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浏阳市中医医院脾胃肝病科 湖南浏阳 410300
摘要:目的:研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效果。方法:研究时间:2016年5月--2017年10月,研究对象:60例本院收治的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按照入院日期单双号将其分为实验组(n=40)、对照组(n=40),给予实验组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切除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复发率、治疗效果、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临床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复发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效果显著,复发率较低,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早期胃癌;癌前病变;复发率
胃癌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发病率较高,其患病率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多发于北方,胃癌早期临床症状不太明显,且其病情发展较快,若不及时进行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极容易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导致患者出现死亡[1]。中晚期胃癌患者预后效果较差,因此在疾病早期就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对患者的预后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次旨在研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效果,现做如下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6年5月--2017年10月收治的60例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按照入院日期单双号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
纳入标准:符合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标准的患者。
排除标准:凝血障碍患者,造血系统障碍患者,肝脏疾病患者,心脏疾病患者,肾脏疾病患者。
实验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5-82岁,平均年龄(63.5±17.5)岁,发病时间0.2-2年,平均时间(1.1±0.8)年;早期胃癌患者20例,癌前病变患者10例。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6-83岁,平均年龄(64.5±17.7)岁,发病时间0.3-2.2年,平均时间(1.25±0.75)年,早期胃癌患者21例,癌前病变患者9例。将两组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基本资料进行精细对比分析,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所有急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均自愿入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确诊病情后,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切除治疗,实验组给予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治疗,具体方法如下:
1.2.1常规手术切除
(1)根据患者的肿瘤部位,选择合适的切除方式。
(2)手术方式包括根治性远端/近端胃大部切除术、全胃切除术。
(3)根据手术具体操作进行切除。
1.2.2内镜下粘膜剥离术
(1)术后进行常规胃镜检查和麻醉。
(2)对患者的胃部结构、肿瘤位置、大小等进行观察,明确后使用针刀进行标记[2]。
(3)在标记点周围自病灶部位边缘向病灶中央注射肾上腺素和甘油果糖注射液混合物;
(4)注射完毕待病灶部位隆起0.7cm左右,使用IT刀将病灶部位和周边粘膜切开,逐渐进行病变粘膜剥离;
(5)在剥离过程中要注射肾上腺素和甘油果糖注射液混合物确保病变组织始终凸起,直至剥离结束[3]。
(6)术后要密切观察其出血情况,及时处理出血问题,避免出现迟发性出血;
(7)对较大的出血点进行电凝止血。
(8)术后对标本机械能固定染色,并送检。
(9)禁食禁水24小时,并给予抑酸和保护胃黏膜等常规治疗。
1.3分析指标
分析两组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复发率、治疗效果、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评价标准。显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检查显示恢复病灶部位正常。有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检查显示病灶组织缩小。无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未消失,检查显示病灶组织无变化[4]。治疗效果=(显效率+有效率)×100%。
1.4统计学方法
确保研究数据准确,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两组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属于计量资料用t检验,采用()表示;复发率、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属于计数资料用检验,采用%表示,P<0.05,两组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资料对比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实验组显效17例、有效11例、无效2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3.33%(28/30);对照组显效13例、有效7例、无效8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66.67%(20/30),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差异显著P<0.05,=4.320。
2.2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实验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
3.讨论
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在临床上多采用淋巴清扫术来进行治疗,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将内镜运用到改疾病的治疗中,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临床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复发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具体分析如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将病灶组织完全剥离,复发风险较小[5]。其是在微创的治疗环境下对患者实施治疗,能够一次性对病灶进行切除,在治疗过程中可以控制切除病灶的大小和性状,且出现的并发症较少,有利于患者术后的康复,但其对操作者的专业要求较高,在术前注射肾上腺素可以促进血管收缩,减少术中出血量。常规手术治疗,对患者机体损伤较大,且术后复发率较高,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效果确切[6]。
综合上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效果显著,复发率较低,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军,施毅卿,姜松耀.内镜辅助胃癌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癌前病变及早期胃癌效果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8,17(06):637-640.
[2]卢镝宇.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10):51-52.
[3]韩美,李庆丽.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围术期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刊,2017,52(12):103-104.
[4]刘晓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技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8(18):3451-3452.
[5]荣光宏,刘芝兰,马颖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价值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03):24+26.
[6]孔文涛.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治疗价值分析[J].中外医疗,2016,35(32):96-97+100.
论文作者:赵希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6
标签:胃癌论文; 患者论文; 黏膜论文; 实验组论文; 病灶论文; 时间论文; 两组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