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南屏中学 江西 上饶 334600) 吕雄兵
摘要:随着当前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大部分人们开始追求传统文化。对传统节日观念也有了进一步的重视,但是大部分青少年只对外国节日有着特殊的崇拜,例如圣诞节、复活节、情人节、平安夜等,对于本土节日例如元宵节重阳节、七夕节,就不是那么的推崇。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深厚,在我国古代元宵节,有美好的诗句来进行描述“例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就是对元宵节最美的写照。诗情画意,内涵深厚,中华文化总在不经意间流出,古诗词既是中华文化传播的一部分,又是古代文人骚客智慧的结晶,所以在中学语文教学当中,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传统文化,学习兴趣
引言:诗词歌赋在中华文化当中传承上千年,其中的意蕴丰富且深厚。每一首诗都如同一幅优美的画卷,展现出作者的情怀和所处的环境。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教师要有针对性的来讲解古诗词中的写作手法,使学生把握学习的重点。将古诗词中的手法运用到日常写作生活当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要有针对性的对同学进行培养,提高学习兴趣。
一、感悟古诗词中的传统民俗文化
在传统的节日,都在古诗词当中有过描写,例如“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这是李清照在醉花阴中写下的千古名句,正值重阳节,菊花正处在开放的状态,喝酒赏菊是当时重要的活动,李清照就通过短短的几句诗来描写出了一个意境悠长的画面。在重阳节当中还有一首有名的诗句是王维所写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面对我国传统的节日,各个时期的文人墨客都饱含深情的展现出当时的意境,可想而知我国传统文化是多么的精髓和深远。传统节日的体现在济南古代八景,其中一景就是佛山赏菊,指的是在千佛山上满山的,所以从古到今都有一边赏菊一边饮酒的独特文化,这也是历史的沉淀造就出人民今天高尚的生活品质和情操。
在日常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学生面对当时生活环境及情感和作者的写作背景做出良好的理解和判断。通过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重阳节人们行为特点,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和沉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挖掘古诗词中积极向上的精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每一篇诗句都蕴含着不一样的情感和意义。初中生应当领会诗人的情感大意,教师作为引导,使学生利用古人的诗句,每人积累一句自己的人生格言。不仅可以激励学生的成长,还可以使学生充分的认识诗词的意义。例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诗,有一种敢于拼搏,昂扬向上的精神。“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这句诗,有一种厚积薄发,修身立业的精神。“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这一句又写出了诗人当时想念家人及时归来的心情,急迫的盼望着每一艘船经过,但是都不是自己的家人,从而产生内心的失落。由此可以看出,古诗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浓缩了当时知识分子智慧的结晶,而且还展现出古代,社会环境的状态。
三、探究古诗词中的文化内涵
古代诗词文化不仅写出了诗人当时所身处的环境更写出了当时诗人的内心,在文化内涵当中更值得中学生来学习和体会,诗词当中包含的情感,就像人的灵魂一样,具有深远,奇妙的意义,古诗词中是字字珠玑,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发现古诗词中的文化内涵,从而使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让学生喜爱上古典文化,并且培养学生体会诗词中的文化内涵,教师通过营造课堂气氛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更多的体会到古诗词当中的精华,积累更多的文学内涵。古代诗词当中蕴含的情感非常多,例如爱国主义诗词是经久不衰的,每一代学生都应该以爱国为自己的,只有国家强大,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每一个朝代都会有很多的爱国志士例如,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等。诗句有“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萍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在被俘时写下的一首《叹伶仃洋》,这首诗被千古展现出诗人热爱国家,死而后已的英雄气概。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有情感的朗读,使学生充分的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到诗人的爱国情怀,从而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结束语:综上所述我们能够看出,通过传统的诗词歌赋,使学生了解传统节日中华的传统文化,了解古代诗人写作的情感状态,并且深挖其中的意义及背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提起兴趣。
参考文献
[1]杨文杰.简析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J].新课程(下),2017(12).
[2]张景.鉴赏传统文化,继承文化遗产:浅探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所采用的古诗词教学[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5(8):13-14.
[3]吴永荣.浅析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7(40):43-44.
论文作者:吕雄兵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9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8
标签:古诗词论文; 传统文化论文; 学生论文; 古诗论文; 诗句论文; 文化论文; 诗人论文; 《创新人才教育》2019年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