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主体价值选择的合理性与社会进步的必然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必然性论文,合理性论文,社会进步论文,主体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类的全部精神和实践活动动态演进的历程表明:客观社会历史的发展、进步与人的价值追求活动之间并非是外在、互斥的两极,而是在本质上内在一致、有机渗融的同一过程。就人类价值活动本身而言,它其实就是人类主体积极的自我实现的活动,是人类对自身生存发展于其中的社会的演进方向与终极目标的一种合目的性的理性期望、设计、筹划和趋进活动。这其中,主体的选择性活动是至为重要的一环。合理的、科学的价值选择带来的是社会的光明与进步,不合理的、错误的价值选择导致的则是社会的停滞、甚至退步。
一
所谓价值选择,从其学理的意义来看,是指在主体与客体的双向作用过程中,主体根据自己的内在尺度,对客体的属性、功能及其对主体可能产生的效应进行分析、比较,以求用最小的代价取得对主体最大的价值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人类就是在价值选择中发展进步的,人类的主体性本质也是在价值选择中不断实现和完善的。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人类一系列价值选择推动和造就的文明进化史。人类的价值选择活动作为其主体性特质的表征,与动物的本能适应活动有着本质的不同。简而言之,有如下特征。
一是主体能动性与客观制约性的统一。人,具有一种与动物不同的根本特征,即永不停息地为合理的目标而奋斗。即使面临着矛盾,面临着种种不合理性,人也总不甘处于被动地位,不甘受人生悖论的摆布以及社会宿命的折磨,而总是力图通过自己的努力从困境中解脱出来,按照自己设定与选定的理想目标生活。价值选择,是人有意识、有预期意愿的活动,是人不甘听从外在制约,勇于追求价值的主体能动性的重要表现,是人类主体行为超越性特征的最好例证之一。可以说,一切人的活动,不管他自己是否意识到,实际上都是在选择。如果看不到人的选择作用,或者把人的选择看成命定的、被动的,那么就必定会陷入宿命论的泥潭。另一方面,人的价值选择也不是随意的、盲目的。人总是存在于一定的历史环境、客观条件之中,他的选择必然受到历史环境、客观条件的制约。如果把价值选择说成是纯主观的东西,似乎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想选择什么就选择什么,这样只会导致对历史必然性的否定,把人类历史发展看作人任意选择的结果,这是非常荒谬的。
二是多样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价值世界广袤而深邃,从不同的角度划分可以得出不同的价值,比如,在性质上有正负价值之分,在量上有大小价值之分,在内容结构上有经济价值、政治价值、科学文化价值、生态价值之分,等等。不同的客体,其属性和功能不同,对同一主体具有不同的价值;就是同一客体,其属性功能也是多方面的,不同属性与功能对同一主体的价值也各不相同。价值多样性决定了价值选择也必然具有多样性。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社会变革的日益深入,主体认识和改造客体的能力也在不断发展,客观存在物对人、对社会的作用的性质和意义也愈来愈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愈来愈多的自在存在物被纳入主体实践活动范围内,同主体发生价值关系,而且这一切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由此形成了价值、价值关系的不确定性,从而使价值选择在一定时期内的一定条件下表现为易变、不确定性。当然,价值选择的不确性是相对的,从总体上看,价值选择是多样的,是多样性统一于相对的不确定性之中。
上述关于价值选择本质及其基本特征的分析表明,要保证价值选择的合理性,就必须使它既合乎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又合乎主体创价活动的目的性;既体现价值客体、主体的多样性,又要把握其不确定性。只有在这一基础上所做出的价值选择才是正确、合理的价值选择,也只有这种选择,才能促使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
社会进步是一个融历史本体论、历史辩证法、历史认识论等多重意涵于一体的社会哲学范畴。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实现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社会结构自身的日益精密和完善,新旧社会形态的更替等等,构成社会进步的现实的、具体的内容。从本论题即“主体价值选择与社会进步”这一特殊的理论视角来看,所谓社会进步有其特定内涵,它是指人类理智对历史活动中由事实到价值,再由价值到事实的实在转化的肯定与确认。
社会为什么会进步?社会进步的可能性是什么?社会是怎样进步的?这些问题就是通常所谓社会进步的机制问题。社会进步不是社会客体的自发运动所致,而是由社会主体的创造性活动形成的,因而社会进步的内在运行机制中不可能排除价值因素的作用。
首先,社会进步之所以是可能的,这是由主体的实践本性所决定的。主体的实践活动所追求的不是一个现实的实有,而是一个理想的应有;不是一种现成的存在,而是一个未来的、生成的、开放式的存在,是一个现实的“非存在”。正是主体活动的这一特点,为社会进步提供了可能。动物也存在,也有活动,但是,动物的活动只对“实有”作出本能的反应,它只消费这个实有。动物没有可能性的观念,它选择的只是现成的东西。人则不同,人类在本性上就是一个追求价值的存在物,人总是不满足于现实的存在(实有),他总是把活动目标指向一个“应当”,因此,人的活动总是要超越现实,创造着自己的未来,实现着自身的进步。展开来讲,如前所述,选择是人们的有目的的活动,它将向现实转变这一物质活动作为自身的内在环节之一。不仅如此,选择不仅是观念的活动,也是感性的活动。哪里有实践,哪里就有价值选择,实践的过程就是价值选择的过程。如果说人类社会在以生产资料活动为主的实践中发展,那么也即意味着人类社会是在自觉、自主的价值选择活动中发展。正如马克思曾经揭示出的那样,人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不仅具有对象的尺度,还具有自身的尺度,以自身的生存发展、祸福损益作为衡量、取舍的基本标准之一。如果说,人们实践中的上述两个尺度分别代表人的活动中的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两个方面,那么人类实际上所希望达到的只不过是要在主体客体化即遵从大自然的规律基础之上能动地改造、安排自然,达到客体主体化。人们的社会生活时刻都面临各种复杂的情况,权衡利弊得失,选择适当的行动方式与手段。甚至在唯物史观看来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的生产力自身发展也是人类自己选择的结果。人类为了更好地改造、利用自然,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地创造、选择生产工具、对象、技能及劳动者,而为了保持与解放社会生产力,人类又在历史过程中不断选择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具有现实必然性的社会生产力方式及其上层建筑,这样,社会发展的历史自然也就是人类价值选择的历史。
其次,主体实践活动中所进行的价值优化选择,直接导致了社会的进步。社会在选择中发展,选择造就了社会历史并使社会富有生机。如果说“进化和进步的主要动力是可供选择的物质的多样性”(卡尔·波普),那么,没有选择就没有进化与进步。
人不仅追求价值,而且追求最优价值,时刻进行优化价值选择活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选择,依其价值指向的明确性与否可分为定向价值选择与非定向价值选择。定向价值选择是指人们在明确的价值方向指导之下,为达到特定价值目标而作出的选择。定向价值选择巩固、发展特定的社会联系与社会生活方式,在宏观层次上表现出鲜明的自觉色彩。定向价值选择有明确的社会发展价值导向,能集中社会力量促进既定社会目标的实现,当然定向价值选择自身应以价值导向的合理性为前提。而价值导向的合理性首先是指它是立足于主体的需要、主体的发展,且符合主体根本利益或与主体根本利益相吻合、相一致的。与此相对应,非定向价值选择是指人们缺少明确行动方向的非连续性选择,在社会发展中,非定向价值选择更多地是一种探索性选择。非定向具有为社会发展提供新的生活类型、新的发展路径等多种潜在的功能。定向价值选择与非定向价值选择统一于人类的创价活动之中,实现于社会的发展之中。社会自身就是在定向选择与非定向选择的统一中走向进步的。有必要指出的是,无论是定向选择还是非定向选择,它们虽然都不乏其各自的根据,但所做出的选择本身却未必都是合理的、善的。
这里就有一个价值选择中的“择优”过程。社会在现实中孕育着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价值选择通过自身固有的“择优化”倾向可以使社会发展由可能变为现实,从而实现社会发展中可能与现实、偶然与必然的统一。社会是一开放系统,在社会发展的某一具体时刻,社会面临发展的多种现实可能,历史此时并未提供某一可能此时必定实现而另一可能此时必定不能实现的绝对决定因素,只是由于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此时给某一可能提供了相对比较充分的实现条件。现实是已展开与实现的可能,可能是尚未展开与实现的现实。今天的现实也决不仅是昨天某一可能的充分实现,它既是历史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又仅是昨日某些可能的部分实现。从道理上讲,凡是现存的都是有原因的,但却未必是必然的。现代耗散结构理论认为:当系统到达“分叉时系统将走向何处?这里我们有一个在两种可能之间的‘选择’;……系统将如何选择……?这里有一个不可约化的随机因素”(参阅普里戈金等:《从混沌到有序》,第207~208页,216页,21页)。 这就用极抽象的自然科学语言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具体可能性转化为现实虽然是有条件的,但却未必是必然的。然而,在历史发展中人们却时时会碰到此类选择,人们在作出这种选择时总是自以为在“择优”,但往往却被历史证明未必是“择优”。人们在自己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今天发展的各种可能,人们又由于自身当下所处诸条件的复杂作用,选择其中一种可能使其变为现实,或者暂时地或者永远地放弃了其它可能。
尽管如此,当人们的实践创造性活动持续进行,社会中生产出一种更高级的价值物时,新的价值物还是很快就会取代旧的价值物,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价值目标。这样,人的需要也就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更高的需要。喜新厌旧、弃旧图新、优胜劣汰正是主体的价值追求和价值选择的根本特征。在这个意义上说,社会进步就是主体实践活动进行价值优化选择的结果。价值的优化选择,构成了社会进步的灵魂。每一次这样的价值选择,都使社会生活增添新的内容;每一次这样的价值选择,都是人们企图解决所面临的社会矛盾的一次有益的尝试。社会就是在这样由可能到现实的运动中一天天前进、进步的。在一定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新的价值取向代替旧的价值取向的频率,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快慢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程度的指标。其频率越高,社会进步就越快;这个社会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也就越高。如果一个社会越是缺少价值的优化选择,这个社会就是一个超稳定的社会,其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也就越低。中国的封建社会之所以能延续二千多年,其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这一社会形态缺乏更新、推进、变革的价值优化选择机制,因而成为一个超稳态的、封闭循环的社会。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举世瞩目的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推动中国社会的快步发展,从根本上说,就在于它给我们的体制中注入了价值优化选择的新的机制。
三
要深刻而全面地阐释和把握主体价值选择与社会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除了静态的分析外,还必须从动态的、复杂的社会历史演进、递嬗的角度着眼,做一番立体的、全景式透视。
主体的价值选择,虽然充满着矛盾和困惑,但它并不是无序的、随机的、混乱的。相反,它一直沿着自己的轨道,依照自己的逻辑执着地运行着。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本质角度看,价值选择运行的轨迹表现了前进性与曲折性的有机统一。
所谓“曲折性”,是指价值选择立足点的历史变迁的非线性特征。自从人类产生以来,主体便开始了艰难的价值选择,但价值选择的立足点却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转换和变化。在原始社会,虽然由于人的文化环境的作用和人对整个外部世界的价值反思作用都很弱,人主要被自然界包围着,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和屈从于自然,自然价值在人的价值意识建构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人的价值选择一般处在非自觉、非理性的状态中,但原始人相互之间共同劳动、协作配合、互相关心、平等一致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价值选择的立足点必然是“社会本位”、“集体本位”,即社会与个体、个体与集体在价值选择上是一致的。人类进化到文明时代,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交换的产生与扩大,人类的文明程度大幅度提高,完全改变了先前社会的质态特征,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价值才被置放于普遍的社会关系中来,主体的价值选择也因而进升于比较自觉的状态。但由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以及弥漫于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人身依附、人身奴役现象的存在,价值选择的立足点也随之发生变化,表现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假性的”、“抽象的”“社会本位”,即看起来价值选择的立足点是社会,但它并不能反映人们普遍的价值愿望,它只代表着少数统治者的特殊利益和片面的价值要求,实质上是统治阶级的个人本位。因此,它是消极的、空洞的、变形的、扭曲的。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大大提高了人的个性,突出了个人利益,彰显了个人的价值追求的合理性,但同时又“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引自《共产党宣言》),工人所得到的只是出卖劳动力的自由,资产阶级所考虑的只是如何使个人利益不断增殖,因而人们的价值选择的立足点便从“假性的社会本位”转化为十足的“个体本位”。虽然这种转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类的进步,但在总体上给人类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由对价值选择路程的历时态分析与考察我们不难发现,人类价值选择立足点的最终确立,历经了一个艰难的迂回曲折的过程。尽管这个过程有急流、有漩涡,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但却始终围绕着追求生产力发展、追求创造社会财富、追求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追求不断提高人类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并最终驱动和实现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这一前行的路径运行的。即使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为了满足自己贪得无厌的欲望,也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人民发展生产和追求生活改善的价值选择。价值选择的运行轨迹,正是这种曲折性与前进性的有机统一。人类主体的价值选择正是遵循这条轨迹的要求与导引,不断克服内在的矛盾,扬弃自身发展的“异质”性因素,朝着未来更加美好、更加光明的理想境界不断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