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新的角度看待我们的世界(1)_白门柳论文

从创新的角度看待我们的世界(1)_白门柳论文

用创新的眼光看(写)我们的世界(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眼光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文,即写文章,它不一定有创新的因素。

创作,即创造文艺作品,它必然含有创新的成分。

创新作文,指创作在选材、立意、布局、谋篇等方面有创新性的文章。

世界多姿多彩,千变万化。在充满创新细胞的作者眼中,历史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未来的世界,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新题材和创新形式。

创新作文的关键是创造力。创造力是人类智能高度发达、高度综合的一种能力。在创造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能力达到最高水平。创造的心理活动,同才能、智慧、意志、情感、道德等多种心理品质以及个性特征,都有密切关系。创造活动是整个人格协同活动的结果。创新作文的素质,涉及人格全部因素,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具体而言,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非智力因素而言,主要包括:期望、好奇心、求知欲。兴趣等。

创新作文的灵魂是创新精神,创新精神又来自三个方面:①创新意识;②创新思维;③创新人格。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因素。研究创造过程的麻省奥斯汀·里格斯医院研究中心主任阿尔博特·罗森伯格博士认为:创造力就是运用不同思维方法思考的能力。创新,从横向上看,既需要知觉思维,也需要分析思维;既需要形象思维,也需要抽象思维。要写出一篇创新作文,就要重视激发创造思维,培养创新精神。要有新颖独创的思维方式,它包括:敏锐性、选择性、独创性、逆向性、求异性、超常性、发散性、收敛性等。创新作文,贵在一个“新”字。写创新作文,要寻人所未寻,想人所未想,用人所未用,写人所未写。

根据上面的认识,我们以创新思维为主线,从17个切入点编写了本辑辅导材料。我们可以把写出创新式作文比喻为抵达公园的某一景点,把17个切入点比喻为公园所设的17个门口。没有规定必须从哪一个门口入,从哪一个门口入都可以通往那个景点;进公园以后,必然有许多可以汇合的路——随便走走。

发现问题求创新

创新导引

问题,常常是创新的切入点之一。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是进入创新大门的必由之路。写创新作文,要靠思维的敏锐性。

1926年,毛泽东面对中国革命局势的发展,在经过大量的调查和敏锐的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和提出了“中国革命的领导权究竟由谁来掌握?”的重大问题,在《沁园春·长沙》一词中,用问句巧妙地提出和回答了这个问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是政治领域和诗词写作中的一种创新;陈景润研究“1+1”的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是科学领域的创新;面对一夜春雨,诗人孟浩然写了《春晓》提出了“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自问,这是文学艺术领域的创新。

爱迪生认为:“奥秘和创意常在发现问题之中。”发明创造不单是科学家的事,只要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就会有创造。

现代科学的发展史告诉我们,每一个问号,都可能导致一门新兴科学的产生或新兴技术的采用。水烧开时,火炉上的水壶盖子被水蒸气冲开了,壶盖吧嗒吧嗒地抖动着。许多人对蒸气的力量没有深思,而瓦特却从这一现象中得到启发,发明了蒸气机。

大千世界有无数的问号,创新作文,应该以问号为先导,从研究发现的问题入手,捕捉具有创新意义的素材。

一场并不大的风,竟刮倒了一棵大树。许多人从它身旁匆匆而过,并不以为怪。同学小杨却觉得奇怪:这么大的树,怎么弱不禁风?一个特大的问号,驱使她冒雨走到断树跟前,从断口一看,疑团顿解:原来树杆是空心的,里面钻着一团白蚁……

这一发现,使她联想到了反腐败问题,想到了列宁说的“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告诫,想到了江泽民总书记所说的“反腐败问题解决不好,会亡党亡国”的论述。“空心树”现象与“反腐败”问题,就有相通之处了,借“空心树”现象为话题切入,生动形象地谈论反腐败问题,使小杨的文章别具一格,获得了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

创新例文

创新例文一(注:本书17个切入点所选例文分别选自《语文报》、《语文教学通讯》、《语文世界》,恕不一一说明。)(所属写作范围:新新人类·新新世界)

韩国风情

罗倩莹

隆!隆!飞机将要降落在韩国汉城金蒲国际机场。我兴奋不已,不停地在心中描画我将在这异国度过的美丽图画, 期待着“广之旅”的6天韩国游能带给我无限的惊喜。

一、以日本为敌

认识韩国,源于历史书上,源于闻名已久的亚洲四小龙之一的称号。六七十年代韩国积极发展教育事业,吸纳人材,利用天然的优良港口位置发展出口业和加工转口业,一跃成为亚洲经济强国。可惜前年的金融风暴,令韩国一蹶不振,但据最近消息,韩国经济复苏的速度快得惊人。所以,我决定将韩国定为我第一次出国旅游的地点。

大韩与大和似乎天生就是两个针锋相对的民族,加上近百年来韩国曾长期遭受日本的侵略,日本军国主义者企图把这块三面环海的土地作为入侵中国大陆的跷跷板。虽然日韩两个国家有着经济上的紧密联系,但韩国人尤其是老一辈从骨子里恨透了日本人。他们教育下一代,要知道韩国的历史就到日本的博物馆去,就是日本人抢光了韩国的国宝文物。所以,韩国人非常看重与日本各方面的较劲,绝对不能输。韩国人使用的小轿车大多是国产品牌,除了政府采取措施保护国产货的原则,韩国人带着民族的特性,讨厌日本汽车,甚至会看不起用日本车的国人。在韩国小商铺,老板遇见日本人要么板着脸,要么就陪着笑把货品的价钱提高两三倍。他们认为谁的钱都可以不赚,日本人的钱一定要赚个够。

我就有这么一段经历。那晚我在汉城逛夜街时,看中一样别致头饰,便用英语问了一句:“How much does it cost?(这多少钱? )”哪知50岁上下的老板打量了我一下,瞪了瞪我和同伴,脸上并没有那种生意人做买卖时的喜悦, 答非所问地说:“Are you Japanese

orChinese.(你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Of course,Chinese.(当然是中国人)。”老板一听,立即改容,笑眯眯地竖起大拇指:“Oh,Chinese! Chinese is good.It costs 2000W。(啊!中国人,好样的。这要两千韩元。)”这样交易就顺利完成了。老板先前的不快烟消云散,他还亲切地祝福我们旅途愉快,活像热情好客的老朋友。我和同伴相视一笑:嘿!中国人真行!同时心中暗暗替日本旅客叫苦,换了他们来买头饰,可能价钱立刻涨升到4000W,甚至会挨一顿骂。 他们怎么也想不到这竟是日本人与韩国人的世仇宿怨!

二、他山石

在韩国我总觉得购物不像想象中困难,随身携带的计算器是为了讨价还价时使用的,竟没有机会用,原因就是大部分的韩国人英语水平相当高。

记得有天晚上,我独自在温阳的大街上逛,大部分的店铺都已关门了,但我仍希望能买到一张电话卡。终于在大街的拐弯处还有一间小士多亮着灯。 我没多想就进去了, 冒了一句:“Please give me

atelephone card for3000W。(请给我一张3000韩元的电话卡。)”待我定了定神,只见眼前只是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坐在椅子上摇着扇子看电视还有一个5岁的小朋友瞪着大眼睛望着我。我一时不知所措, 他们不懂英语,该怎样跟他们沟通呢?我正在茫然时,那个小朋友从抽屉里拿出一张电话卡递给我“Thank you! Welcome to Korea!”我心中吃了一惊,我5岁的小表妹也只懂得“A、B、C呀。”

提高全民族语言水平,迫切!

韩国人是洁身自好的。比如:韩国的赌场只准对外国人开放,当地人不得入内。

在汉城半山腰的华克山庄是全世界闻名的赌场。我不能想象这么一个环境清静的地方竟然是一个赌场,静得两个人在说悄悄话,第三者也能听到。生意惨淡,只有几个老外和十几个说着普通话、广东话的同胞围着张桌子赌大小。丝毫没有世界级赌场的热闹。难以想象这个地方每年蚀多少钱?如果澳门的葡京赌场不让中国人入内,何鸿燊先生的脸还有现在那么光彩吗?或许赌博的风气就会慢慢消失,也不用警察去辛苦地追查各赌博黑点了。

我觉得,还是洁身自爱的好。

三、韩国料理,不提也罢!

韩国的饮食文化与中国的大不相同。衣食住行,他们排在头位的是衣着,韩国人最爱打扮。另外,买辆小汽车也挺重要的,身份的象征嘛!归根到底,就是韩国人爱面子。衣住行都是表露在外面的,一定要体面。这与讲求实际享受的中国人是很不同的。我是来自素有“食的天堂”美称的广州,加上舟车劳顿,对韩国的食物吃不惯。每顿的韩国餐都少不了泡菜,就是腌制的大白菜,而且是“变异”的,只有酸、辣味和大白菜特有的爽脆,看上去一点油的感觉都没有,就别说腻了。在韩国吃上几顿这样的泡菜加米饭,就能达到意想不到的减肥效果。

中国人的饮食文化是讲求均衡的。大暑天要吃喝些清热解毒的汤水凉菜,冬天就可以打火锅、炖补品来吃。而韩国的饮食文化的特点是“火上加油,雪上加霜”。大热天气躲在冷气房里烧烤、打火锅,吃得鼻血直流,这才叫做刺激,叫做韩国饮食文化。

有一种吃法是比较特别的,就用原只童子鸡,挖去内脏,往里面塞糯米,放在石头锅里煲,还有加上几条一年参。吃的时候,每人一锅,一锅一只鸡,最重要的是往汤里斟一小杯6年参酒。 鸡通常是不好吃的,只有那汤一滴没剩。这是正宗高丽人参鸡汤呀!

四、模范TAXI,收费加倍?

“到汉城逛夜街,坐的士比较合算。”临分手时导游对我们说。于是我决定跟团友一块儿体会异国生活。我们站在路边扬手截的士。韩国的TAXI制度很特别。车顶灯与车身是不同颜色的,黄色车顶灯黑色车身的TAXI是模范TAXI。它是由国家来评定的,坐“模的”能享有获保证的服务。例如:司机是经过严格训练的,遇到外地旅客不会兜一个大圈来走。当然要付出比普通TAXI多一倍的收费。而当过了晚上一定时刻,所有的士都会加收一倍。这是与我国很不同的。真是物质与精神同步发展。

6天的旅游领略到的韩国风情与书本中的韩国大大不同。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创意指要:罗倩莹同学在韩国旅游仅6天,就有许多发现——

一次小买卖就发现了韩国人以日本为敌;买一张电话卡就发现了韩国的小孩子有相当高的外语水平;吃一顿饭就发现韩国的饮食较为单调;坐一次TAXI就发现“物质与精神同步”。

善于发现,才有可能写出创新文章。

创新例文二(所属写作范围:与名人的心灵对话)

在抉择中经受考验

——读《白门柳》有感

张奕琳

我向来爱看史书,无论正史,还是野史,甚至是略带传说味道的历史小说。在读过的历史小说中,最心仪的莫过于《白门柳》了。我为小说那行云流水似的清雅细腻的文笔所流溢出的秦淮旧院、市井风情所陶醉,更为那文章中所描写的史可法等英雄“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气节所感动。

《白门柳》是广东作家刘斯奋先生花费了十余年时间创作的一部历史小说,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它分《夕阳芳草》、《秋露危城》、《鸡鸣风雨》三部,描写了明朝覆灭前夕,江南地区文人组织“复社”诸生对抗外敌的不同态度,叙述了洪承畴、钱谦益、阮大铖失节降清及明朝残余势力在弘光王朝覆灭后坚持抗清和灭亡的过程。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敏泽先生盛赞这部小说很好地解决了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的矛盾,是一部史诗般的作品。

确实,文以情动人,一部好作品总是能点燃读者思想的火花。掩卷深思,我不禁想起了孟子那句脍炙人口的名言:“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我以为,这不仅是一个信仰问题,也是一个取舍问题。鱼与熊掌,生和义,富贵和忠义,权势和道德,若能两者兼得当然是十全十美的,但正如一句哲言所说:“上帝总是把‘给予’和‘夺走’揉成一个球再抛向人间。”想要两者兼得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办不到的,得到了一方面,就必然失去了另一方面。于是,在五光十色的选择中,人们便在其中各选所好。就如《白门柳》中所写的史可法一样,有些人认识到“所欲有甚于生者”,他们愿意在两者中选取比生命金钱更宝贵的东西。于是,便有了苏武牧羊,便有了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便有了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他们虽然失去了一些人认为很重要的东西,但一支小小蜡烛的熄灭,又怎么比得上一把代代流传的火炬的燃烧呢?但有些人却在选择中彷徨了,迷惘了,他们心中的天平向利益的一边倾斜了,甚至不少人也抱着侥幸的心理,想两者兼得。但看看《白门柳》中那位曾经风云一时的东林党后期领袖钱谦益,他在与阉党余孽抗争和复官起用中选择了后者,但他却抱着希望:让别人替他起用“跑腿”,自己就不会失去在复社中的声望。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最终还是落得个声名狼藉。这些人选择了两者之中不重要的一方,于是为名为利,不择手段,假公济私甚至行贿受贿,出卖人格国格。他们得到的只是些蝇头小利,但失去的却是“本心”。

取舍,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生活学习中常会遇到这一对矛盾。一次,班上进行语文考试。考前,得知是一位只喜欢坐在讲台上看报纸的深度近视的教师来监考时,一些“另有一手”的同学便窃笑,认为是有机可乘了。

当试卷发下来后,我没做几题就被难住了,正埋怨自己复习得不够充分时,耳边却传来了一些同学在桌底下翻书的哗哗声。一个念头在我脑海中闪电般划过:也翻一下书吧,反正老师看不到。别人作弊得好成绩,自己老老实实答题的成绩自然比别人低,名次也会由名列前茅变成名落孙山,自己的脸还往哪儿挂呢?我的手伸向抽屉,但又如触电一般缩了回来。这样做值吗?为了成绩就抛弃原则,真是太糊涂了。于是,我交上那张有部分空白的试卷。成绩发下来后果然成绩比别人低,但我很坦然,不仅因为这是自己真实的成绩,还因自己学会了选择。

取舍,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常会遇到这种矛盾;舍生取义,在现在的和平环境中也会常常出现的一对矛盾,让人们在抉择中经受考验。有人失败了,留下的只是遗臭万年的名;有人成功了,留下的不仅是流芳百世的名声,还留下了闪光的精神。我国驻南斯拉夫的三名记者:朱颖、邵云环、许杏虎,难道他们不知道去战地采访的危险吗?不,他们不仅知道,也有深切的体会。但他们依然来往于炮火之间,穿梭于一座座快要倒塌的楼房之间。一切只是为了能让全世界人民听到正义的呼声,看到战争的凄惨,知道某些霸权主义者险恶的用心。他们能够把生死置之度外,不是因为他们不“恶”死,而是因为他们的心中有一股正气,他们知道有比生更重要的东西——这就是舍生取义在现代的表现。

作为我们中学生,也应坚持自己的信念,学会选择,舍得放弃,才会有所作为。(以上两段根据刘斯奋先生的意见增补)

读《白门柳》确实让我收益良多,兴之所至,亦试赋拙诗一首并以为文尾:

夜读史书秋味凉,细品《白门》意更长。忠烈长笑赴国难,我学取义正气扬。

附作者向广东省文联主席、著名作家(《白门柳》作者)刘斯奋先生请教的信(摘要)尊敬的刘斯奋伯伯:

我平日酷爱看历史书。初中时已经知道《白门柳》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但由于自己当时的历史知识肤浅,阅读水平不高,看见砖头似的三大部头,便不敢贸然拜读。但是阅读《白门柳》始终是自己的一大心愿。

上了高中后,觉得自己的历史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对明末清初的历史亦有了大体的了解,《白门柳》的诱惑实在太大了,于是我在繁多的考试和作业中挤出时间来通读全书。

拜读后,觉得书中人物的刻画,环境的描写都是淋漓尽致,入木三分的,全书都洋溢着一股舍生取义的正气。它不仅在学识上对我大有帮助,而且在精神上给我很大的教益。回校与同学交流,发现大家也喜欢这部书,而且与我深有同感。

我觉得,读史旨在明理,便把自己的感受写成了一篇读后感。《中学语文学习》的编辑先生偶然看到我这篇文章,说拟安排发表。其实我对自己的这篇读后感的观点和材料还不是很有把握,编辑说给时间以作修改。我怕发表后会贻笑大方,所以在下笔修改之前,特恭敬地向您请教几个问题:

1.我觉得《白门柳》的主旨在于赞扬“舍生取义”。不知我对《白门柳》主题的认识有否偏差呢?

2.我在文中写了一个关于考试作弊的例子来论述中学生在平时所遇到的抉择难题。但有些同学觉得例子的意义太过渺小了,与“舍生取义”的伟大含义不能相提并论,您认为呢?

3.在《白门柳》中,史可法选“义”舍“生”,但在现在的和平年代中,我们已不需要对“生”和“义”作出抉择,那么“舍生取义”还有它的现实意义吗?它在今天的现实意义又是什么?

切盼您在百忙中简示一二。感激不尽。

几天前我翻阅前年的《南风窗》杂志,看到了您撰写的文章《创作是一种孤独的长征》。文中提到的“如果你不放弃一些东西,最后你就什么也得不到。”这种取舍的观点,我认为也是和《白门柳》中的主题相承的,这个观点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更有现实意义。

另外,我想进一步地学习明朝这段历史,那么除了明史之外,还可以读哪些史书呢?如果不会占用您太多时间的话,这个问题敬请一并赐教。深谢!

每天盼望您的函示。

学生

张奕琳敬上

刘斯奋先生复函(摘要)

张奕琳同学:

得知你在功课十分繁忙的当儿,意然把《白门柳》这“砖头”般厚的三部书硬是“啃”完了,这使我十分感动,也十分高兴。因为作为一个作者,总是期望自己的书能够得到读者的喜爱。而对我来说,年轻读者的观感,尤其显得重要。因为,未来是属于年轻一代的,一部作品如果能够不断地受到年轻一代的喜爱,那么就预兆着它不仅拥有现在,而且可能还有希望拥有未来。

你在信中附来的《读后感》我也读过了,你把《白门柳》的主旨归结为“舍生取义”,不能说没有根据,但是,对于义的理解,在我心目中却是比较宽泛的。它应该包括一切正义的事业、美好的理想和良好的愿望。这在小说中的不同人物身上,其表现和追求是不同的。史可法是一种类型,黄宗羲又是一种类型,当然还有其他人……就作品而言,我理会倾向于肯定和宣扬黄宗羲式的追求;其中原因,我在小说最后的《跋》中已作了说明,你可以参看。至于你在《读后感》中联系实际,举出在考试中的作弊现象做例子,我觉得这虽然也是生活中的一种抉择,但是它同那种生与死的抉择,其性质和程度是根本不同的。把两者联系在一起来谈,难免让人感到轻重失当。因此,还是另找例子为宜。你不妨举近期报刊上刊载的现实生活中为祖国、为人民英勇献身的人物作为例子,设身处地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这样会更恰当一些。

此外,你想更多地了解明代的历史,这个愿望是好的。但是明代的历史长达280年,事件繁多,头绪复杂,不知你想了解哪一段? 如果想了解正史,作为入门,不妨读一读花城出版社1996年出版,由台湾陈致平编著的《中华通史》第八卷《明史》,该书最后附有《主要参考书目》,也可参阅。至于明末清初这一段的历史,则有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顾诚著《南明史》。

刘斯奋

张奕琳谈收获

拜读了刘老师的回信,深受教益。

我懂得了理解一部作品,不要仅局限于某一方面,还要扩展开去,得到更深的认识。而想做到这一点,必须对作品读懂读透,多读多想,我认为作品通读一次是不够的,还应认真去钻研,这是我今后做学问应有的态度。

我还学会了分辩轻重。“以小见大”这种写作手法虽然很好,但若“小”与“大”的本质和程度有较大的偏差,难免出现轻重失当。因此,“以小见大”这种方法不是随处可用,应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会灵活处理。

写文章当设身处地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这是我学到的又一种写作方法。联系自己的实际去写,这样才能有真情实感,才能使文章不显空泛。在今后的写作中,我应把这些方法灵活运用,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刘斯奋老师的批评意见非常中肯,我已在文中删去两大段,又换上两大段,不知是否较先前好一点。

创意指要:本章讲“发现问题”,什么是“问题”?按《现代汉语词典》上说,“须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固然是“问题”,而事物的关键点和重要之点,也是“问题”。

张栾琳同学认真研读刘斯奋先生的《白门柳》,发现了这部长篇小部的精髓(重要点),又通过与刘斯奋先生对话,在这位名家指导下,发现了在和平年代“舍生取义”的现实意义,并发现了自己原先认识和写作上的不足(矛盾点),加以改进,于是写出有创意的文章。

标签:;  ;  

从创新的角度看待我们的世界(1)_白门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