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新教育看发现法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化学论文,发现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发现法是化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发现法就是在教师启发下的“发现学习”。它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只给他们一些事实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索,自己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规则的教学方法。这一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化学教学中,运用发现法培养学生划新能力是基于以下思考:
第一,从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心理特点看,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模仿性强,活泼好动。发现法给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空间。发现学习给学生提供了动脑、动手的机会。尤其学生亲自做实验,体验到化学变化的新物质的生成,其中有形、色、态、味的变化,又有气体的生成和沉淀的析出,或是光、电、热现象。同时,经历了学习之后的胜利感和愉悦感,是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这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及求知欲。这是创新的灵魂与动力。
第二,从化学学科的特点看,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科学实验奠基人波义耳认为,只有运用严密的和科学的实验方法才能够把化学确立为科学。在化学教学中,运用发现法教学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化学实验。学生利用细探究,象科学家那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真理性的认识。
第三,从创造性思维的阶段来看,心理学家华莱士提出创造思维可分为准备、酝酿、启发和验证四个阶段;美国学者奥斯本把创造思维划分为七个阶段:(1)定向;(2)准备;(3)分析;(4)观念; (5)沉思;(6)综合;(7)估计。实际上,我们可以把它归结为下述四个阶段:(1)提出问题;(2)准备;(3)顿悟;(4)完成。整个创造性思维过程的运动过程,可一般地看成这四个阶段的流转过程。因而,我们能够发现创造性思维的阶段与发现法教学模式有其相似的一面。
第四,从发现法的特征看,发现法具有如下一些特征:(1 )强调学习过程;(2)强调直觉思维;(3)强调内在动机;(4 )强调信息提取。直觉和灵感都是创造者的显意识与潜意识的豁然贯通。直觉和灵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形式,是在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过程中产生新思维、新概念和形成新假说,提出新模型的基本途径之一。正如凯库勒发现苯的环式结构就有灵感因素在内。
第五,从自然科学方法论来看,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基本步骤是:发现或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收集解决问题的有关资料、文献和数据——提出假说——验证假说——发现问题的规律性,得出结论。发现法与其基本步骤是一致的。在科学研究中,在对未知领域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和事实材料不够充分的条件下,人们可以凭借已有的条件,以假说的形式进行大胆的探索,提出创新见解,这既是思维的创造性的体现,又为这种创造性的进一步发挥提供了可以借鉴、依靠的生长点。所以,恩格斯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
2 化学教学中运用发现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
2.1 转变教育观念
课堂教学是进行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应形成以下基本的信念:(1)坚信每一个正常的学生都有创新潜能,都能通过适当的教育, 取得创新性的成绩,成为某一方面的创新人才。(2 )坚信人的创新能力及其发展有类型和层次上的差异。因此,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坚持注重个性、因材施教。(3 )坚信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过程中,教育起主导作用,教育是培养个体创新素质的最佳途径。(4)坚信学生是创新教育的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造各种条件、 帮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全面发展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2 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中学化学教材是根据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知发展顺序以及心理发展顺序而编写的,并不是所有教材内容都适合用发现法教学。因而,教师必须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以适合发现法教学要求。例如,初中化学“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按发现角度处理为下图所示,从而完成启普发生器的发现全过程。
2.3 精心设计发现学习过程
主动学习是将原发现过程从教育角度加以编制,使其成为学生按发现途径进行最佳的学习过程。这种再编制的具体要求是:(1 )缩短发现的过程,将科学家原来曲折的发现过程加以简化,使之变成发现的捷径。(2)降低难度,使之与学生的认识结构相匹配。(3)少走歧途,让学生减少失误的次数,节约时间。
设计发现过程应遵循这样几条原则:(1 )要紧扣教学大纲的深度和广度,难易适当,使学生的大脑得到最有效的发挥。(2) 要注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 )发现过程的划分要符合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特点。(4)发现法应与其它教学方法相互配合。
2.4 创设智力上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能激发学生创造意识的各种情境,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难、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表现需要有一定的激发条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营造一种学生能够明显意识到的疑难情境,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困难或困惑,即“愤悱状态”,从而激发他们进行创造性的探索。这是发现教学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之一。
2.5 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创新教学氛围
教师应努力营造出“教师——学生”及“学生——学生”间自由、平等的氛围。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地呼吸。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如果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具有独创和革新的精神,那就必须承担犯错误的风险。教师对于学生所犯错误一定要有高度的容忍精神。在给学生提供创造性氛围时,教师要做到:公开地向学生表示出,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性行为以及任何探索迹象,都是好事情;当学生在对某一问题感兴趣并非常兴奋时,要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步调活动;教学气氛要轻松活泼:不反对猜测,特别是具有一定道理的猜测。
2.6 营造讨论的气氛
讨论是创造的“助产婆”。在发现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发现的问题展开讨论。讨论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活动,使智力从“常态”跃迁到“激发态”,由此迸发出创造性的思维火花。
2.7 发挥化学实验的优势
化学实验是发现法运用于化学教学取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桥梁”和“中介”。教师应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化学仪器和药品,让学生主动地进行实验探究。同时,在学生实验时,教师还应做到:给学生操作的时间;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给学生发问的时间;给学生批判的时间。正如教育家陈鹤琴指出“凡儿童能够自己做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做;凡儿童能够自己想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去想。”
2.8 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发现学习中,学生可以借助电子计算机辅助手段,发现和解决问题。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提高发现学习的水平上具有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个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二是利用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情景,为学生的探究和体验提供条件。
3 发现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例
课题: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目标:1.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操作、验满。
2.了解气体实验室制法的思路及方法。
3.理解物质的性质与制法、收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反应原理。
2.二氧化碳气体的制取装置。
教学方法:发现法
教学过程
[练习]写出CO[,2]分别和NaOH溶液、Ca(OH)[,2]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学生做以下实验(如下图),推测实验室制取CO[,2]的最佳方法。
[记录]描述实验现象:在固体表面可看到_______; 点燃的木条靠近试管口可看到_______;但实验(d)很快出现______现象。
[提问]比较(a)、(b)、(c)、(d)四个化学反应,实验室选用哪个反应最佳?
[讨论]通过分析、比较、得出(b)实验为实验室制取CO[,2] 的最佳方法。
评析:教师采用练习的方式提供知识、思路和方法的铺垫、然后,再提出逆向思维问题,即由二氧化碳转变成碳酸盐,反过来又由碳酸盐如何转变成二氧化碳。从初中学生的认知结构看,这一问题能激发学生创造意识,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难、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的动机,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针对上述问题,学生提出创造性解答方案或办法,即猜想、假设,这种多向求解的过程实际上是尝试错误的过程,也是思维发散的过程。提出假设意味着需要学生发挥思维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与想象力是密切相关的。学生亲自实验,检验自己的假设,并观察记录。实验是一种批判性的操作,使人能够在若干假设之间作出抉择。这培养了他们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求未知的过程中,学生享受到参与创造的幸福感和愉悦兴奋的情绪体验。
[提问]根据实验室制取CO[,2]的原理,如何设计实验室制取CO[,2]的装置(教师提供实验常用仪器)
[讨论]师生共同讨论,得出如下规律。
选择发生装置规律:
△
固+固─→气 用制O[,2]型装置
固块+液─→气 用制H[,2]型装置
选择收集装置的规律:
密度大于空气的,用向上排空气法
密度小于空气的,用向下排空气法
不易溶于水,用排水集气法
[实验设计]根据教师提供的仪器,学生自己设计一套制取CO[,2]的实验装置(可能出现不同的装置图)
[板书]二、实验室制取CO[,2]的装置
[讨论](1)说明选择依据;(2)重点讨论选用长颈漏斗和普通漏斗的问题。
[小结]教师要求学生真正制取一瓶CO[,2]气体
(1)选择反应物。
(2)安装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
(3)确定合理的操作步骤。
(4)验满。
评析:教师围绕实验室制取CO[,2]气体装置,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引导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选择依据,以此作为思维的导入契机,学生较为容易地发现实验室制取CO[,2]的装置。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一套实验室制取CO[,2]的装置,完成了发现的全过程,这是创新能力的体现。最后,学生真正制取了一瓶CO[,2],满足了学习和操作的欲望,从而使学生的情感、情意活动及认知、思维活动获得和谐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