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企业社团理论的演变及启示_外部经济论文

国外企业社团理论的演变及启示_外部经济论文

国外企业群落理论的演变与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群落论文,启示论文,国外论文,理论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8年,波特(M.E.Porter)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企业群落和新竞争经济学”一文, 把企业群落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峰。 (注:Michael E.Porter:Cluster and the new econonmics of co mpeti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November-December 1998,P77-90.)其实,早在十九世纪末,马歇尔(A.Marshall)就提出了企业群落理论,后来区位经济学家又把这一理论推进了一步。西方国家产业布局的现实为企业群落理论的价值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在美国,微电子、生物技术、风险资本集中在“硅谷”,影视娱乐业集中在好莱坞,互惠基金、软件与网络集中在波斯顿,金融服务、广告、出版、多媒体集中在纽约,汽车设备及零部件集中在底特律,房地产开发集中在达拉斯,保险业集中在康乃狄克州的哈特福特,钟表业集中在密西根,新材料、能源集中在匹兹堡,飞机设备与设计、软件、金属加工集中在西雅图;在德国,汽车业集中在慕尼黑等南部地带,化工业集中在法兰克福一带;在意大利,金属阀门、磁带集中在诺瓦拉北部,丝织品集中在伦巴第的科莫,家具业集中在贝尔加莫,钢铁业集中在布鲁西亚,黄金首饰加工集中在阿雷佐和维琴察。瑞士、荷兰、英国等国家也有类似的情况。在我国部分地区,企业群落也初见雏形。如海宁皮件、义乌小商品、宁波服装、永康小五金、乐清低压电器等。(注:黄勇:浙江块状经济分析,《中国工业经济》1995年第5期。 )本文拟分析国外企业群落理论的流派,以及这一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在业务上相互联系的一群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特定空间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就构成了企业群落。在强调跨国公司、综合商社、大集团等大企业规模经济优势的今天,企业群落理论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企业群落理论的流派大致有三个,以产生的时间为序,依次为外部经济理论、集聚经济理论和新竞争经济理论。

一、外部经济理论

外部经济的概念是马歇尔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首先提出的。他写到:“我们可把因任何一种货物的生产规模之扩大而发生的经济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有利于这工业的一般发达的经济;第二是有赖于从事这工业的个别企业的资源、组织和经营效率的经济。”(注:[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中译本,朱志泰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上卷,本文中所引用马歇尔的话均出自该书的第279—284页。)马歇尔所说的外部经济包括企业群落所产生的外部经济。严格说来,他讲的是“小企业群落”。他解释说:“现在我们要继续研究非常重要的外部经济,这种经济往往因许多性质相似的小型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即通常所说的工业地区分布——而获得。”

在马歇尔看来,企业群落有利于技能、信息、技术、技术诀窍和新思想在群落内企业之间的传播与应用。他说:“当一种工业已这样地选择了自己的地方时,他是会长久地设在那里的:因此,从事同样的需要技能的行业的人,相互从邻近的地方所得到的利益是很大的。行业的秘密不再成为秘密,而似乎是公开了,孩子们不知不觉地学到了许多秘密。优良的工作受到正确地赏识,机械上以及制造方法和企业的一般组织上的发明和改良之成绩得到迅速地研究:如果一个人有了新思想,就为别人所采纳,并与别人的意见结合起来,因此,它就成为更新的思想之源泉。”

企业群落还为辅助工业的成长创造了条件。当一种工业建立后不久,辅助的工业就会在附近的地方产生了,供给上述工业以工具和原材料,为它组织运输,而在许多方面有助于它的原料的经济。同时,在提高大型机构的利用效率方面,企业群落也是有价值的。马歇尔写到:“在同一种类的生产的总量很大的区域内,即使用于这个行业的个别的资本不很大,高价机械的经济使用,有时也能达到很高的程度。因为,辅助工业从事于生产过程中的一个小的部分,为许多邻近的工业进行工作,这些辅助工业就能不断地使用具有高度专业化性质的机械,虽然这些机械的原价也许很高,折旧率也许很大,但也能够本。”

此外,企业群落还有利于群落内人才市场的建立。马歇尔断言:“在一定经济发展的阶段中,地方性工业因不断地对技能提供市场而得到很大的利益。雇主们往往到他们会找到他们所需要的有专门技能的优良工人的地方去;同时,寻找职业的人,自然到许多雇主需要像他们那样的技能的地方去,因而,在那里的技能就会有良好的市场,一个孤立的工厂之厂主,即使他能得到一般劳动的大量供给,也往往因缺少某种专门技能的劳动而束手无策;而熟练的工人如被解雇,也不易有别的办法。”

作为一种企业群落理论,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是“小企业群落”理论。这一理论是在分析产业生产成本时引入的,是立足于产业角度的分析。尽管马歇尔注意到了有些产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但是他没有认识到企业群落的发展不仅是产业的发展,更是区域经济的发展。克鲁格曼继承了马歇尔外部经济理论,他把特定区域某一产业的比较优势看作为处于产业水平上的行业规模经济。(注:[美]克鲁格 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中译本,海闻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9页。)

二、集聚经济理论

与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不同,区位经济学家提出了集聚经济理论,旨在指导投资区位的选择。但是,我们可以从集聚经济理论中分离出企业群落理论。同时,企业群落理论中也隐含着外部经济的思想。

工业区位经济学家韦伯(A.Weber)在1909年出版的《工业区位论》一书中,把区位因素分为区域因素(Regional factor )和集聚因素(Agglomeration)。他认为,集聚因素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 仅通过企业自身的扩大而产生集聚优势,这是初级阶段;第二阶段是各个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地方工业化,这是最重要的高级集聚阶段。显然,高级阶段的集聚就是我们所讨论的企业群落。他进一步解释到:“工业不论是仅仅通过工厂扩展的集中化倾向而集聚,还是这种倾向的深化影响而吸引工业集中,都依赖于若干工厂紧密的地方联合产生优势大小。为了初步地系统地考察这种社会集聚,我们注意到若干工厂的地方集结易于带来大工厂所具有的长远利益,并且,构成高级阶段的基本要素同样是构成大规模工厂的那些因素。”(注:[德]A.韦伯:《工业区位论》,中译本,李刚剑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18页。 )

在韦伯看来,企业群落的要素有四个方面:技术设备的发展使生产过程专业化,而专业化的生产部门更要求工业的集聚;劳动力的高度分工要求完善的灵活的劳动力组织,劳动力组织有利于集聚的发生;集聚可以产生广泛的市场化,批量购买和销售降低了生产的成本,提高了效率;正是上述原因,集中化可以使基础设施,如煤气、自来水管道、街道等共享,整个“基础设施”使“单个企业廉价”是可能的,从而降低“一般经常性开支成本”,同时,一般开支的降低还会促进集中化。

韦伯不仅分析了企业群落的集聚因素,还分析了分散因素。他认为,分散要素无非是集聚的相反倾向而已。产业在一个地方集聚与否,可以看成是集聚与分散相互作用的结果。正是集聚和分散相互作用产生了单位产品一定数量的成本节约。不同的集聚规模产生不同的节约函数,而每一集中化阶段的节约函数就构成集聚经济函数。由于技术发展、组织发展以及市场化等要素对集聚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小,而地租的增长越来越大,那么,集聚经济函数“像半边抛物线,越来越慢趋近最大值”。(注:[德]A.韦伯:《工业区位论》,中译本,李刚剑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22页。)

胡佛(E.M.Hoover)在1948年出版的《经济活动的区位》中,也将集聚经济视为生产区位的一个变量,并把企业群落产生的规模经济定义为某产业在特定地区的集聚体的规模所产生的经济。他认为,规模经济有三个不同的层次,就任何一种产业而言,都有:单个区位单位(工厂、商店等)的规模决定的经济;单个公司(即企业联合体)的规模决定的经济;该产业某个区位的集聚体的规模决定的经济。

另一位区位经济学家巴顿也讨论了企业群落理论。虽然他的理论带有马歇尔思想的痕迹,但仍有特色。他认为,企业群落有利于熟练劳动力、经理、企业家的发展。与同类企业地理集中进一步相关联的经济效应是日益积累起来的熟练劳动力汇集和适应于当地工业发展的职工安置制度,这一点非常明显地出现在米西德兰的汽车城,以及约克郡和兰克郡的纺织中心。这不仅包括与工业直接相关的人员,还包括那些聘任人员,如会计、工效研究专家等。如同熟练劳动力的汇集一样,有才能的经营家与企业家的汇集也发展起来。(注:[英]K.J.巴顿:城市经济理论与政策,中译本,根据伦敦麦克米伦公司1976年版译出,上海社科院部门经济研究室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1—23页。)

巴顿理论的独到之处是讨论了企业群落与创新的关系。他指出,地理上的集中能给予企业很大的刺激去进行改革。有很多理由可以说明革新与集中相关联。首先是地理上的集中必然会带来竞争,而竞争促进了革新。其次地理上的集中本身就有助于在商品制造者、供给者与顾客之间产生一种更为自由的信息传播,相当数量的革新正是由于正确了解顾客的需要,以及发现供给上的特殊问题而产生的结果。最后,通讯工具在大的集中地是比较优越的,这样就能使该地区的所有企业很快采纳这种革新。

三、新竞争经济理论

波特把企业群落纳入竞争优势理论的分析框架,创立了企业群落的新竞争经济理论。他的竞争优势理论体现在他的《竞争战略》(1980年)、《竞争优势》(1985年)和《国家竞争优势》三部著作中。在竞争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波特于1998年发表了“企业群落与新竞争经济学”一文,系统地提出了企业群落理论。

在波特看来,企业群落是集中在特定区域的在业务上相互联系的一群企业和相关机构。它不同于科层制组织或垂直一体化组织,是对有组织价值链的一种潜代。这种由独立的、非正式联系的企业及相关机构形成的企业群落代表着一种能在效率、效益及柔韧性方面创造竞争优势的空间组织形式,它所产生的持续竞争优势源于特定区域的知识、联系及激励,是远距离的竞争对手所不能达到的。

从企业的类别上看,企业群落包括提供零部件等上游的中间商,下游的渠道与顾客,提供互补产品的制造商,以及具有相关技能、技术或共同投入的属于其它产业的企业。此外,还包括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与技术支持的政府或非政府机构,如大学、质量标准机构、思想库、短期培训机构,以及贸易协会。其地理边界是由企业及相关机构的相互联系与依赖内在决定的,并不局限于政治边界。

波特认为,有三个原因可以解释为什么企业群落对竞争优势是至关重要的(Critical)。

原因之一,企业群能够提高群落内企业的生产率,使每个企业在不牺牲大规模企业所缺少的柔韧性的条件下,从群落中获得益处。群落内专业人才市场降低了雇员与企业之间的相对搜寻成本及交易成本,还能吸引优秀的人才到群落内工作;地理上相互邻近的企业之间容易建立起协调与信息机制,还降低了运输成本以及契约的搜寻、谈判与履行成本,机会主义行为大为减少;由于邻近及企业之间的联系、信任等原因,有关市场、技术、竞争的信息在群落内的集中与传播更加迅速;在满足消费者需求、提高信誉与增加对消费者吸引力方面的组合经济效应具有“1+1>2”的性质; 政府及有关公共机构提供的专业基础设施或教育项目,以及企业群落的信息、技术、声誉等准公共物品(Quasi-public goods)能够被群落内的企业共享;此外, 群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及相互模仿推动了成本的下降与操作方法的优化。

原因之二,企业群落能够提高群落内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并日益成为创新的中心。企业之间持续联系有助于企业通过相互学习来改进技术、机器及部件的适用性,以及服务与市场观念;精明的买主与“市场窗口”的性质有助于企业看清楚市场;同时,企业群落的柔韧性及迅速行动的能力有助于企业抓住市场机会并采取创新行动,本地的供应商与合作者也卷入了创新;发生在企业群落内的竞争压力、 潜在压力(Peer pressure)和持续的比较(Constant Comparison )也构成了企业群落的创新动力。

原因之三,企业群能够降低企业进入的风险,促进企业的产生与发展。群落内的企业与一个孤立地区的企业相比,更容易生长。因为,生长在群落内的企业更容易认识到自己在提供的产品、服务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况且,进入壁垒是相当低的,原材料、资本、技能、劳动力等通常处于可利用状态,可以被迅速地集中以建立新企业。此外,企业群落通常形成一个重要的本地市场,一个企业可以从已经建立的各种联系中获益。一个扩张了的企业群落放大了已经描述的企业群落的所有利益,增加了每一个企业都受益的竞争与合作的机会。

四、企业群落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上述三种企业群落理论从不同角度讨论了企业群落。外部经济理论立足于产业角度,集聚经济理论立足于投资区位选择的角度,而新竞争经济理论则立足于竞争优势的角度。角度的不同,导致了理论的差异。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以一种理论为标准去否定另一种理论。重要的是,将理论为我国所用。从企业群落理论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有价值的启示。

1.企业群落能够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企业群落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一种区域组织形式。美国的“硅俗”不是一个大企业,而是一个高科技的企业群落;好莱坞娱乐业的竞争优势并不取决于某一家娱乐企业,而取决于好莱坞娱乐企业的集合。意大利的中小企业群落是举世著名的。如位于佛罗伦萨附近的普拉托市毛纺企业群。该市人口仅15万,却拥有14000多家与毛纺有关的中小企业, 其梳毛产品占意大利同类产品出口总额的70%,占同类产品国际市场份额的50%。这样的中小企业群落在意大利有70多处,每一处的产品都独具特色,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注:符正平:论波特竞争优势理论的新发展,《学术研究》1999年第9期。)目前,我国企业不仅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 也面临着区域结构调整,企业群落为中小企业的投资区位选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想。

2.企业群落是实现规模经济的一种良好形式。波特写到:“企业群落内的每个成员都从群落中获益,好象它有更大的规模或与另一些成员已经结合在一起一样,并且没有失去它的柔韧性。”企业群落既不同于科层制,也不同于市场制,而是类似威廉姆森(O.Williamson )的“中间性体制组织”,相当于三方规制和双边规制。(注:[美]威廉姆森:交易费用经济学:契约关系的规制,原载美国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法律经济学》1979年10月号,转引自《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中译本,陈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41—42页。)这种组织既可以克服由于单个企业规模扩张而产生的企业内部组织成本过大、对市场反应刚性、官僚主义等规模不经济,又可以降低由不确定性大、交易频率小等纯市场制的缺陷引起的市场交易费用。例如,浙江省海宁皮件企业群落已经显示出规模经济效益,具有较强的低成本竞争优势。1996年海宁拥有皮革皮件的生产企业2030家,营业额55亿元,出口额13.8亿元,而海宁皮革服装城拥有贸易企业8000家,营业额22.15亿元。 (注: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9页。)可见,并非只有大企业才能实现规模经济,而由众多小企业集中形成的企业群落是一种更好的实现规模经济的形式。

3.企业群落能够创造竞争优势。对于低成本优势,企业群落可以通过节约群落内每个企业的交易成本而获得,对于政府扶持政策的利用也是企业群落谋取低成本优势的源泉之一。同时,企业群落还可以通过统一对外促销、规范品质标准、认同专项技术、推广共同商标、共享群落信誉等措施谋取自身的差异化优势。此外,相对于单个企业,企业群落的集体谈判能力增强了。通过统一的对外谈判,有时可以得到更多的订单,并容易得到政府产业政策的优惠。巴基斯坦Silkot地区的手术机械企业群落曾经派代表团与美国的认证机构谈判,并得到了巴基斯坦出口促进局的支持,在美国质量认证专家和本国政府的帮助下,该群落的手术器械质量达到了美国的认证标准。

4.企业群落能够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群落内企业在分工与合作基础上的竞争使企业充满着创新活力,谁也不甘落后。同时,下游工序与上游工序之间的交互过程正是产生一系列创新所需知识与信息的过程。此外,由于群落内企业的空间集中性,以及信息传递的便捷,使得创新成果在群落内的扩散速度加快。对于一些类似技术诀窍的创新技术,以及从“干中学”中得到的难以言传的技术,其扩散速度更快。创新扩散根源于技术、管理经验、操作方法等的可转让性和技术的外溢性。群落内企业之间的创新竞争,以及相互学习与借鉴,推动了企业群落的技术进步。

5.我国企业群落的发展亟待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出现了三种类型的企业群落:一是处于小城镇的企业群落;二是处于大中城市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企业群落;三是依托了大企业的“中心卫星型”企业群落。这三种企业群落各有其不同的形成机制,应加以研究与区别对待。总体来说,培育我国企业群落的宏观思路是发挥“市场、行业协会和政府”三者的组合作用。虽然,三者的作用都不可缺少,但是,市场的作用应占有较大的比重,行业协会及政府往往起着辅助作用。通过三者的组合作用,培育出适合各个地区资源、文化、市场、地理等条件的企业群落。

标签:;  ;  ;  ;  ;  ;  ;  ;  ;  ;  

国外企业社团理论的演变及启示_外部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