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投资行为的群体心理学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证券投资论文,心理学论文,群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证券市场的价格水平是证券供求双方激烈竞争的结果,供求双方的竞争行为是由其意志和心理状态决定的,而投资者的心理活动又受制于证券的基本面因素和交易价格水平。这种心理因素对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以及证券的交易价格的影响可简要地用图1表示:
证券市场的参与主体不是单个的个人,而是一个群体,因此分析证券投资行为的心理,可以运用法国心理学家勒旁(Lebon)的群体心理理论和美国投资分析家尼尔(Neill)的逆向思维理论。这两大理论的相互关系可用图2表示:
一、心理群体及其形成机理
人类群体心理理论的奠基人是19世纪法国心理学家勒旁。群体心理理论的研究对象并不是人类的“客观群体”,而是人类的“心理群体”。“客观群体”是指人群在某一时间和空间上的集合体,“心理群体”则是指具有相同心理活动特征的人群的集合体。对“客观群体”而言,它们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一致性,但是不具有心理活动特征上的一致性:对“心理群体”而言,它们具有心理活动特征上的一致性,但是不一定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一致性。举例来说,证券公司交易室里的股民,有时只形成一个“客观群体”,有时则转变为“心理群体”。当市场相对平静、投资者的关注点相对分散、情绪相对稳定时,全体投资者就构成一个“客观群体”,这时他们只有时间和空间活动的一致性,而没有心理活动的一致性。但是,如果市场一旦受到强烈刺激(空前的“利多”或“利空”),投资者的关注点便立即集中起来,并且情绪也相当激动,全体投资者就形成了一个“心理群体”,这时即使是分散的其它各个信息终端上的投资者也可能迅速加入这个“心理群体”。这样的“心理群体”可能是地域性的,也可能是全国性的,甚至可能是全球性的。
勒旁认为,人群个体在形成“心理群体”的过程中,通常需要三个主要外因的刺激。这三个外部因素是:(1)情绪激发——人群中的个体由某一情绪所激发并最终被情绪所控制;(2)情绪传递——人群中的个体情绪由激发进而相互传递(相互感染)并最终控制了整个群体;(3)建议接受——当人群被某一情绪控制后,人群便极易受到外部建议的控制并受其指挥而参与某一激烈的行动。经过“情绪激发”、“情绪传递”、“建议接受”这三个阶段,一个“心理群体”就形成了。我国股市中的“跟庄”现象比较形象地展示了这一过程。主力坐庄,一般要经过所谓的“试盘、吸货、洗盘、突破、拉升、出货”等阶段,其中“突破”可与“情绪激发”相对应,“拉升”可与“情绪传递”相对应,“出货”可与“建议接受”相对应。因此,在散户投资者形成一个“心理群体”,并接受与“庄家”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证券分析师的建议时,“庄家”已顺利出货了。这就是散户斗不过“庄家”的群体心理学解释。
二、心理群体的整体心理特征
勒旁认为,当“心理群体”形成后,它作为一个整体的心理状态将具有以下三项基本特征:(1)冲动性;(2)服从性;(3)极端性。冲动性,是指“心理群体”的整体行为可以在外界某一强刺激因素的激发下迅速启动,并且这种行动也可以在另一强刺激因素的作用下迅速向相反方向逆转。因此,“心理群体”情绪的高度不稳定性必然导致其行动方向的极度不确定性。服从性,是指“心理群体”具有自愿服从外来指挥的心理特征。由于在“心理群体”中,所有成员的情感与观念都被统一到一个方向,理性化的个性成分也都被消除,因此他们具有自愿服从他人意愿的强烈倾向。极端性,是指“心理群体”的实际行动常常超过必要的限度,因此往往导致过激的后果。
勒旁所论述“心理群体”的以上心理特征,对证券投资业而言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
第一,由于“心理群体”的冲动性特征,投资者可以更清楚地理解并警惕证券市场上价格激烈运动的情况。例如,1987年10月下旬的全球性股灾,91年8月~92年6月我国沪市的狂测、92年7月~10月的巨幅调整,1997年俄罗斯股市和汇市的多次震荡,等等,都是价格激烈波动的例证。这种市场震荡,给投资者带来超出常态的系统风险。因此,投资者必须对这种“小概率”事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1998年美国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联储前官员、投资奇才组成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在投资中遭受重创的事例,就是由于这些专家学者习惯于经典数学研究中的常态思维模式,而对市场“心理群体”的冲动性特征所带来的巨大破坏力估计不足所至。
第二,“心理群体”的服从性特征,在我国证券市场上特别表现为对“权威”的崇拜,以及由此而来的投资者在投资概念上的统一性和投资行为主的一致性。其实,投资市场上“权威”的本质就是使“权威”的信仰者在市场的重大转折关头站到错误的一方,因为“权威”的存在是以“权威”的后台(主力或庄家)对投资大众的支配为前提的。因此,投资者对“心理群体”服从性的警觉,应重点表现为对所谓市场“权威”及其观点的警觉。
第三,“心理群体”的极端性特征,导致证券市场上很难出现固定波长的周期现象。这一点正是数学家很难理解而资深投资家给予特别关注的市场规律。在投资历史上,这种由“心理群体”极端性特征引发的市场周期不规则现象,往往给不警觉的投资人造成极为重大的损失。例如,1929年秋冬美国股市的熊市开始后,到1930年底1931年初,很多投资人按常规的市场周期认为股市已跌至底部从而大批买进。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投资家巴鲁赫(Baruch)也做出了同样的判断,结果跌幅深达90%的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熊市”使巴鲁赫蒙受了巨大损失。因此,投资者应在理解“心理群体”极端性特征的基础上,建立起能客观、灵活地测度市场趋势反转的交易体系。
三、心理群体的“整体智能低下”定理
由于“心理群体”具有冲动性、服从性、极端性等特征,勒旁进一步认为,“心理群体”几乎不具备逻辑推理能力,也拒绝接受任何逻辑思维方式以及逻辑思维成果的影响。因此,当人群一旦形成一个“心理群体”时,该群体作为一个整体在决策和行为时所表现出的智能水平,将远远低于该群体成员在作为单个个体决策和行动时所能表现出的智能水平。这就是著名的勒旁“心理群体整体智能低下”定理——“心理群体”的整体智能要远远低于群体成员的个体智能。这是因为,当人群构成“心理群体”时,由于理性个性的丧失,群体成员无法将由理性个性所支配的智能相叠加或组合;同时由于非理性个性的增加,群体成员只能把由非理性个性所支配的愚笨相叠加或组合。
对于勒旁所揭示的“心理群体整体智能低下”定理,证券投资者也应当给予特别的关注:首先,投资者应特别警惕由“心理群体”所形成的决策方向和行为方向。如果我们承认“心理群体”的智能要远远低于成员个体所能达到的智慧水准,那么我们就应当预见到由“心理群体”所形成的决策和行为必然指向错误的方向。在证券市场的情绪控制(情绪高度兴奋或极度压抑)阶段,往往就是市场的重大转折阶段。这时的投资者为情绪所控制,形成了“心理群体”,而该群体所达成的共识不和能是建立在高智能基础上的决策,因此其行动方向也常常是不正确的。
其次,投资者还应警惕“集体决策”机制。“集体决策”中的“集体”是“客观群体”,但不一定就是“心理群体”,然而心理学家已通过诸多实验证明了“客观群体”比分散的个人更容易转变为“心理群体”。“集体决策”主要表现为“讨论行情”,美国一些著名投资家对“讨论行情”这种行为深恶痛绝,认为这有百害而无一利。这是因为,“讨论行情”的过程就是一个“心理群体”形成的过程。在“集体决策”时,个体冷静的思考往往会让位于群体压力,纵横交错的“行情讨论”往往会打断个人思维的连贯性,而最终决策结果又总是取决于哪个个人的口才更好、发言更具有感染力、更能触及到人们心理上的“痒处”,因此“集体决策”不可避免是平庸的,甚至是完全错误的。
四、证券投资中的逆向思维
在充满利益角逐的证券市场里,人类出于对金钱的渴望,更容易形成整体智能低下的“心理群体”。“心理群体”在证券投资过程中的表现可用图3来描绘:
图3:“心理群体”的心理及其行为
那么,投资者如何避免加入“心理群体”呢?美国投资分析家尼尔(Neill)的逆向思维(Contrary Thinking)理论提供了答案。尼尔的逆向思维理论,是在直接继承勒旁“心理群体理论”的基础上,向思维方法这一领域发展的结果。尼尔认为,逆向思维是对社会公众普遍接受的观点进行挑战的一种思维方式。也就是说,逆向思维的目标是争辩当前的流行观点,而流行观点屡屡被历史经验证明往往是错误的观点。
尼尔将“逆向思维理论”的有效性建立在对人性弱点的认识以及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规律之上,其中包括:
(1)人性弱点——习惯、模仿、感染、畏惧、贪婪、轻信、自负,等等;
(2)群体丧失了理性思维能力,受制于人性弱点,而个体则可能压抑这些弱点;
(3)从本性上具有“公众”的冲动;
(4)人的相互感染与相互模仿的本性使人极易受到建议、命令、情绪刺激等的控制。
鉴于以上的假定和研究,尼尔得出了“大多数人一致的看法倾向于是错误的看法”这个结论。对于这一著名论断,笔者可列举美国一系列历史事件加以说明,详情见表1:
因此,只要努力探寻社会政治经表1:“大多数人一致的看法倾向于是错误的看法”例证时间与事件 大多数人的一致看法 实际情况1929年 股市已站稳了“永久的价格平台”,“牛市”将长期继续 出现了美国历史上最经济衰退和“熊市”1933年美国宣布放弃金本位制 将出现通货膨胀和股市“熊市”未出现通货膨胀,股市进入“牛市”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 将出现经济衰退和股市“熊市”未出现经济衰退,股市进入“牛市”2000年“新经济”时代来临,NASDAQ指数将持续攀升 经济“硬着陆”NASDAQ指数、道貌岸然·琼斯指数全线下跌济生活或证券市场中的主流观点,选择与主流观点相对立的行动方向,采取逆向思维的决策和行为模式,就能远离“心理群体”的非理性干扰。那么,怎样去发现主流观点呢?尼尔认为,主流观点往往具有以下特点:
(1)媒体的观点往往代表主流观点;
(2)分析家一致同意的观点往往代表主流观点;
(3)一般民众常常议论的观点往往代表主流观点。
在证券市场上,当某一观点同时兼有以上特点时,投资者就可以比较有把握地确认它代表着当前市场的主流思想。例如,在1997年春季,我国各主要媒体一再刊发各类文章论证我国经济“软着陆”成功后将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绝大多数分析师也认为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还将进一步增强,沪深两市的“牛市”格局仍将继续发展,同时“牛市”也吸引了更广泛的中小投资者(工薪阶层、离退休人员)的介入。以上现象表明,当时市场的主流观点是中国股市将继续攀升,也就是“牛市”仍将继续维持。与主流观点相对立的观点当然是对当时股市看淡,即“熊市”观点。1997年夏季以来中国股市的实际走势证明了这种逆向思维方法的正确。
五、小结
影响证券价格的因素很多,一般可分为三类: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心理因素。证券投资主流理论学派对经济因素、政治因素较为重视,而对投资行为的心理研究却一直采取漠视的态度。例如,中外大学的投资或金融专业教学对投资心理分析几乎不予理睬,实务部门的证券分析师也基本上忽略投资心理分析。上述现象的产生的确十分遗憾,尤其在充斥“庄家——散户”零和博弈的中国证券市场更是如此。因此笔者认为,只有让更多的投资者理解证券投资行为的群体心理学原理,采取逆向思维的操作方法,才能从根本上约束违规炒作行为,净化我国的证券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