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 300143
摘要:目的:对小儿腹泻采取按摩联合贴敷治疗的疗效及护理方法进行系统探析。方法:将2016年2月~2017年2月我院儿科诊治的104例腹泻患儿纳入研究中,通过数字表法分成探究组和对比组,每组52例。对比组采取常规西药治疗及护理,探究组则采取中医按摩和中药贴敷治疗,配合相应护理,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通过治疗及护理后,探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6.2%,显著高于对比组的80.8%,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腹泻治疗中采取按摩和中药敷贴治疗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症状,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按摩;贴敷;小儿腹泻
腹泻是临床儿科常见病症,2岁以下小儿居多。通常由多种病原菌引起,主要是轮状病毒,在四季均可发生,以夏季最为多见[1]。临床症状主要是腹痛、腹泻、呕吐、发热等,会引起营养不良,对患儿健康造成极大影响。临床上以抗生素治疗为主,但患儿年龄较小,肾脏功能未发育成熟,易出现不良反应,且操作不便。近年来,随着中医学研究深入,中医穴位按摩和中药敷贴在小儿腹泻中有良好应用。本文主要104例腹泻患儿临的治疗进行研究,剖析按摩和敷贴疗法的效果,报告正文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儿科2016年2月~2017年2月门诊治疗的104例腹泻患儿作为观察对象,通过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等确诊,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相关诊断标准[2]。排除肠胃道功能障碍、营养不良、贫血等患儿。采取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两组,各52例。其中,对比组:男女患者比为29:23;5个月~3岁,平均(1.2±0.1)岁;病程1~8d,平均(5.1±1.4)d。探究组:男女患者比为31:21;3个月~4岁,平均(1.3±0.2)岁;病程2~9d,平均(5.3±1.4)d。两组患儿基本信息、病情、病程、辨证分型等差异不存在统计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研究。
1.2方法
1.2.1对比组
该组采取常规西药治疗,服用氟哌酸,15~20mg/d,2~3次/d;同时,<1周岁患儿服用蒙脱石散,2.5~3g/d;≥1周岁3~5g/d,将药溶于50mL温开水中服用。如合并脱水,则应用适量ORS,连续用药3d。并做好饮食、用药、心理等护理。
1.2.2探究组
采取穴位按摩和敷贴治疗,具体操作:(1)按摩,选取足三里、中脘、脾俞等为主穴;合并发热增加曲池;呕吐增加内关、上脘;伤食增加四缝;水样便增加三阴交,实泻虚补法。按摩脾经,操作者一手拇、食指轻捏患儿拇指,微微弯曲,另一手拇指从患儿指端往根部推拿200~300次;对大肠按摩,在患儿食指桡侧选取穴位,用拇指侧面自患儿指端推至虎口300次左右;按摩肾经,选取患儿小指,操作者用拇指腹自指跟推至指尖约300次,然后自患儿拇指桡侧沿掌边斜转至患儿小指端,约100次;调整患儿成仰卧体位,在肚脐两侧,用三指拿法按摩肚角约5次;再行仰卧体位,通过掌心行逆时针向患儿肚脐部位按摩约100次,再用掌根推揉肚脐100次;行俯卧体位,操作者用掌跟自上擦长强到名门连线,透热为宜;俯卧体位,操作者食指屈曲,用食指中节桡侧抵在患儿脊背,拇指往前推按,两指一同施力提拿皮肤,自鱼尾处沿督脉往上推拿到大椎,反复5~8次,再用拇指推拿肾俞穴(双),2~3次。用力适当、柔和,从慢到快,由轻到重。(2)中药贴敷,在患儿每晚临睡前,应用吴茱萸敷脐,制作方法:把2~2.5g吴茱萸研磨成粉,然后用75%酒精调制成糊状,加温到37~40℃,然后放置在医用药膏上敷贴在脐部,在15~30min可取掉。
在上述治疗同时,配合相应的护理:(1)饮食护理,多摄入水分,比如:白开水、新鲜果汁、糖盐水等,对>6个月患儿酌情喂食米汤;少食多餐,饮食温度适中;对吐泻患儿暂时禁饮食,控制饮食,以缓解胃肠负担。在病情得到好转后逐步恢复饮食,忌食用高糖、碳酸饮料及油腻、生冷、不易消化食物。(2)治疗护理,①按摩,操作者指甲须剪短并修成圆滑,以刺痛为宜。在按摩时,力度控制好,可用指端、掌根、掌心揉按,因患儿年龄偏小小、皮肤嫩,所以按摩时还需用推拿介质,譬如:滑石粉,润滑皮肤,避免擦伤,不宜过于用力,操作平稳、柔和、着实,同时还需注意小儿反应,父母在旁协助。②贴敷,须避免空腹贴敷,且保留时间不宜太久,以免刺激贴敷处皮肤引起红疹、水泡等。在上述操作中,可抚触、轻拍患儿,或讲故事等,以转移患儿注意力,调整其良好心理。(3)卫生护理,患儿每次排便后,要及时用温水擦洗臀部,并用适量爽身粉,以免发生上行性尿道感染,保证局部皮肤干燥、清洁,并指导家属勤换干净尿布。(4)病情观察,治疗中密切监测患儿体温,如超37.5 ℃,需及时补水;同时,观察患大便的次数、量及性质等;做好保暖及口腔护理;密切注意患儿的呼吸、脉搏、心率等体征,如发现呼吸深而快,应警惕出现代谢性酸中毒,并监测机体钾离子,如发现患儿出现哭声低、不哭、乏力等情况,警惕出现低钾。
1.3效果评价
根据小儿腹泻诊疗效果标准评价[3]:(1)显效,治疗24h后,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大便次数<2次/d或恢复正常,且大便性状正常。(2)有效,治疗48~72h后,症状、体征显著缓解,大便次数在2~3次/d,大便性状基本正常;(3)无效,治疗72h后,临床症状、体征未得到显著改善,大便次数、性状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总有效为显效和有效之和。
1.4统计处理
采用SPSS20.0软件对本研究资料进行统计处理,计数数据用例数(%)表示,用X2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
2.结果
探究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6.2%,优于对比组的80.8%,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如表1。
3.讨论
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消化系统病症,临床上根据病因分成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以2岁以下小儿为主要发病群,尤以1岁下患儿居多。传统中医理论将腹泻纳入“泄泻”的范畴,主要病变在脾胃。由于胃主纳腐熟水谷,而脾主运化水湿,如两者病变,那么饮食入肠胃后,水谷难化,精微不布,清浊不分,合污下出,而致泄泻。中医按摩是基于经络腧穴学理论,通过对穴位进行按摩、推拿的治病方式。通过按摩刺激足三里、中脘、脾俞等穴位可有效调节机体阴阳平衡,改善脾胃气血,达到补虚泻实、提升免疫力的目的。中药贴敷是传统中医重要治疗方法,将中草药制成敷贴剂,用于皮肤、孔窍、穴位等处发挥疗效。本研究中,探究组贴敷药主要是吴茱萸,其有助阳止泻效用。药理研究表明[4],吴茱萸主要成分是吴茱萸苦素,有着健胃益气之效,且可有效抑制胃肠自发性活动。贴敷用药不经肝脏效应,也不会受到胃肠道酶、消化液等影响,药物生物利用度大幅提升,且不良反应少。从本研究结果看,采取按摩和贴敷治疗的探究组总有效率为96.2%,高于常规西药治疗对比组的80.8%(P<0.05)。与李玉梅等人的研究报道基本一致[4]。
综上而言,联合穴位按摩和中药贴敷治疗小儿腹泻有着理想效果,且操作便捷,相对经济,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实践应用。
参考文献:
[1]程霞.腹部按摩辅助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与护理体会[J].中国农村卫生,2017,(06):63-64.
[2]胡亚美.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
[3]尚建霜,牟清华.探讨按摩与贴敷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及护理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29):229+234.
[4]李玉梅.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全科护理,2013,11(20):1837-1838.
论文作者:刘静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
标签:患儿论文; 小儿论文; 穴位论文; 吴茱萸论文; 疗效论文; 拇指论文; 操作者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