总体上说,欧盟经济不如美国,但呈增长态势,主要源于:德国1999上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喜人,当年第三季度订单大增;欧元1999年启动后一年多的贬值刺激了欧盟的出口;科索沃危机趋于缓和的周边局势;亚洲金融危机出现转机对欧的趋好影响等。总之,欧盟国家尤其是德国的经济增长态势必然刺激中德经济关系的发展。

2.德国在欧盟的经济地位。欧共体刚诞生时,该经济一体化组织在相当时期中一直以法德为轴心。然而,由于联邦德国的经济在共同体中雄踞首位,故而从80年代中后期以来,实际上是德法为轴心。两德统一之后,尤其是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之后,德国在欧盟中的“盟主”地位更进一步地确立。以1997年为例,欧盟15国出口总值23342.97亿美元,而德国一国的出口值达5124.2亿美元,不但雄居欧盟成员国的首位,而且占欧盟15国出口总值的21.95%。(注:引自或根据IMF《国际金融统计》,1999年3月号第62页有关数字计算,该期仅有1998 年头三个季度的数字,故以1997年为例。)

3.德国经济走势的回顾与展望。德国经济的趋势如何,当然会影响中德经贸关系。德国在1999年的第一季度成功地避开了一次经济衰退,该季度较之上年第四季度增长了0.4%,较之上年同期增长了0.7%,德国经济在1999年上半年出现了转机。无论是德国的六大经济研究机构,抑或欧盟及至国际的经济机构,一般均断言德国在1999年的7至12 月份将加速经济增长,这样德国在1999年全年可达2.5 %左右的经济增长率。目前,德国的年通胀率只有0.6%, 仍远低于欧洲央行所确定的标准。眼下,德国经济的主要问题是高达9%的失业率。 德国现任总理施罗德所奉行的路线与各国的社会民主党乃至德国历任社民党总理相左,强调“大市场,小政府”的方针,强调削减财政开支,推崇平衡预算,借鉴美国模式,又不失德国的“福利国家”特点。一般预测,2000年后德国经济会加速增长,2001年可超过美的增长率,这对中德的经济关系的发展无疑是一个推进的因素。

4.中国的经济形势。中国自1998年下半年以来实行的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为主基调的宏观经济政策已有了一些初步的成效。目前中国奉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当的货币政策实际上是凯恩斯主义的扩张性政策。财政的扩张表现在增加财政赤字至人民币1503亿元,并在1999年发行了数千亿国债,加上1998年下半年发行的1000亿中尚未消化完的500亿, 这些纳入当年的财政收入,转化为新增的财政预算。发行国债除扩大预算的作用外,另一作用是为货币政策推行所使用的“公开市场操作”货币政策工具,营造了一个规模渐次增大的国债市场。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表现为1996年以来连续7次调低利率,且不排除进一步降息的可能, 并采用西方通行多年的利息收入所得税,1999年11月下旬还下调法定准备金率达2个百分点之多,试图将6万亿的银行存款部分逼入消费领域,扩大有效需求。1999年1—10月外贸出口1552亿美元,增长4.3%;进口大幅度增长,1—10月进口1314亿美元,增长19.2%。 (注:据新华社北京1999年11月12日电,载翌日全国各大报。)为何进口急剧增长?原因有二:一是打击走私,使原先在海关统计中遗漏的进口归入国际收支平衡表;二是中国内部需求的扩大一部分表现在对外进口需求上,如资本货物、半成品进口的扩大。总之,中国拉动内需的政策已有了一些成效。由于经济学中常有的“时滞”(Timelag),扩张成效只能逐步释放。 目前,中国与日本排除政体等方面的区别外,宏观经济的扩张性及刺激内需的目的性是相似的,日本经济已“初现曙光”,中国经济也必然会奏效,尤其是在亚洲金融危机已出现转机,周边经济环境得以改善的条件下更是如此。1999年中国GNP增长率接近8%,超过1998年。中国经济的扩张必然会相应地带动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其中也包括中德经济关系的拓展。

5.欧元面世及其走势对中德经贸的效应。欧元在1999年元月4 日实际启动之后,曾有过一周左右的风光,摸高至1欧元兑换1.18美元。 但好景不长,尔后经7个多月时间的疲软状态,曾跌至1.01美元, 几与美元等值。7月下旬,欧元开始发力,曾上扬至1.07美元,可是12 月初后再度跌破美元。然而,近期又略有回升。欧元走强,势所必然,加上欧元债券在国际债券市场上与美元债券平分秋色的地位,说明其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地位的确立与巩固。欧元走高,固然有不利于欧盟对外贸易的一面,但也是欧洲经济转好的信号,后者对中德经贸关系的发展是有利的。欧元问世及其今后坚挺的走势,对中德经贸关系,虽是有利有弊,但笔者认为利可大于其弊。主要根据是:(1 )欧元利于中欧贸易结算;(2)欧元拓宽了中对欧的出口营销渠道,在纺织品、服装上尤甚; (3)用欧元统一报价,华自欧进口商品的选择余地藉此拓展, 因为透明度增强了;(4)欧元国官方储备中的美元储备释放, 利于中国企业在欧的间接融资;(5)因欧元而致的欧洲单一证券市场的发展, 无论从融资或投资的角度看,均有利于中欧投资金融关系的发展。

6.人民币的走势对中德经贸的影响。人民币至今仍是稳中有升,央行行长等也宣称2000年尚无贬值压力。但从中长期看,笔者认为人民币会呈稳中有贬的趋势。其根据如下:第一,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及亚洲周边的国家本币趋贬的环境中,人民币长期不贬是不利于拓展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换言之,贬值是大势所趋。第二,本币贬值是许多国家刺激出口的惯用方法,中国也不例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80%以上由工业制成品组成,出口商品富于需求弹性,符合马歇尔——勒纳条件,(注:即出口商品需求弹性与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之和的绝对值大于1。 用公式表示为ㄧd[,x]+d[,m]ㄧ>1,d[,x]为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d[,m]为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所以人民币贬值可刺激出口而改善贸易收支及至国际收支。第三,按购买力平价说,似乎人民币不该贬而应升才是,但购买力平价的前提是商品和资本国际间的自由流动,而现实的国际经济关系并不具备此种前提条件,故而难以用购买力平价来确定人民币的汇价。第四,鉴于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高达2万亿元, 其中相当部分非注销不可,这也说明银行中近6 万亿存款中与实际价值量中出现了一个不小的缺口,此虚拟部分亦应由本币的贬值来弥补及承担。当然,我国目前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经济平稳增长,这些是托起人民币汇率的基本因素,因此今后人民币的贬值态势由于受到对冲力量的制约,可以一段时间不贬,而且今后即使贬,也只能是稳中有贬。结论是,稳中有贬的人民币汇率走势,有助于推进华对德的出口,也会对中德经贸关系产生良性效应。

7.中国加入WTO后必对中德经贸关系产生积极影响。 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发达国家均表示支持中国加入WTO。事实上, 伴随中美达成协议,中欧及中国与其它国家的协议亦即将签署。总之,只要中国入世,对外经济关系中,许多原先较难解决的问题,在WTO 总的框架中当不难解决。这无疑是推进中德经贸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8.中德领导层对发展双边经贸关系高度重视。目前,世界经济的多极化进一步发展,此种世经格局的发展特点,也要求一个开放经济的国家经济伙伴宜多元化。中国的对外经济关系除继续与发展中国家保持经济往来外,更需与发达国家深化经贸关系。欧洲无疑是中国致力拓展对外经贸关系的极为重要的目标,中德关系更是中欧关系的重要内涵。反过来看,德方认为25年后中国将成为世界第5大市场, 所以无论前任的基民盟首相科尔,还是现任的社民党首相施罗德,均将对华关系视为德对外经贸关系不可或缺的一环。施罗德1999年的两次访华即是明证。双方决策层的重视,显然是对中德经贸关系推进的因素。

三、中德经济关系的发展前景

在新的世纪伊始,中德经济关系由于有前述的有利因素,必然会继续发展,但此种进展不可能是跳跃式的,而是渐进的、稳步的。

能进一步发展两国经济关系的理由主要是:中国加入WTO在即, 同为成员国必然要促进双边贸易;近2—3年中德两国经济均会有较大发展,市场经济及准市场经济在经济繁荣条件下必有拓展对外贸易(包括中德贸易关系)的迫切要求,以解决供求关系的矛盾,诸如产生“溢出效应”等;(注:即X-M=Y-D,若Y>D,必然使X-M增大;X为出口,M为进口,Y为总供给,D为总需求。)欧元的问世及人民币近几年的稳定性态势利于拓展双边的贸易、投资关系;德在华投资远不及美日,与其经济大国地位亦不相符,此种差异性会推进德对华直接投资,从而产生联动作用;世界经济的多元化格局之发展更使彼此重视中德关系,在美、日之外寻求朋友;德国总理一年中两度访华(虽然身份不一),中国领导人近年对德等欧盟国家的访问,表明双边经济合作的意向。

中德经济关系固然会较快发展,然而难以在短期内迅速扩张。原因主要是:欧盟的深化与泛化会产生“贸易创造”(注:按国际经济学的“关税同盟理论”,“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均是其静态的效应。前者指同盟内部的贸易自由,由伙伴国的低成本产品取代本国的高成本产品,增进成员国的社会福利。基于此种效应,必然降低成员国与盟外国家进行贸易的紧迫性。)的功能,部分取代与盟外国家的经济关系之发展;与前者有关而又不尽相同的是,中国在德国对外经济关系中的地位并不高,当然排在美、日及许多欧盟国家之后;德国等欧盟国家对中国的出口商品反倾销过多,妨碍了华对欧出口及整个贸易发展,中国入世后,此类事件会大为下降,但不可能绝迹;非经济的因素也如对中美经济关系一样制约了中德经济关系的发展,今后仍会出现。

1998年,按德方统计,中德贸易总额达370亿马克, 德在华投资约40亿美元,(注:德国联邦经济技术部部长米勒博士:《二十一世纪来临之际的德中经济关系》,《国际商报》1999年11月2日。)1999 年应能保持上年的水平并略有增长。鉴于目前中德各自良好的经济运行态势,今年中德贸易关系估计可更上一个新台阶,达400 亿马克的贸易总额。因为德在中国发电技术、冶金工业和汽车制造等领域迅速拓展,德对华投资亦可攀上60亿美元的新高峰。

标签:;  ;  ;  ;  ;  ;  ;  ;  ;  

中德经贸关系的回顾与展望_德国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