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科普展馆 展品 展示形式 新技术 浙江自然博物院
李小瓯教授曾提到:“科普展品是具有科学理性的内核和人文感性的外壳的特殊产品”。[ 李小瓯,盛业涛,邢金龙,冯帅将,刘卫庄.科普展品创新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04):1-3+57.]科普展品看起来是极具有人文气息的产品,但使用不同的展示方式,不论是静态的,还是交互的形式,都会对观众产生不同于学校教育或深或浅的效果。科普展品作为科技馆的基本组织单元,是科技馆向青少年传递知识的教育媒介,与学校课堂中的教学媒体有着相同的教育功能。[ 彭梦君. 融合增强现实与用户体验的科普展品创新设计方法研究[D].贵州大学,2018.]所以,科普展品应是以互动、体验的形式引导观众进入科学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之中。[ 王贤. 科技馆儿童展品情感化设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
一、走进浙江自然博物院(杭州馆)
浙江自然博物院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不仅是中国人自行建设的历史最为悠久的自然博物馆之一,而且也是国内为数不多的省级自然历史博物馆。它的前身为1929年西湖博览会基础上创办的浙江省西湖博物馆。浙江自然博物院下设杭州馆和安吉馆,杭州馆位于西湖文化广场,毗邻京杭大运河,馆舍总面积达2.6万平方米,馆内藏有近13万件珍贵的标本,并配置有各式各样的互动装置。本文通过对杭州馆进行实地调研,深入挖掘杭州馆科普展品的展出方式及创新机制,对不同的展览方式进行分类和归纳,探究其所具备的深层次的科普教育意义。
二、科普展品的综合展现形式(以浙江自然博物馆为例)
(一)基于位置的移动学习理念——语音导览技术
语音导览是一种以语言声音为主要沟通手段的导览方式,被广泛应用于现今的博物馆和旅游业中,已经成为博物馆中最受欢迎的一种导览方式。[ 唐闻欣. 浅议博物馆中的语音导览[D].南京师范大学,2016.]浙江省自然博物馆自2019年起推出“微信语音导览”系统,目前已经在馆内设置了不同的语音编号,游客通过关注“浙江省自然博物馆”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在系统内输入不同的展品编号,就能随时随地利用移动设备了解所展出的科普展品。游客通过携带移动设备在场馆中游览参观时,系统能基于游客所处的具体位置,在客户端上呈现实时的展品语音导览,帮助游客在参观过程中深度学习。
(二)重构自然情境——沉浸式空间体验
2013年在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中亮相的趣味互动装置——《Rain Room》引发了巨大的轰动,慕名而言的游客络绎不绝。《Rain Room》设在一个100平方米左右的房间中,屋内,雨倾盆而下,人行走其中,却不会被雨淋湿。在这个小小的展厅中,设计团队模拟了一个被大雨包围的空间,而这个展厅不仅仅只是人工降雨这么平淡无奇而已。它是由水、注塑贴砖、电磁调节阀、定制软件、3D追踪摄像头、水处理系统组成,营造了一个完全充满着雨滴的世界。
重构自然情境不仅能使观众在感官层面上能有视觉、听觉、触觉的深层次体会,同时也能产生情感化设计上的新思路,摆脱过去高科技产品所带来的“工业化”的距离感。在重构自然情境中所创造的景象并非仅仅是完全仿真,而是通过艺术化的创新手段,在三维空间内重塑逼真的自然环境,在视听上对游客产生震撼,以达至情感共鸣的创作目标。浙江省自然博物院内设有肯尼斯贝林世界野生动物展——狂野之地,完全模拟了在野外环境下整体生态和个体具体的生存情境,虽然有看似种类繁多而难以分类的展品(各类动植物),但该展区很好地利用灯光和声音效果模拟了丛林中的一天,从寂静无声的黑夜到万物活动的白天,掺杂着不同动物的声音,游客在“狂野之地”能切身体会到野外丛林中凶险的自然环境,仿佛猎食者们在虎视眈眈的看着入侵者们。
博物馆一直以来都采取静态展览的模式完成科学传播的使命,例如大量使用文字、图片这两种形式,在博物馆展览的传统展示过程中虽然可以用眼睛去看,但这只是信息单向流动的过程,观众参与度比较低,更多的是让观众处于一种被动、旁观的角色。[ 伍洲.浅谈新技术在博物馆展览中的运用——以广东省博物馆为例[J].客家文博,2018(02):34-38.]通过新技术,博物馆更加重视参观者的体验、改变与观众互动的方式,调动了观众参观的热情和积极性,促进观众的深度学习,打破了观众与博物馆之间距离感。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博物馆“严肃”的形象,还使展品有了生命力,让博物馆更具有亲和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提升展品的延展性——在线课堂技术的推广
法国“发现宫”常年来展品可以出租,便于举办巡回展,让更多外地观众能参观和体验,扩大受众覆盖面积。这种方式对展室的条件和展品的要求比较高,需要灵活布局。但是博物馆展品由于珍贵性和不可复制性,大部分展品无法大规模移动。为了弥补部分观众无法亲身来到博物馆参观的遗憾,浙江省自然博物院科技人员开始设计在线课程,以视频、音频等多媒体音像技术为载体,以青少年为主要受众,以中小学课标为设计依据,在线课程成为学校课堂内容的延伸,观众可以通过登录特定网站或者扫博物馆的官方二维码,线上观看某一专题的在线课程来进行学习。例如浙江自然博物院(杭州馆)的官方网站上设计了一款“天台越龙”的在线课程,视频复原了“天台越龙”的生活场景,简要介绍了“天台越龙”化石,以及基干鸟脚类在亚洲的分布。这与浙江省的自然历史紧密相关,具有很浓厚的本土特征。
三、科普展品展现形式的应然功能
(一)高科技的应用提供更好的体验
多媒体技术、多种场馆APP开发、AR和VR技术、全景摄像等创新科技技术作为辅助工具,服务于为公众提供更好的参观体验。在展览设计阶段,明确了每种技术的特点、属性和适用对象后,可以尝试将不同技术组合、叠加,应用于有需要的展品,以实现其展示效果的最优化。[ 李绚丽.数字展示技术在博物馆展览中的应用[J].中国博物馆,2015,32(02):31-41.]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先进的高科技技术只是服务于展品的辅助工具,新技术的应用也不应“喧宾夺主”,在博物馆数字化的进程,要始终坚持以“诠释藏品,传播知识”为根基,防止走入“唯技术论”的误区。
(二)提高科学场馆的趣味性和交互性
通过各种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丰富了科普展品的展示形式,打破传统科普展馆单一的知识流动方向——科学知识由占据权威地位的展馆传向缺乏科学知识的普通公众,转变为以交互为主要目的的科学知识双向流动过程,提高博物馆对观众的吸引力。同时,青少年是科普展馆的主要受众,许多学校也与科普展馆合作,在科普展馆中进行“第二课堂”等活动的开展。为了提高青少年群体在博物馆中学习的热情,以游戏化的形式增加展品的趣味性能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趣味性也是当代科普展馆评价体系中举足轻重的考量因素,为了使受众成为博物馆的“回头客”,趣味性这一理念必须融于整体展示设计中。例如在浙江自然博物院(杭州馆)中,以模拟游戏、知识抢答装置的形式大大提升了展览的趣味性,同时也打破了以往博物馆“严肃”的刻板印象。
(三)提升科普展品的延展性
博物馆展品由于珍贵性和不可复制性,大部分展品无法大规模移动。为了弥补部分外地观众,或某些因为身体原因无法亲身来到博物馆参观的遗憾,并让观众的参观感受更加美好,博物馆通过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设计多种多样的科普展品展现形式扩大科普受众的范围。例如浙江自然博物院在其官方网站上开发多种面向不同年龄阶段受众的自然历史类在线课程,观众可以登录网站(数字博物馆)随时随地参观和学习。有些博物馆已经引入了虚拟现实技术,并且在一些重要的展览展示中,超现实重现了一些已经无法看到的场景和文物[ 王勇强.新技术应用对博物馆的改变与影响[J].中国博物馆,2018(02):36-40.],这也大大提升了科普展品的延展性。
新颖的主题是科普展品的生命,展示形式是承载内容的载体,对展示形式的合理运用,能够促进内容的升华,提升科普效果。科普展品设计时应贴近参观者的日常生活,针对内容的特性选用合适的展示形式,服务于为公众提供更好的体验,以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同时,从对浙江自然博物院(杭州馆)的展品展现形式的实地调研里,设计者在理念和技术上注重趣味性和交互性的设计,以“互动”和“体验”为主,提供游戏化、沉浸式的展品设计,注重设计恰当的展示形式提升科普展品的延展性,让更多的受众能享受和参观该博物馆的展品,借此达到“辐射”更多的参观者深度学习,进而可以达到科普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小瓯,盛业涛,邢金龙,冯帅将,刘卫庄.科普展品创新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04):1-3+57.
2.彭梦君. 融合增强现实与用户体验的科普展品创新设计方法研究[D].贵州大学,2018.
3.王贤. 科技馆儿童展品情感化设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
4.唐闻欣. 浅议博物馆中的语音导览[D].南京师范大学,2016.
5.Aleksander Dye, Bjrn-Egil Solstad, Joseph Aloka K’Odingo.Mobile Education - a Glance at the Future[EB/OL].http://www.dye.no/articles/a_glance_at_the_future/, 2011-06-11.
6.伍洲.浅谈新技术在博物馆展览中的运用——以广东省博物馆为例[J].客家文博,2018(02):34-38.
7.(美)罗伯特·B·科兹马,劳伦斯·W·贝尔,乔治·W·威廉斯(蔡振生译).大学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214-218.
8.严建强,邵晨卉.地方博物馆:使命、特征与策略[J].博物院,2018(03):70-78.
9.李绚丽.数字展示技术在博物馆展览中的应用[J].中国博物馆,2015,32(02):31-41.
10.王勇强.新技术应用对博物馆的改变与影响[J].中国博物馆,2018(02):36-40.
论文作者:方佳慧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展品论文; 博物馆论文; 自然论文; 形式论文; 博物院论文; 观众论文; 浙江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