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分化与综合的哲学基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化与论文,哲学论文,基础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的时候,回首20世纪,就会发现人类最为辉煌的成果之一就是形成了体系庞大、门类繁多的现代科学。据统计,今天包括社会科学在内科学门类已达4000多门,而且现代科学发展的总趋势仍然是不断地走向分化与综合。早在100多年前, 恩格斯根据当时科学的成果,把物质运动形式分为五类,即力学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和社会的。然而,从20世纪以来,特别是今天,科学无论是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科学不断地走向分化与综合。恩格斯当时把物质基本运动形式分类的主要哲学基础是两条:第一,物质运动形式是有层次的;第二,运动形式可以互相转化,可以由低级向高级过渡。但是,今天看来,对恩格斯当年的分析需要我们用新的科学事实去加以分析和发展。为了说明现代科学分化与综合的哲学基础,我们先来看一下现代科学的总特征。
一、现代科学的特征
第一,科学知识日趋分化与综合相结合。随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扩展,打破了过去所认为的许多禁区,现在被认识的物质层次宏观已进入星系、星系团等宇观领域;微观已进入中子、层子等核物理领域。另一方面,知识分化的结果,不仅仅是增多了科学的数量,更主要的是质的渗透,从而产生了一系列横断科学、边缘科学,诸如被称为科学前沿的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它们不是以宏观世界的某种物质结构及其运动形式为对象,而是从许多物质结构及运动形式中抽出带共性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其内容渗透到许多学科,其规律、成果运用于许多领域。
第二,技术科学作为一个独立部类,崛起于自然科学与应用科学之间,打破了本世纪初以来将全部知识划分为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四大部类的格局。技术科学作为一个独立部类,是自然科学与应用科学从内部分化到外部结合的产物。当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各自向纵深发展后,它们之间出现了空白地带,技术科学填平了它们之间的空隙,在两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目前,以电子技术,特别是微电子学为中心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已形成一股强大的浪潮,推动人类社会发展。
第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而形成综合学科。列宁指出“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强大潮流”过去就有,“在20世纪,这个潮流是同样强大,甚至可以说更加强大了。”〔1 〕当今人们在解决重大社会问题和技术问题时,需要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起来,共同努力。比如电子计算机被推广应用于整个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就不只是计算机科学的任务,而需要取得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情报学等学科的通力合作,并由此构成技术经济学、工程心理学、数据语言学等横跨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新学科。今天,我们在社会科学中经常看到许多自然科学的概念、术语和公式。同样,运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材料、方法,进行综合研究的学科更是比比皆是,如科学学,人才学、管理学、人类学等。可以说在现代社会里,没有社会科学的繁荣,就没有自然科学的进步;反之,自然科学每跨进一步,都给社会科学提供了营养和新的前景,二者的互相融合,使科学进一步走向分化与综合。
此外,现在还有一类学科,被称之为大科学或科学群,如能源科学,空间科学,海洋科学,环境科学等。由于包含在大科学中的各种具体科学并未丧失其独立性,不同于横断科学、边缘科学以及综合科学,但作为现代科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在分析科学的分化与综合时不能不充分地注意它。
可见,由于现代科学的分化与综合,其发展的总趋势是学科综合性、体系整体化。
二、现代科学分化与综合的哲学基础
科学分化是指一门相对独立而又统一的科学发展成为两门或两门以上新的分支学科。科学综合是指两门或两门以上的独立学科,通过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而形成一门新兴的学科。这里的科学既包括自然科学,又包括社会科学。在这里我们主要从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的角度去考察现代科学的分化与综合。
首先,客观世界的多样性、完整性和系统性是科学分化与综合的本体论基础。客观事物运动的形式及其规律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又是相互联系的。恩格斯指出:“对象是运动着的实物。实物本身的各种不同的形式和种类又通过运动才能认识,物体的属性只有在运动中才显示出来;关于不在运动着的物体,是没什么可说的。因此,运动着的物体的性质是从运动的形式得出来的。”〔2 〕客观现实是处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状态之中,事物的运动形式和现象是千差万别、复杂多样的。这种多样性表现为多种层次、多种结构、多种功能的。鉴于客观世界具有多样性、差异性,因而决定了人们在揭示客观世界的奥秘时,应当分别地进行专门的科学研究,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因此,客观世界的多样性是科学分化的物质基础。
虽然客观世界是多样的,但它们却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恩格斯指出:“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这些物体是相互联系的。这就是说它们是相互作用着的,并且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3 〕各种联系就会导致物质和物质、物质和现象、现象和现象等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转化,这也正是科学认识对象的系统性和综合性所在。人们为了对客观世界获取全面而又深刻的认识,必须对多样性的事物和现象进行某种整体性的研究,从而能准确的揭示统一体各种联系的规律性。列宁说:“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我们决不会完全地做到这一点,但是,全面性的要求可以使我们防止错误和防止僵化。”〔4〕这样, 也就必然形成各门科学之间的多种态势的结合。所以说,客观对象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是科学分化与综合的本体论基础。
其次,具体认识的有限性与人类认识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是科学分化与综合的认识论基础。科学认识的主体是人类,人类总是力图全面的、详尽而又准确地揭示客观世界事物和现象的规律性,以便更好地利用它来改造客观世界。然而,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是一次或几次所能完成的,而且已获得的认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复杂的、曲折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且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5〕因为, 各个时代的人们在认识客观现象时,都受着两方面的局限:一是每个人的认识能力有限,二是各个时代的社会历史条件,特别是生产技术水平有限。
但就主体的认识能力来说,“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6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们的认识方式、认识水平都在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着,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随之不断增长。因此,就某一历史时期或某一认识过程来说,人们不可能简单的、完全的描绘整个客观世界,而只能有条件地近似地把握永恒运动着的和发展着的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性。此外,每个历史时代所能提供的条件,也决定了人们的认识是不能一次完成的,当时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每个时代上层建筑的状况,每个时代提供的设备手段,以至于其它的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等,都直接影响人们对自然界、社会及思维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具体认识的有限性与人类认识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推动了人们不断地向纵深和广阔方向探索客观世界的规律性。为此,人们不断根据客观实际条件所提供的可能性研究新问题,形成新理论观点,时而用分化的形式,时而用综合的形式建立新的学科。这就是科学分化与综合的认识论基础。
最后,改造客观世界的需要,是现代科学分化与综合的实践基础。从本体论和认识论来说明科学的分化与综合的发展趋势仅仅是可能性而已,如何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根本的关键在于实践的需要。马克思曾对实践作为这样的描述:“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7〕这就是说, 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作为科学认识活动基础的实践概括起来说有:一是生产实践。它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科学认识及其发展的基础。二是科学实验。它是在生产实践基础上分化出来的一项独立的实践活动。三是社会实践。客观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只有当实践需要研究它们时,才能成为科学认识的对象。归根到底,正是实践需要决定了科学研究的方向和课题,并且使认识主体与研究对象发生关系,从而推动科学向前发展。尽管现代科学发展有较大独立性,有时理论研究走在实践的前头,处于领先地位,但是仍然是取决于实践的需要,社会科学也不例外。在今天改革开放形势需要下产生的一大批新学科,正是实践推动的结果。
反之,如果某个课题并非社会实践迫切需要解决的,即使已开始了的研究,也会停滞下来或研究进展不大。“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8 〕科学在总结这种实践的需要时,有时以分化形式出现,有时以综合形式出现。
总之,现代科学正是以上述的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为哲学基础走向分化与综合的。
注释:
〔1〕《列宁全集》,第189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591页。
〔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第54页。
〔4〕《列宁选集》第4卷,第45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382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125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7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0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