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飞
(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沾河林业局医院 黑龙江五大连池 164133)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破伤风的临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3月收治的30例新生儿破伤风病例,对其进行内科治疗及护理。结果:30例患者经我院的精心治疗及对症护理后均好转出院。结论:对破伤风患儿给予综合护理及儿科治疗,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为患儿减轻痛苦。
【关键词】新生儿;破伤风;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09-0171-02
新生儿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由脐部侵人而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常在生后7天左右发病,俗称“七日风”。临床主要表现为牙关紧闭和全身强直性痉挛,病死率较高[1]。随着新法接生技术的推广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30例新生儿破伤风的病例。其中男婴13例,女婴16例,患者出生在3~14天。
1.2 治疗及结果
控制痉挛,使用抗毒素,控制感染,营养和液体的供给,对症治疗。结果患儿均好转出院。30例患儿均好转出院。
2.护理措施
2.1 镇静、控制惊厥
2.1.1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 TAT可中和血液中游离的外毒素,但对已与神经组织结合的外毒素不起作用。应尽早使用破伤风马血清抗毒素1~2U万肌注或静脉滴注,次日可再给半量,注射前必须作皮试,若反应阳性,则用脱敏注射法。人体破伤风免疫球蛋白是安全、有效的抗毒素,无过敏反应,不需作过敏试验,用500U作深部肌肉注射。
2.1.2镇静剂的使用 严重痉挛可导致窒息,故应及时、有效地控制惊厥。首选镇静药物为地西泮(安定)0.3~0.5mg/k静脉缓注,每4~8h一次,尽量避免药液外渗造成局部组织坏死。其他止惊药物包括苯巴比妥、水合氯醛等,可每隔4~6h交替使用,使患儿不发生严重惊厥。但应严格控制药量,避免药量过大抑制呼吸中枢。建立静脉通路时,最好使用留置套管针,避免反复穿刺给患儿造成不良刺激。鼻饲者可通过鼻饲管灌入镇静剂,减少肌肉注射对患儿的刺激。
2.1.3减少刺激 最好将患儿置于单独病室,保持病室安静,将窗帘拉上,灯光调暗,患儿戴眼罩,以避免任何声、光等刺激。各种治疗和护理操作,均应集中在镇静剂发挥作用后进行,且操作动作要轻、细、快,避免对患儿不必要的碰、触动作,以免增加痉挛发作。
2.2 脐部护理
应改变局部无氧环境,以抑制破伤风芽胞杆菌的继续繁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选用3%过氧化氢或1:4000的高锰酸钾溶液清洁脐部,再涂以2.5%碘酒,用消毒纱布包裹,每天更换,直到伤口愈合为止。接触过脐部伤口的纱布、棉签等用物应焚烧掉,以杀灭破伤风芽胞杆菌,避免发生院内交叉感染。同时,脐周皮下可注射破伤风抗毒素3000~5000U封闭。若发生严重脐部感染或有脓肿时,须去除坏死组织以及进行引流。
2.3 保持呼吸道通畅
准备好充足的抢救物品,如氧气、复苏囊、吸引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用物。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应选用头罩给氧方式,避免使用鼻导管给氧,以免患儿不断受到刺激,而加剧痉挛。病情好转应及时停止用氧,以防氧中毒。若出现喉痉挛、窒息、咳嗽及吞咽反射消失而气管内分泌物过多时,可在有效控制惊厥后行气管切开术。
2.4 保证营养
患儿发病初期喂养困难时,应给予静脉营养以保证热能供给,必要时可给少量全血、血浆或白蛋白。还可使用软硅胶胃管给予鼻饲,每次奶量不宜过多,速度缓慢,鼻饲后患儿取侧卧位以防呕吐引起窒息。病情好转,可试喂母乳或用滴管、奶瓶喂养,以训练患儿吸吮和吞咽能力。本病病程长,需耐心细致喂养。
2.5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应专人守护,并使用监护仪监测生命体征。特别注意观察和记录惊厥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强度等,以及惊厥发生时患儿的面色、心率、呼吸及血氧饱和度等情况的改变,镇静剂使用的时间、种类和剂量。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做好抢救准备。
2.6 抗感染
为杀灭破伤风芽胞杆菌,可首选青霉素20万~40万U/(kg?d),分次静脉或肌肉-注射,可配合用甲硝唑7.5~15毫克/(千克?次)Bid。用药7~10天。每天做好口腔护理,以防口腔炎发生。同时,可用石蜡抽涂擦口唇,防止口腔干裂。保持皮肤干燥,以免感染。定期帮助患儿翻身,以防发生坠积性肺炎和褥疮。
2.7 预防
开展健康教育,培训基层助产人员,推广无菌接生法。接生时如情况紧急来不及消毒时,可用在火上烧红冷却后的剪刀断脐,脐带残端要留长些以便再处理,用碘酊浸泡过的线绳结扎断端。对脐带处理不当的婴儿应于生后24h内剪除脐带远端部分,重新消毒结扎,近端用过氧化氢或高锰酸钾清洗后涂以碘酊,并肌注破伤风抗毒素,密切观察。
3.讨论
新生儿破伤风是指破伤风杆菌由脐部侵入引起的新生儿急性感染性疾病。在医疗条件差的边远农村、山区采用非无菌法接生的新生儿发病率较高。破伤风杆菌为革兰染色阳性厌氧菌。接生时消毒不严及脐部不洁,破伤风杆菌乘机侵入脐部,在脐部发生感染,坏死的脐带残端致使局部缺氧,有利于破伤风杆菌生长繁殖并产生破伤风痉挛毒素[2]。常于生后7日左右起病,临床以张口、吸吮困难、牙关紧闭、苦笑面容、全身肌肉呈阵发性、强直性痉挛为其特征,俗称“脐风”、“七日风”、“锁口风”。
分娩时要选择医疗卫生条件较好的医疗单位,如在家中急产,脐带未适当处理时,应该将婴儿送到医院或卫生所进行重新处理。在条件差的地方,应将剪刀煮沸1h后才能应用[3]。结扎的脐带残端应用碘酒、酒精消毒。脐带用消毒的纱布覆盖和包扎,必要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参考文献】
[1]黄临红.20例新生儿破伤风的护理[J].当代护士,2008,4:45-46.
[2]郑雪洁.71例新生儿破伤风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0,1.8.1167:125-126.
[3]谭丽君.72例新生儿破伤风的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05,9.12:1133-1134.
论文作者:李飞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7
标签:破伤风论文; 患儿论文; 新生儿论文; 抗毒素论文; 杆菌论文; 脐带论文; 镇静剂论文; 《心理医生》2015年9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