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怀弟
甘肃省白银市紧急医疗救援指挥中心 730900
【摘 要】目的:分析优化急救护理对急性左心衰患者急救效果的价值。方法:将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作为本次研究时间段,在该时间段内总共选取160例无典型特殊性的急性左心衰患者作为本次研究案例。根据随机数字法的分组理念与原则,将本研究中所选取的160例患者划分到两组。常规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应用急救护理。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从发病到抢救所使用的时间、致残率、死亡率、运动能力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抢救用时、致残率、致死率以及Fug1-Meyer评分相对于常规组而言均存在明显优势,数据差异显著,达到了统计学标准(P<0.05);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95.00%)显著高于常规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77.50%),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救护理实施于急性左心衰抢救中的临床价值显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提高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急救护理;急性左心衰;急救效果
急性左心衰是临床中危害性较高的一种疾病,临床中不仅常见同时在发病、致残、致死多方面均具备较高的概率,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症状已经较为严重,在治疗之后患者往往会存在一定的后遗症,导致预后效果不理想[1]。急性左心衰发病速度快所以在临床中需要及时有效的急救帮助,从而促使疾病发展得到控制,实现改善预后的目的[2]。对此,为了提高急性左心衰治疗质量,以我院部分无典型特殊性的急性左心衰患者为例,探讨急救护理的实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作为本次研究时间段,在该时间段内总共选取160例无典型特殊性的急性左心衰患者作为本次研究案例。根据随机数字法的分组理念与原则,将本研究中所选取的160例患者划分到两组(常规与实验)。常规组总共80例患者,患者50至87岁,平均年龄(61.2±2.3)岁;实验组总共80例患者,患者51至82岁,平均年龄(62.1±2.5)岁。两组患者的多项一般资料在差异方面不明显,均未达到统计学意义的标准(P>0.05),具备对比研究的基本要求。
1.2护理方法
常规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模式。
实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应用优化后的急救护理,具体措施如下:1、在接受急救信息之后5分钟之内初诊,并对患者的病情实行初步的评估,在评估以及运输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对患者的搬运频率,及时对患者及其家属询问患者病史、发病状况、原因等因素,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实行密切的观察,同时对于存在抽搐症状的患者在其口中放置用软布包裹的汤勺,规避患者咬伤自身;2、对患者所存在的威胁生命安全的症状进行处理,及时构建静脉通道,静脉通道采取一次性静脉留置针实现,在不接受输液液体的情况之下及时留置针穿刺,之后连接输液器尽可能保证穿刺一次性成功,规避因为多次穿刺而导致的负面影响。另外,及时采取呼吸道护理帮助,对患者的病情实行及时性的评估,将患者转入到医院之前需要预先告诉患者转运的必要性、转运过程中的风险,并指导患者完成相关的危险告知同意书;3、在转运开始之前,需要先对患者实行预防性的处理,对于烦躁不安的患者可以采取适当的镇静处理,对于呼吸状况较差的患者及时采取给氧治疗,对于舌后坠的患者及时应用舌钳将舌头拉出之后置入口咽通气管,对于存在脑水肿症状的患者及时构建静脉通道并减低颅内压,为患者提供静脉滴注20%甘露醇,规避并发症的形成。转运的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多项体征实行实时监测,在发现异常时及时进行控制与处理,杜绝跌伤问题的发生;4、患者在度过危险期之后及时对发病诱因、常用药物的使用方式等作为主要内容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因为疾病的发展速度快,大多数患者都存在较为突出的濒危感与恐惧心态,所以需要及时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并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为患者的焦虑以及恐惧等情绪进行控制,在出院时对患者给予适当的健康指导,尤其是督促患者保持生活规律、饮食以及体能锻炼等方面的合理性,促使患者的心肺功能得到改善,规避各种诱因提高对患者的健康教育重复性巩固。
1.3观察指标和评判标准
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从发病到抢救所使用的时间、致残率、死亡率、运动能力以及护理满意度。在干预后(6个月)采取Fug1-Meyer评价量表作为工具对患者的运动能力实行分析和评价[3]。
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统计,在患者出院当天以问卷调查形式对患者进行调查,满意度调查内容主要包含临床护理工作的及时性、患者对于护理工作人员的印象、护理工作的全面性以及对护理工作人员专业性的认可程度,调查表总分100分,分数超过80分为非常满意,60分为满意,不足60分为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效果等数据均采取SPSS统计学软件实行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采取均数方式表达,例如(3.1±1.1),数据之间的检验采取P值实现,P<0.05代表数据差异明显。
2.结果
2.1两组患者急救效果对比
实验组患者的抢救用时、致残率、致死率以及Fug1-Meyer评分相对于常规组而言均存在明显优势,数据差异显著,达到了统计学标准(P<0.05)。详情见表1。
3.讨论
急性左心衰属于心脑血管疾病中较为普遍且危害性较高的一种,是导致中老年人群体致残、致死的高占比疾病之一,发病速度较快同时病情发展凶险,在临床治疗之后患者仍然可能存在严重的后遗症,导致患者的生存质量严重下降,因为疾病本身的特殊性,其治疗以及护理工作较为重要且复杂[4]-[5]。
因为急性左心衰属于临床当中的危重症,临床发病速度较快,病情的发展也比较快,如果无法及时给予行之有效的救治,很容易导致患者预后效果下降,从而致残甚至致死[6]。急救护理的主要目的在于第一时间为患者提供一定的疾病干预帮助,促使患者的疾病症状稳定,及时对患者实行抢救能够显著减少对患者的影响,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之后再将患者转入到医院内进行治疗,从而为后续的治疗提供有力的条件。对此,急救护理显得格外重要。常规护理措施主要是以静脉通道的建立为主,一般会采取小型号的钢针,这样的方式会导致患者疼痛感加剧,提高耗氧量。对此,优化急救护理措施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抢救时的效率,显著减少患者在抢救过程中发生意外的概率,同时还可以为患者的抢救舒适度、机体适应性等提供帮助,从而提高整个抢救的效益。
急性左心衰患者的预后效果普遍较差,近些年关于急性左心衰的临床护理措施在不断创新,其中早期康复便是典型的护理模式。但是,有研究认为虽然早期康复护理能够一定程度的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但是影响预后效果最为关键的因素在于患者是否可以及时得到有效的医护帮助,这也是急救护理在临床中重要性的一种体现。另外,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抢救用时、致残率、致死率以及Fug1-Meyer评分相对于常规组而言均存在明显优势,数据差异显著;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95.00%)显著高于常规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77.50%),差异显著。本研究结果也充分论证了急救护理在临床当中的应用价值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急救护理实施于急性左心衰抢救中的临床价值显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提高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苗静,徐标.优化抢救护理方案在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西部医学,2016,28(3):412-414.
[2]苏越.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分析[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4(a02):923-924.
[3]李英,王容芳.急诊优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过程中的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4):8-10.
[4]刘蕊,杨俊泉,李志松,等.优化急性有机磷中毒急救护理流程的效果研究[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6,19(7):1064-1067.
[5]赵静.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17):1919-1921.
[6]汤雁晓.探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23(A02):1038-1039.
论文作者:高怀弟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1月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4
标签:患者论文; 心衰论文; 实验组论文; 效果论文; 常规论文; 统计学论文; 两组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1月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