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课程思政 教师 知行合一
[资助项目]2018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教育研究项目MTIJZW201808;河南中医药大学2018年度课程思政建设项目KCSZ2018-2;河南中医药大学2018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HZYSZ2018-17。
一、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2016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2017年初,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意见》强调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
自2016年习总书记提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以来,全国多个高校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课程思政”研究。在2019年3月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总书记再次提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这是对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的再次强调。
首先,课程思政建设与高校立德树人的立身之本相一致。要“深入思考和明确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于向东 2019)”,明确专业课程的目标追求和功能定位,通过课程形式和课堂渠道,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实现思想和价值的引领。
其次,课程思政的理念与实践,充分体现了立德树人的目标。向各门课程引入思想政治元素,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一致起来,并将育人目标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融思政于课程,实现专业指导和育人教导的完美结合。
二、课程思政实践中教师的重要性
高校的立身之本是立德树人,“立德”是“树人”的前提,“树人”是“立德”的目的,这是相辅相成的整体。作为课程思政实践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立德和育人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同向同行”思想的响应和实践,这一育人模式也为广大高校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改革创新原有的教学内容,挖掘思政资源,将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如何改变重知识、轻思政的思想?教师自觉提升自我,积极探索和勇于创新教育内容和形式,是课程思政效果的核心所在。
三、“知行合一”观念的现实运用
知行合一,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的思想。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只有把“知”(认知)和“行”(实践)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阳明文化的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也多次强调“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他曾勉励北京大学学生,“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在2019年春季中央党校中青年培训班开班式上,也强调要“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
四、课程思政:教师“知行合一”的修行
将“知行合一”的观念应用于指导教师,就是要解决课程思政理念下,教师如何改变教育思想问题,通过政治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在“知行合一”的修行中,不断修炼自我,提高自身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实现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理想目标。“知行合一”,一方面强调道德意识的自觉性,要求人在内在精神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重视道德的实践性。“知行合一”,即人要在事上磨练,要言行一致、表里一致。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在加强专业能力的同时,也要努力提升思想政治水平,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内容和育人理念,特别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促使自己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知”思政,内心崇尚和自觉学习的精神修行
“知”是“行”之始,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关于“知”,习总书记指出,“知不仅仅是一种感性的认识,而是对客观规律、现实章程、指导思想的一种理性提升和深刻洞察。”作为高校教师,要做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的知行合一者,将政治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首先,教师要培养对思政的崇尚之心,不能只是表面形式上的思政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时要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我党的先进思想,作为高校教师,应对这些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事业怀有崇尚之心,对政治理论的学习应是发自内心的信奉和信服,这样才能内化于心,铸魂育人。只有内心的恭敬态度,才能心怀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真正领悟这些理论的真谛,为专业课程自觉融入思政内涵;在教学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理想和价值方向。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比起刻意地知识灌输,教师坚定的政治自信和崇高的思想境界,给学生带来的是内化于心的影响,这也正是知行合一中“知”的指导意义。
其次,教师要“知”何为思政,自觉提高思政学习意识。课程思政的关键点是“思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知”是行的主意,如果不“知”思政的具体内容和价值内涵,就无法开展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本,高校教师除了拥有本专业的知识以外,还要有广博的人文思想,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并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我党的创新理论,参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伟大意义,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师自觉的学习意识,通过课堂和课程主渠道,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内容、思政教学途径和学生德育维度,自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自觉学习的精神,也是“知”的表现,也就是内化于心,是知行合一的基础。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有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新思想、新观点纷繁呈现的复杂时代,和国际国内外复杂的环境,为高校教师的思政素养提出更高要求。要理解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不断丰富和完善课程思政内容和形式,只有自身境界的不断提高和升华,才能引导学生树立坚定信念,全面成长成才。
2.“行”表率,慎独态度和主动行为的事上磨练
“行”是“知”之成,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习总书记在关于“学习党章”的讲话中谈到了关于“行”的解释;“不能只是学习,而是要切实去做,亲身去行,行胜于言,外化于行。”高校教师要言行一致,言传身教。习总书记指出,教师“既是学问之师,又是品行之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课堂之外,都要起到示范作用。教师以奉献精神感动学生,以崇高理想感化学生,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自觉地把立德与树人融于自身的言传身教,这是知行合一中“行”的表现,是真“知”的体现,更是“知行合一”的统一。
首先,教师要努力做慎独之人,自觉履行立德树人的职责。习总书记在 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习总书记的讲话给我们高校教师做出了具体的“行”的指导。在教师言传身教的伟大事业上,要有坚持、坚定的决心,要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时刻牢记立德树人的目标,持慎独之心,时刻自重、自省、自律,以德立身,言传身教。
其次,教师思想自觉转化为行为自觉,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一方面是道德意识的自觉性,一方面是要重视实践,要知行一致,表里一致,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在“知”和“行”的关系上,不能“知”而不“行”,更不能“知”而硬“行”。习总书记认为,二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要在“知”和“行”两方面同时努力。习总书记多次提到,“广大教师要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不能生搬硬套,使理论和自身行为相脱节。应将自身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崇尚之心自觉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知识传授的环节中,在与学生思想交流的过程中,自觉地传递个人信仰、施展品德魅力,学生也会理所当然地被教师高尚的道德意识、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所吸引或影响,形成科学、正确、合理的三观和人生理想。
3.思政课程促进教师知行合一,教学相长
高校课程思政的实践者主要是教师,优秀的“知行合一”教师,在教导和引导学生的同时,也对自身起到了督促作用。教师更加注重个人品德修养,注重知识的不断完善和更新,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真正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课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强调价值引领,在价值引导的过程中注入知识文化底蕴,这既是文化传承过程,也是思想引领的过程。
首先,融思政于专业课程,有助于“知”的传授效果,为立德打下思想基础。课程思政课堂开展的好,要求教师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吃透教材内容,合理设计教学环节,精通本专业知识;同时要把握思政主体,恰当地将思政教育内容引入专业课堂。例如,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在探索课程思政途径时,一是要挖掘课程内容中有利于思政教育的章节,二是要提高思政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有效方法,还要积极探索和创新教学模式,这对于提高专业课课堂教学效果有积极作用,对于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接受思政教育都有很好效果,更为“立德”打下思想和知识文化基础。
其次,引领学生,做“知行合一”的继承人,实现育人目标。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教师在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发挥隐形育人功能,将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信念隐于课程教学中,使学生受到积极正面的理想熏陶,产生思想共鸣和行为升华,潜移默化中,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知行合一的继承人,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五、总结
课程思政的实践效果关键在教师。作为高校教师,要积极自觉地探索和实践课程思政内容和形式,重点要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培养高尚的“知”,就要坚定理想信念,夯实理论基础,不断提升个人修养和专业能力;坚持自觉地“行”,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做到“知行合一”,在个人修行的同时,为学生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实现铸魂育人。
参考文献:
[1]洪向华.在知行合一中担当作为.中国纪检监察报[J]2019.4
[2]柯璇 卢军坪.“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发展路径[J]科教文汇2018.12
[3]刘冰 牛莉莉 张 璐.“课程思政”建设中专业教师的主体作用[J]纺织服装教育2018.12
[4]马亮 顾晓英 李伟.协同育人视角下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1
[5]于向东.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J]光明日报2019.3
论文作者: 刘天宁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2
标签:思政论文; 课程论文; 教师论文; 思想论文; 总书记论文; 立德论文; 自觉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10期论文;