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史教材中古籍史料的选择_中国古代史论文

中国古史教材中古籍史料的选择_中国古代史论文

高中中国古代史教材文言史料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古代史论文,文言论文,史料论文,中国论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商纣)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史记》

翻译:商纣王加重百姓的赋税使国库的钱充实,粮库的粮食装满。用酒装满池子,将干肉挂满林子,使男女赤裸身体在酒池肉林里追逐,不分日夜地饮酒享乐。

说明:商纣王残酷剥削人民,荒淫无度,统治黑暗。

2.七月烹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穆,禾麻菽麦。——《诗经》

翻译:七月煮豆和葵苗。八月打下树上枣,十月收获田里稻。九月筑好晒谷场,十月谷物收进仓。早稻、晚稻和高粱,禾麻麦豆都进仓。

说明:反映西周农作物品种很多及农业生产情况。

3.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本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不麛不卵,以成鸟兽之长。——《逸周书》

翻译:山林不到一定时间(生长茂盛时)不能砍伐,以成就草木的再生长。河流湖泊不到一定时间(鱼鳖能繁殖时)不能放网捕鱼,以成就鱼鳖的再生长。不杀鹿取角,杀鸡取卵,以成就鸟兽的再繁殖。

说明:这是周文王告诫儿子对大自然不要过度开发,应按照自然规律合理利用。反映周人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已有了初步认识。

4.(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固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之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史记》

翻译:(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一直打到洛水边,在周都洛邑附近陈兵示威。周定王派王孙满去慰劳楚王。楚王问鼎(相传禹做九鼎,代表九州,象征权力)的大小轻重(意欲移鼎于楚,代替周而号令天下),王孙满说:“统治天下在于是否有德,而不在于是否铸鼎。”楚庄说:“你不要阻止铸鼎的事,我们楚国折断的钩(一种铜兵器)尖收集起来,就足够铸九鼎了。”

说明:反映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周天子失去对诸侯的控制。楚国强大,楚王问鼎,欲代替周王号令天下。

5.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给人足,志高气扬。——《史记》

直译:临淄的道路上,车毂(车轮的中心部分,可以插轴)互相撞击,人的肩膀互相摩擦,连接衣襟可以结成帷帐,举起袖子可以结成大幕,一起挥汗就像下雨,家家殷实,人人富足,神气骄傲。

说明:反映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活动增多,城市随之繁荣,人口增多,规模扩大。齐都临淄是其代表之一。

6.(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

翻译:商鞅变法推行十年,泰国百姓十分欢迎,路上不拣别人丢下的东西,山上没有盗贼出没,家庭富足。人民勇于为国家战斗,不敢私人斗殴,社会治安非常好。

说明:反映商鞅变法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得到人民的支持,生产发展了,人民生活改善了,社会治安也变好了。

7.(汉武帝初年)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史记》

翻译:汉武帝初年,国家粮仓的粟因为一年年往里面堆放,都露到了外面,以至于腐败而不能吃了。平民百姓在街巷中骑马,田间小路牛羊成群。

说明:反映经过汉初数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国库充实,人民富有。

8.汉刺史乘传周行郡国,无适所治。中兴所治有定处。旧常以八月巡行所部,录囚徒,考殿最。初岁尽诣京师奏事。中兴但因计吏,不复自诣京师。——《通典·职官》

翻译:西汉刺史乘绎站的传车巡行监察郡国,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东汉建立后,才有固定的办公地点。过去一般在八月巡行自己的监察区,登录罪犯,考核地方官吏的政绩,上等为最,下等为殿。最初,刺史每年年终(汉历以十月为岁首)都到京师洛阳汇报工作。东汉时,只通过掌计簿的官吏向中央汇报工作,而不再亲自到京师。

说明:西汉刺史级别不高,但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考核政绩。东汉时地位增高。

9.(大秦)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瑇瑁,始乃一通焉。——《后汉书》

翻译:大秦(古罗马帝国)的国王常想与汉朝通使,而安息(位于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一带)却想用汉朝的丝绸与大秦贸易,所以阻隔大秦,使大秦不能到达汉朝。到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派遣使者从日南郡(汉郡,今属越南)境外献象牙、犀角、瑇瑁给汉桓帝,才开始通使交往。

说明:反映东汉丝织业发达,丝绸是主要出口物品;安息在大秦与汉之间从事丝绸转手贸易以获利,并因此阻碍两国的直接交往;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者献礼物给汉桓帝,开始交往,这是中国正史中关于中国与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

10.孝文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北史》

翻译:北魏孝文帝引见朝廷大臣,下诏禁止讲鲜卑语,一律讲汉语。……于是下诏说:“三十岁以上的人,长期以来已习惯讲鲜卑语了,或许一时难以改变。三十岁以下,正在朝廷中做官的人,不准再讲鲜卑语。如果有故意讲鲜卑语的,要受到降低爵位和贬官的处罚。

说明:反映北魏孝文帝通过国家法令的形式禁止讲鲜卑语,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为各民族的融合创造了条件。

11.唐太宗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木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贞观政要》

翻译:唐太宗说:“治理国家就好像栽树一样,树的根木不动摇,那么枝叶就会茂盛。如果国君能够清静无为,百姓怎么会不安乐呢?”

说明:这段史料反映唐太宗李世民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强调“存百姓”的思想,主张与民休息。这种治国思想使唐朝经济恢复较快,国力逐渐增强,百姓生活有所改善,是“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

12.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资治通鉴》

翻译:国家原本设置中书、门下省以便互相监督检察,中书负责草拟、颁发的皇帝诏令如果有差错,门下省应当驳回更正。

说明:反映中书、门下职权有分工,相互牵制与监督,有利于减少失误,提高行政效率,加强皇权。

13.初,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渐、绝祸乱之萌也。——《新唐书》

翻译:国家设置府兵之初,无战事时在田野耕作,那些轮流值班的,只是保卫京师而已。如果四方有战事,(朝廷)就命大将带兵出征;战事结束就回来,府兵各自回到所属的军府,大将回到朝廷。所以士兵不失去本业(耕作),而将帅也不会把持兵权,以此来防微杜渐、杜绝祸乱的萌芽。

说明:反映唐朝府兵的任务是镇守、宿卫和征战。府兵制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兵将分离。这样不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的局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14.是时,可汗上书恭甚,言:“昔为兄弟,今婿,半子也。陛下若患西戎,子请以兵除之。”——《新唐书》

翻译:这时候,回纥合骨咄禄可汗上书给唐德宗,态度十分恭敬,说:“过去是兄弟,现在是你的女婿,也就是半个儿子。皇上您如果担忧西戎吐蕃的侵扰,我请求用兵除掉他。”

说明:反映唐肃宗后,唐与回纥和亲,关系友好;当时唐与吐蕃存在冲突;唐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灵活多样。

15.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辽史》

翻译:用契丹国的制度管理契丹族人,用汉族人的制度对待汉族人。

说明:由于辽统治区内地区间、民族间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辽一时还不能适应被征服地区,特别是汉族地区的先进文明,于是因俗而治,实行“蕃汉分治”的双轨政治制度。这种承认汉制、双轨管理的做法,是对先进文明的肯定与保护,促进了契丹社会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

16.朱元璋对他的孙子朱允炆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汝治平世,刑自当轻,所谓刑罚世轻世重也。”——《明史》

翻译:朱元璋对他的孙子朱允炆说:“我治理动荡的世道,刑罚不得不重。你治理太平天下,刑罚自然应该轻,这就是所谓的乱世用重典,治世当省刑约法。”

说明:反映朱元璋根据不同的时代特点和统治需要,对危害统治的违法行为采取不同的治理方法。说明朱元璋政治手段灵活,从实际出发,因时制宜。

17.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枢垣记略》

翻译:接到群臣的奏章后,草拟处理意见,由内阁决定。军国机要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说明:清朝初年(康熙亲政前),中央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立内阁,内阁对群臣的奏章草拟处理意见,供皇帝裁决。但还保留了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军国大事。这使皇权受到限制,也不利于争取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族人士的支持。为巩固统治,有必要加强皇权。

18.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苏州府风俗考》

翻译:苏州城的东面,都是从事手工机器生产的人。……工匠各有专门的技能。工匠有固定的雇主,按天领取工钱。……没有固定雇主的工匠,清早站在桥边等待被别人雇用。……如果机房的工作减少了,这些人的吃穿就没有着落了。

说明:明朝中后期苏州出现了机户,他们开设机房,雇佣机工进行生产。机户就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出卖劳动力为生,是早期的雇佣工人。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说明此时江南的一些地区如苏州等地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而且当时手工业分工很细,还出现了劳动力市场。

标签:;  ;  ;  ;  ;  ;  ;  ;  ;  ;  ;  ;  ;  ;  ;  

中国古史教材中古籍史料的选择_中国古代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